禅修班笔记(仅供参考请勿转发) / 26菩提心3

第4册26菩提心3

Jump to Section

Total words: 23,035. Estimated reading time: 1 hour and 44 minutes.

1 回顾菩提心修法1(四无量心)

各位师兄大家晚上好 我们现在开始讲今天的课 那么今天的课 我们要继续讲菩提心的修法 然后呢 菩提心的修法我们前几天也讲过了 那么前几天讲的这个是一个 比较简单的一个菩提心的修法 也就是非常适合很多很多的人 因为我们有些人可能 目前还没有把前世今生 还有轮回 这个问题还没有搞明白 还没有解决这个问题 可能有些 也许有些人可能目前还是半信半疑 这样子的状态也有可能 然后另外一些人 比如说就是因为各种的原因 对现世的父母感情不是很好 也有这样子的 那这些人呢 我们可以修我们前几天讲的菩提心 那么这个菩提心这种菩提心的修法 任何人都可以修 而且这个也是非常非常有效 所以我们平时修这个菩提心修法的话 也是一个非常完整的修法

2 略说菩提心修法2(阿底峡尊者的七种因果修法)

另外一个 比如说 我们坚定不移地相信轮回 然后呢 对现世的父母感情也是非常好的 那这样子的修行人 也可以用我们前几天讲的这个方法 这就是也是可以用的这两个 前几天我们讲的菩提心的修法 跟今天讲的这菩提心的修法 都可以用 有些时候我们用今天我们讲的 要讲的这个菩提心的修法 有些时候就用前几天讲的修法 都是非常好的 那今天我们讲的这个修法 就是阿底峡尊者的这个传承 阿底峡尊者的传承的菩提心的修法 就是有七种因果窍诀 或者是诀窍 七种因果诀窍就是说 然后这个七个不同的思维的方式 每一个方式每一个思维都是 前面的都是因 后面的都是果 然后就通过七种不同的思维的方式 最终让我们生起菩提心 就是一个这样子的方法 所以这个就叫作七种因果诀窍 就是因为有七个不同的思维的方式 然后这七个不同的思维方式 前后都是有关联 有关系 都是因果 然后这七个思维的方式 都是大乘佛教的修菩提心的诀窍 所以就叫作七种因果诀窍 这个就是在藏传佛教里面 修菩提心的时候基本上 大家都是用这个方法来修菩提心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修法 那我们今天要讲这个修法

3 课前劝发菩提心

然后讲课之前请大家发菩提心 我们今天为什么要听菩提心的修法呢 就是我们想成佛 为什么想成佛呢 就是想一切 就是想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 那为什么想一切众生离苦得乐 就要成佛呢 就是因为成佛才能可以 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 如果不成佛 那这个永远都没有办法做到 所以我们就是要成佛 那么需要成佛 那这样子的话 我们当然就是要去修行 要修才能够成佛 不修 就没办法成佛 修那首先要去学修行的方法 连我们修行的方法都不懂 那这样子的话 就是没办法修 所以就是要学习 所以学习 所以我们今天就是学 这个大乘佛教的菩提心的修法 这样子发菩提心 首先我们还没有 正式地修菩提心的时候 也要 就要发菩提心 无论是真实的菩提心 或者是造作的菩提心 都要修 都要发 哪怕是非常造作的 虚假的 这样子的话 也得要发菩提心 所以我们今天听课之前 就先大家发菩提心

4 七种因果的修法每一个环节都要做好

然后发了菩提心以后呢 我们再讲这个修法 那这个修法刚才讲了 那这个七个不同的思维方式 每一个思维的方式都是非常的重要 所以我们就是把每一个思维的方式 都一定要修好因为我们刚才讲 这些都是这七个都是有因果关系 都是有前后都是有因果关系 那前后有因果关系 那么我们前面的没有做好 没有修好 那这样子 肯定也就会影响到后面的效果质量 所以就是要把每一个环节都要做好 那每一个环节都要做好的话 也许每一个思维的方式上面 就要花一点时间 有可能需要花多一点的时间 那无论是需要花多长时间 就是我们一定要把每一个修法 每一个思维的方式都要做好 就是自己觉得比较满意 这样子的时候然后再修下一个修法 那这样子以后 我们最终就能够发菩提心这样子 首先发菩提心

5 回顾四无量心

那菩提心的基础就是慈悲心 这个我们所有人都知道 菩提心的基础就是慈悲心 所以修菩提心的时候 首先那第一个要修的就是慈悲心 四无量心慈悲喜舍 那这个慈悲喜舍四个修法 都要一步一步修 最简单的也得要把慈和悲 这两个要去思考这两个要去修 很重要 然后除了慈和悲以外呢

5.1 特别强调喜无量心(随喜)

慈悲喜 喜也是非常的重要 我们前两天也讲过我们平时的时候 比如说我们看到别人比自己学得好 或者是过得好等等 反正就是别人超过了自己的时候 那我们的先天的这种反应是什么 就是不高兴 就是这个时候就是不高兴 除非是自己的非常非常 比如说自己的父母呀儿女呀 这样子有可能就会高兴 有可能会高兴 他们过得好我们可以高兴 他们学得好超越了自己也很高兴 这个就是离我们很亲的人 才可以这样子 但一般的人呢那就是会不高兴 尤其是我们不喜欢的人 如果是超越了我们那就是更 那就是很大的烦恼 这个烦恼的对治力 直接的对治力 那就是喜无量心喜无量心就是 当我们看到我们不喜欢的人 或者是我们喜欢的人 或者是中立的人 无论是什么样的人 就是当我们看到他们过得幸福快乐 这样子的时候呢 然后就是发自内心的高兴 心里就产生了欢喜 那这个叫作喜无量心

这个确实也是非常的重要 我们现实生活当中经常都是会遇到 这样子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我们学佛的团体当中 经常也会 就会发生这样子的事情 凡是有人的地方 就会有这样子的烦恼 有这样子的是非 我们很多人就比较喜欢 就是遣责别人责怪别人 那你不就学佛吗 为什么这样子 当然学佛的人 他们是在为了断除这些烦恼在奋斗 但是大家都在路上 还没有到这个目的地 还现在都在路上 那么在这个路上 有些人走得比较远 有些人刚刚起步 所以佛教徒也不一定大家都是 一个同样的素质同样的层次 这个是不一定的 所以我们佛教徒当中 有各种各样的素质 这个当然是非常的正常 但是我们必须要认识到比如说 我们跟社会上的从来没有学过佛的 那么人相比之下的话 稍微这些方面应该比他们还要 稍微要懂一点怎么样解决这些问题 至少这一点 素质 比如说我们不一定 比如说我们学佛 刚刚学佛的人 所有的 比不学佛比没有信仰的人的素质好 这个不一定的 不一定 比如说不学佛的 没有根本没有信仰的人当中 也有些人是素质非常高的 也是有非常好的这样子的人 也有很多善良的人 但是我们学了佛以后 学佛我们必须要明白

简单地说 学佛就是两个方面 一个是我们为了让自己 拥有慈悲和智慧 然后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的话 学佛就是为了断除烦恼 那么这两个就是一个意思 当我们有慈悲心有智慧的时候 然后我们的烦恼 就会逐渐逐渐地会减少 然后我们的烦恼减少的时候呢 然后慈悲心菩提心还有智慧 都会增长这个都是这样子

但是我们现在只是刚刚开始学习 有些人也许学佛 信佛 已经是很长很长的时间 但是也没有正式地去闻思修 这样子的话虽然是在佛教徒当中 就是混了很长时间 但是也没有什么真正的实际上的收获 可能也会有这样子的佛教徒 所以呢 平时我们佛教的团体当中 有一些是非呀 这也都是 到处都是一样 这个很正常 但是我们必须要 刚才也讲到了 虽然这个是 目前的情况来看是正常的 但是我们也必须知道 作为一个修行人的人或者是作为一个 对一个修行人的要求来讲的话 那这个就是不太正常 我们比如说我们虽然有这样子的烦恼 但是必须要立刻就认识到 这个是不对的 那么认识到了以后 就是自己去调整 自己调整自己的情绪 自己调整 这样子以后呢 就把这些烦恼就可以断掉了 这个就是跟不学佛的人 是不一样的地方 我们刚才讲了 有是非 有这样子的烦恼 大家都一样 但是呢 烦恼有了以后 认识到这个是不对的 然后认识到了以后 立即就是采取措施 把这个烦恼断掉 这个就是跟不学佛 是不一样的地方 跟没有信仰的人是不一样的地方 烦恼大家都有 是非大家都有 但是认识有没有认识到 认识到了以后 有没有立刻去控制 断掉 那这个是不一样的地方 如果我们也认识不到 然后认识到了 也不去调整 这样子的话 那学佛不学佛 大家都是完全是一样了

所以这个喜无量心 对我们初学的佛教徒来讲 我觉得还是非常的重要的 喜无量心 所以我们平时都是师兄之间 很多时候比如说大家去做一件事情 然后大家其实是 这件事情大家一起去做 共同地去做 大家一起做一件好事 这个是没有什么不可以的 但是就是不是这样子做一件事情 然后就本来是可以 大家一起把这个很好地完成的 然后就根本没有必要 这个当中就有什么是非争执但是呢 然后就是有分歧 最后就是有导致很多不开心的事情 这个在佛教徒的团体当中 经常都会有的 这个当然不仅仅是佛教徒啊 其他的都是 有其他团体当中可能是会更多一些 但是我们有这样子的 刚才讲了再重复一遍 有这样子的烦恼 有这样子的事情的发生 就是正常 但是认识不到不调整 是不正常 如果是认识到了然后就立刻去调整 那这样子的话就是 这就是佛教徒作为一个修行人的话 那这就是跟其他人不一样的地方 所以这个喜无量心也是非常的重要 当我们看到别人在做一些善事 做得比我们自己好的时候 然后我们随喜心里非常的高兴 生起欢喜心 这样子以后呢 那我们自己也就得到了随喜的功德 这非常的 非常非常有意义的 喜无量心也是很重要 但是修菩提心的时候 然后这个四无量心都重要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慈和悲 慈无量心和悲无量心

5.2 舍无量心–平等心

那么这个菩提心我们刚才讲了 菩提心来自于什么 菩提心就是来自于慈悲心 然后慈悲心来自于什么 慈悲心就是来自于 我们对众生的这种感情 如果我们比如说父母儿女 我们对他们都有感情 所以对他们生起这个慈悲 都很容易都是很容易的 那么对其他的人没有那么容易 比如说陌生人 或者是平时我们不太喜欢的 比较讨厌的 这样子的人对他们那就是不一样 很不容易生起这个慈悲心 那问题是什么原因是什么呢 原因就是因为我们对父母儿女 就有感情所以慈悲什么都很容易 然后对陌生人和对不喜欢的人 就是没有这样子的感情 所以对他们的这个慈和悲喜 都不太容易都是不是很容易 所以我们首先佛经里面就讲 这个要把它要这个要平等 平等了以后呢 然后在这个平等的基础上 修慈和悲 这样子的时候 我们可以对所有人产生慈 对所有人能够产生悲这样子

5.3 窍诀1–先修舍无量心

所以修的时候 先修四无量心当中的舍无量心

舍无量心就是平等 平等了以后 那就我们的所有的这个后面的慈悲 全部都是可以对所有众生都 这个范围就很广很广 如果是舍无量心平等心没有做好 那我们修出来的慈也是片面的 悲也是片面的都是有局限性的 只是一部分的人一部分的众生 才有慈 才有悲 但对其他众生是不太容易 所以大乘佛教的诀窍是 首先要修这个舍无量心这样子

5.4 窍诀2–慈悲心当中也可以包含舍无量心

但是如果先不修舍无量心的话 也有办法 比如说 直接修慈和悲 然后呢 这个慈和悲当中也就包含了舍无量心 怎么样包含呢

比如说我们先对离我们最近的人 比如说对父母对儿女修慈悲心

然后成功了以后 然后我们对陌生人修慈悲心

那这个修好了以后 我们对 对我们不好不太好 平时我们不太喜欢的人 对他们修慈悲心 这样子一步一步

最后呢 首先是一部分人然后就是再更多的 然后最后就是对所有众生 这样子逐步逐步地修 这样子修的话 最后就是最后也能够 能够对所有众生可以生起慈悲心

所以这个里面舍无量心的内容呢 这里面也就最后也就达到了

所以先修舍无量心 然后再去修慈悲心也可以 或者是我们直接修慈悲心 然后这个慈悲心当中就包含舍无量心 这也是一种方法

最后都是 最后的结果呢基本上都是一样 那所以我们这一次 我们可以直接修慈悲心 然后在慈悲心当中 包含这个舍无量心的这种方法来修 也可以或者是我们首先 修一修舍无量心然后再去修 修也可以

5.5 菩提心一辈子都要修,下次可以先修舍无量心

但是这个就是时间上 就可能要花多一点的时间 也许我们这一次的 五六个月的时间可能还不够用

所以呢 以后可以这种方式去修 这一次修完了以后 这一次这个菩提心修了一遍以后 菩提心我们永远都要修 一辈子都要修

所以下一次再修菩提心的时候 然后这个时间可能 也有可能这不是那么急 时间就没有那么紧张 所以就先修这个舍无量心 然后一步一步地修也可以

这个具体的方法就是我们曾经也讲过 就在《大圆满前行普贤上师言教》的《普贤上师言教》当中也有 还有讲得更清楚的 就是《前行备忘录》《前行备忘录》那当中讲得非常的好 那这些都是我们的修行的方法

6 七重因果的菩提心修法概论

然后具体修因果七支七种因果诀窍 这个时候第一个要修的是什么呢 我们就是就刚刚讲过了 我们怎么样对所有众生都有感情 就跟我们的父母儿女一样的这种感情 那这个前提的条件是什么 前提的条件是所有的众生 任何一个众生在我们的眼里 他们都变成了特别特别可爱 这样子的时候 然后我们就对他们会产生 开始产生感情也就是开始有慈悲心

比如说我们父母儿女遇到这个 比如说病痛倒霉这样子的时候呢 我们心里很难受 然后普通的人 就是遇到这样子的情况的时候呢 我们没有什么感觉 然后呢我们不喜欢的 遇到这样子的问题的时候呢 我们很高兴 那为什么是这样子呢 为什么我们这么这么多的生命 这么多的人当中 我们能够生起慈悲心的就这么几个人 就这么地球上七十多亿人口当中 我们平时能够生起这个慈悲心的 就这么几个人可能也不到十个人 就是就这么几个人 那除了这个几个人以外其他人呢 要不就是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 我们不太关心 要不就是他们遇到这样子问题的时候 高兴 就是这样子

那这个是什么原因呢 主要的原因 这几十个人 或者是十几个 或者是五六个人十个人都不到 这些人在我们的眼里 他们都很可爱 很可爱可亲可敬 所以我们对他们就是有慈悲心 很容易有 然后这五六个七个人以外的这些人 在我们的眼里 他们没有变成很可爱的 所以就是他们 我们不是很关心 他们遇到了问题的时候也不关心 就是这样子

6.1 第一步,把所有人变得可爱

那现在我们的第一步 修菩提心的第一步是什么呢 就是把所有的人 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所有的人 首先在我们的心里 在我们的眼里 把他们都变成很可爱的 这个是不是很容易 这天下有这么多的人然后呢 人不相处的时候呢 都是陌生人 似乎跟我们没有任何的关系 相处了以后呢然后 也会发生很多很多的不愉快的事情 所以我们把这么多的人 在我们的心里 每一个各个都变得很可爱的 那这个确实是不是很容易 但是我们必须要明白 我们的意识或者是我们的心 如果训练的话那完全是可以的 比如说我们把它训练成非常愤怒 那全世界所有的人在他眼里 在他的眼里都变得非常讨厌的人 这也可以这样子 如果从另外一个方法去训练的话 那全世界所有的人 在他的眼里也变得特别特别的可爱 这个是完全是可以的 我们怎么样训练它 它最后就是会变成这样子 全世界所有的人 这些人都从来没有伤害过我们 但是我们把心 把它培养成一个非常愤怒的 这样子的话 那每一个人都变得非常的讨厌 也可以变成这样子 如果是用正面的 就是以像菩提心的修法 这样子的方法去培养 这样子去锻炼 训练的话 那每一个人在我们的心里眼里 也就变得非常的可爱 这个是完全是可以的 如果这两种训练 我们都不做 也不把它训练成很愤怒的 也不把它训练成很慈悲 那自然的这个状态 那这个自然状态的话 那就是我们现在这样子 大多数的人就是我们不关心 然后有一部分 就是我们就觉得讨厌 有一部分很小很小的几个人 很小小部分就只有几个人 就觉得 我们觉得很可爱 那这个就是没有接受过任何的训练 我们的心没有把它 没有训练的时候就是这样子 这是它的自然的状态 然后现在我们通过这个菩提心的修法 来训练的话 那首先每一个人在我们的心里 变得很可爱 这样子以后呢 我们才能够对这些人 产生慈和悲 还有喜 这样子 如果我们把每一个人都 没有在我们的心里变得很可爱的时候 然后慈悲喜这些都是不可能的 这些都是根本就不可能的

有些时候比如说 我们去深入地去思考某一个人的 他的痛苦的话 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个动物 那这个时候只要是一个 我们心里还是会产生一种 希望他没有这样子的痛苦 这个不是很难这不是很难 这个是比较容易的

但是这个慈悲心就是普遍性的慈悲心 每一个 对每一个人 都有这样子的慈和悲 这个前提的条件 这个我们就是必须要有一个铺垫 铺垫是什么呢 就是把每一个人都在我们的心里 就变得很可爱 那这个就是它的基础 每一个人看都变得很可爱 这样子的话 那就是对他们慈和悲都比较容易了 所以首先我们要做到的就是这个 这个没有做好的话 那后面的这些全部都是自欺欺人 我们会说要度化一切众生 为了一切众生怎么怎么样 这些都是骗人的

6.1.1 调心的功课是最重要的

所以首先我们前几天也讲过了 比如说我们现在的很多人的功课 功课都是念经持咒 然后我们每一年的 每年或者是每一次的功课 都是很多的数量 就要完成 要磕多少多少的头 还有就是要念多少多少咒 然后每一次就是功课都是这样 没有一个是调整我们自己的内心的 这样子的功课

然后现在很多人也就会说 我们不需要修行 我们的生活就是修行 到生活当中去修 那这样子的话说起来就是很有 看起来就很有道理 但是就是 如果我们没有这样子专门的训练的话 永远都是做不到的 道理是没有错的 当然在生活当中当然是可以修行 当然是可以了这是最好的修行 但是这是做不到的没有办法做到 所以首先我们把自己 就是用这个传统的方法 保守的方法 一定要去训练 然后再去生活当中去修 那这就是有可能的

6.1.2 敢于挑战自己

所以我们很多很多的 现在很多人也就平时我们把这就会 这就是把它作为一种借口 就是因为这个打坐闭关 这些都是比较枯燥的 所以很多人也不喜欢 那生活当中去修 那这个就是有些时候 就心情比较稍微好一点的时候 调整一下自己的心态这个是不难 所以很多人也就喜欢 喜欢这样子 但是呢 这个我们实际上是没有办法做到的 所以如果是真正地想学佛的话 想学佛的话那就必须要挑战自己 挑战自己这样子以后 突破自己 因为我们很多东西 我们不喜欢的东西 一定要让它喜欢 不愿意做的很多事情 一定要让它去做 这样子才能够真正地能够学佛 这样子超越自己 突破自己 战胜自己 这样子以后才能够走上这条路 然后我们永远都不敢 对我们的内心挑战 永远都不跟它不敢挑战它 永远都是做一些它喜欢的事情 做一些它喜欢的它愿意的 它能够接受的这样子的事情

6.1.3 要笑的话可以去看话剧

比如说我们讲个课都是这样子 这样子很认真地去讲 那很多人就觉得这个很闷 然后就是很枯燥 但是这个里面讲很多很多的故事呀 很多很多的水分 然后就让大家笑一笑 大家觉得特别特别好 但是这个就是我们可以去看话剧 要笑的话那这是

6.1.4 学习要严肃认真用心才能突破

听佛教的课就是要学东西的 不是要大家笑一笑 笑一笑有什么用呢 到时候就笑完了以后呢 学到东西没没有学到东西呀 我们讲课就是要学习 学习就是必须要大家认真地对待 无论是讲的人 听的人 大家必须要用心

那我们的现在这种玻璃心 就是因为特别特别的脆弱 所以谁都不敢跟它挑战 所以每一个人无论是这样 比如说上课也好打坐也好 都一定要做一些他喜欢的事情 这样子大家都觉得有意义 但是这个呢 如果没有一点点挑战性的东西 那这个是我们永远都突破不了 突破不了的话那就是 我们永远都就是要跟着我们的烦恼走 跟着我们的我执走 跟着我们的无明走 那么跟着我们的无明和烦恼走 那走什么路呢 那当然是轮回

所以有些时候这些 比如说一些 非常认真地去很严肃地去讲 很严肃地认真地去听很专心地听 听起来就是有一点点枯燥 但是可以学到东西的 可以用得上的 然后打坐也是很认真地去打坐 哪怕是一个小时也会有收获 虽然这个过程是比较枯燥 不是那么的喜欢 但是有收获 所以必须要 如果要想 真的想学大乘佛教 那必须要跟我们的自私要挑战 真的要学大乘佛教 那对我们的我执无明必须要挑战 挑战以后必须要突破 这样子以后才能够学到东西 然后这学到的东西都用得上 这样子才能够有进步这个很重要

6.1.5 修菩提心的第一步–让所有的众生在我眼里变得非常非常的可爱

所以我们刚才讲 我们修菩提心的时候 我们第一个目标第一步是什么 不是磕头不是磕多少多少的头 然后也不是念很多很多的咒 磕头当然是很好的 应该磕 然后持咒念经这些都是非常好的 我们从来都没有否定 它们的这些真实的价值或者功德 但是这跟菩提心比的话 那就完全是两回事

所以修菩提心的时候 我们的功课第一个功课是什么呢 我们要要求自己 我一定要让天下所有的众生 在我眼里变得非常非常的可爱

那这有可能吗 这个世界上有这么这么坏的人 各种各样的人都有他怎么可能 他们怎么可能我眼里会变得可爱呢 如果是训练的话会有这样子的 比如说当然这个世界 有各种各样各种各样的人 那么比如说父母 最最最不听话的最调皮的 最叛逆的 这样子的儿女他把他们呢 对这个儿女他也能 他们父母都能够理解 然后他怎么叛逆 怎么不听话 父母也不会因此就抛弃放弃 所以父母的这种爱 他的这个爱是对 比如说有几个小孩 有些有几个是特别的听话 有几个特别不听话的话 那父母的爱基本上都是一样的

所以就是 我们最终 这个菩提心就是要这样子培养 但是当然这个从目前我们的 离我们的有一定的距离呀 所以这个菩提心就是 我们平时讲菩提心难 就是为什么难 就是要达到这个水平 确实是难 偶尔我们希望一些众生离苦得乐 这个不难 这很简单 这我们每一个人就是 稍微认真一点的时候 有可能 我希望所有众生离苦得乐 但是这种 没有深入细致的这种训练 偶尔就是有一点点这种想法 那这个靠不住 它是不能作为菩提心的基础 这个是时有时无的 所以这个是不能作为菩提心的基础的

菩提心的基础这个慈悲心呢 那必须是一个非常非常坚定不移的 这样子的慈悲心非常稳固的慈悲心 才能够作为菩提心的基础

所以我们现在就是需要什么呢 需要希望所有人 在我们的眼里就是变得很可爱 非常 大家都不喜欢的这些 这种人 也就 比如说像父母 看他的最调皮最叛逆的儿女一样 要从这样子的这个角度去看 如果慈悲心训练得好 那当然是可以完全是可以做到的 那这个就是大乘佛教的一个目标

但是这个目标呢 我刚才说了 这是第一步 还不是最后 这就是第一步 如果我们觉得 有些人觉得很可爱 有些人我们觉得 这些人就是特别特别的可恶 这样子的话 那这个怎么能够生起慈悲心呢 是没有办法的 所以大乘佛教首先是把舍无量心 用这个方法平等 然后再去修的话是会有结果的 所以这是非常重要

6.2 1知母

那我们怎么样 这个我们怎么能够做得到呢 我们怎么样能够 所有人都在我们眼里都变得很可爱呢 这个时候 有一种方法 有一种方法是什么呢 就是知母 念恩和报恩 就这三个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然后知母是什么 知母就是说 天下所有的众生 任何一条生命曾经都是我的母亲 曾经都做过我的母亲

6.2.1 它的基础就是坚定不移地相信轮回

当然这个是 它的基础就是坚定不移地相信轮回 相信生命轮回 如果生命轮回 我们现在如果只是半信半疑 或者是我们不相信这样子的话 那这是没办法修没有办法修 所以轮回这个概念在佛教里面 它是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 它就涉及到 很多很多的我们的修法修行 所以首先我们要去观察 坚定不移地相信轮回 前世今生 这样子然后呢 如果这个我们解决了以后呢 然后所有众生曾经做过我的母亲 那这个一点问题都没有 肯定是这样子了肯定是这样子 只要人死了以后还要投生 然后这样子的话 那我们彼此之间 肯定是曾经做过无数次的父母 这个就是毫无怀疑肯定是这样子的 如果有前世今生这样子的话 那这个就是不难 所以首先要去学习研究 或者是观察前世今生的问题 这个搞明白了以后然后比如说我们 让我们接受 所有众生曾经是我们的父母 这个一点都不难 肯定是这样理所当然的事情

所以首先知母 知母就是说我们深深地感觉到 或者是我们知道 明白 所有众生曾经做过我的父母 这个就是第一步了 这叫作知母 我们知道所有众生曾经是我的母亲 曾经做过我的母亲 这叫作知母 非常重要的知母

6.3 2念恩

然后第二步就是念就念恩 就是说我们去深入地去思考 那曾经他们做过我的父母的时候 他们对我有什么样的恩德 没有办法回忆但是我们可以从 可以现在我们所看到的 父母对儿女的这种爱和这种恩德 以此类推 然后我们也可以推出一个结论 就是这些今天我们看起来 就是跟我没有任何的关系的 这样子的众生 曾经就是对我是恩重如山 就像我现在的父母一样恩重如山 那这个就是要深入地去思考 然后就坚定不移地相信了接受了 这就第二步了

6.4 3报恩

第三步的时候呢 那么既然这些众生 都对我有这么恩重如山那么大的恩德 那我应该去报恩 其实是这个前面的两个 知母和念恩 我们训练得稍微比较好一点的时候 然后我们看任何一个人 任何一个生命 这个时候 在我们的眼里开始就变得很可爱了 开始变得很可爱

这个时候比如说我们对 比如说对一些不太 平时我们不太喜欢的人这时候也就 比如说他的一些做法是不能接受 他的做法他的事情 他做的事情不喜欢 但是他人 我们可以不愤怒

比如说父母 他的儿女做错事情的时候 就父母的这种心态一样 以这样子的这个心态去看 这个时候还是有慈悲心 因为他做错了事情 我就不慈悲 不是 慈悲心永远都在 这时候看所有人都逐渐逐渐地变成了 变成了这样子 那这个就是一个菩萨的心态 大乘菩萨的心态

那我们一下子要达到这样子的水平 这个是很难啦 就是一年或者是半年的时间当中 要达到这个标准也不是很容易了但是没有关系 只要我们往这个方面努力的话 那就是有收获一定会有收获的 这个在菩提心和四无量心上面的收获 哪怕是一点点的收获 实际上也是非常伟大的 非常伟大的非常了不起的收获 所以这样子 我们首先要把自己的心这样子培养

然后有了知母念恩和报恩这三个 这个都修得不错的时候 那这时候会有什么呢 这时候就是刚才我们讲的这种七支 七个因果诀窍当中前三个就是这三个 通过这三个思维的方式 让所有的众生 在我们眼里变得很可爱的

6.5 4慈–所有众生变得平等的可爱

然后第四 第四是什么呢 第四就是慈 七个因果诀窍当中的这个慈 就慈这个时候的慈主要是讲什么呢 主要是 所有众生都变得特别的可爱 这个平等的可爱这个叫作慈

6.6 5悲–希望众生远离所有的痛苦

然后有了这个慈以后 然后就会有悲 平时我们讲的慈和悲 它不一定是因果关系 有些时候 从这个慈产生悲 有些时候从悲 由悲产生慈 都有可能 但是这个七种因果当中的这个慈 它指的是什么呢 慈就是所有众生变得可爱 那这叫作慈 然后变成所有众生变得可爱了以后 然后就是我们可以发自内心地希望 这些众生离苦 远离所有的痛苦 那这就是悲 这就悲 第五个了 这个就是悲

6.7 6增上意乐就是利他的决心

然后慈和悲上升到一定的程度的时候 然后就变成了另外一种 在佛教里面 用佛教的术语 它的专用的术语叫作增上意乐 增上意乐是什么呢 刚才就是我们希望一切众生离苦得乐 这是一种心愿 这是一种希望 这是一种愿望 我希望一切众生远离一切的痛苦 我希望一切众生拥有所有的幸福 那在这个时候 就只是一个心愿而已 还没有一个实际的行动 也没有想有什么实际行动 只是希望这样子

那这个上升到一定的程度的时候 然后这个时候 不仅仅是一种希望 他会觉得我就是这么心愿 愿什么什么 愿一切众生离苦得乐 这个还不够 我得去做一点事情 我要去做我要去实际行动 让众生离苦得乐 有这样子的决心

用我们现代的语言讲 这就是利他的决定心 决心 佛教讲的增上意乐 增上意乐就是利他的决心 下定决心我要去利他 这就是增上意乐 前面只有慈和悲 只是希望众生离苦希望众生得乐 还没有想还没有一个决定利他 那现在不仅仅是希望 现在就是下定决心我要去利他 那这个在悲的后面 慈悲这两个后面 第三个就是这种利他的决定心 利他的决定心就会出现的这是第六

6.8 7真实的菩提心–为了利他而成佛

然后第七最后一个 那就是真实的菩提心了

这个时候他有一个这样子的决心 利他的决定心下定了决心以后呢 然后他就会思考 那我要去 我下定决心要利他 那我怎么利他呢 最好的利他的方法是什么呢

那利他的方法 首先我自己必须要有一定的觉悟 觉悟和慈悲心必须至少要有 一定的觉悟和稳定的稳固的慈悲心 现在的这个慈悲心有些时候是冲动 这个慈悲心时有时无 有些时候 不但是没有慈悲心 而且也会有嗔 愤怒 所以这样子的这个时有时无的慈悲心 它不能利益所有众生 有些时候也有愤怒啊 所以我得要去要有一个 这样的一个非常稳固的慈悲心 至少需要这个 然后除了这个慈悲心以外 我还需要一个觉悟 有一定的觉悟 那么这个觉悟是什么呢 最好就是需要有 佛的慈悲心和佛的觉悟 如果还没有到 还暂时没有达到那么高度 也没关系 只要有一地菩萨这样子的觉悟 比如说我拥有一地菩萨的觉悟智慧 拥有一地菩萨的慈悲 那也就已经是非常非常了不得 非常的了不得 所以我现在就是需要这样子的智慧 需要这样子的慈悲 才能够利他 否则的话我是下了决心要去利他 但是只是下了决心而已 实际上没有任何的能力去利他 所以这也就是不太现实

所以我首先必须要有智慧和慈悲 那智慧和慈悲 就是拥有智慧和慈悲 需要有智慧慈悲 那我得要成佛 最后就要成佛 那这个时候 下定决心我要成佛了 那这个时候就变成了真正的菩提心了

所以这七个从这七个 就是知母念恩报恩这三个 然后就是慈和悲两个 加起来就是五个 然后就是增上意乐 或者是利他的决定心第六 最后就是菩提心就七 这七个就是一个一个地去锻炼 一个一个地去修 这样子才能够有菩提心

6.9 要严肃的挑战我们自私自利的心

这些菩提心 我刚才讲 比如说我们真正地想学智慧 学一学慈悲这样子的话 或者真正地要去学一个 比较深奥的东西的话 那确实是这个过程是比较枯燥的 没有一个是 大家都是就想把这个讲课呀 这些都当作一种娱乐一样 然后在这个当中 学到一个很深奥的道理 有没有这样子的办法 肯定是有的 但是我们一般可能是不太容易做到

我们要学的话 那就是要静下来认认真真地去学 严肃地去学习 严肃地去讲 这样子 大家要专心一点认真一点才能够 虽然这个过程是比较枯燥 但是就只能这么去做 才能够学到稍微比较深入 深奥的东西 然后修的时候也是 不要说我就不需要打坐 我不需要闭关我到生活当中去学 那这个现在目前还早了一点 这个以后是可以的 但现在还是 说这样子的话有点过早 所以在一段时间当中呢 那必须要有枯燥的这个过程 必须要接受 虽然这个过程大家都不太喜欢 但是必须要挑战 必须要接受 这样子才能够有突破 我们根本就不敢挑战 不敢突破 那这样子的话我永远都想我现在的 现在的这个心喜欢的东西 永远都做一些它喜欢的东西 然后从中希望获得一个 什么深奥的道理什么 这个就是很难很难的 有没有这样子方法 肯定是有了有 但是像我们这样子的话 可能也不一定 用这些方法就得到什么结果 所以我们还是要脚踏实地 认认真真地去学一步一步地去做 那这样子才会有收获

当然如果不想学这么深 这么深奥的东西 不想那么认真 那当然就可以学人天佛教 那人天佛教的话 那就不需要这么枯燥 四加行也不用修 五加行也不用修 然后课也就不需要听这么多的课 所以呢比如说可以用娱乐 佛教的娱乐的形式去就听听课呀 然后就是做一些佛教的这些 比较容易 比较简单的这些 参加一些这些活动啊 那这样子的话就可以 人天佛教是可以这样子

如果要 我们要选择大乘佛教或者是小乘佛教 就是说要走这个解脱道 如果我们选的是解脱道 那必须要挑战自己 有一定的挑战性才可以 如果不选这条路 我们选择人天佛教 那就不需要那么的 那就没有什么挑战性 就是这个是自己的选择 那我们既然选了大乘佛教的话 那就必须要敢挑战突破 这样子才会有收获 所以我们这次修菩提心的时候 我们的挑战是对我们的自私 自私自利的心 对它 最大的挑战就是对它(自私)的挑战 自私 我们每一个人都自私 自私自利都是很严重的 那就是对它的挑战 菩提心就是慈悲心就是对它做挑战 所以我们把一步一步地修 才有这个收获

为什么有这么七个这么多的东西呢 就是因为这个菩提心 我们一开始的时候 就是因为我们的心 目前我们内心当中这个自私 这种观点是非常的严重 所以就是如果没有这样子 一系列的修法的话 我们就不一定能够修得成 这样子 这以上我们就大概地介绍了一下 七个修法的一个概论这样子

7 七种因果菩提心具体修法

接下来我们要讲 这个七个修法的具体的方法 我们现在需要的就是具体的方法了 这个非常的重要 然后这次我们讲菩提心 虽然也要讲把这些全部都要讲 但是实际上这些修法 我们曾经已经讲过很多很多次了 所以我们这一次 也就把过去讲的这些资料 大家也要拿出来看 比如说像视频大家可以看视频 然后书这些都有 这些都是之前讲过的这些 大家也要看这个非常的重要 然后同时我们打坐的时候 修菩提心的大概就是半年的过程当中 大家也就多看大乘佛教的这些书籍 比如说像《入菩萨行论》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本书 大家尽量地去阅读学习 还有就是听一听《入菩萨行论》的这些视频 就比如说索达吉堪布讲的 其他人讲的这些视频 也要去听 也要去看 还有就是 是大乘佛教的很多的这些 关于讲慈悲心这些方面的书也很多 平时也大家阅读 阅读也有帮助的 这个力度虽然是没有修行那么大 但是读也是有也有帮助 这个期间这些都是很需要 那首先我们具体的这个修法的话 首先是因果轮回 这个首先要搞明白 如果这个暂时实在是没有办法 就是搞得那么清楚的话 那就我们可以通过 昨天讲的这个方法去修

7.1 1修知母

那首先第一个 我们要修知母 那知母的前提的条件 刚才讲了 就是轮回 那轮回呢 比如说佛经当中 佛经当中讲的很多很多 比如说比较深奥的 平时就是比较隐蔽的 比较隐蔽的 平时我们的眼睛看不到 看不见摸不着的一些 这样子的东西当中 然后轮回是最容易证明的 最容易证明 轮回是最容易证明 人的前世今生是最容易证明 这就有很多很多的证据 所以这个是最好最容易理解 现在可能我们很多人也许不是很清楚 主要的原因可能是 还不知道它有什么样的证据 这些资料可能目前 可能很多人还不太清楚 如果是有还不太明白轮回的话 我想主要的原因就是这里 所以大家要去学习这方面的书 国内外古代的现在的 包括科学家去研究的这些都是 都很多这方面这些都是很多 所以大家去阅读 然后自己去观察这个不难

7.1.1 观想母亲

然后这个明白了以后 这个搞清楚了以后 然后我们去真实地去修 那修的时候首先我们要有一个观想 但观想观想什么呢 不是观想佛菩萨 只是观想我们自己的母亲 自己的母亲观想在我们的前面 站在我们的前面 如果母亲还在或者不在 都没关系 就是观想在自己的前面 然后观想好了以后 观想这个很容易了 一下子就观想得很清楚 那观想的时候 比如说我们平时 就是把自己观想为佛呀 菩萨呀 这些都不需要了 我们的母亲她是什么样 就观想什么样子 不需要观想为佛呀 菩萨呀 都不需要的 然后就观想把母亲观想清楚

观想清楚了以后 然后我们再进行思维 思维是什么呢 首先我们去思考 母亲她不仅仅是这一次是我的母亲 那么她从无始以来 在轮回的过程当中曾经做过 无数次的我的母亲 那为什么这么讲呢 就是因为轮回 比如说我们有些小孩儿两岁的时候 就是刚刚会说话的时候呢 就是他能够回忆他的前世 然后他的这个前世的父母那他 这些小孩儿多数的小孩儿 他们对现世的父母都没有什么感情的 因为他现世的父母他就 平时很多的这种小孩儿 都不把现世的父母当作自己的父母 因为他的记忆当中 上一世的父母的这种感情还没有抹掉 一直都在 所以呢 因为这一世的话 他就这么生下来才两岁 这一世的母亲相处的时间不久 然后上一世的母亲 那就是这么几十年 所以这个感情很深的 所以他就是 只有对上一世的父母有感情 对这一世的父母是没有什么感情的 那这种 比如说他回忆到的这个父母 就是从这一生的角度来讲的话完全是 没有任何关系的一个这样子的人 对现世的他来说是没有任何的关系 从现世的角度来讲这没有任何关系 但是他真的是他的父母 他自己记得清清楚楚 有很多很多的证据可以证明 他就是过去是他的父母 那我们其他人没办法记记不住 但是也是这些陌生人 我们看到的这些陌生人 就是这个就是刚才我们讲的 能够回忆的这些小孩儿 他能够回忆出的这些父母呀 从现世如果他没有记住的 他没有这个回忆的话呢 那这他的这个父母 从他现世的角度讲 就完全是一个陌生人 没有任何的关系 但是不是 就是他的前世的父母 就是这样子 所有都是这样子

所以这些方面呢 可能大家还有也许会有一点点疑问 这个也可以去看 这些疑问呢 我们在 比如说一本书叫作《生命的真相》这个当中讲过了 这些都是 比如说我们 这本书里有很多的公案 除了少数的公案以外 绝大多数的99%的公案都是例子 都是非常的真实的非常真实的 然后这些不真实的 比如说道听途说的 网络上的各种各样的这些消息 我们也不会 不做任何的思维 不做任何的研究 而直接写到书里面 这个是不可能的这不可能的 所以这些例子都是真实的 真实发生过的事情所以这些都是有 都是有非常非常强大的说服力 所以我们完全是可以相信的 虽然不是发生在我们的身边 虽然我们很多人的身边 没有发生过这样子的事情 但是这些就是在确实是发生过的 所以这样子以后 我们就可以知道 这些 这个轮回就这么一个漫长的过程当中 就是一个非常这个轮回如果 因为我们不了解 我们了解的就是现世的 就这么一个阶段 如果是再了解多一点的话 这个轮回确实是一个 是一个非常非常可怕的 或者是非常奇怪的一个这样子的现象 轮回它就是一个人生就是 这样子一个非常奇怪的 也就是一个非常非常可怕的 比如说把上一世的所有的这些 所有的情感所有的一切全部都 就全部都忘掉了 然后这一世来到了这一世的时候呢 完全又重新开始什么都不清楚 然后走的时候走到下一世的时候 又把我们这一世做的全部 除了这些 比如说 善恶的这样子的一些东西 这个种子还在 其他的我们的生活的这些细节 所有东西都忘掉 就是一个这样子的一个 非常奇怪的一个现象 这轮回它本身就一个这样子的现象 那这个当中这样子从无始以来 这个又不是几千年又不是几万年 也不是几百万年 就无始以来就是这样子 就一直到现在 所以在这个当中 彼此做过父母 这个是没有任何的问题 一定是这样子 所以首先就是把母亲观想完了以后

7.1.2 思考–坚定不移的相信轮回

然后就去深入地去思考 思考的方式呢我刚才讲的这种方式 那这个前提的条件呢 必须要把轮回搞明白 前世今生这个问题搞明白以后才可以 然后这样子反复地去思考 思考了以后呢 当我们深入地去思考 最后就是坚定不移地相信 或者 至少我们心里有一定的变化的时候 然后再去修下一步

在这个过程当中 比如说关于对轮回的任何 比如说困扰任何一个怀疑疑问 大家都提出来提出来了以后呢 大家讨论 辩论 讨论 或者是 这样子以后这些关于人的前世今生 这个方面的这些所有的疑问 都是可以解决 目前已经有很多很多证据或者是逻辑 完全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一点没有任何的问题

像善恶善恶因果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比轮回还要难一点 轮回就很容易证明 它的存在它的真实性 善恶因果的话呢 我们平时都看到很多很多的 应该是善恶因果的这样子的现象 但是这个到底是和不是 要确定的话 那我们也很多时候也就是没有办法

但是轮回就不一样了 轮回就有很多很多的证据 我们目前任何一个疑问 都是可以解决的 所以大家在这个问题 不要半信半疑如果有任何的疑问 大家必须要说出来 然后大家去探讨研究 辩论讨论 这样子的话 最终就一定会得到一个非常好的结论 那有了这个结论的话 那我们就 知母就不难 在这个问题上刚才也提到了 至少有一定的变化比如说我们 至少我们看到任何一个人的时候呢 他有可能至少有可能 曾经是我的父母 至少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比如说我们还没有学的时候 从来没有这种概念 那这个学了以后 就至少有这样子的 比如说 有可能是我的父母 至少也有一个这样子的结果 这个非常的非常重要

有了以后然后我们就会 我们的内心当中 对别人的这种看法就是会有一些 会有一些变化 深入思考的时候就会有一些变化 那我们比如说对某些 比如说做错一些事情等等的时候 我们平时都特别的不耐烦 特别不客气很容易愤怒 这样子 但是呢 那长时间这样子训练了以后 然后就会有变化 这个时候 一定会有一些变化就是对 把每一个人和每一个众生 跟我们的距离 现在是很远的 那那个时候呢 通过这个方法 通过这种前世今生这种和知母的方法 把这个距离都缩短 距离都缩小 距离都缩小了以后呢 每一个人这个时候就稍微有一点 在我们的心里变得比较可爱 就是稍微有一点点变化 这也是一种进步 如果这些都没有的话 那我们平时就是一个宏观的 平时说 我要度一切众生怎么怎么 其实这个就是 我们心情好的时候就会说这样 如果有一天遇到问题的时候呢 我们还是把自己的事情作为头等大事 那个时候根本就不会去管别人的事情 那个时候我们照样就是 把过去的这些做法 还是用那一套 还是用这一套来处理问题 所以这个就是要深入地去训练 特别特别的重要

7.2 知母没有修出感觉就不要往下修

然后呢 我们对知母有一定的了解 有一定的收获的时候 然后再往下修 对这个知母一点的感觉都没有的话 那就不要往下修了 就不要往下修 比如说我们修了半年 对这个知母一点感觉都没有的话 那就往下是不要修 住下修了都没有用 往下修了也没有用的 因为基础都没有做好 基础没有做好往下修就是没有用的 所以在这个时候 就是在这个基础上面 虽然我们安排的这个时间 是只有半年的时间 但是因为个别的特殊的情况 半年当中连这个知母都还没有搞清楚 这个上面都没有什么收获的话 那就往下修也是没有用的

当然 我们这次这个时间这么短 这么短短的时间当中 我们刚才讲的这个七个思维的方式 每一个都做得特别特别到位 这个可能有点难 这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才可以 但是必须要有一点点感觉才可以 一点感觉都没有再往下修的话 是不会有 不会有结果

所以我们 平时我们比如说 我们念经 我们磕头 到底到达了一个什么样的目标 我们大家都不知道 只是把这个数量完成了 那数量完成了以后呢 有什么结果 我们没有办法知道 但是我们修菩提心的时候 包括我们前面的出离心 那就不一样了 修到什么样的程度 达到了什么样的标准 那这个我们自己心里是非常清楚的 有没有感觉 有什么样的感觉 那这个都是 我们自己心里是非常清楚的 所以要自己来衡量 什么时候修下一个修法 自己来决定

虽然我们的整个的时间 全部时间就只有半年的时间 但是这个中间是我们没有说 比如说知母要修多少天 念恩要修多少天 没有这样子的规定 所以比较灵活 自己把握好 但是如果是根本没有感觉的话 那往下修也就是没有太大的用 所以首先大家不急 就在这个问题上面下功夫

我们刚才前面也讲过了 这个认认真真的我们比如说 我觉得 比如说我们听佛教的课 然后就是修 这些都是我们要稍微认真一点比较好 稍微严肃一点的话 比较好 这样子的话我们可能是 可能是我们的心可以能够深入 如果不严肃 这个上面不严肃不认真 这样子的话 那我们的心没有办法了解到 很深奥的这些东西 所以先听的时候认真地听 然后修的时候也是 修的时候就是 我们不是很赞成 不打坐然后直接就是 所谓的修行当中 行住坐卧都是修行这些话 不是我们现在这个层面的人说的话 这些都是比较有一定的水平的人 说这样子的话是没有错的是可以的 我们当然有一天 我们的修行有一定的进步的时候 也可以这样子但是这个就不是 这个不是现在

比如说小孩儿还不会走路的时候呢 他更不可能去跑步 不可能跑步 先得两个脚用两个脚站起来 然后慢慢慢慢走路 会走路了以后 在两个脚 两个腿上面能站起来了以后呢 再学会跑步才是对的 站都站不住了要跑步 这个是不太现实 不太可能的

所以我们不学佛 那就是不学 那是另当别论 要学 那就是要稍微认真一点 才能够学得好 这个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是 这个不仅仅是学佛 我们学任何东西都是这样子 越能够认真越能够专心 那我们学得就是越好 做任何事情 我们越专心越认真 就做得就更好 学佛也是一样大家 讲课的时候 听课的时候的这种感觉不重要 重要的就是 我们这个课里面学到东西没有 这个是最重要

7.3 越难那就是越是有福报,消业

然后我们打坐的时候 打坐的这个过程当中 我们开不开心快不快乐 这个不是很重要 当然 比如说 我们非常快乐地 非常开心地去听 然后又有收获又有快乐 然后打坐的时候也有 非常快乐 非常幸福地去打坐 然后又有收获那一举两得 这个当然是非常好了 但是不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这样子 所以有些时候我们要牺牲 牺牲一点我们的 比如说吃喝玩乐的时间 有些时候要牺牲一些 我们自己的一些感觉 这个是需要的 但这个牺牲值不值得 这就是跟我们的价值观有关系

这个是闻思的时候就要想好 想明白 就是如果觉得值得 那么就是我们这个时候呢 有些事情稍微要牺牲 牺牲一点东西 但是没有问题 这个是值的 我们因为有其他的收获 所以打坐的时候呢 虽然有些时候就是不太 有些时候我们就是有点难 但是没有问题的 难越难越有 其他不讲 越是在这些问题上 越难越能够吃苦 越难那就是越是有福报 其他不说 这一点从福报 从消业 我们平时天天都讲这个福报和消业 大家的口头禅天天挂在我们的嘴边 但是真正的能够消业的和能够 平时我们很多时候说这是消业的 那个是消业 那个不一定是消业 但是这些在闻思 尤其是为了修菩提心上面下了功夫 这个是肯定是消业的 是非常有意义的

所以首先是要大家认真地去学 这样子我们才会有收获 半年以后才会有收获 今天我们讲了七个修法当中的第一个 第一个 知母 但是这个知母呢 其实修法是很简单了 刚才我们讲了再重复简单重复一遍 先把母亲观想 观想完了以后呢 再去思考思考什么呢 主要的思考当然不是 我们现在观想的是我这一生的母亲哪 这当然不需要去思考了 这已经很清楚了那思考什么呢 不仅仅是这一生 她是我的母亲 而且就是无数 无始以来做过我的无数次的母亲 就是要这样子这个思维的话 就是对我们一生当中 这些看起来就是比较简单 或者是这个思考的话 看起来就是有点枯燥 但是这些枯燥的东西当中 有些东西是可以利益我们一辈子 不仅仅是一辈子 而且是生生世世

然后有些东西看起来 当下的感觉 我们心里很高兴 很愉快 但是这个愉快和高兴过了以后呢 然后它没有给我们留下任何的东西 过了就一切都结束了 所以这个就是 我们虽然有一点点 打坐的时候有点难 但是大家要想学佛的话 那就是要能够吃一点点苦 能够吃其实这个也不算什么苦 但是就是稍微有一点点枯燥而已 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连这一点都做不到的话 那我们可能只能修人天福报 或者是我们先推迟一下 以后机缘成熟的时候去修 先暂时就念念佛 然后就看看书 这样子 像有些时候 就是发一发菩提心 但是不是很认真地去修这样子也 当然这个也是一种学佛的方法 但是尽量就不要这样 因为这个前几天我们也讲过 菩提心有这么大的功德 而且我们这一次的这个机会 如果我们这一辈子 这一生 没有把握住的话 那以后有没有这样子机会也很难说 所以大家要认真一点 这样子就是非常好的 今天我们这个七个修法当中 就讲了一个

8 问答

然后其他的我们明天继续讲 今天就讲到这里 然后还有二十多分钟的时间 大家有什么疑问 大家可以提问题

8.1 Q1:如何受菩萨戒

顶礼上师 请问守持菩萨戒需要注意些什么 我们修菩提心何时才能够受菩萨戒

上师:菩提心世俗菩提心修好了以后就会 可以受菩萨戒 比如说我们修菩提心修了半年 然后就是 基本上就有世俗菩提心的时候 那这个时候受菩萨戒 那就可以得一个非常标准的菩萨戒 前提的条件必须要有菩提心 我们很多时候现在也在受菩萨戒 比如说三坛大戒 受比丘戒或者是出家人的戒律的时候 就受这个菩萨戒 但是那个时候呢 如果有菩提心 当然是可以了 当然是很好的 但如果那个时候 还没有修过菩提心的话 那这个三坛大戒 菩萨戒是不可能得到的得不到的 所以要得到这个菩萨戒 那必须要修菩提心才可以

8.2 Q2:修慈悲心哭了之后如何安住

这是现场的问题 请问上师 我在修慈悲心的时候 观想对境一会儿就哭 然后就不知道以后该如何安住 我应该保持在什么样的境界中呢

上师:比如说修慈悲心的时候 哭是比较正常的正常的反应 就是有些人就人是不一样的 有些人平时都很容易落泪 很喜欢哭 那有些人就不是这样子 那平时比较容易 比较喜欢哭的人 就是去思考一些众生的痛苦等等 稍微比较深入的时候 那就会有这种现象 那这个没问题呀 这很好的 有修菩提心为众生落泪这样子的话 一滴眼泪都是可以积累福报的 可以消业的 这个是佛经上是有记载的 这个就不用管它然后呢 哭完了以后呢 那继续修

8.3 Q3:对人品低劣的怎么调节

这是网络问题 上师您好 在我们单位有这样的人 人品非常低劣 自己对于这样的一个人 不要说生起菩提心 连看见这个人都很不愿意 请问堪布 我应该怎么样调节

上师:是是是 从现在的这个层面看的话 那是肯定是这样子但是如果我们 用刚才讲的这种方法去修的话 比如说特别不喜欢的这个人 这一生从目前的情况看的话 那肯定是非常非常难 但是如果我们把轮回的这个问题 解决了的话 搞明白了的话 那么上一世或者再上一世的时候呢 那有一次呢 他也是我的母亲 那那个时候呢 他也跟我现在的母亲是一模一样 虽然他现在这一生的话 他的性格不好 他性格不好是第一个原因呢 跟他的父母的基因也有一点点的关系 另外一个呢 他的成长的环境 家庭教育 也有点关系 另外一个呢 他的上一世 上一世的他的接受过的一些 比如说教育或者是环境的影响 也有关系 因为种种的原因 这一次 他就是一个 他变成了一个这样子的人 但是他上一世就不是这样子 跟我现在的母亲是一样啊 那如果想得真的非常深入的话 那对这个人的这种看法是一定会有 半年之内肯定会有变化的 那这个时候呢 我们平时我们也讲 我们处理事情的方法 不伤害别人的情况下 那么该怎么样处理 就怎么样处理 那么我们修菩提心就是解决 我们自己的内心的抱怨 仇恨和愤怒 然后抱怨 仇恨愤怒全部断掉 然后就产生这个慈悲心 以慈悲心取代了这些愤怒 但是在外在处理问题的这些方法上面 可能我们有些时候还是要 这个刚才讲了 不伤害别人的前提下 那就该怎么样处理 就怎么样处理 这样子的话 可能是比较方便 尤其是初学者来说 这样子可能比较方便 否则的话 我们的处理问题的方法 特别让别人不理解的话 那可能是 就对可能很多人造成一些 他们有可能就是 以一种很奇怪的这样子的眼神来看 所以处理问题的方法 我们还是要就是以大家的标准来处理

8.4 Q4:菩提心和菩萨

这是网络问题 请问上师 若生刹那菩提心即刻得名诸佛子 那么如果第二刹那菩提心没有了 那么还是菩萨吗

上师:是 还是菩萨 比如说就是有一次 就这么一次是真实的 为一切众生要成佛 下定决心了 那么只要有一次这样子的话 他就是菩萨了 那么过后可能有可能是 很长时间都没有这样子的决心 但那个时候他也是菩萨 那什么时候不是菩萨呢 如果有一天他觉得 我那一天我想我要成佛 其实我这个是冲动 其实是不应该成佛的 这个我是做不到 所以呢 我现在淡定下来了以后 我不冲动的时候 我重新思考的时候 我觉得这个是不对的我不成佛 这样子的话 那他就不是菩萨了 如果他没有这种想法 虽然没有明显的菩提心 但是他一直都是菩萨

问:他还问这里的刹那菩提心 是相似的菩提心 还是真实无伪的菩提心

上师:当然是真实的真实的菩提心

8.5 Q5:怎么跟亲人相处

这是网络问题 上师您好 所有的众生都是自己的父母 也有一种说法是 亲友也许是我们的冤亲债主 或者是过去世的仇人伤害你的 请问上师 这一世有善缘 有恶缘 有时候觉得亲人相处很伤感情 该怎么样处理好化解矛盾冤仇

上师:是啊这个比如说我们所有的众生 理论上或者是实际上也是这样子 比如说 彼此之间也是父母 但是也是仇人 这个当然是这样子 但是我们现在呢 不是要培养我们的愤怒 就是要培养我们的慈悲心 所以呢 过去虽然彼此之间也成为过仇人 但是这个我们先不去想这个事情 我们现在就是需要培养慈悲心 所以我们就只去想 过去就是变成我父母的 就是这一部分 我们就去思考这个问题 那这个问题 就思考这个问题的话 就可以让我们拥有慈悲心 这样子 那另外一个就是比如说仇人 有些时候也会让我们烦恼 让我们造业 但是亲人刚才提到的问题也是一样 有些时候也就让我们 他的身份就是离我们最近的人 最亲的人 但是呢 其实对我们的这些伤害呢 有些时候还是比仇人 仇人呢平时我们都就认为 相互之间都有点排斥 平时在一起的时间也不是很多 但亲人的话经常在一起 有些时候如果相处不好的话 那当然在这个过程当中伤感情伤害 这个是肯定是免不了的 那这个怎么解决 当然是修慈悲心修菩提心 那这个是唯一的办法 如果是真的是有一天 我们有一点点慈悲心 或者是菩提心的话 那就这些很多问题是可以 可以非常非常妥善的方法去化解了 这些什么矛盾哪 尤其是我们内心当中的这些 愤怒仇恨这都是非常容易解决的 所以菩提心 慈悲心是最好的方法

8.6 Q6:知母的结果

网络问题 顶礼上师 我是慧灯禅修的学员 修知母已经一年了非常惭愧 修知母得到的结果和感觉是什么呢 能否具体开示一下

上师:感觉就是坚定不移地相信 没有别的 我们不要以为这个就有一个 立即就会有慈悲心哪 或者是立即就会有菩提心不是 这个是菩提心的七个步骤当中的 第一个步骤 所以它的结果是什么呢 它的最标准的结果是 就是坚定不移地相信 我现在的母亲不仅仅是这一世 而且就是无数次 过去的无数次都做过我的母亲 就是这个 这是一个

另外一个呢 然后我们把这个逻辑就是以此类推 然后其他的人比如说陌生 或者是我不喜欢的人 那这一生当中她不是我的母亲 但是跟我现在的母亲一样 过去上一世 再上一世 她们都曾经是做过我的母亲 坚定不移地相信这个就是结果了 这就是这个知母的结果

8.7 Q7:产后抑郁

这还是一个网络问题 这位师兄他说他自己的妻子 生完孩子以后得了产后抑郁 非常痛苦每天都有很多邪念 对佛菩萨不敬 导致一直很紧张 很痛苦 能否请上师开示一个方法 可以对治一下

上师:产后抑郁是 产后抑郁就是非常非常普遍的现象了 那这个有一个方法 比如说修寂止 修禅定 这禅定是非常的非常有帮助 这个在国外也有专门的研究 这个并不是说我们说有帮助啊 这人家都是研究了的 就专门针对产后抑郁的妇女做了 进行了调查 然后让她们打坐 有没有帮助 发现有很大的帮助 所以产后抑郁的人也可以打坐 可以这个打坐的内容呢 比如说有可能是寂止呀 有可能是菩提心哪 都可以 这个就很有帮助了

8.8 Q8:从缘起的角度思惟知母

这是一个现场的问题 顶礼上师 修知母的时候 可否可以从缘起的角度 此生故彼生 来思维每位众生都互为母亲

上师:缘起这个当然也是缘起 比如说我们的轮回也是缘起 缘起是万事万物都是缘起 但是这个时候呢 这个问题是不是这样子啊 缘起当然是缘起了都是缘起 这个可能不是这个问题 还有没有什么

问:他可能不是这个意思 他可能说的是 如果是他没有办法 从那个轮回的角度思维母亲的话 他能不能从缘起的角度 此生故彼生的这个角度来想

上师:如果是 比如说缘起 他怎么理解缘起 就是比如说这个缘起呢 上一世的父母 跟这一世的父母之间的也是缘起 就是因为因和果的关系 也是缘起 从这个角度来讲的话 那这是不同的说法而已 实际上内容都是一样了 那如果是现在还不太明白 上一世和下一世的这个轮回的概念 那如果是用一个其他的缘起 那是没有用的 这种缘起就是没有用的 现在要得到的这个结论是什么呢 不需要其他的结论 只需要就明白 所有众生曾经做过我们的父母 现在需要的结论就是这个结论 所以如果跟这个没有关系的话 那这个缘起可能是没有用

8.9 Q9:投胎的过程

这是一个网络问题 去年上师有讲到人在投胎的过程中 除了父母精卵的条件以外 还需要有意识的参与进去 才能发育成完整的人 而有些故事记载 当胎儿快要出生的时候 中阴身才投胎 这是什么情况

上师:比如说他本身就是有一个意识 但是快要出生的时候 这个意识就停止了 然后其他的灵魂或者是意识 就进入了他的这个身体 这个是有可能 理论上是有可能 然后也有一些这样子的 过去的一些故事 但是这些是不是确定 我们现在不是很清楚 所以这个理论上是有这样子的可能 但是有一个是可以确定比如说 父母的精和卵结合的时候 如果这个时候 没有任何的意识参与的话 那这个不能变成人的身体 这个是肯定的 但是这个时候的这个意识 跟他出生的时候的这个意识 是不是一定是一个意识 这个有可能比如说 还有 出生前他在他母亲肚子里 比如说这个意识就离开 离开的时候 因为特殊的情况 比如说其他的意识 没有精卵结合的时候开始进入 就是现在另外一个意识出去的时候 离开的时候又把这个意识进来 这个是有可能了过去有这种 过去也有一些 发生过一些这样子的事情 但是这个我们不是 理论上是可以说是可以的 但是实际上这个不确定 反正能够确定的就是 如果没有意识的话 这个精和卵它不能变成生命

问:他还问在现在的情况 些妇女怀孕以后 医院检查没有胎心胎儿的心跳 就认为胎儿发育不全 或者是胎儿死亡而做流产手术 这样是否合理

上师:比如说三个三周以后 三周以后就开始有心跳 那应该有心跳的时候 没有心脏的跳动发育不正常的话 那这个肯定是没有意识 已经是没有生命了 但是比如说三周之前 第一周第二周这个时候 本来就是没有心跳的 本来就是没有医学的仪器 能够查得出来的生命的痕迹 这个时候是没有的 但是呢 意识这个时候是存在的 意识那个时候存在 那个时候还 那个时候是医学上没办法 测定他有个什么生命存在的痕迹 但是实际上是有的 但三周四周以后 该有心脏的跳动这些时候没有的话 那就是可能是发育不正常了

8.10 Q10:修不出菩提心是否可以往下修

这是现场问题 如果修菩提心修法 修了三年五年之后 仍然修不出标准的菩提心 是否可以先修金刚萨埵 磕头供曼扎等加行的修法 然后再从皈依开始 再修一次五加行

上师:这也可以的 如果是菩提心一直都修 实在是修不起来 然后如果再强迫自己修的话 心里有一点点 就是先开始有一点点烦的话 那就通过这样子的方式来修的话 也可以

8.11 Q11:如何克服不能接受大恶人曾经做过自己母亲的想法

这是网络问题 弟子坚信深信轮回 但请问 如何才能够证明每一个众生 在轮回里都曾做过我的母亲呢 因为我老是觉得 并非每一个人都做过我的母亲 特别是那些大恶人 很难接受他曾是我的母亲 对于这一点应该如何克服

上师:是啊 现在就是大恶人也好 大善人也好这些都是现在 就是现世的角度去看 就是这样子 那现世的角度 当然他们肯定不是我们的母亲哪 他就是一个陌生人并不是说 但是比如说 他现世他是一个非常善良的 或者是一个非常邪恶的人 但是这也不一定 这个是没有任何的理论就是支持 比如说因为他现在是一个很邪恶的人 所以他曾经是没有变成过我的母亲 那这个没有这样子的说法了 这个就是 当然这个心理上是就接受不了了 但这个就是自己的感觉 感觉上接受不了而已 实际上理论上是可以的

8.12 Q12:被金刚道友伤害

现场问题 请问上师 如果有被金刚道友伤害过 自己暂时无法释怀 应该怎么样应该怎么办呢

上师:这个就首先是这金刚道友的话 两个人之间就是比如说 发生一些矛盾的话 首先是必须要相互道歉 这个是很重要的 我们除了金刚道友以外 学佛的师兄之间的矛盾 也是跟其他人产生的矛盾是不一样的 比如说佛经里面 显宗小乘佛教的佛经里面讲 比如说有一次 就是有一个人在对佛的舍利子磕头 那么然后就是有一个阿罗汉问他 他这样子的磕头是有多大的功德呢 他说他的身体能够覆盖的这个地 一直到这个地的最深的地方 之间的所有的他身体能够覆盖的面积 当中的每一个很小很小的粒子 很小的微尘 以这个微尘的数量的这么多的大劫 大劫大家都知道 是一个很漫长的时间 这么长时间当中 可以让他享受人和天人的福报 他说有这么大的福报 然后又问那什么样的情况下 这么大的功德一下子就会消失呢 然后就是说学佛的人当中 学佛的师兄当中 产生烦恼就是愤怒嗔恨 那这样子的话这么大的功德 就一下子就会消掉会消失 所以一般的我们不是密法的金刚道友 一般的 我们学佛的师兄当中 如果发生什么不开心的事情的话 那及时大家要相互懂得要道歉 然后就是忏悔 相互忏悔就可以了 那密法的道友的话 那更加的 更加的严重 如果是我们就发生了矛盾 如果及时不处理的话 那这个会犯密乘戒的 所以非常的严重所以一定要 一定要先是大家双方主动地道歉 道歉完了以后然后就忏悔 那这样子可以 还有一个大家必须要明白 师兄之间如果这一世 尤其是学密的师兄之间 这一世当中就是产生了什么矛盾 不忏悔结下了这样子的恶缘的话 那这些师兄尤其是学密的人 就是佛经里面也讲过了 他生生世世可能是到成佛之间 还是一直都在一起的 一直都在一起的话 那这一世就是结下了这样子的恶缘 那生生世世就是这种恶缘 到时候下一世又产生矛盾 再下一世又 这种恶性循环是非常非常严重的 所以道友之间的这些矛盾是很严重的 所以如果是有这样子的事情发生的话 那大家也要大家双方要主动地道歉 然后忏悔这个是一定要这么做 非常重要的 好最后一个问题了

8.13 Q13:天人是否可以修行

现场问题《前行》暇满难得中讲到 天人由于享受欲非常 由于享欲非常的快乐 而没有意乐和心思修持正法 而在佛陀初转法轮的时候 显现上却是在帝释天 梵天的祈请下 佛陀显现上才转了法轮 为什么帝释天与天人在此刻 很有意乐听闻正法 其中是何原因 是否存在某种密意 请上师开示

上师:这天界的人也并不是说 他们都不会修行 他们会修行的 但是说 佛经里面说因为天人的话 他们的生活条件特别的好 所以平时在这种环境当中 想到要去学佛 要去修行的这种人 一定是一个利根 根机特别好的人 才能够想得出来 要走解脱道 根机不太好的人呢 就是这些天人就沉迷在 他的眼前的快乐当中 所以他就不容易 非常的不容易有这个出离心 就这个意思呀 并不是说凡是天人他都不会修 不是这个意思 天界有很多的菩萨 所以这个是不予盾的

感恩上师开示

9 回向

好我们现在大家一起做回向

索南德义坛加惹巴涅 托内尼波札南旁学匠 洁嘎纳其瓦龙彻巴叶 哲波措类卓瓦卓瓦效 嗡阿吽 班匝儿格热巴玛色德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