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册22皈依2
Total words: 21,586. Estimated reading time: 1 hour and 38 minutes.
1 劝发菩提心
好 各位佛友大家晚上好 我们现在准备讲今天的这个课 那我们的今天的课是 继续讲五加行的这个皈依 那么首先大家要发菩提心 我们大家开始修五加行 那我们为什么要修五加行 修五加行的最终的目的是什么呢 这个就是跟我们的 菩提心和发心有关系非常的重要 首先大家发菩提心 就是听这个皈依是为了修皈依 修皈依的目的就是为了成佛 那么为了成佛的目的是什么 就是利益众生 所以大乘佛教做任何事情 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利益众生 直接地利益众生 或者是间接地利益众生 如果跟利益众生没有关系的 直接的间接的都没有关系的 这样子的这个行善 无论是闻思修行或者烧香拜佛 都跟大乘佛教是没有任何的关系 所以大家一定要发菩提心 发菩提心怎么样发 我们下定决心我要成佛 我一定要成佛 那么为什么要成佛呢 就是我要让天下所有的众生离苦得乐 这个就是最终的目的 虽然这两个跟我们现在 目前的情况来说 离我们的距离是非常非常远 但是没有关系的 只要有这样子的发心 在这个基础上然后有一点闻思修 就有一点这方面的投入这样子的话 那这个进步就会很快的所以这个是 虽然目前是有很大的距离 但是这个都没关系的 只要有这个发心就没问题了 先这样子大家发心
2 皈依的修法佛三部分
然后接下来我们讲这个皈依 那么五加行里面的这个皈依 就是以三个部分组成的
2.1 1念诵
一个是什么呢就是念诵 念这个皈依偈念十万遍 我们的后面的任何一个加行 都是需要首先是念十万遍 然后再念一万遍作为补充 这样子的话实际上 每个加行都是十一万遍这样子 这个念诵需要念十一万遍 这是皈依的一部分 我们以前修这个皈依的时候 很多人以为皈依就是念这个偈颂 念这个皈依偈 这个皈依偈念完了以后 十万遍念完了以后 就我们以为这个就皈依修成功了 但实际上不是 这个我们上一次也讲过了 十万遍的这个皈依的偈颂是需要念 这是最最起码的一个要求 这个是需要念 但是这个念完了以后 并不代表我们修好了这个皈依 这个两个是完全是不一样的 比如说我们心里 根本就没有修好这个皈依 但是我们把这个十万个偈颂完成 有这样子的可以有这样子的事情 所以这个十万遍念完了 这个并不代表皈依修好了 但是皈依修好了是不是不需要念呢 也不是 也需要念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所以这个十万遍是要完成的 但是这个是不是最重要的 这是次要的 虽然是次要的但是也要完成 这是第一个
2.2 2观想
然后第二个观想 我们要观想这个皈依境观想皈依境 观想皈依境越清楚 观想得越清楚越好 观想也是我们这个皈依当中的一部分 是一部分 但是观想也不是最重要 观想是属于 密宗里面的生起次第的这个修法 生起次第的修法 所以我们修加行的时候需要观想 但是也不是这个皈依的最核心的内容 以后五加行修完了以后 到时候可以修一些本尊的修法 修一些生起次第的修法 那这个时候这个观想是非常重要的 观想是它的核心的内容的一部分 核心内容之一 但是皈依的时候还不是 皈依的时候需要观想 并且这个观想得越清楚越好 但是不是最核心的内容 这也是次要的 不是重要的 这两个都是次要 虽然是次要的内容 但是这两个都需要做 偈颂也要完成 然后观想也要观想 这两个都需要 但是我们要知道 这两个比如说 我们念完了这个十万个偈颂 然后观想得特别特别清楚了 那这样子是不是这个皈依修得很圆满 还不是这两个还不算正式的皈依
2.3 3信心
那么到底皈依是什么 现在就是我们第三个部分 第三个部分 前几天我们也讲过了 皈依这两个字的内容就是 这两个字的内容是非常的重要了 这就是它的核心的这个部分 皈依就是皈投 投靠 投奔 那这样子比如说我们 在世俗想去办一件事情 然后我们发现 我们自己没有能力去办这件事 然后同时就发现 比如说我们的一个朋友或者是亲人 他有这个能力 那这样子的时候 我们就是投靠这个人去完成这件事情 现实生活当中 工作当中 都是这样子 那么我们现在也是想做一件事情
3 三种皈依
做什么事情呢 这个就是有三种 这个有三件事情 三件事情的意思呢 就是以不同的 三个不同的皈依 这个我们每一次授皈依戒的时候 经常都会提到这个 下等的皈依 中等的皈依 上等的皈依 皈依的虽然都是皈依 但是这个皈依的层次 皈依的级别 是不一样的 那么这三个级别是什么
3.1 人天佛教的皈依
比如说第一个最简单的 就是很多人是为了 现实生活当中的某些利益 比如说为了健康为了长寿 为了工作顺利等等 就是为了达到这个目标然后去皈依 那么他想要他要办的事情是什么呢 就是要让自己更加的健康 然后让自己更加的顺利长寿 然后他发现 现实生活当中的这些客观的条件 医疗条件还有就是其他方面的条件 就达不到他的这个目的 那这样子的时候他就会 这个时候他会想办法 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可以达到这个目的 有没有其他的能力可以做这件事 这个时候他就发现三宝佛法僧 三宝就有能力就办成这件事情 通过三宝的力量 然后就可以达到这个目标 然后他就坚定不移地相信 三宝佛法僧有这样子的能力 就是借助三宝的能力 能够给他带来健康 长寿顺利 那这样子他完全相信了以后 坚定不移地相信了以后 然后他就会投靠三宝就投靠三宝 依靠三宝的力量 然后就让更加的健康更加的长寿 这样子这个时候他就发现 自己的这些客观的条件 目前的这个客观条件达不到办不成 然后三宝的力量是可以的 这个他要必须要前提的条件 这个我们上一次已经讲过了 前提的条件就是坚定不移地信任 如果对三宝对三宝的力量 产生了疑问质疑 这样子的话那他不会投靠 这个我们上一次讲过了 投靠投靠的这个 投靠投奔的前提的条件 就是信任相信对方 相信这个人相信这个事情 这样子以后他才可以投靠投奔 所以这个之前 对三宝是必须要有坚定不移的信心 如果是没有这个信心 是半信半疑的或者是根本就不相信 那这样子的话 是没有办法做任何的皈依 三种皈依 三种皈依都没办法 连最下等的这个皈依都没有办法做 因为他根本就不相信三宝的力量 根本就不认为三宝有这样子的力量 那么三宝根本就没有这样子的力量 那么为什么要去投靠呢 没有必要去投靠投奔 所以没有信心的话 这个是不会去皈依的 也没有办法皈依的这样子
所以首先我们要 对三宝的这个信心是要建立起来 怎么样建立这个我们上一次讲过了 不要迷信就是需要智信 怎么样有智信 那就是要闻思闻思 听闻思考判断分析 自己去研究自己去思考 最终的这个结果最终的结论是 佛法僧就有这样子的力量 就相信了相信了以后 然后我们可以去投靠投奔这样子 那投奔的这个目的 就是刚才讲的三种目的 第一个就是为了达到 现实生活当中的某种利益皈依三宝 那这个皈依是这种皈依三宝 虽然是从他的动机 从这个角度来讲的话 虽然不是很好这个比较世俗 这个目标都是比较世俗的不是很好 但是目前就只有这样子的这个追求 没有更高的追求追逐这样子的话 就是为了达到这一点目标来皈依三宝 也是可以的 这也就是属于三种皈依当中的一个 这也是可以的 这是比如说我们平时经常讲的 大乘佛教小乘佛教 然后就是人天佛教 那三个佛教有三个不同的皈依 第一个下等的这个皈依 我们刚刚讲过的这个皈依 就是属于人天佛教人天佛教的皈依 本来是学人天佛教的人他的目标 本来就是这些世俗的 这一生当中幸福快乐 然后不仅是这一世 下一世同样地能够幸福快乐 这样子他就觉得可以了 不需要解脱不需要成佛 不需要去利益众生 就只追求个人的这个 生活当中的快乐和幸福 这样子以后那这个是 第一个皈依就可以达到这个目标 所以他就不需要其他的皈依了 这是第一个
3.2 小乘佛教的皈依
第二种皈依另外有一种人呢 他这个投奔三宝的目的是什么 他为了达到什么样的目的来投奔三宝 那他的目的不是为了 这一现世和来世的任何的利益 那么他的目的是什么呢 他想从这个轮回从六道轮回当中 能够解脱 能够获得解脱 然后六道轮回当中要解脱 要解脱的话 那怎么样解脱呢 这个就是靠我们自己的能力 就更加的不行 比如说健康啊 长寿啊工作顺利啊 那这些大多数都是 通过我们自己的努力也可以完成的 有一部分是可以完成的 但是解脱了脱生死 这个事情确实是我们自己的能力 是没有办法做到任何有效的事情 我们的所有的方法所有的观点 在这个解脱了脱生死这个问题上 都用不上都是无效的 所以这个时候 那这个时候去想那我自己没有办法 没有能力去解脱的话 那有没有能够帮助我的 有没有这样子能够帮上我的 这样子的人或者是力量 有没有我可以借助一些其他的力量 来完成这件事情 那这个时候他就发现有 那是什么呢 那就是这个佛法僧三宝的力量 然后他发现三宝的力量 可以让他从轮回当中 从这个轮回苦海当中解脱 然后这个也得要需要 这个也需要坚定不移地相信 他坚定不移地相信 佛法就有能力让我从轮回当中解脱 然后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僧众 在这个解脱的道路上能够帮助到我 这样子他有坚定不移的信心 这个时候他就开始想投奔投靠 投靠这个三宝的力量 然后完成自己的这个目的 达到自己的目的 那这是小乘佛教 这个皈依就是小乘佛教的皈依 小乘佛教他的这个目的 就是为了从轮回当中解脱 了脱生死远离生老病死这样子 那么他没有更多的其他的追求 这就是他的终极的目标 然后这个投奔也需要 它的基础也是也是这个信心 如果没有信心 不相信佛能够让我超越轮回 学法修行打坐不可能让我了脱生死 如果是有这种想法这样子的话 那他也这个小乘佛教的皈依 也是没有办法没办法做的 他不会有投奔 投靠这样子的想法 所以它的前提的条件 也是坚定不移的信心信任 刚才我们也提到了 上一次的课里面我们也讲过了 现实生活当中就是这样子 我们自己想办一件事情 然后我自己没有能力 可以投靠其他人的时候 首先这个前提的条件是我们要相信 这个人有这个本事有这个能力 他能够帮助我 他必须要有这样子的信心啊 有了这个信心他才去投奔 如果没有这个信心那不可能 比如说我们生病的时候 我们投奔医生 医生和药 那这个时候我们是相信 医生有办法治好我们的病 然后医生给我开的药有能力有效果 有能力治好我的病 有这样子的信任 有这样子的信任以后 生病的时候就不去找其他人 不去找父母不去找亲人不去找朋友 生病的时候就去找医生 这个时候我们就发现 这个时候生病的时候 去找其他人是没有用的 因为他们都没有这个能力 只有医生才有这个能力 所以就投奔医生的 然后学习的时候 学习的时候我们就是投奔老师 我们相信老师有办法给我教这些东西 这个时候我们也不会去找其他人 就找老师 这个时候我们坚定不移地相信 老师可以给我教这些东西 同样的我们想了脱生死的时候 了脱生死的时候我们发现 在了脱生死这个问题上 我们的父母帮不上 然后我们的朋友也帮不上 任何人帮不上 唯一在这个问题上能够帮助我们的 就是佛法僧 然后发现佛法僧有这个能力 这样子的时候 然后我们就开始有 投奔投靠这样子的想法 这个想法就是发心这就是发心 这就是我们去皈依的动机 这就是动机 这是小乘佛教的皈依 是中等的皈依
3.3 大乘佛教的皈依
然后第三个就是上等的皈依 另外一种人呢 他是因为有很强大的慈悲心 也许这个慈悲心是先天就有 上一世 跟上一世的这个修行有关系 也许是后天修来的 上一世的带来的这个慈悲心 我们平时都在小孩子的身上 我们很多时候就发现 看得到有些小孩儿 杀生的时候 杀动物的时候 就是特别难过 然后有些小孩儿呢 杀动物有肉吃很开心 很高兴 都不一样的 同样都是小孩儿但不一样 这个并不是他的家人的教育啊等等 都不是 他就是一个先天的 一个 先天带来的一个他的性格 那么这个他的性格为什么是这样子呢 从佛教的解释 他这个不是没有原因的 这是有原因 原因是跟他的上一世的有关系 这个跟什么基因啊 这些都是没有什么关系的 他们的父母都不是那么善良的 他们的父母都是杀鸡杀鱼这样子的 但是他小孩儿就不是这样子 那么这个也不是因为他的基因的原因 主要是他的意识 他的意识当中有一个这样子的慈悲 那这个慈悲是他是先天带来的 所谓的先天就是上一世的 上一世的这个修行的力量 如果我们这一世当中修行慈悲心 稍微用功这样修的话 那下一世生下来的时候 就是不会去杀生 不愿意杀生 然后看到有人杀生的时候 很难过难受 有同情心有慈悲心的 这样子生下来的时候就会 会变成这样子的小孩儿 那这样子以后 他一生当中 就不会去造很多的业 虽然他的家庭 还有他的环境 都是有很多杀生啊 这方面的不太好的事情 但是他自己就是可以坚持 坚持他自己的这个性格 自己的这个想法 这个是这个所谓的先天 就是上一世的修行 跟这个有关系 那就是有可能是这样子的 先天就有很强大的慈悲心的人 或者是因为后天就听到了大乘佛教 听到了大乘佛教 遇到了大乘佛教的善知识 然后就修了慈悲心 先天没有那么强大的慈悲心 但是因为后天因为后天的这个闻思 就培养了这个慈悲心 这样子的人那这种人他的目的 第一不是为了健康长寿 然后第二虽然是为了解脱 但不是为了个人的解脱 都不是那么他的这个目的呢 就是我们刚才讲到的 他的目的就是让所有众生离苦得乐 他是诚心实意地诚心实意地希望 能够让所有众生离苦得乐 然后这种心愿 稍微再发展一点点的时候 然后就成为这样子以后 这个时候他不是一个发愿 他不是一个发愿而且他想去做 就这个就是变成了一种决心 变成了一种决心 他不是他不仅仅是发个愿而已 他就想去做这件事情 下定决心要去做无论要多长时间 花多长时间都没关系我要去做 有这样子的这个发心 那有这样子发心的时候 这种人也会发现 自己目前是没有这个能力 这三个人三个人同样都发现 当下的力量 当下的自己的力量是不够的 比如说希望健康长寿的人 他也就觉得也许我努力一点的话 这一生的我的健康啊长寿啊 有些问题是我自己的力量 也可以也可以的 但是下一世我确实是没有能力 下一世是没有自己的这些 现世的这些奋斗是没有办法 下一世让我更加的健康长寿 都是没有办法的 我的所有的这个付出 所有的努力奋斗的这个结果 从现世从我们的工作 物质的角度来讲那只有这些 所有的结果都在这一生当中 下一世是没有办法发挥作用 那么这个时候他也就感觉到 自己没有这样子的能力 那么长远 不仅是这一生 生生世世能够健康 能够长寿 这样子的话那他也觉得 我要投靠投奔佛法僧的力量才可以 这个时候他也觉得自己没有能力 所以去投靠了 然后小乘佛教的 他也就会发现虽然他的这个 他的目标没有像大乘佛教的那么大 但是他这个了脱自己的生死 那这也 当下是自己的能力是不够的 所以才需要借助 佛尤其是佛法的力量 那么我们必须要知道这个所有的投靠 投靠的意思是什么呢投靠的意思 我们自己什么都不用做 一切都交给了某一个佛 或者僧或者菩萨他来帮我安排 不是这样子的 这个必须要分清楚 不是这样子比如说有些 有些人比如说相信造物主的力量 那么这样子的话他们的一切都是 就交给这个造物主来安排 那造物主给我们 所有东西都是安排得好好的 那这个不是佛教是不是这样子 佛教不是这样子 就像我们刚才讲过的 比如说生病的时候需要投奔医生 但是自己也得要配合才可以 然后尤其是这个学东西要投奔老师 但是自己也要下功夫 如果自己什么功夫都不用下 全部都交给医生 交给老师 是不可能的 所以佛教也在讲投奔 投靠这都讲 但是这个投靠和投奔的程度有多高 不是完全全部交给别人 而是自己也要努力也要修行 这样子以后才能够 才能够达到这些目标 所以大乘佛教有慈悲心的人 他也就发现他发现 我要让所有众生离苦得乐 但是我现在没有这样子的能力 那当他发现自己没有这个能力的时候 然后他也去思考 那我自己没有这样子的能力 有没有办法靠其他的力量 这个时候就发现有这样子的力量 这个力量是佛法僧的力量 佛法僧有这个力量 佛法僧可以让我成佛 我成了佛以后我就可以 所有众生离苦得乐这样子
但是我们刚才讲的 佛法僧怎么样让我成佛呢 是不是我一切都交给佛法僧了 我什么都不用做是不是这样 这个当然不是这样子 我也要努力但是我再努力也好 如果没有三宝的力量 是没有办法解脱的 比如说生病的时候再努力也好 比如说有些病 没有医生没有药是没办法治的 就是这样子 所以这个投奔和投靠的度 是必须要清楚 这三个叫作皈依的分别
皈依可以分三种皈依 下等的 中等的 上等的 三个不同的皈依 下等的皈依是我们刚才讲了 是人天佛教的皈依 然后中等的皈依是小乘佛教的皈依 所以这个中等的皈依需要有出离心 有出离心的基础才可以的 然后上等的这个皈依 上等的皈依就是大乘佛教的皈依 然后上等的皈依需要有菩提心的基础 菩提心的基础 这样子以后才叫作皈依 好这三个皈依的分别不同的地方 不同的地方是哪里呢 它这三个皈依 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的地方 不同的地方是什么呢 它们的发心不一样 它们的目标不一样 动机不一样 这是它们的不同点 然后有相同的地方共同点 共同点是什么呢 这三个皈依都是坚定不移地相信 佛法僧有这样子的能力 这个基础上诚心实意地去投奔投靠 这个就是共同点 不共点和共同点就是这样子 那么皈依的核心就是这样子 皈依的核心我们必须要知道
我们修这个五加行的皈依的时候 修修到这个标准修到位 修到标准了没有 标不标准这个我们不是 以念了多少个皈依的偈颂来衡量 也不是我们能够把这个皈依境 观想得多清楚来衡量 那是用什么来衡量呢 就是以这个投奔的心有多强 然后对这个三宝的信任的强度来衡量 我们有没有修完五加行当中的皈依 就是这样 虽然是念完了十万遍十一万遍 观想得也就比较清楚还可以 但是对三宝的这个力量 仍然是半信半疑的状态 然后这个是半信半疑的话 那就投奔的这个决心也是很松动的 也是很松动不会非常的坚定 那这样子的话这个皈依 也就是修到了一半 皈依就修到一半也就是说不标准 这个皈依就是不标准这样子 所以我们首先要知道 我们这一次要修的五加行当中的皈依 虽然是有三个不同的部分 有三个不同的部分构成的 但是其中最核心的部分 就是投奔投靠的这个决心 核心就是这个决心重要的就是这个 另外的都是 另外都是次要的 好这个三个是皈依的分别
4 1观想
然后接下来我们皈依的时候 皈依的时候首先是观想 观想这个皈依境 然后皈依境观想好了以后 这个皈依境里面讲的全部我们观想
5 2下决心(皈依的关键)
观想好了以后 然后最关键的 最关键的就是在这个皈依境前面 我们发自内心地 坚定不移地去下决心投奔和投靠
5.1 皈依佛
投奔投靠是什么样子 首先皈依佛 皈依佛的时候我们下定决心 从现在起生生世世释迦牟尼佛 还有这个显宗和密宗里面讲的 各种各样的佛 这些佛是我的唯一的导师 导师就是引导我们的上师 唯一的导师
5.1.1 科学家哲学家没有能力做解脱的导师
为什么他们是唯一的导师呢 世俗的 比如说 非常非常伟大的一个科学家 就像爱因斯坦这样子的 非常聪明非常伟大的科学家 还有非常伟大的哲学家 像苏格拉底这样子的哲学家 还有很多东方的这样子的哲学家 还有各种各样的 任何一个学科的这个领域当中的 非常了不起的这些伟人 他们在他们自己的这个领域当中 是非常有成就的非常非常厉害的 是值得佩服的这样子的人 但是在解脱这个问题上面 佛的这个力量 是任何一个人是没有办法代替的 所以科学永远都没有办法代替佛法
这一点我们平时都讲 佛教里面的什么什么东西跟科学相似 是有相似的地方 也有很多很多佛教的内容 是被科学印证了 但是这个根本就不代表科学代替佛法 有些佛教的东西是 科学至少目前的这个科技 是永远都没有办法证明的 但是也不需要所有东西用科学来证明 是两个比如说我们的声音 用我们的耳朵去听就可以了 不需要用眼睛去看 当然 把声音它变成了另外一种信号 用我们的眼睛去看 也可以有这样子的办法但是呢 不是一定要这么去做 声音它变成一种图像 然后我 这个声波它变成一种图像 然后用我们的眼睛去看 可以这样子 但是不是所有的声音 是不是一定要这样子才可以 当然不是了 眼睛不需要看这个声波 耳朵直接去听就可以 就是同样的道理 有些事情只有佛法才能够解决 是其他东西没办法解决 同样比如说一些科学上的一些问题 科学才能够解决 佛法也没有办法解决的 这个就是各目的领域当中的作用 是不一样的不一样 这个我们也不能说 只要有佛法全部所有问题解决 这不能这样子 必须要有客观公正这样子的态度 尤其是佛教徒我上次也讲过了 佛教它本身就是一个 非常非常尊重真理的 一个这样子的宗教 所以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讲道理 这个就是不能说只要有了佛法 当然了比如说 像米拉日巴大师这样子的人 只要有佛法 他所有问题他的问题都解决了 他不需要任何其他东西
但是整个的社会的问题 整个所有人的问题 也不能说佛法就可以解决了 不需要科学了不需要哲学 什么不需要都不需要不能这么讲 它有它的作用这样子 然后同样的 任何一个学科它有它自己的这个作用 物理有物理的作用 数学有数学的作用 相互都有关系但是各自有 各目的领域当中有各目的不共同点 同样的佛法也是一个这样子的 佛法在这个领域当中 虽然佛法跟科学有关系 跟哲学有关系 跟很多很多东西都有关系 但是佛法就是佛法 科学没办法代替 数学没办法代替 物理也没有办法代替 这些都是人类都需要的东西 如果是不需要那么多东西 只要一个问题解决所有问题的话 那就不会发生 不会发生这么多的文化和技术 所以这都各自都有各目的作用 看我们追求什么东西 比如说追求物质的这方面的 那么就科技等等 如果追求心灵方面的 那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 哲学心理学或者是佛法这样子 然后心灵上面的 比较深层次的这样子的这个知识 或者是需要一些比较超越一切 或者是比较超凡的智慧 需要这样智慧的话那就是在这个 比如说佛法才能够提供这样子的 所以我们就去学佛 所以这些都是这样子
所以我们刚才讲的 为什么佛就是我们的唯一的导师呢 就是因为佛才给我们指这条路 才能够指这条路 爱因斯坦他也不能指这样子的路 然后就是其他的这些哲学家 思想家 他们也没有办法指这样子的路 这个我们不否定他各目的长处 都有都是很了不起的人 但是这条路只有佛才能够给我们指
5.1.2 鬼神也不能作为解脱的导师
除了人以外 就是非人比如说鬼神当中 虽然这个世间也有很多很多的鬼神 而且这些鬼神的力量 有些时候也是非常的强大 他的正面的负面的力量 都是很强大的 有些时候他们的力量都是超越了人类 这样子的但是他的这个力量再强大 他也没有办法给我们指这样子的路 因为他自己没有经历过这样子的路 他没有走过这条路 他们都是世俗的这个世间的鬼和神 所以世间的鬼和神 他没有办法给我们指出世间的路 所以那我们就是不把他们当作导师 当然比如说世俗的这个鬼神 有些鬼神 可以把他们作为护法 比如说他早期的 比如说伤害众生这样子的这个心态 放弃了以后 他也有他的作用 那么他就通过他的这个力量来保护 保护佛法或者是保护修行人 给修行人创造一些修行上面的条件 那这样子的话 他虽然还没有成佛他还没有成就 但是他可以给我们创造一些 修行的时候的一些条件 这个他有这个能力 所以他可以作为护法 但是不能作为导师 导师和护法之间这个相差很远很远 就完全是两回事 所以这些世俗的鬼神 佛教里面也经常都会 护法里面就有这些鬼神 可以作为护法 但是不能作为导师 因为他自己没有开悟 他自己没有证悟 没有成佛 那他没有成佛的话 他就是不能给我们指这样子的路 然后 学大乘佛教的人 他需要的就正好就是这条路 他追求的就是这条路 那这条路他不能给我们指 那这样子的话 正好我们想要的东西 他不能提供 不能提供那就我们不把他当作导师
比如说有一个人他想学数学 那么他一定要找一个 非常精通数学的老师 如果他想找一个 其他领域当中非常有成就的人 但是就是不懂数学的人 那他如果找一个这样子的人 有用吗没有用 他在其他领域当中是有成绩 但是这个是这个学生他要 不是他要他想学的 他想学的东西就是数学 这个就是他教不出来 那这样子的话他要的东西呢 这个他教不出来 所以他不把他当作他的老师 就是一样的道理 所以佛就是作为我的唯一的导师 这样子以后下定决心这样子 坚定不移地下决心这就叫作皈依 这个就是皈依 这个决心就是皈依
那我们受这个皈依戒的时候也是 还有修皈依的时候也是 都是一样的 皈依就是这个这叫作皈依 我们刚才讲了 五加行的皈依 虽然是有三个部分组成的 但是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这个 就是这个决心 我们观想的时候 就像我们受皈依戒的时候 我们前面放一个佛像 在佛像的前面 我们就宣誓 下决心受皈依戒 同样的我们修皈依的时候 我们观想 观想皈依境 在皈依境的前面 我们就是 非常的严肃 非常的庄严地下决心 从今以后生生世世 佛就是我的导师 除了佛以外的 任何一个世俗的 世俗的这个 有名声的有财富的 有权力的人 还有就是除了人类以外的这些鬼神 有神通的有神变的 有强大的势力的 这些鬼神或者人都不是我的导师 如果他们在我的修行的道路上 能够帮助我们这样子的话 我们可以把他们当作护法 护法 但根本不是导师 导师唯一的导师就是佛 这样子的决心这个就是皈依
然后我们到时候这个皈依 修了几个月以后 修成了没有刚刚讲了 不是这个观想的清晰度 不是这个念诵的数量来衡量 而就是以这个 投奔投靠这个强度来衡量 那如果还没有这个 把释迦牟尼佛当作我的老师 当作老师就是投奔没有别的投奔 所有的所谓的投靠和投奔就这个意思 我们想学某一个东西就刚才讲的 一个人就是想学数学的时候 那我就投奔数学老师就是仅此而已 投奔的意思仅此而已 并不是说我要找一个某一尊佛 然后我自己什么都不做 一切都他来给我安排他来给我完成 这个不可能的 所以投奔的意思也是这样子 这个跟我们世俗的很多世间的很多 工作上的生活当中的很多事情 是一样的 好这个就是第一个皈依佛
然后这个皈依境 皈依境当中有包含了 这个皈依境当中就包含了佛法僧 这个我们到时候会 一个一个给大家介绍 包含了佛法僧 然后这个密法里面的上师 还有就是本尊空行 密法里面这三个是非常重要的 上师和本尊还有空行这三个 然后显宗里面的佛法僧 那密宗里面也叫佛法僧 这三个都这个皈依境当中都包含了 还有皈依境当中 这个护法呀全部都在这个皈依境当中 然后这个时候的 皈依境当中的这个护法 他们都是属于一地以上的菩萨 就是属于这个僧宝僧众 还没有证悟的 还没有证悟一地的一般的护法 他不在这个皈依境当中 不会我们把他观想在皈依境当中 然后去皈依这个不可能 刚才已经讲得很清楚了 然后一地以上的这个菩萨 他虽然还不是佛不是佛 他从表面上 就是以一个护法的形式出现 但实际上他就是佛法僧里面的僧 所以可以观想在这个皈依境当中 这样子是没问题的 这是我们到时候修了这个 修了几个月以后 然后这个修成了没有 到时候自己衡量自己的修行的成果 因为我们其他人是没有办法知道的 只有自己是最清楚的 自己有没有这样子的坚定不移的信心 有那么这样子的话 那我们虽然这个观想越清楚越好 数量需要完成 但是最重要的有了这个决心 那就是有这核心的部分已经做到了 这样子就已经非常好非常不错了 这是第一个
5.2 皈依法
第二个佛法 我们皈依佛法的时候 就是又是先观想皈依境 然后在皈依境的前面 然后又是很庄严地很严肃地下决心 发自内心地下决心 那这个时候这个皈依 我们不是做给别人看 如果不是发自内心的 那这样子的话就是自欺欺人 尤其是就欺骗自己 所以要皈依的话那就发自内心地版依 那就发自内心地坚定不移地下决心 从今以后生生世世 我只修释迦牟尼佛的法只修佛法 佛法才是我的唯一的 所学习的所修行的内容这样子 全世界有很多很多很多的宗教 古老的宗教新兴的宗教 有各种各样的宗教非常的多 我们这些宗教我们都尊重 每一个人的信仰我们都得去尊重 每一个宗教我们都要去尊重 不排斥任何一个宗教 更不诽谤任何一个宗教 但是修的时候我就选一个去修 没有办法全部修 因为这些都是不一样的 都是不一样的 所以我们没有办法 同时把这些全部都修完学完 所以我就这么多的宗教里面 作为一个佛教徒的话 那我就是选了佛教了 那么这样子的话 我就认认真真地去学佛教 其他的宗教我都尊重 我都不排斥更不诽谤 但是我也不去修我就修 因为这都是不一样的东西 没办法都修 没办法全部一起修 那我就生生世世修佛法 那这种决心 这种决心的强度 达到了什么样的程度什么样的层次 到时候我们以这个来衡量 这个皈依修好了没有 如果有坚定不移的这样子的决心 观想不清楚都没关系的 数量还没有完成都没有关系 但是我们前几天也讲过了这个观想 可能不一定是观想得非常的清楚 没关系 然后数量呢不难 大家一定要完成数量完成 但是我们刚才说假使 假使把这个数量根本完不成 但是有这个决心的话 实际上皈依已经修好了已经做到了 这样 这是第二
5.3 皈依僧
然后第三僧众 皈依僧众的时候 也就是在这个僧众的皈依境的前面 我们也是 同样也就是发自内心地 然后就是下决心从今以后生生世世 学佛的 不管是学小乘佛教大乘佛教 学显宗学密宗 无论是学什么 凡是学佛的凡是学佛的这些人 就作为我的道友 跟我们一起修行的人就是道友 作为我的道友 除了学佛的人 除了学佛的人以外 学其他的都是我们的朋友 比如说我们修这个菩提心的时候 修菩提心的时候全世界的所有的人 除了人类以外连这个动物 还有其他的六道的众生 都我们把他们当作 佛教徒就把他们当作自己的父母来看 这也不是给外面宣传的 也不是讲给别人听的 实实在在修行打坐的时候 我们是发自内心的 如果自己没有做到的话 那是另外一回事那是另当别论 实际上都是这么做的 所以没有任何一个人 没有任何一个生命当作这个 比如说我们把他当作一个 不喜欢的不欢迎的这样子 大乘佛教是没有这样子 如果只要有一个人 不是很多人一个人 连一只比如说像一个昆虫 如果我们放弃了它 那就是犯了这个密乘戒 密乘戒的第四条戒 然后也同时也是菩萨戒 非常严重的 比如说我们想这个人 或者是这只苍蝇这只蚊子 如果有一天我能够帮助到它我不帮 因为它很讨厌我不喜欢 那这样子的话 我们自己就是犯了密乘戒 或者是犯了这个菩萨戒 同时这些都犯了非常严重的 大乘佛教在这个问题上面 是非常非常严格的 所以任何一个学任何一个宗教的人 我们把他们都当作自己的父母 这样子来修菩提心 当然我们不一定 每一个人都能够做得到 但是就所有的佛教徒 所有大乘佛教徒都在往这个方面努力 至少在往这个方面努力 这并不是说每一个人都 把全世界的所有的人所有的众生 一定能够做到自己父母一样 这个不一定这有一个过程但是呢 就是所有诚心实意地修大乘佛教的人 都在往这个方面努力 往这个方面奋斗 所以这个不是学佛的人 除了学佛除了佛教以外的 比如说有各种各样的信仰的人 或者是根本就没有信仰的 唯物论者无神论者他们都是 大乘佛教的角度讲 他们都是我们的朋友 也是我们的父母 也是我们修慈悲心修菩提心的对象 一个都不能放弃的 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生命 都不能放弃的都要帮助的 但是是不是我们的道友呢还不是 当我们的信仰是 变得一起的一样的时候 都叫作道友 还不一样的时候不是道友 但是是朋友是学友是战友 等等都有可能的 好这种决心这个决心 这种决心的强度来衡量 我们的这个皈依僧的皈依 做到没有修好了没有 以这个强度来衡量
5.4 时间和修量
那这样子以后我们这五加行当中的这个皈依 大概也需要修四个月左右 也是一百五十个小时一天一个小时 我们是以一天一个小时来算来计算 这个就是作为一个上班族的话 也是比较合理的 如果是特别特别忙的人 这样子的话那也是 比如说没有办法坚持一天一个小时 那也可以周末可以补充可以补充 还有就是节假日的时候也可以补充 那我们平时也不坚持 然后周末也不补充 节假日的时候也不补充 那就没办法了 实际上稍微自己努力的话 时间是完全 这个一天一个小时是完全没问题的 这样子算这样子计算的话 那就是需要 也就是一天一个小时 就四五个月五个月左右这样子
5.5 高标准的皈依–宁舍生命不舍三宝
那这个时候五个月的这个标准 是时间上的标准 还有就是这个数量上的标准 并不是我们真正的核心的皈依的标准 这个皈依的标准 没有办法用数量用时间来衡量 是要用自己的这个决心的程度来衡量 这个也不是到时候也不是 其他人来衡量 就是自己衡量这样子 这个就是皈依 这三个叫作那这三个叫作 这三个决心就叫作皈依 然后这三个决心有标准 高标准低标准都有的
高标准是什么呢高标准是比如说 如果有人强制性地让我放弃佛法 从内心当中诚心实意地 从此以后我不跟佛学了 我也不学佛法 我也不把这个像观世音文殊等等 我不把他们当作我的道友 这样子发自内心地 从内心当中要放弃这样子的话 那遇到自己的生命的威胁也不放弃 就是宁愿放弃生命也不放弃三宝 这种决心才是真正的最上等的了 最上等的高标准的就是这样子
然后低标准的 那就是要看情况了 就是平时呢 确实是坚定不移地相信佛法僧的力量 然后平时日常生活当中 确实也就发自内心地 投奔了 投靠佛菩萨 但是遇到重大问题的时候可能也许 就是也许会有动摇就是比较松动 那这种决心的话那就是 是下等比较下等的这个皈依 但是它也是一种皈依 那么这个是能够做到 高标准的还是中标准的低标准的 那就这个要看 我们每一个人个人的情况 尽量地大家做到这个高标准
因为这个皈依比如说我们平时 在出离心和菩提心当中大家都认为 出离心比较容易菩提心就有点难 然后皈依和发菩提心 皈依和发菩提心当中可能很多人 我想 我猜的话可能很多人也觉得 皈依相对来说不是很难 那发菩提心的话就是比较难 可能是这样子 所以要做到这个高标准的皈依的话 也许没有太大问题 到如果真的是有一天有什么 遇到什么问题的话 我们大家都不好说 但是至少当下的情况看的话 我是坚定不移的发自内心的 这样子就这样子的话 那就我们可以确定这皈依就修成了 然后就可以修下一个修法 就是这个菩提心这样子 这是皈依的核心就是这样子 这是我们最最最重要 要给大家讲的就是这个
其余的这个观想啊这些是比较容易了 我们看这个唐卡的话就可以知道
6 3念诵
##《开显解脱道》念诵方法
然后念诵的时候我们念这个 建议念这个《开显解脱道》麦彭仁波切的这个五加行的仪轨《开显解脱道》这个《开显解脱道》我们修皈依的时候 修五加行的时候可以这样子 有两个方法 一个是比如说我们 比如说周末的时候 我们比如说专门去打坐修行 一天修四座 这样子去修的话 四座或者两座都可以这样子修的话 那早上就把这个仪轨 从开始从开头念 念到这个皈依念到皈依这个地方 念到这个皈依然后就不再往下念 就念到皈依然后就停下来 停下来了以后 再念皈依的这个皈依偈皈依偈是 南葵内色南跨刚瓦叶 喇嘛叶丹宽珠措南当 桑吉秋当帕波根登拉 达当卓哲给贝嘉森且 就这个四句 我建议我们这一次这个禅修 修慧灯禅修的我建议就念这个 因为这个比较方便 然后内容也不复杂 这个里面都包含了
6.1 皈依偈释义
然后念诵的时候首先大家要学习 大家要学习这个它的内容是什么意思 我们简单地说一下 这个《开显解脱道》已经有了中文版 这不难
6.1.1 南葵内色南跨刚瓦叶
是什么意思呢就是 虚空界中遍满虚空者 这个翻译基本上是对的不错 虚空界中是什么呢 我们观想这个皈依偈的时候 我们观想前面的这个虚空当中 前面的这个天空当中 然后充满了佛法僧坐满了佛法僧 有些佛菩萨是坐着的有些是站着的 坐满了站满了 整个的虚空整个的天空 这就叫作虚空界中遍满虚空者 这个前面的虚空当中 我们观想了前面的虚空天空当中 就是整个的虚空整个的天空当中 就是坐满了三宝坐满的就是三宝 这就是虚空界中遍满虚空者 我们下次念诵的时候 就念藏文的这个音 大家念藏文的音 因为藏文和汉文 文字上面都没有任何的区别 都没有 这个并不是说比如说 像汉传佛教的过去的 非常非常有成就的高僧大德 他们的比如说有些偈颂 如果把这个翻译到藏文的话 那么最后念藏文好还是念中文好呢 念中文好 因为这些大德 这些祖师大德 他们直接讲的写的是汉文不是藏文 所以念汉文是最好 原文是最好的 然后同样的像麦彭仁波切他们这些 藏传佛教的这些成就者 非常了不起的这些成就者 他们的一些 他们写的一些 像皈依偈这样子的文字 我们还是念原文是最好的最放心的 虽然这个《开显解脱道》我们这个课诵集 那个《喇荣课诵集》里面的这个翻译 至少这个地方是没有太大的 这没有什么不是太大 没有什么问题 至少皈依这个地方没什么问题 就翻译的是对的 但是呢 我们念这个原文这样子的话 就像麦彭仁波切他们 直接从他们的手写出来的 从他们的口中读出来说出来的 是这个藏文的原文 所以我们念这个原文 你们把这个背下来 但是前提的条件 我们要知道我们念的这个内容是什么
南葵内色南跨刚瓦叶 什么意思呢 南葵就是虚空 内色就是虚空当中 然后南跨刚瓦 刚瓦就是充满 这个就是虚空遍满 就是遍满 坐满了的这样子的三宝 首先是第一句话 南葵内色南跨刚瓦叶 然后
6.1.2 喇嘛叶丹宽珠措南当
喇嘛就是上师 然后叶丹是本尊 这个翻译了以后上师本尊 宽珠就是空行空行母 喇嘛叶丹宽珠措南当 措就是很多很多的聚在一起的 就叫作诸会众 这样子也可以就这个意思 意思表达出来了 就是不是一个不是两个 很多很多的佛菩萨 上师本尊空行这是密法里面的 密法里面特别特别强调的 上师和本尊和空行 这并不是说密法里面不讲佛法僧 佛法僧密法里面也讲 然后密法里面很多时候就讲 上师本尊和空行 实际上这些都是一个意思 喇嘛叶丹宽珠措南当 然后
6.1.3 桑吉秋当帕波根登拉
第三句里面就讲显宗里面的三宝 桑吉就是 这翻译了以后 诸佛正法以及圣僧前 诸佛 桑吉就是佛 桑吉秋当 秋就是正法 桑吉秋当 然后 帕波根登 帕波根登就是僧众
僧众就有两种僧众 一个是一地以上的 比如说大乘佛教的话一地以上的 然后小乘佛教的话 也是证悟了的见道以上的 这个叫作这叫作圣人 不是凡夫了不是凡夫 这叫圣人不叫凡夫 凡夫是还没有证悟的 虽然他是僧众但是他不是圣人 开悟了以后 开悟的这个层次也不是初步的开悟 就是达到了标准的开悟 比如说像大乘佛教的一地 小乘佛教的见道 见道学道无学道的这个见道 那这个这些圣人不管是 无论是大乘的小乘的都叫作圣人 那圣人圣僧就是说 这个僧众有凡夫的僧众和圣人的僧众 当中我们主要的皈依的是圣人的僧众 一地以上的 但也并不是说凡夫的僧众不皈依 也不是这个意思但是主要是圣人 所以诸佛正法以及圣僧前 然后那这个是我们的皈依处 首先第一个是 第二句话里面的上师本尊空行 密法的这个皈依处 然后第三句里面的诸佛正法以及圣僧 那这个是显宗和密宗的共同的皈依处 然后最后一个我与六道众生敬皈依 这个就是我们皈依者我们投奔的人 投奔的人是什么呢 首先是我们自己要皈依 我们皈依的同时 我们代一切众生来皈依代一切众生 我们把六道轮回的所有的众生 就观想在我们的周边 然后我们一起来皈依这样子 我与众生我与六道众生敬皈依 好这个就是意思就是这样子
6.1.4 达当卓哲给贝嘉森且
桑吉秋当帕波根登拉 达当 达就是我 卓哲就是六道的众生 给贝就是我们非常非常虔诚地 虔诚的虔诚的这个意思
这里敬皈依 敬是什么意思呢 不是表面上的一个恭敬 而是发自内心地相信信任 信心信任这个就是敬 敬就是这个意思 敬皈依就是非常虔诚地来皈依三宝 这里面都包含了
还有比如说密法里面大圆满里面讲 我们自己的心的本性如来藏 如来藏心的本性是佛法僧的本体 究竟的最终极的佛法僧 都是我们自己的心的本性 这个除了大圆满除了密法以外 像《宝性论》这样子的大乘佛教的论 它们也会讲所以这个是 也是显宗的这个观点
密法里面非常地强调 但是这些都是 上师本尊空行这里面都包含了 实际上我们的心的本性就是 最究竟的最终极的 上师和本尊和空行 是我们心的本性 因为他们都是我们的心的本性当中 本性当中投射出来的 一个外面的一种形象而已 所以实际上这些都是 属于我们的心的本性 所以大圆满的皈依 这个当中也就包含了 所以这四句里面 显和密的皈依都包含了
所以我们先把这个内容搞清楚 藏文的这个四句话的 南葵内色南跨刚瓦叶 喇嘛叶丹宽珠措南当 桑吉秋当帕波根登拉 达当卓哲给贝嘉森且 好这个四句的内容先搞清楚
6.2 念诵汉文的注音
然后我们有课诵集 里面这个藏文很多人不会念的 但是下面有注音汉文的注音 大家念这个就可以了 这个发音是还是比较标准的 我们听都听得出来标准的 但是如果这个不是 不是非常非常标准的话也没关系的 反正我们自已知道我们在念什么 然后我们也知道这个内容 我们念的这个内容是什么 我们在说什么自己已经很清楚了 这样就发音标不标准都没关系 比如说我们念最早的这个梵文 我们念的这些咒语 我们念的都是梵文 那我们念的这些梵文 我们念的话用藏文念的话 也就不会是跟梵文一模一样的标准 用中文念的话更加的不标准 但是都没关系的 没有就是因为这个语言 语言文字的这个差别 没有办法一模一样 这个音是发音是没有办法一模一样 但是我们有这个意义有这个意思 然后有这个信心 这样子的话就没问题的 然后我们念一个仪轨 念仪轨的时候很多时候也是这样子 这个仪轨当中有 虽然是一个仪轨但是这个有 这个仪轨当中的有些部分是 非常非常重要的部分 有些部分呢 只是我们懂它的意思就可以了 这个文字用汉语或者是用 用汉文用藏文都没关系 只要懂这个意思就可以
但有些时候除了我们 除了它这个文字 能够告诉我们它的内容以外 它有一个加持力在里面有个加持 那这个加持我刚才讲过 比如说一个汉传佛教的高僧大德 他的原著他的原文翻译了以后 这个并不能说完全是没有加持 但是还是用原文是最好的 藏传佛教也是一样 藏传佛教的高僧大德写的一些东西 然后翻译了以后 也是这样子的问题 然后印度的这些 最早的时候的这些高僧大德 他们的一些 非常一些 主要的一些词 比如说像很多的咒语都是不翻译 我们直接念这个咒语这样子 所以我们这一次的皈依 还有就下一次的这个发心 发菩提心的这些偈颂都是这样子 念麦彭仁波切的原文 但是我们要知道这个意思 意思我们要清楚
6.3 念诵数量(11万遍)及时间要求
好这个就是念十万遍 十万遍是它的要求 然后再加一万遍就作为补充
这个我们上一次讲过了 这个念一百遍就需要九分钟的时间 你们念得不会很快 就是中等的速度这样子念的话 九分钟就可以念完一百遍 那这样子的话 我们一天一个小时的这个时间 那这样子的话就是 正好是一百五十个小时 那大概就是五个月了五个月 尽量地早一点我想这个皈依 因为后面的发菩提心啊 金刚萨埵啊 这些需要念诵的比较多 所以这个皈依不是很复杂 所以这个皈依的偈颂也不是很多 比较容易 所以希望大家能够提前 提前一点大概就是四个月左右 如果是 我上次也讲过了 如果是闭关 闭关念诵 那这样子一天八个小时这样念的话 那就十八天多一点就念完了 但是这个是 虽然这个 比如说我们闭关十八天就念完了 但是这个没有 只是数量达到了 但如果我们刚才讲的这种决心 还没有做好 这样子的话 那这个也不叫五加行修完了 只能说五加行的这个偈颂念完了 只能这么说我念完了五加行 不能说我修完了五加行 只能说我念完了皈依 不能说我修完了皈依 这是两回事 要分清楚
7 皈依修法需要注意的问题
7.1 皈依和磕大头最好不合在一起修
然后这个皈依的同时 皈依的同时如果想磕头 这样子的话也可以 但是我想年纪稍微大一点的 就如果觉得以后就怕 比如说磕头不方便 这样子的话稍微提前一点磕的话 也可以的也可以 但是多数的人我觉得不着急 这个磕头就可以放在以后 那个以后就修上师瑜伽的时候 到时候再磕 磕头呢从我们的 它就是一个体力活 所以就是有点辛苦 但是在五加行当中 这个不是一个最重要的环节 最重要的就是比如说我们菩提心啊 还有就是这个皈依呀 还有前面的出离心啊 就是这些内在的 这些才是最最最重要的 外在的念诵啊磕头啊 这些不是非常的重要但是要完成 所以大多数的人 这个磕头可以放在后面 这样子的话就更加的会圆满 但是我们刚才讲了 修这个皈依的时候磕头也可以 但是因为磕头 就一方面磕头一方面念这个偈颂 那这样子的话可能是有点难 主要是这个核心的部分就要去思考 那这个思考的部分可能就会打折扣的 因为一方面要念 另外一方面要去磕头 这样子的话可能是 去思考啊这些方面可能会受到影响 观想啊这些会受到影响 所以最好 这个大圆满的前行里面也讲过了 这样子也可以 但是这个不是最圆满的 不圆满的原因 就是我们用一百五十个小时 用一百五十个小时来 就是要去思考要思考 主要是下决心 这个才是最最最主要了 其他的念诵没关系念诵就可以 可以一步一步来实际上主要是这个 内心当中如果真的做到了的话 那念诵到时候还没有完成的话 也不是很大的问题了 所以大家不要赶时间去念这些偈颂 然后这些核心的部分都放弃了 这样子的话就不对
7.2 思维修和念诵的时间比例安排
所以我们修皈依的时候 要大家坐下来静下心来去思考 为什么要投奔佛法僧 就把这些理由道理想清楚 想清楚了以后 我到底要不要投奔这些是要思考 然后思考完了以后 如果要那就要坚定不移地皈依 就是这一个小时当中 主要去做这些事情
尤其是我们打坐的时候 打坐的时候就是前一段时间当中 就是静下心来去思考这些 然后思考差不多了以后 然后就开始念这些皈依偈 然后后面的就边念边想 这样子就可以的 开头的时候刚刚打坐 这个一个小时的 刚刚打坐的前面一部分 比如说三分之一 三分之二的话可能是 后面的念诵的时间太少了 至少三分之一的话二十分钟左右 至少十分钟左右 十到二十分钟的时间当中先不念 先不念先去思考
思考要确定了确定什么呢 确定我从现在起生生世世 佛才是我的导师 唯一的导师而且 然后生生世世只修佛法 佛法才是我的唯一的学习的法 然后僧众就是生生世世的 作为我的生生世世的道友 把这些事情这些包括这个理由 全部去思考确定了以后然后再去念 后面的就可以边念边想 前面先不念静下心来先思考 这样子就大概四到五个月
四个月这样子的时间当中 大家要完成要完不成的话 因为后面的像金刚萨埵呀 这些需要念诵的更加的多 就所以这个到时候我们前面的就 这样拖下去的话就是 就修下一个五加行的内容有受到影响 所以就大家不要拖尽量地提前完成 但是刚才讲了 最关键的不是这个数字 这个数字到时候如果实在完不成的话 如果我们任何一个人能够保证 这个内心当中做到了 那这个数字是可以慢慢地完成 都没问题了但是最好 最好是这个数字数量也完成了 然后内心当中的这个决心 也就做得标准 那这样子的话都圆满 方方面面都圆满最理想的 好这个是我们今天讲的这个皈依 然后我们明天继续讲 观想皈依境的这个方法 今天就讲到这里
8 问答
然后还有二十分钟的时间 大家有什么疑问的话 我们可以提问题
8.1 修加行前要念诵10万金刚七句吗
顶礼上师 我们在修四前行和五加行之前 是最好先念十万遍《莲师金刚七句》来遣除违缘吗
是这个是比如说修慧灯禅修的话 就修那个 修四加行之前 就有这个安排 最好是念这个《金刚七句祈祷文》实在是就完不成的话 那就念莲师心咒
8.2 供护法
顶礼上师 刚才有听到上师开示 提到护法也有鬼神 那佛教徒的弟子需要供护法吗 一旦供了如果一旦不供 他们会不会不护法我们 甚至会捣乱呢
护法佛教徒供如果自己喜欢供的话 也可以供个护法 如果是不想供的话也没问题的 主要是比如说发菩提心 然后自己该做的这些努力地去做的话 那就佛教如果有一个保护神 那他一定会保护你的 如果他不保护你那保护谁 他一定会保护的 护法不念也可以 但是如果念护法的话 那就是有一点作用 比如说酒店的服务员 或者是小区的物业 那他就是有义务去做一些应有的服务 你不说不叫他 他也有这个责任他会做 但是如果遇到一些问题的时候 你去叫打个电话让他过来 这样子的话可能是更快一些 就是这样子的对 所以不念和念都有一点点的区别 就是这是一个
另外一个呢护法就有两种护法 就是一个是佛菩萨的化身 就是我们皈依境当中的这些护法 那这些护法呢 有些时候念有些时候不念的话 也不会捣乱没有任何问题的 但是一些世俗的世间的这个护法 就是我们刚才讲的 还没有证悟的这样子的护法 他就是一个普通的鬼神 但是他在佛菩萨的面前他就发愿 他就是来帮助学佛的人 但是他还没有证悟 那这种护法的话他有些时候会 有些时候供有些时候不供的话 就会有会捣乱有这种说法 所以供护法的话那我们就是 就最好就是供一些 大家公认的这些护法 藏传佛教汉传佛教 整个的佛教都有护法 就是供一些公认的护法 这样子的话就没有问题了
8.3 只有佛教才有证悟吗
谢谢上师 请问上师只有佛教才会让人证悟吗 印度教或是其他宗教 会不会也有证悟的说法
其他的所有宗教他们不会讲无我 他们认为有自我的存在 所以他不要他不能证悟无我 这样子他证悟了无我那就不对了 他就是要有自我他就是要保留这个 这个所有的这些 像印度教这样子古老的宗教里面 都在讲一个自我 这个自我呢形容的方法不一样 以不同的文字不同的方式 来表达 形容 但是他们最终认为有一个自我的存在 所以他不要求证悟无我 所以不会证悟的
8.4 宁舍生命不舍三宝的决心
顶礼上师 刚才说到坚定不移的信心 宁愿牺牲生命也不舍弃三宝 没有遇到考验 真的不确定有没有这样的决心 那是不是要有这种遭遇命难的境遇时 才能够考验出决心够不够呢
这个不需要比如说至少 至少当下他自己认为当下有 那就可以了 就是考验这个时候大家都不 这个刚才我们也提到 这个不一定的 但是就不要等到这个考验的时候 至少现在至少认为 自己认为是这样子就可以了 这个就算是算是高标准的 非常高的标准的这个皈依 非常非常好的皈依 很标准的皈依高标准的皈依
另外一个比如说我们凡夫 我们还没有证悟的人的 不管是我们的比如说 我们下的决心还有我们的承诺 我们的这个宣誓立誓 这些都会有动摇的 都会有动摇都说不清楚的 当下有当下是没问题就可以了 这算是标准的皈依了
8.5 觉得道家和佛家内容相同会影响皈依吗
顶礼上师 我一直觉得道家老子所说的 和佛家的内容是相同的 我这种想法是正确的吗 会不会影响皈依戒呢
当然有我想当然有相同的地方了 有相同的地方但也有不相同的地方 比如说像生死轮回呀很多基础的东西 也有不同的地方也有相同的地方 相同的地方呢 全世界的任何一个宗教 任何一个文化 它们都有一些相同 或多或少就是会有一些相同的地方
但是我们比如说 就是发现一个相同的东西然后就说 哦这两个完全是一个 这样子的话可能是还不够细致 也不是一个当然是有相同的地方 所以可以说 佛教也不是道教道教也不是佛教 但是这两个教 都有很多很多相同的地方 也有不相同的地方
8.6 提婆达多是道友吗
请问上师提婆达多是道友吗 如果我们的道友中 有像提婆达多一样的人物 我们应该怎么办
提婆达多就是从大乘佛教的角度来讲 他是佛的化身 从这个角度来讲那是肯定是道友 但是从表面的这个看 从表面上看的话那他是 有些时候他给佛陀的这个事业 造成一些违缘 捣乱 但是他 如果他心里 还是是认为他是一个佛教徒 他是皈依了佛法僧 只要有他心里有这样子想法的时候 他有些时候也会犯错误 我们自己也会犯错误的 但这个不能说因为你犯了错误 你就不是佛教徒 不是我的道友 不能这么说
比如说我们犯密乘戒 犯菩萨戒 犯别解脱戒 我们所有人都会有这样子的可能的 但是还有一个就是 我们比如说 像杀盗淫妄这些十不善 我们不小心不注意 这样子的时候都有可能去做的 但是并不能说 因为你犯了错误造了罪 就不是佛教徒不是道友 这个是不成立的所以 只要他有皈依只要他皈依三宝 那么他虽然有很多的错误的行为 但是可以作为我们的这个 可以作为我们的道友
但像提婆达多这样子的呢一不好说 因为他是他实际上是 他实际上不是一个 一个真实的一个这样子的人 他就是佛的化身 从这个角度来说那当然是这个 刚才讲了当然是他是道友 但是后来他就把这个 他造了几个五无间罪 其中一个就是他跟佛分离 这样子以后他就不皈依了佛了 那这个以后就是 如果这个是真实情况的话 这是一个真实情况的话 那就不是道友了 因为他跟佛分离了 他就不跟他不跟佛了 他不走这个他不作为佛的弟子 那这样子的话 我们假使这个是一个真实情况的话 那就是两这个不是一路人 所以就是不是道友了
8.7 空行是什么意思
请问上师 皈依偈中讲的空行是什么意思 如果有人说你是空行母 我应该如何回答
是是是是空行母 像度母啊像绿度母啊白度母呀 等等等等这些就是 还有这个金刚瑜伽母啊 这些女性的菩萨
8.8 提前完成了数量可以往前修吗
请问上师如果每天多打两座 提前完成了规定的座数 那自己可以先往前修行吗
当然可以了
8.9 改变发心后要重新受皈依戒吗
请问上师 如果当初皈依时 以下等发心得的皈依戒 现在想重新发心以上等发心皈依 那还需要重新受皈依戒吗
不用 这个比如说我们的皈依戒 比如说我们的居士戒 当初受的时候是没有出离心 这样子受了受了得不得戒呢 可以得到一种这个 比如说受了五条戒的话 就得到一个五条戒的戒体 但这个戒体的属性 它的本质还 因为它缺少了出离心 所以它还不属于这个出世间法 它是一个世俗的戒律 那么这种戒律呢 外道 很多外道 他们也有这样子的戒律 那唯一一个不一样 就是因为这个是皈依了佛法 在皈依的基础上受的戒 那另外外道的戒呢 它没有皈依没有这个基础 唯一的不一样就是这个
但是后来 比如说他通过了闻思 逐渐逐渐修了四加行 有了出离心的时候 那么他原来的这个戒体 就立即就变成了别解脱戒了 正式标准的别解脱戒
然后再修这个菩提心 到时候他修出来了 这个标准的菩提心的时候 那他以前的这个戒体 就变成了菩萨戒的一部分 不需要重新去受 就是菩萨戒的一部分 比如说他受了五条戒 这个五条戒是 就成为了菩萨戒的一部分
然后再 下一次再受密乘戒 灌顶的时候 然后他这个五条戒 五戒 又变成了这个密乘戒的一部分 他这样子就升级了 但是这五条戒以外的这些 比如说菩萨戒里面 除了这个五条戒以外的 还有其他的戒律 这个要重新受 密法密乘戒里面 除了这个五条戒以外还有其他的 不在不包括这个五条戒当中的 其他的密乘戒 这个是需要单独受 这样子 所以我们一开始的时候 大家不一定有 很标准的菩提心出离心不会有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受了戒 那没关系的 这种情况下受了戒 然后通过以后的闻思 有了出离心菩提心以后 原来的戒体就不断地升级
8.10 佛教徒可以供太岁牌位吗
请问上师 现在有的寺院可以立太岁的牌位 请问 佛教徒可以供太岁牌位吗
什么牌位啊 就是太岁 太岁啊 有这样一种说法 太岁的牌位是什么呢 道教的可能是一种神吧 道教的神啊 哦道教的神的牌位啊 可能是一种世间的神吧 世间的神是寺庙自己供的吗 牌位一般是我们人死了以后 给寺庙捐钱 然后把牌位放在寺庙里面 一般都是这样子 那这个神是怎么供 不知道这个可以这样子讲啊 比如说他是一个佛教里面的护法的话 那寺庙它自己供是没问题了 然后我们让寺庙供 其实这个没有这个必要了 但是如果想让寺庙 供一个这样子的护法一可以的 那如果不是佛教的护法的话 那就我觉得可能没有必要了 但这个我先不太不是很清楚啊 到时候弄明白了再说
##《遍智妙道》和《开显解脱道》皈依偈的区别
请问上师我如果念诵 真实善逝三宝三根本 脉风明点自性菩提心 体性自性大悲之坛城 直至菩提之间永皈依 这和我们刚才讲的这个皈依偈 有什么区别
没有什么区别这里面 比如说麦彭仁波切的这个里面就是 这个语言的表达上面 就是容易理解一点 那那个里面就是讲得稍微复杂一点 实际上内容上是没有区别 这个皈依偈是那个 有一个另外一个仪轨 大圆满的前行的仪轨 叫作《遍智妙道》那个里面的皈依偈那里面的皈依 我们刚才讲的是《开显解脱道》里面的皈依偈 这个都不矛盾
但是有一个问题 如果是要念这个《遍智妙道》的话 那就需要花点时间需要多花时间 所以就是有点难这个仪轨比较长 那这个《开显解脱道》的话 内容全部都包含了 然后文字上面就没有那么多不复杂 所以就是我们念这个 我建议念这个《开显解脱道》实际上都不矛盾 如果想念这个的话也是可以的 如果想念那个皈依偈的话 那也是一样 首先把这个藏文的内容就搞清楚 然后就念那个藏文的原文 这样子比较好
##《开显解脱道》可以念汉文吗
请问上师 念《开显解脱道》修皈依等五加行 可不可以念仪轨的时候念汉文 比如暇满难得等四修法 以及观想皈依境的仪轨等用汉文念 然后念十万遍的偈颂时用藏文 因为弟子感觉 用汉文念仪轨更能够能够随文入观
可以的比如说其他的 其他的这个观想 比如说这个皈依里面 这个《开显解脱道》里面 除了比如说皈依的这个部分 就是除了这个皈依偈四句以外 它还有一些偈颂其他的内容 其他的内容就是讲这个皈依境 那这些是用汉语念就不需要念藏文 这个是我刚才讲的 只要这个意思懂了以后就可以了 就是我刚才讲的 就是比如说一个仪轨一个仪轨里面 有些部分是非常重要的 有些部分不能说不重要 但是如果它的主要的这个作用 是让我们明白怎么怎么样去修 那这个就用汉文念的话就更加的方便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子比如说其他的 刚才讲过这个四加行的仪轨 还有这个皈依皈依里面 除了这个四句话以外的这些仪轨呢 用汉语念 然后这个四句话呢念原文 这样子可以的 好现在最后一个问题
8.11 为什么要远离破了密乘戒的道友
请问上师如果破了密乘戒以后 同一个坛城的金刚道友都应该远离他 这个情况又是为了什么呢
不是这个是 犯了密乘戒就不是要远离 比如说犯密乘戒很容易的 我们大家都会犯的 但是念金刚萨埵忏悔就可以了 这个是什么意思呢 比如说有些人就犯了密乘戒以后 他自己就不愿意忏悔 然后就实际上不愿意忏悔就是 不愿意学密退出 那这样子的话退出了以后就分开了 就是这个意思 还有一个比如说 比如说犯了密乘戒没有忏悔的话 那这个跟其他人也会有影响的 会有影响这个是 像这个别解脱戒里面也是一样 也有这种说法 小乘佛教里面也有就是会受到影响 但是忏悔了就没问题了 如果比如说他在忏悔正在进行当中 还没有忏悔完也没有问题的
感恩上师开示
9 回向
好阿弥陀佛 我们最后大家一起来回向
索南德义檀嘉热巴湿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嗡阿吽 班匝格热巴玛色德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