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册21皈依1
Total words: 21,664. Estimated reading time: 1 hour and 38 minutes.
1 劝发菩提心
我们现在开始讲今天晚上的课 首先请大家发菩提心 我们学大乘佛教的时候 不管是闻思修或者是烧香拜佛 包括烧香拜佛都必须要有菩提心 如果离开了菩提心这样子的话 没有可以说没有菩提心的任何一个 任何一个善行善 从大乘佛教的角度来讲的话 那什么都不是 表面上看起来就是再伟大的 这样子的这个行善 从大乘佛教的角度讲什么都不是 为什么这么说呢 就是因为没有菩提心 就是没有菩提心的基础 这样子的话在大乘佛教里面 根本就不是大乘佛教的法 表面上看的话 比如说我们持咒持得再多再多 比如说几个亿两个亿五个亿 然后就是磕头诵经 还有积累福报 这些在表面上看起来 做得非常非常的好 但是因为没有菩提心 所以在大乘佛教里面它根本就不是 不属于大乘佛教的这个法 根本就谈不上这个积累福报 所以在大乘佛教里面 那就是没有菩提心的这些行善 都什么都不是 所以我们一定要发菩提心 所以请大家发菩提心
2 五加行的学习参考资料
然后接下来我们听今天的这个课 那么今天我们准备讲五加行 五加行的这个修法 大圆满的前行普贤上师引导 这个里面讲得非常清楚 还有就是索达吉堪布也讲过 益西彭措堪布也讲过 好像这个网上有这些视频 都有 然后我们曾经也讲过讲过五加行 我也讲过五加行 那么这个视频也有 书在《慧灯之光》里面也有都有 所以我们学习方面已经有很多的资料 但是我们今天因为大家要修五加行 所以也要讲一下 要给大家讲一讲这个皈依
3 大圆满修法的三个前行
那么包括皈依在内 这个五加行都是我们 可以说大圆满的这个法 它可以分正行和前行两个部分 然后两个部分
- 前行就有外前行 这个我们已经修完了
- 然后内前行 这就是 也就叫作不共的前行 这就是我们现在要讲的五加行
- 然后这个加行修完了以后 到时候大圆满它也有一个特殊的前行
共同前行就是四前行也叫四加行 然后不共的前行就是这个五加行 然后特殊前行特殊前行呢 到时候修大圆满的时候 有一个特殊的前行 但这个前行离这个大圆满的正行 已经是很近很近很近的 有这样子的有三个不同的前行
那么这三个不同的前行 我们一定要一个一个地完成 这样子以后到时候 我们有可能证悟大圆满的境界 证悟这个空性有希望
4 前行基础的重要性
如果这三个加行当中 任何一个加行没有修好 这样子的话到时候 我们就证悟空性这个方面 到时候就会有更多的这个难度 所以把基础一定要做好 我们用了两年的时间修完了四前行 昨天也讲过了这个时间上 我们的要求就基本上就达到了 但是从它的这个质量本质 从这个要求标准来讲的话 那就是不是修多长时间 主要是看有没有出离心 这个就是唯一的一个标准 就是有没有出离心有出离心 那么我们虽然没有打那么长的时间 比如说我们每一个是 要求是这个一百五十个小时 比如说只有五十个小时 只有一百个小时 但是如果有了这个结果这样子的话 这个过程虽然是不是很完整 但没问题了最终的结果已经有了
如果每一个四个前行 每一个前行时间上的要求都做了 但是最终还是没有出离心的话 那我们虽然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 这个五加行的阶段 但是这四加行还是要修 必须要有出离心 没有出离心的话那就是 比如说我们刚才讲没有菩提心的话 任何一个善任何一个行善 都不叫善在大乘佛教里面 同样的 我们如果没有出离心的话 任何一个没有出离心的前提下 进行的所有的善 善根都不是解脱道 在解脱道从解脱道 从这个角度讲的话 那这种善根也可以说它又什么都不是 为什么呢 因为根本跟解脱道是没有任何的关系的 所以必须要有出离心 特别特别的重要 出离心菩提心这些非常重要
如果这些一个一个都做好了 这样子的话 到时候 我们如果来得及修正行的话 那有可能证悟了 如果 人生无常谁都说不清楚 如果来不及修这个正行的话 那也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 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所以下一世 我们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可以继续修 所以每一个修法都要做得扎实 到位 这样子才可以修下一步这样子 这个非常重要大家一定要记住
5 修五加行皈依的原因
5.1 入门时的皈依和大圆满的皈依有区别
然后这个五加行 首先第一个就是皈依 我们今天讲的也是皈依 实际上皈依就是 当我们开始入门的时候就已经皈依了 我们不就大家都 不就已经受了皈依戒 然后不就受了居士戒这样子吗 那为什么还要修呢 皈依我们入门的时候都已经皈依了 但是那个时候我们的这个皈依是 第一个我们的皈依是大乘佛教的皈依 但那个时候不一定是大圆满的皈依 大乘佛教皈依跟大圆满的皈依 有没有区别呢 本质上是没有太大的区别 有一点点的不一样
5.2 加行修和没修差别非常大
另外一个呢 我们平时自己觉得有这个皈依的心 但是如果是遇到问题 遇到什么问题的时候 那不一定真的有这个皈依皈依心 比如说菩提心也是 菩提心平时就是表面上看 就是好像自己有菩提心 但是如果真的有一天 遇到什么问题的时候 这个时候也不一定有菩提心 所以菩提心也反复地去修 修就是串习反复地修了以后 比如说我们皈依的时候 已经有了皈依的心 那现在去修这样子的话 那就这个皈依以前的这个皈依 现在更加地会完善会圆满 也就是要巩固 所以要反复地修是很重要 先修皈依然后就是修菩提心 金刚萨埵等等就一个一个修 这样子的话这五个加行修完了以后 基本上我们的 如果每一个加行都修得好 这样子的话那我们证悟的这个条件 基本上就是具备了 证悟的条件基本上具备 然后在这个基础上修的话 那就有可能证悟这样子 我们没有修这些加行尤其是 比如说四加行这些没有修的话 虽然我们皈依了虽然是皈依了 虽然是表面上是一个佛教徒 但是实际上我们想的 我们的这个比如说 一个没有修四加行和五加行的佛教徒 他的现状跟这个佛教的真实的 真正的这个佛法的要求 这个差距是非常非常非常大
比如说我们没有修加行的 很多很多的佛教徒表面上是佛教徒 是皈依了的是佛的弟子 但是他们最后的他们的最终的目标 那也不一定是成佛 不一定是解脱 大部分都是为了现世为了现世 为了现世的利益 为了生活为了工作而皈依佛门 就是很多都是这样子然后有些人 比如说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但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不是因为 就是为了度众生就是为了成佛这些 就是因为害怕六道轮回生死轮回 然后自己想解脱 然后就是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那这种往生又不是大乘佛教 是小乘佛教的往生 即使是能够往生了西方极乐世界 那往生了以后根本就不是大乘佛教 而是小乘佛教的阿罗汉 这样子
所以没有出离心菩提心这些的话 在修行的这个道路上 是根本就没有办法 根本没有办法走下去 所以这些都是特别的特别的重要 对任何人来说没有这些基础的话 那就是我们就一开始的时候 就去听很高深的这个大圆满的法 爬到最高的地方 到了最高的地方的时候 然后又没有办法证悟证悟不了 只是听一听这些大圆满的法而已 然后这个时候只有重新回来修加行 会一定会是这样子 所以这个大家一定要注意 要重视这个加行的修法非常的重要
6 皈依最重要的是对三宝的信心
然后今天我们讲的这个皈依 是大圆满的前行的这个皈依 那皈依之前不管是大圆满的皈依 或者是我们的 比如说入门的时候的这个皈依 无论是什么样的皈依 最关键的最重要的是什么呢 就是对三宝的信心 信心这是最重要 比如说解脱道 走解脱道基础是什么呢 基础就是出离心 然后修大乘佛教基础就是菩提心 同样的比如说我们要发菩提心的话 前提的条件必须要有四无量心 必须要有慈悲心 必须要有真实无伪的慈悲心 没有慈悲心就是没有办法修菩提心
6.1 皈依就是投靠
同样的我们做皈依的时候 必须要有坚定不移的信心 对佛法僧对三宝的这个信心 如果没有信心那就是没有办法 没有办法皈依这样子 所以对三宝的信心是非常重要 皈依是什么意思呢 我们受皈依戒的时候 经常也讲 皈依这两个字的这个含义 皈依就是皈投 投奔投靠 就是这些
6.2 相信才可以投靠
比如说从世俗的角度 我们投靠某一个人 这样子的话前提的条件是什么呢 相信这个人才可以投靠 不相信怎么投靠 没办法投靠的 如果不相信某一个人投靠 这样子的话 那就是自己骗自己 根本没有任何的意义 所以从世俗世间的角度来讲的话 要投靠某一个人要投奔某一个人 那这样子的话 前提的条件是绝对地相信这个人 才可以投奔投靠 否则的话就是没有用的
同样的我们皈依皈依三宝 也是投靠三宝皈投三宝投奔三宝 那它的前提的条件 也就是我们坚定不移地相信三宝 相信三宝才可以做标准的投靠和投奔 如果我们还没有得到 对三宝的这种信任信心 那这样子的话怎么投靠 没有办法投靠 连对三宝的信任都还没有建立起来 那这样子的话怎么去投靠呢 没办法投靠的 这样子的投靠是自欺欺 没有任何意义 所以我们这个皈依的前提的条件 就是绝对地 或者是坚定不移地相信佛法僧 这是最最最基本的这个条件 没有这个那就是没办法做皈依了 所以信心是非常的重要 信心是非常的重要
6.3 信心来自于闻思修
那这个信心来自于什么呢 来自于闻思修 信心就是来自于闻思修
最好的最坚定不移的最上等的信心 就是来自于这个修行来自于修行 为什么这么说 我们按照佛的教导去打坐修行的时候 我们亲自体悟到佛讲的这些内容 这个时候 就是我们亲身体会到这些境界的时候 就得到一个坚定不移的信心 完全是相信然后这种信心的话 那就是在一般的情况 都非常的不容易不容易动摇 这个是非常重要 另外一个闻和思 这两个信心 从闻所得的信心和思所得的信心 也是可以的 但是没有修所得的信心那么的稳定 闻所得的就是我们听到了佛法僧 佛然后是遍知 佛是知道怎么样解脱 然后佛不会欺骗人等等 我们听到了这些以后就相信了 但是如果我们听到另外 不同的声音的话 那有可能这个时候会产生动摇 然后思思思考 就是比闻所得的信心更加的好一点 更加的不容易动摇 但是如果如果有一个另外 如果我们遇到了一个 另外的一个思维的方式思考的方式 那这样子的话也会 也会有动摇的 所以这些都是 如果在这个修行的道路上 任何一个都是 如果要让我们拿出一个非常标准的 出离心也好菩提心 连皈依都是有一定的难度 为什么是这样子 就是因为我们是初学者 所以就任何一个东西 目前还不是很标准不够标准 不够标准的原因 就是因为我们是初学者 因为初学者的任何一个东西 都是不是很标准的 闻思修等等都还没有达到很高的境界 但是没有问题 我们就是从现在这个基础上 一直都往这个方面去努力学习修行 这样子的话 那是我们可以得到坚定不移的信心 这是没有问题的 信心是非常的重要 在佛经里面讲的特别重要
7 智信和迷信
那信心信仰这个就是有两种 这大家应该知道的 两种两种不同的信心或者信仰 一个是什么呢就是道听途说 或者是盲目地去相信这就是迷信 迷信就有两种迷信 迷信是不是所有迷信都是不好的 也不是迷信有两种 比如说我们对 比如说在世俗在世间 世俗 比如说我们相信了某一个人 相信是我没有任何没有任何的理由 只是别人说这个人可靠 然后自己没有进行任何的观察 然后去相信 实际上就是一个盲目的相信 盲目的相信这个就是迷信 自己是迷范的没有任何的理由 因为别人说好 然后就别人说这个人是可信的 所以就相信了 就一个非常简单的理由去相信 自己没有进行过观察 这个是经不起考验的这样子 然后这个信心对或者不对 要看这个人真的是一个 就是像别人讲的一样这个人 真的实际上就是一个非常可靠的人 是一个这样子的话 那我比如说相信他的人 他虽然是没有太多的观察 然后他也没有太多的自己去 没有太多的理由 就是一个这样盲目地去相信了 但是因为巧合就是好在这个人 确实是一个可以相信的人 这样子的话他的这个信心 虽然是一个迷信但是以后就不会有 如果自己的这种信心 没有什么动摇的话 那这个人是 是一个可以相信的人 所以不会出什么问题就是这样子 这个是迷信里面的稍微好一点的 然后另外一个比如说 同样的道理就相信了一个人 然后而且这个人就是一个非常不可靠 一个这样子的人 那这样子的话 这个迷信第一个就是自己的信心 不仅仅是会受到动摇 而且这样子的迷信的结果是不好的 就不好的 因为相信了一个不该相信的人 那这样子以后到时候会上当受骗 另外一个同样自己是没有什么理由 是一个盲目地去相信了 但是不会上当受骗为什么呢 因为这个人对方他是一个可靠的人 我们相信的时候是盲目地相信了 但是人是可靠的人 所以就是不会上当受骗 这是虽然是迷信 但是因为信的这个对方是没有问题的 就遇到正好就遇到一个这样子的 所以幸亏遇到这样子的人 所以就不会上当受骗 另外一个情况就不一样了 结果就不一样 那同样的我们学佛的时候 比较盲目地去相信 这是不是完全是不可以呢 也不是 佛经里面也讲过 佛经讲最好就是要有智信不要迷信 要智信要智慧通过智慧去观察 最后得到的这个结果 就告诉我可以相信这样子去相信 这是智信是非常好的 然后迷信另外一个迷信 是不是凡所有的迷信都是错的呢 那就是要看看我们所相信的对方 如果对方是有问题的 那我们这样子迷信 那就是会一定会出问题的 如果对方比如说我们佛法僧 我们对佛法僧没有任何的观察 去盲目地相信了这个虽然是迷信 但是我们相信的这个对方 所相信的对方就是因为是佛法僧 我们不会上当受骗 只是因为我们自己的这个信心不坚定 有可能会发生动摇但是 我们所相信的这个对方是没有问题的 是没有问题所以 迷信就是有这样子两种要分两种 有些时候有些比如说 特别特别虔诚的人特别虔诚的人 他虽然是没有太多的智慧 他也没有太多地去思考 但是对上师三宝 对佛菩萨是坚定不移的信心 那这种人他没有太多的思考他也 他这个就是一个盲目的信任 但是因为他这样子的相信和 对方是三宝是没有错 所以这两个结合了以后 他就可以得到这个成就 得到佛的三宝的加持 因为心很虔诚 这样子 这是在密法里面 要不然实在是没有这个智慧的话 那就这样子去相信 信的人没有错的话那就是没有问题 我们世俗一工作上生活当中 也不就是这样子吗 一样的道理完全是一样的道理 那这个有风险风险是什么 万一我们所信的对方是一个不可靠的 那这样子的话这后果就会很严重的 如果对方是可靠 这样子的话就没有不好的后果 这是迷信然后智信就是通过 通过观察通过闻思的观察 最终就觉得对方是一个可以 完全是一个可以相信的人 完全是一个可以相信的人 这样子以后就可以去相信他 那这就是这个就是智信 所以信心就是来自于这样子两个方面 两方面如果是有智慧 有智慧那就去观察 这个是非常好的就是智信 通过观察通过智慧所得到的 这个信心是非常好的 然后如果没有这样子的智慧 就是没有这样子智慧的话 那就是去很虔诚地去相信 那相信的话这个佛法僧 它本身就是没有没有什么问题的 所以相信的话 虽然它不是智信就是属于迷信 但是他不会上当受骗 因为对方是三宝 他同样也可以得到三宝的加持 这样子这两个 我们怎么样能够得到这个信心呢 就是这样子 那我们现在现代的人来说 绝大多数的人就是应该 就是这个信心应该要去观察 我觉得观察实际上现代人 也就是东西方任何一个地方的人 他们在信仰 在宗教信仰上面 确实很多人是不是很观察的 比如说学位非常高的这样子的人 他们在信仰上 确实有些时候也不是很去观察 但是他觉得是这样子 可以这样有这样子的 但是多数人我觉得是观察是比较好的 先去观察 比如说我们 这个佛菩萨三宝 就是这么几千年 成千上万的人去观察了 那我们还用得着观察吗 不是我们替他们观察 不是我们替别人观察 而是我们对这个佛菩萨 要产生一个坚定不移的信心的话 那最好要去观察 观察了对我们自己的 这个信心的成长有帮助 不是替别人 所以我们观察是非常好的 要去观察
但是很多时候 我们不知道怎么样去观察 佛到底是可信不可信 我们怎么去衡量 佛法是可信不可信 怎么去观察怎么去衡量 可能很多人也不是很清楚 那这样子的话 那就是有一个更复杂的东西 那要去学 学因明 就是要去学因明 学逻辑 这个里面就是有很多很多推理的方法 佛是不是可靠的 佛说的话有多高的这个可信度 这些都是有有观察的方法 但是这个可能是需要花一点时间 先去学这个因明 然后再去推理的话 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坚定不移的 坚定不移的信心 就是这样子 信心是非常的重要 没有信心 我们是 确实是没办法学佛 没办法修行 所以大家一定要这个信心 这个方面的一定要一定要重视
8 怎样对治恶念
我们怎么样建立 对三宝的坚定不移的信心 因为我们从小的时候 都就受到了各种各样 听到了各种各样的这个说法 各种各样的教育 这样子以后可能就是会有一些影响 所以我们如果没有去观察 这样子的话 修行的时候 有些时候也就会会出现一些问题 很多很多 非常非常多的人经常说 我们去观想佛 观想这个佛菩萨 这样子的时候 心里就是产生了一些恶念 很多人说 那这个是 就很多人就不想 很多人就不想产生这样子的念头 但是就是因为控制不住 就产生这样的念头 很多人很困扰 有这样子的问题
我想这个可能是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个是可能是从小的时候 从小的时候就是听到一些对佛法 或对所有宗教的一些负面的一些信息 可能这个也有关系 另外一个 可能也许有跟其他的有一些关系 我想 所以我想 一个是 这个闻思是非常重要 第二个我们也应该修莲花生大师的法 所以我们比如说慧灯禅修当中 还没有修这个加行之前 我们安排了一个 莲花生大师的一个修法 通过这个莲花生大师的修法 念莲花生大师的心咒这样子的话 就是不让我们产生这样子的恶念 然后以后的这个修行的路 走得比较顺利 这些都有帮助 比如说我们小的时候 就听到了一些对佛教 以及对所有宗教的负面的信息 导致的这个恶念 念莲花生大师的咒是没有用的 修莲花生大师的法也没有太多的用处 这个就需要去学习 学习和观察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另外一个这些都是我们 有可能我们去修行的时候 有一些就其他的这个业障 还有一些其他的干扰 有可能是这样子 那这个干扰就是修莲花生大师的法 然后祈请莲花生大师 然后念莲花生大师的心咒 就完全可以解决 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这两个是最重要 一个就是我们深入地去学习 另外一个就是祈请莲花生大师 修莲花生大师的法 那这样子的话这种恶念这种邪念 邪见就不会产生的这两个不会产生
所以我们作为一个修行的人来说 这一生当中我们必须要做的是 首先最最最最最基本的是 对三宝的这种信任信心 这个非常重要了 我们对三宝是半信半疑 这样子的话那怎么修呢 这没办法修了 修行也没有动力 所以这个必须要看清楚 必须要说清楚 到底有没有到底可不可以相信 这个必须要观察非常的重要
9 三种信心
然后这个信心这大圆满的前行当中 就是这个信心就讲了三个信心
9.1 清净信
三个信心当中第一个就是清净信 清净信是什么呢 清净信就是比如说我们看到了三宝 三宝的时候心里特别的开心就像 莲花生大师说过这个信心就是像 小孩子小孩儿看到母亲一样 除了这种信任以外还有就是一种情感 感到特别比如说看到了佛像佛塔 比如说我们到某一个地方 这个地方是没有太多的佛像这些 佛教的这些佛像佛塔 没有这样的地方 然后我们就突然间看到一个佛像佛塔 这样子的时候 对这个虽然是一个建筑物 但是就是心里有这种感情 看到特别的高兴 就像莲花生大师说的一样 就像小孩看到母亲特别开心一样 就是这种信心 就是看到这个佛像 佛塔 或者是三宝的时候 就感觉到很温暖就是很开心 这个叫作这叫作什么呢 这叫作清净信这叫作清净信 清净的意思 就当我们看到了佛 上师三宝 这样子的时候所有的这些世俗的 世俗的不清净的东西全部消失 心里产生了一个非常非常欢喜的 欢喜的心就这个叫作清净信 这个我好像是去年见过吧 秋阳创巴仁波切秋阳创巴仁波切的 大家都知道秋阳创巴仁波切 藏传佛教的一个上师 到美国去弘法的这个创巴仁波切 他的弟子早期全所有都是嬉皮士 70 年代的时候 然后他们现在 那个时候他们都是很年轻的 现在都已经是年龄已经很大了 那他们当中有一个人就是说 他的家跟他的办公的地方 他经营一个图书馆然后这个中间 他要过几个红绿灯走路上班 就是科罗拉多本来就是一个小城镇 然后他以前他的上师在的时候 创巴仁波切在的时候 他有些时候去上班的时候 他上师开车后面过来 过来的时候给他打个招呼挥手 然后就是以前是这样子 那现在的秋阳创巴仁波切 就圆寂已经很长时间了 他还是在这样子上班 以前他年轻的时候这样 他现在都已经五六十岁 那他说他现在就是过这些街道的时候 这些十字路口的时候 有些他特别不开心心里特别不开心 不是就是因为工作家庭的原因 特别心情特别失落就去上班 这个时候有些时候他感觉到 他上师在后面开车 过来就给他挥挥手 然后就是有这样子的感觉 这是一个感觉而已 实际上根本不可能的 这个感觉它就是 让他一下子把这些所有的不开心 所有的烦恼全部当下就消失 他感到特别特别的愉快 特别的心情特别的好 他跟我讲现在是这样 他有些时候是这样子 这个就叫作清净信 就是看到这个佛也好上师也好 佛法听到的时候看到的时候也好 就是本来是很心情很不好的 就是很浮躁这样子的时候 一下子就是因为看到了 上师或者是佛像或者佛塔 因为看到没有别的 就是因为看到听到 然后一下子 心里的这些所有的这些烦恼 就是消失了全部消失 就特别的心里特别激动特别开心 就是特别有这个亲切感 那这叫作清净信这个就是清净信 特别地有亲切感这叫作清净信
9.2 欲乐信
第二就是这个欲乐信 欲乐信是什么呢 比如说我们听到这个佛法 佛法里面讲了很多很多的这些境界 像菩提心像证悟空性 那这样子的时候我们就觉得 这个就是非常的殊胜非常的好 所以我也一定要这样子做到 我一定要做到这样子 比如说我们看一些过去的上师的传记 或者是佛菩萨的传记 这样子的时候 我们看到佛菩萨的这个修行的境界 弘法利生的事业度化众生的事业 这样子的时候 我们觉得这个非常非常的好 特别地羡慕 我也一定要这么去做 我也一定要做 要做到这些 我一定要去做想做这个这种想法 下定决心我一定要去这么做 这个想法就是一个追逐的心 叫作欲乐信 这也是一种信任 一种信心 因为相信因为相信它 相信这个是对的相信这个是好的 所以我也想去做这件事情 我也想跟这些佛菩萨 或者是过去的上师们一样 我也想这样子去闻思修行 我也觉得这个很有意思那这个 为什么为什么想这么去做呢 为什么有这样子的想法呢 就是因为相信这是好的 相信这是对的所以才会有这个想法 如果我们不相信他们做的都是 如果我们不相信觉得不对的话 那我们不可能不可能有 我要也要去这么做 我一定要达到像他们的这种境界 不会有这种想法 这也是它的基础也是一种信任 刚才我们讲的这种清净信 也是一种信任 都是信任
9.3 胜解信
第三就是胜解 胜解信 胜解的意思就是坚定不移地 坚定不移特别特别地相信 实际上我们平时讲的这种信赖信任 就是这个信这个就是第三个 叫作胜解 胜解就是特别特别地相信 这是这个三个信心当中 这是非常的非常的重要 比如说相信佛 然后相信佛讲的 比如说像四圣谛 这样子的道是完全是接受 比如说一定是这样子 无常痛苦然后就是无我 这些是完全是正确 正确无误 这种信任就叫作胜解信 这三个信这三个信心是非常的重要
9.4 不退转信
然后在这个上面虽然这个书《大圆满前行引导文》里面没有讲 还有一个平时通常讲四个心信心 第四个就是不退转信 不退转信是 我们现在有一个坚定不移的信心 但是我们的坚定不移的信心 今年是坚定不移的信心 那明年呢不一定是坚定不移的信心 就是因为在这个中间 在这个过程当中 看到了什么或者听到了什么 就是因为其他的一些客观的因素 然后我们的这个主观意识的 这个观念就会发生了变化就不是 今年是我们刚才讲的这三个信心都有 但是明年就不一定的 所以就是这个都是退转的 然后不退转的 就是一辈子都不可能退转的 就是遇到任何的问题 遇到任何的事情这个信心是不退转的 这种信心这种信心是凡夫我们 像我们这样子的普通人也可以有的 也可以有然后绝对地不退转 绝对地不退转就是一地菩萨 从大乘佛教的度讲一地菩萨以上的 所有的都是不退转的 永远都不退转的 然后还没有到一地菩萨 在这个还没有到一地菩萨 一地菩萨之下的其他的这些我们的 比如说我们的菩提心出离心 这些所有的相对来说是不退转的 但是不是绝对的 如果有什么其他的强大的原因的话 那也有也会有也会退转 但是相对来说 我们通过闻思修获得的这种信心 这种信心是不会退转 这四个信心非常重要
所以我们首先要学佛的话 首先要考虑这些最基础的 最基本的这些东西做好了没有 这些条件我们具不具备 如果还不具备的话那就是先去 就是为了先去把这些条件 就是在这些问题上下功夫 还不要忙去修更高的法 就是如果是我们 这个最基本的这东西都没有做好了 去修其他的根本是没有用的 我们经常地动不动就要去听大圆满 大手印什么特别的特别的多 然后就像很多地方是 听个大圆满也不需要就好像就听说 据说也不需要太多的条件 就是念一念金刚萨埵这样子的话 就是大家也就可以去听了 那这个是听了大圆满 可能是听了有功德了 但是修行上面是不会有任何的进步 修行是一步一步要走的 不是一下子走到最高的地方 不是我们把这个过程全部忽略 然后就是就就有些人就觉得 可以把这些前行这些加行全部不修了 然后就是在某一个地方 可以直接听大圆满 那这些加行我都可以不听了 可以不做了想占个便宜 但这个是不成功的所以修行是没有 我们没有什么快捷的路 修行就是因为我们的根机 不让我们走这个快捷的路 我们的根机不允许我们走快捷的路 像六祖惠能或者是很多的过去的 这些非常了不起的这些成就者 他们的根机允许他们走快捷的路 那我们就不一样所以我们 就是要一步一步地走才是对的 所以首先第一个 我们每一个人都要问自己观察自己 我们的这个信心怎么样 如果还是是半信半疑这样子的话 那我们先菩提心出离心都谈不上 大圆满更加地谈不上 所以先先去建立对佛法的这个信心 这是最最最重要了 特别的特别的重要
10 开悟靠加持 加持靠信心
然后我们对这个三宝的信心 然后还有就是对我们 尤其是像大圆满 最后的时候我们对大圆满的法 然后就是对上师对法的这种信心 这个时候这四个信心都必须要有 必须要有的有了这些信心 然后就是可以比较比较轻松地 可以得到一些像开悟之类的成就 没有这些信心没有这个信心的话 那确实是很难的 所以对一个修行人来说 修信心这个是非常非常关键的一个 这个特别重要 如果信心不足 那就是没有办法修 没有办法学 所以这是非常的重要 首先大家对佛法对三宝要建立起信心 这个特别的特别特别特别重要 然后有了这三个信心以后 我们就是因为仅仅是这个信心 就是因为这个信心 就是只靠这个信心 我们很多时候也可以得到这个加持 以后就是比如说开悟 是必须要靠这个上师三宝的加持 然后这个时候加持要靠靠什么 靠我们的信心这是因果 这就这三个是因果 因果关系 开悟要靠加持 那加持就是要靠我们自己的信心 如果我们没有了信心就不会得到加持 得不到加持的话 那我们通过文字上的学习只能达到 只能就让我们拥有一些比较好的理解 比较深刻的理解 知识可以让我们的知识更加的丰富 可以让我们学到一些佛教的知识 可以让我们的这个佛学的知识 可以丰富一点 但是证悟这文字上的这个 就是像闻思这样子的功夫是 最终是不能让我们证悟的 闻思是不能没有一定要闻思 但是不是所有问题都是闻思来决定 最后的时候 要证悟的时候 闻和思再思考也思考不出什么 然后再闻再听也就没有办法 讲的人都没有办法直接讲给我们听 那讲的人都讲不出来 那我们怎么去听呢 听就更没办法直接去听 这些深奥的东西 那么这个时候 就当我们就走到这个时候 阶段的时候呢 然后就是要靠 靠信心和加持 主要是靠加持和我们的之前的忏悔 还有积累的福报 这个时候要靠这些 把我们推到一个新的一个阶段 就是要靠它们的力量 把我们推到这个境界当中 闻思这个时候是没有办法用 没办法的 因为语言这个时候 它表达不出来 它是表达不出来 语言文字它可以消除一些我们的 我们的一些错误的观点 比如说无常 我们平时不认为是无常 是永恒 然后无我我们认为有一个我的存在 等等 这些观念 这些错误的观念是可以通过闻思 去把这些观念可以否定 那否定了以后 真实的东西是什么呢 这语言没有办法告诉 错误的东西它都可以否定 把这些错误的观念全部否定了以后 那最后真正的正确的到底是什么呢 什么是正确的呢 比如说我们认为有我 这个说错误 是错误的 然后我们认为是幸福的 快乐的 我们认为是永恒的 这些东西一个一个都否定了 那这些东西全部否定了以后 那真实的东西是什么呢 这个时候语言就说不出来 真实的东西是什么说不出来 只能说是空性 光明这些 到底是什么空性什么光明呢 它又说不出来 这个时候走到这个阶段的时候 我们就是需要有几个方面的力量 一个是自己的积累福报的力量 这个是我们修曼扎罗 还有就是修这个金刚萨埵忏悔 然后就需要上师的加持 就通过上师瑜伽得到的加持 这个时候就需要这些 那这些都是建立在信心这个基础上 没有信心的话 那就是没有办法就没有办法就证悟
11 皈依的重点和核心
当然我们刚才讲 信心也就可以可以说建立在闻思上 闻思就有帮助有什么帮助 让我们产生坚定不移的信心 有了这个信心以后 然后我们到时候就对佛法 对上师三宝有信心 然后就因为有信心就得到加持 然后这个加持让我们去让我们证悟 这是有这个帮助 所以这四个信心是特别特别 特别特别的重要非常的重要 没有这样子的信心最后是走不下去的 所以我们要多闻思 有些人不闻思也有信心 非常的虔诚的有这样子 但是这个是不是很多 绝大多数的人如果是不闻思的话 这有这样子的信心不容易 即使是有那就是也就很容易动摇的 所以我们必须要先是要闻思 通过闻思对佛法有一个深入的了解 然后这个了解就让我们产生信心 这样子所以这个信心是非常的重要 在皈依的时候信心非常重要
这个我们刚才举了一个 非常简单的例子就像 比如说我们去投资的时候 我们相信对方是没有问题的 相信然后再去投资 或者是投靠这些那更加地需要相信 坚定不移地相信 坚定不移地相信这个人是可靠的 这样子才可以投靠否则的话 这世间世俗当中都是不可以的 更何况是解脱 所以先是必须要有这样子的信心 然后有了这个信心以后 我们再进一步地去修这个皈依的法 这个非常重要
我们之前也讲过了 我们现在修皈依的时候 这个里面也有观想 要观想皈依境 也有观想皈依境发光之类的都有 但这些都不是重点观想是比如说 像修金刚萨埵的时候也需要观想 然后修上师瑜伽的时候也需要观想 然后皈依的时候也需要观想 观想这些地方都需要 但是观想这些时候都不是重点 观想这个修法里面的一部分而已 比如说修上师瑜伽的时候需要观想 但它不是它的重点核心 只是它的一部分而已然后 修金刚萨埵的时候要观想金刚萨埵 但这个不是它的核心的部分 这是金刚萨埵的修法里面的一部分 然后皈依也是皈依的时候也要观想 但是皈依的时候的它的最重点不是 那皈依的最重点最核心的部分是什么 我们修这个皈依的时候 最好能够观想得非常清楚 但是实在是观想得不是很清楚的话 那也不是太大的问题我们就心里想 心里想我的面前就有这个佛菩萨 就这么去想虽然观想不是很清楚 但也它的皈依的核心的 最关键的这个修行不会受到影响 我们的观想不清楚 那这个核心的关键的修法上 会不会受到影响不会受到影响 那核心是什么 核心就是投靠就是投靠和投奔
12 依靠自己走不出轮回
我们就是现在我们发现了 因为观察轮回的痛苦 思考了因果不虚通过这些思维 我们就发现了轮回是非常的痛苦 轮回是非常的痛苦的 虽然不否定有一些暂时的幸福和快乐 但不多整体上讲轮回是痛苦的 然后轮回是痛苦 那我们怎么样从这个轮回当中走出去 这个靠我们自己的力量是没有办法的 靠我们自己的力量我要走出去 是根本是没有办法
13 世间鬼神也没有能力给我们解脱
然后不靠我们的力量那靠谁 世俗的各种各样的鬼神 有神通广大的这样子的鬼和神 都有的在这个世间大部分都是属于 这个六道轮回当中的饿鬼道 大部分都是属于这个饿鬼道的 那饿鬼道当中就有很多这样子的鬼神 他们有神通 有神变 这样子 但是他们也不知道 怎么样可以从轮回当中解脱 所以他们自己也在这个轮回当中 他自己也没有还没有解脱 所以他根本就没有办法 给我们指这个解脱的路 因为他自己也不知道 他自己虽然有神通 世间的世俗的神通神变他都有 但是他也是很迷茫的 他们也是很迷茫他们也根本不知道 这个轮回当中怎么样才能够解脱 那他们不知道这样子的话 我们也就就投靠他们是没有用的 因为他们不能给我们指这个解脱的道 解脱的道路所以是没有用的
14 山水日月也不值得投靠
然后佛经里面也讲 比如说有些人投靠什么投靠一些 比如说佛经里面当时讲得很清楚 有些人投靠山投靠日月 有些人把太阳当作神 把月亮当作神 把某一座山当作神 然后把某一棵树当作神 然后去投靠投奔 投靠这个山这座山 某一个湖或者一条河然后一棵树 就认为这些都是神 然后就是有广大的力量 投靠它们它们能够救度 救度我们有这个想法 所以有些人就皈依了山皈依了水 皈依了日月等等都有的 然后就是佛就告诉我们 皈依这些都是没有用的 当然比如说山 有神山 神山神水 神湖有 那这些为什么是神山 为什么是神水呢 就是因为这个里面有居住一些 我们看不见的一些非人就是居住 这是他们的居住地 所以叫作神山神山神湖 那神是什么呢 神这个词就是可以用到很多很多上面 比如说佛有些时候也叫作神 然后外道讲的 比如说像大自在遍入梵天 这些各种的神也叫作神 然后比如说像土地神等等等等 民间的这些也叫作神 都叫作神 很多很多都叫作神 然后以前过去的时候 国王也叫作神那这些都是神 那么到底这些山这些树里面 居住的是哪一种神都是说不清楚了 如果是佛菩萨那这样子的话 那也就是因为是佛和菩萨 那我们才因为才这个湖或者这个树 变得比其他的普通的有点不一样 但是主要这个功德就来自于佛和菩萨 而不是来自于这些山水日月 所以不要投靠这些
15 投靠三宝就是投靠智慧和慈悲
投靠谁呢 投靠佛法僧 佛是什么佛到底是什么呢 佛就是实际上就是 佛就是佛的智慧和慈悲 实际上就这两个叫作佛 佛把我们的人的智慧 通过闻思修行的锻炼 最后就是达到了至高无上的境界 这个是佛的智慧 另外一个就是我们现在 每一个人现有的 包括动物猛兽都有的这个慈悲 非常局限性非常自私的这个慈悲 通过大乘佛教的闻思的训练 最后就是可以训练到 最后就是训练到无限的这种慈悲 那这就是佛的境界 佛就是就这两个叫佛我们平时 我们以为佛就是一个人这样子 但是实际上佛他不是一个人 佛可以说是 一个人的形象出现在这个世界 但实际上真正的佛不是 比如说我们去学小乘佛教的时候 或者大乘佛教每一个佛教都会说 我们看到的这个人的形象 不管是有多么的庄严都不叫佛 真正的佛就是 他的内在的境界就是佛 内在的什么境界呢 就这两个 智慧和慈悲就这两个是佛 那我们现在要投奔投靠什么 投靠智慧投靠这个无缘的大悲 投靠大悲心投靠智慧 智慧和慈悲才能够挽救我们 才能够帮助我们 山不能帮助我们水不能帮助我们 太阳不能让我们解脱 这个宇宙当中的任何一个星球 都不能让我们解脱 然后我们在很多地方的大自然的 比如说各种各样的神奇的 这种神奇的天文现象 神奇的地理的各种各样的自然的现象 那这些 也许这个里面有 除了人类以外的人 除了人类以外的生命有可能 有可能在有可能也不在 它就是一个自然的一个 这样子形成的一个神奇的现象而已 这都说不清楚 无论怎么样它们 我们投奔这些东西是没有用的 都没有用的山也救不了我们 水也救不了我们树也救不了我们 太阳月亮都只能让我们看得见东西 然后不能让我们解脱 唯一让我们能解脱的就是智慧和慈悲 所以我们现在要投奔什么呢 就要投奔佛的智慧 投靠佛的智慧 投靠佛的慈悲 就是这两个佛就是这两个
15.1 究竟的佛是法身
《宝性论》当中讲得非常清楚了 什么叫作佛 究竟的佛 最究竟的最终的佛 最终的佛就是最真实的佛 最真实的佛就是法性法身 佛的法身 佛的法身不是一个人 它不是山不是水 也不是人 就是无缘的慈悲和智慧的结合体 无二无别的这叫作法身 实际上就是我们自己的心的本性 那这个就是佛这叫作佛 那么我们现在要投靠的 不是外面的这些 我们投靠的就是这两个 所以我们观想像莲花生大师 观想佛菩萨 这个时候实际上我们不是投靠 这个外在的莲花生大师的形象 也不是投靠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这个僧众 像八大菩萨还有目键连舍利子等等 这些僧人的形象 我们不是投奔这些形象 我们投奔这些僧人 大乘佛教的像八大菩萨 小乘佛教的这些阿罗汉 他们的内在的智慧和慈悲 我们投奔的就是这些 并不是这个外在的形象 僧也是这样子 佛僧然后法 法本身就是就这两个就是法 智慧和慈悲是法它们既是佛又是法 慈悲大悲心和智慧结合了以后 双运了以后就叫作无缘大悲 无缘大悲就是没有执著的慈悲心 所以我们就是要投奔这个智慧
15.2 十二缘起两重因果
为什么呢 我们刚刚讲完了这个《佛说稻秆经》里面我们发现了轮回的源头 轮回的源头就是无明 轮回的源头是无明 然后就这个十二缘起当中有两对因果 第一对因果的源头就是无明 第二对这个因果的源头 就是自私就是爱自私贪 那么所以这个第一对因果的因 要消灭无明这个因的话就需要智慧 所以我们投奔智慧的话 它可以断掉我们十二缘起支的第一个 它可以断掉然后 这个十二缘起支的无明断掉了以后 然后就不会出现其他的 所以它能够挽救我们 然后第二个第二对这个因果 第二对因果就是欲望欲望就是自私 有了大悲心尤其是有了无缘的大悲 有了无缘的大悲的话 那么无缘的大悲就可以断除 我们的这个自私欲望 这样子以后它就可以断掉第二个因果 那么这个十二缘起分两对因果 这两个因果的两个因 因果当中两个因 第一个因用智慧去消灭 第二个因就是用这个慈悲去断除 这样子以后我们的轮回就不会再出现 所以这个智慧和慈悲 它能够它们能够挽救我们 它能够它们能够救我们 所以我们就要投奔 实际上我们是投奔 投奔智慧投奔慈悲就这两个
这两个实际上这两个就是三宝 佛教讲的三宝就是这两个 就像《宝性论》当中讲的一样 法最终法修得修到底就是佛 法是什么呢 法就是我们修行的时候的道 道 比如说见道修道 佛教里面讲五道 资粮道加行道见道 这个当中这个道道究竟了以后 究竟就是说道修到位 最终的时候就是变成了什么呢 变成了佛 那么这个道实际上就是法 法最究竟就变成了佛 所以法就是佛 佛也就是法 然后佛和法这两个实际上就是慈悲跟智慧这两个 所以我们必须要明白 我们投奔到底是要投奔什么呢 这很重要那我们为什么要投奔 为什么要投靠投靠呢 那我们要从这个轮回当中走出去的话 就是需要两个
一个我们第一个需要智慧 智慧就让我们从轮回当中走出去 然后从轮回当中走出去了以后 我们还不够 还要从小乘佛教里面也要走出去 用什么东西 就用这个大悲心 有了智慧 智慧让我们从轮回当中走出去 可以摆脱这个轮回 然后摆脱了轮回以后还有一个 比如说像阿罗汉 他也是从轮回当中走出去了 但是他没有突破另外一个 另外一个就是寂静 寂静就是说解脱了 他自己解脱了以后不度众生 这个就是佛教讲的两个边 也就是一个极端 我们从轮回当中走出去有两个极端 世俗人所有的众生 是走到这个轮回的这个边 极端这是一个极端 然后所有的小乘佛教的阿罗汉 就走到了涅槃 这也是一个极端
然后大乘佛教大乘佛教它不堕两边 不走两个极端的路 就要走中心的路 中立的路 这个中立的路 既不堕轮回又不堕涅槃 那这个我们用什么东西 让我们既不堕轮回又不堕涅槃呢 智慧用这个证悟的智慧 证悟空性的智慧证悟无我的智慧 它就让我们从轮回当中摆脱 就不堕轮回 然后大悲心 这个大悲心 它让我们从这个涅槃当中走出去 涅槃就是小乘佛教的 这个绝对的这种涅槃 走出去摆脱了这个涅槃 轮回和涅槃我们都不能走 走这两个边两个都是边 那这当中是什么东西让我们 既不轮回又不涅槃呢 那就是这两个慈悲和智慧 这两个有这两个 那么我们永远都不会走极端的路 既不会轮回又不会涅槃 然后就是可以走到 这个大乘佛教的不住两边 不住两边就是我们在大乘佛教里面 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不住两边 不住两边就是不堕两边 也就是用现代的话来讲 就是不走两个极端
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众生 就是一个极端是轮回 这是一个极端的路 根本就不去思考解脱 然后小乘佛教 从这个轮回当中获得了解脱以后 然后就是就进入了这个绝对的涅槃 那也是一个极端 那大乘佛教对两个极端像《华严经》比如说超越轮回不脱离轮回 就是这个意思 超越 我们要首先要超越轮回 如果不超越轮回 人在这个轮回当中那就是六道轮回 就是自己受苦也不能帮助任何人 自己超越了以后 那不能脱离 脱离了以后 那就是像小乘佛教的阿罗汉 他超越了轮回他就脱离了轮回了 所以大乘佛教就 既要超越又要不脱离 要做到这一点 那这个是什么东西 是什么力量 让我们做到这样子呢 就是这个慈悲和智慧 就这两个 所以慈悲和智慧在完全 任何一个时候完全可以挽救我们 可以帮助我们
所以我们不投靠 不投靠任何的山任何的水然后日月 这宇宙当中的任何东西我们都不投靠 那投靠什么呢 就投靠智慧和慈悲 智慧和慈悲就是 换另外一个这个词汇讲的话 那这两个就叫作佛法僧 佛和法就是慈悲和智慧把慈悲智慧 达到了最高境界的时候就是佛 还没有达到最高境界的时候叫作法 然后去修去用去学 修这两个的人叫作僧 所以佛法僧都是这个智慧和慈悲 就这两个 它们可以挽救我们 所以我们要投靠 那只要有这个决心 这个是我们的皈依的核心
15.3 佛形象的本质是智慧和慈悲
观想得清楚不清楚这些都不是重点 当然观想越清楚是越好的 为什么越清楚越好因为我们把佛菩萨 虽然这些形象都不是最重点 但是因为佛菩萨 要度化像我们这样子的人的话 那如果不以一个人的形象出来的话 那智慧在哪里呢慈悲在哪儿 我们也找不到 我们也看不见我们听不到 想投靠也没办法投靠没地方投靠 所以佛的智慧和佛的慈悲心 以人的形象出现 这样子以后我们能够看得到 这样子我们才能够 找到一个投靠的地方 如果佛他不以人的形象出现 这样子的话 他以他自己的方式存在的话 那我们是永远都看不到的 永远看不到永远听不到 永远都不知道有一个这样子的存在 所以我们也没有办法投靠投奔 那佛就是以适合我们的 一个这样子的方式 这样子的形象出现
比如说密法里面讲 人间的导师就是释迦牟尼佛 然后六道轮回各有各的导师 然后六道轮回为什么有 各有各的导师呢 因为六道轮回的这个六道 都是不同的种类 那么不同种类的这个生命 他需要有不同的导师 比如说动物界的导师 就是适合它们的这样子的导师 饿鬼道的这个导师适合饿鬼道的 那人间的导师 就是适合人的这样子的导师 以这样子的导师出现 这样子的话我们可以有的地方投奔 比如说我们人 我们的人的这个本质是什么 比如说我们的精神 还有就是这个身体 它的属性 本质是什么 就是四谛当中的苦谛 四谛当中的苦谛就是有漏的 有漏的苦谛 这样子 然后佛的这个身体 佛的精神 那它的属性是什么呢 用我们的感官看 那就是跟人是一模一样的 释迦牟尼佛当年也就是 也要吃喝拉撒 都需要的 需要上厕所 都需要的 然后需要吃饭 需要睡午觉 都需要 看起来就是像一个人一模一样 有些时候也会生病 生病的时候佛也吃一点药 都是这样子 但是他的这个身体的属性 它的本质不是苦谛 它是佛的智慧 实际上是智慧 是智慧就是以人的形象出现 但本质是 我们的身体跟佛身体 有本质上的不一样 我们是苦谛佛不是苦谛 佛的这个智慧 四谛里面的这个灭谛或者是道谛 但应该不属于道谛 是应该是准确地说就是这个灭谛 灭里面有这个如来藏 佛性 如来藏 实际上佛的这个形象 佛的身体是佛性如来藏的形象 所以佛的这个形象 佛的身体 不管是以什么样的 什么样的形式出现 比如说佛有些时候 以一个人的形象形式存在 有些时候就是以一个动物的形式 有些时候 以一座建筑物的形象存在出现 不管是什么样的这个形象出现 本质都是佛的智慧 佛的智慧就变成了不同的这个形象 比如说一个一块这个纯金 然后把这个纯金作为各种各样的首饰 然后佛像然后各种各样的器具 本质都是黄金 都是纯金 然后泥土 然后又做出来的有各种各样的这个 比如说很多的这种 比如说各种各样的这个人的形象 动物的形象 那无论是什么样的形象 它的本质跟另外那个不一样 这个本质是泥土 像我们普通的人就像泥土一样 佛的不管是什么样的形象都是黄金 就这个差别 所以佛的这个形象 是人的形象 动物的形象 实际上都是智慧 所以我们投奔佛 实际上就是投奔这个智慧 投奔智慧 投奔智慧是没有错的 因为这个智慧 才能够解决我们的任何一个问题 然后佛的这个形象除了智慧以外 佛的大悲和智慧是无二无别的 有佛的智慧的地方就有佛的大悲 这两个是一体的 所以佛既是佛的身体 既是是这个智慧的形象 同时也是大悲的这个形象 所以我们投奔佛的时候 实际上就是投奔了投靠了这个智慧 这样子要这样子理解
15.4 皈依的基础是欲乐信
那我们皈依的时候就是要下决心 我们从现在起 我一定要得到佛的这个智慧 刚才我们这里面讲了三个三个信心 三个信心都是非常的重要 但这个当中比如说这个欲乐信 欲乐信就是我要得到这个 我也要想做到这样子一样的水平 这叫作欲乐那这就是 这个信心就是实际上就是皈依的基础 我也要达到佛这样子的境界 我也要像佛这样子 那这个就是欲乐信 这就是皈依的这个基础 非常非常重要的这样子才叫作皈依 我们这样子以后 我们可能大家对这个皈依 有一些比较正确的认识
16 念诵皈依偈
念这个皈依的这个偈颂 念皈依的偈颂 我们念这个《开显解脱道》这个里面的这个皈依偈 这皈依偈很方便的这个字也不多 也念起来也就不难 这就是我们念一百遍 只需要九分钟的时间所以念十万遍 是一百五十个小时是够了的 如果是每天像比如说 像闭关这样子修每天八个小时的话 十八天就念完了这个皈依十万 十八天但是就是皈依的偈颂念完了 但到底有没有皈依这个是另外一回事 有没有投奔 比如说这个皈依词在说什么呢 词这个皈依偈里面这个意思就是说 我要投奔佛投奔法投奔投靠这个僧 但实际上真的投靠了吗 如果没有投靠了只是说说而已 那这就是撒谎就撒了十万遍谎 那这个有用吗可能是没有用了 所以我们就撒谎撒了十万遍的话 那这个到底有功德 还是有罪过 还说不清楚
所以这个必须要先是我们内心当中 要有这个坚定不移的 这个投奔投靠这个心 下定决心 然后必须要知道 为什么要投靠为什么要投奔 这个道理必须要明自 然后投靠什么投奔什么 这个必须要清楚
有了这个坚定不移的决心以后 然后是不是不需要完成这个十万遍呢 需要完成但是不是很重要了 然后观想是不是不需要观想呢 需要观想但也不是很重要了 这些都是附属的条件不是最核心的 最核心的就是这个投奔 为了达到这个投奔的最高的标准 所以就给我们安排了 比如说观想念诵很多很多这些功课 实际上这些通过观想通过念诵 最后需要达到的就不是念诵不是观想 而是这个投靠投奔就是这个 这个是最起码的 对皈依的一个最起码的这个要求 这个大家必须要明白
好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 我们这个皈依还没有讲完 过几天还要讲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
17 问答
好还有十五分钟的时间 大家有什么疑问可以提问题
17.1 严重的业先成熟的疑问
上师晚上好 顶礼上师 这是一个关于业因果的问题 请问上师 经论中讲过诸多恶业中 杀生的恶业最为严重 同时也提到在众生相续当中 种种不同的业 严重的业最先成熟 可是在现实中似乎不全部都是这样的 比如一个人晚上吃饭的时候 他点杀了三只小龙虾 然后又出去偷了一辆汽车 结果被警察当场抓住后判刑五年 那么他现世就在监狱中 领受了因为盗窃而成熟的这个痛苦 杀生的恶业通常比盗窃的恶业更重 可就按上述的观察 偷盗的恶业较杀生的恶业果报先成熟 请问上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呢
很多新接触佛法的师兄 对如是的问题比较疑惑 首先第一个比如说因为偷盗进了监狱 那这个不是这个因果 这个不是这个善恶因果的果报 这就是 就是因为法律法律的惩罚 这个是两个不一样的惩罚 因果的惩罚还在后面 所以所以这个还没有成熟 所以这个是是可能弄错了
就比如说人做一件事情 这个做错事情的话 有些时候有双重的惩罚 一个是法律比如说去杀人偷盗 这个法律的惩罚和因果的惩罚 那有些时候就只有一个 比如说没有法律的惩罚有因果的 有些时候 比如说 交通事故这样子的事情 比如说有法律的惩罚 但是没有因果的这个惩罚 像堕胎这样子的那就有因果的惩罚 而没有法律的这个惩罚 所以刚才讲的这个是法律的惩罚 不是因果的惩罚 这不是因果的惩罚
17.2 如何确定自己的根本上师
谢谢上师 上师第二个问题 顶礼上师 我们知道 根本上师在一个人的修行过程当中 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那根本上师具有哪些和其他上师与众不同的特质呢 另外我们如何确定自己的根本上师呢
密法里面就有叫作三大恩师 这个三大恩师都是根本上师 一个是给我们灌这个密法的顶 灌顶的上师是一个
另外一个 就是给我们解释密法的这些教义 密法里的一些观点修行行为修法 这是第二个也叫作这个 也叫作也是三大恩师之一 这也是根本上师
然后第三个就是讲 给我们指导这些具体的修法 密法里面的最最最具体的这些修法的 这样子的上师也叫作这个 也是三大恩师之一这也是根本上师 这三个都叫作根本上师
17.3 不与取戒的疑问
谢谢上师 第三个问题是 顶礼上师 现在很多商家收款的时候 采用这个打折然后不开发票的方式 从而达到这个偷税的目的 如果我们受持了居士戒中的不予取戒 为了享受折扣而参与了这种优惠 属不属于犯戒呢 另外在正常领工资的情况下 工作时间做非工作内容的事情 属不属于犯戒
工作的时间去做 就是其他的工作以外的 不在他的工作以外的 这个需要 比如说还要需要一些其他的 需要具备一些其他的条件 比如说 比如说我去 这个偷盗是比较复杂 比如说我去偷一百个人的一个共同的 他们的共同的财产 这个是我偷的是 比如说我偷了就是某一个东西 那么这个是一百个人的共用的 共用的这个财产 那这样子的话我比如说 我们偷盗的这个额度是十块钱的话 那我是必须要偷一千块钱才会犯戒的 为什么呢因为这里有一百个人的 这个东西是属于一百个人的 所以我对每一个人都要损失十块钱 每一个人的身上我都要偷到十块钱 这样子以后才会犯戒的 如果是这个价值是二十块钱五十块钱 那这样子的话 这个东西的主人他是一个人的话 那就十块钱就犯戒了十块钱就 但这个主人是一百个人 一百个人的话 那我每个人的手里都要偷 偷到十块钱这样子的话 这个东西价值一千块钱 才能够偷到这个十块钱 所以这个是不太犯戒的 所以这个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东西
然后比如说我们十个人 或者一百个人去偷 偷了以后把这个要分给大家的话 那最后也每个人要得到十块钱以上 才会犯戒 所以这个偷的适这个要去算 这个是 这个主人是谁 这东西的主人是谁 有几个人十个人还是很多人 所以这个就是有一点复杂了 这个就是要具体地要看 比如说这是他们的 还有一个比如说有一个 比如说这个是一个公司的东西 那么这个公司的这是公家的 这是不分给这个员工的 公用的东西的话 那这个是我只有只够了十块钱的话 那就我就会犯戒的 如果这个东西它是不是公用的 是要分给所有员工的 一个这样子的东西这样子的话 那我必须要 我刚才讲的 必须要足够一千块钱才会犯戒 因为这是要分给这个员工 那分了以后 如果我偷个十块钱 三十 一百的话 不会每一个人都有那么多的损失 所以就不会犯戒 所以这些方面要去详细地去算
所以这个前提条件我们要知道 我偷的东西是他们一个公用的东西呢 还是要分给所有员工的东西 这个要去看 比如说是一个企业的话也是这样子 然后国家的东西也是这样子 如果是大家公用的东西 不分给大家的 那就一个十块钱的价格就够犯戒了 如果它是要分给很多很多 多人的话 那就是每一个人头上要算十块钱 那这样子可以多偷一点 就不会犯戒的
17.4 观想不太清楚可以得到完整灌顶吗
谢谢上师 上师第四个问题是 顶礼上师 现在汉地很多弟子 去藏地接受这个大德们的灌顶 那么因为语言的不通 部分的观想不太清楚 灌顶的要义没有全部掌握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受灌顶的这个弟子 他可以得到完整的灌顶吗
一般的情况下是 就有几个是最最最关键的部分 那这些最关键的这些部分 没有听清楚的话 可能是不能得到这个灌顶 这大家可以关键的部分是哪一些 大家可以看看那个《慧灯之光》里面 有讲到如何接受灌顶 那如果是这些关键的这些弄清楚了 就些其他的没有弄 比如说灌顶的前后 它有很多很多 比如说讲这个灌顶的来历 功德等等 讲很多 这些没有听明白也没关系的 但有几个关键的部分没有听到 比如说这个四级灌顶 这样子的话 那它每一个灌顶是什么意思 灌这个是什么什么什么作用 然后灌顶的时候要怎么去受 什么接受 怎么观想 这些没有听到的话就不好说 这个很难 可能是得不到 佛经 密法里面说就是得不到 那应该是得不到灌顶的
谢谢上师
所以我们就以后要去灌顶的话 首先 建议大家首先第一个 要去学习一下密宗的十四条根本戒 这个是我们灌顶的人 包括藏地比如说给那个 比如说给老百姓也好给僧众也好 灌顶的时候其实是语言是通的 没有任何的问题可以讲 随时都可以讲这个密乘的戒 但是灌顶的人都不讲的 灌完了顶以后就解散了都不讲的 然后就是学密乘戒 这些都是自己去学 然后其他人的话就是因为语言不通了 所以更加的不可能 去详细地去讲这个密乘戒 其实这个灌顶就是受密乘戒 这是非常危险的所以大家灌顶之前 去学一下这个密宗的十四条根本戒 这个《慧灯之光》里面讲得很清楚的 通俗易懂的一看就明白 这个必须要去看 然后就觉得可以没问题就去受 然后如果实在是做不到 那就不能受灌顶这是一个
第二个建议那就我们要去学一下 这个《慧灯之光》里面有一个《如何接受灌顶》这个要学习
第三个还有一个就是《金刚上师与灌顶》这三个必须要学 然后在这个基础上 如果想多了解一下的话 我们可以去学一学 其他的这些中文版的密法的这些书 简单一点的话这三个就够了 灌顶之前是必须要学这些 然后再去灌顶的话 可能比较这个灌顶就比较标准了
17.5 怎样如法减少持咒增加打坐
谢谢上师 上师这个问题是 由于曾经的发愿 现在每天念诵及持咒的时间比较多 打坐的时间比较少 那如果想增加打坐的时间 而缩短念诵的时间那这样 算不算是违背自己曾经的誓言呢 这样的话是不是会有一些过失呢
过去的承诺的这些持咒还有就是磕头 这些还是要完成的 我们承诺了很多很多 最后都不完成是不对的要完成 然后一个完成了一次完成了以后 下一次的时候必须要认真地对待 不要去承诺这么多 就是根据自己的时间来决定 然后就我们很多地方都是 这里要就念个多少多 就得到多少多少功德 那里又是多少的功德 这个是有很大的这个诱惑 但是还是要看自己的这个时间 主要重点就是闻思修闻思修行 然后平时我们走路开车坐车 这些的时间也就不浪费不要浪费 持咒是非常好的但是重点是闻思修 如果是因为这个太多的持咒诵经 最后没有闻思修行 尤其是没有打坐的时间 那就这个选择就是有点不对
17.6 居士戒是否可以舍戒
谢谢上师 上师这个问题是 顶礼上师 请问受持了居士五戒现在发现 可能是因为往昔的习气和一些违缘 在守持戒律的时候 可能会有一定的犯戒的可能性 那么是否可以在犯戒之前 舍弃一部分的戒律 以后在机缘成熟的时候重新受戒呢 那戒律属于佛教里面的教证 舍弃这个相应的戒律 属不属于舍法罪呢
这个居士戒它不可以这样子受 因为居士戒的话 它受戒的时候就自己去想 想清楚 然后选择性地受 所以不可以这样子舍戒 出家人的戒呢 它受的时候是没有这样子的选择 要受全部要受 所以以后就是实在是不行的话 它是允许允许可以舍暂时可以舍 居士戒不可以这样子舍 然后菩萨戒也不可以舍 舍了以后是不是没有这个戒呢 是没有这个戒这戒就不存在了 但是犯戒和舍戒 就是这个舍戒比犯戒的罪过还重要 比如说像这个菩萨戒的话就是这样子 所以就不要 不要舍 但是我们很多时候 就是因为开始受戒的时候就不清楚 就不清楚这些 所以就把这个全部 像这个居士戒这五条戒全部受了 最后就知道的时候就已经犯了 或者是 都有这种情况 所以比如说出家人也有这种情况 先是受了出家戒 然后很长时间没有去学戒律 就学别的东西 到时候戒律一学 学的时候 就很早以前就已经犯了戒 有这种情况 所以这个是 无论是什么样的戒 先受戒 受戒完了以后必须要学习 所以这个都是 这都是 可能是我们学佛的次第上的问题 这个是之前就要考虑好 那比如说这个里面我们要就看出来了 这个比如说居士五戒 其实是最最基本的五戒 这个五戒如果我们不小心的话 都有风险 那这样子的话 更何况 比如说菩萨戒 密乘戒 所以这个密乘戒 我们没有受灌顶之前是必须要学的
17.7 不知道忏悔是否清净是否可以往生极乐世界
谢谢上师 上师这个问题是想请教一下上师 因为自己的无知 违犯的这个密乘戒的人 那么忏悔了以后 但是他又不确定自已是否完全的清净 那么在修持净土法门的时候 还可以能否顺利地往生极乐世界呢
应该是可以的 这个犯密乘戒的话 虽然这个罪过是很严重的 但是密法里面有讲到 比如说念金刚萨埵嗡班匝儿萨埵吽 这个念四十万遍 然后同时也就具备四个对治力 这样子的话是可以清净的可以清净 好最后一个问题
17.8 临终捐献器官或遗体是否影响往生
请问上师临终的时候 捐献器官或者是遗体捐献 会不会影响往生呢
影响往生应该是不会的吧 这个说不清楚了 这个我们之前也讲过很多次 也很多人也问过 这个器官的捐赠的话 是人死亡以后的两分钟之内是必须要 这个手术是必须要完成的 两分钟以后这器官就不能用了 所以在两分钟之内的人到底死了没有 这就不是很清楚了 但那个时候应该是 在一个昏迷的状态当中吧 那这个时候如果是在昏迷状态当中 至少没有知觉的话 那就往生是应该是不会有影响的 如果有知觉这样子的话 那这个时候如果产生一些想法 抱怨 那这样子的话也许会有影响 但是无论 不管怎么样 这个捐赠器官是好事 如果有这个发心 是可以救很多人的非常好的
感恩上师开示
18 回向
好阿弥陀佛 我们最后大家一起回向
索南德义坛加惹巴涅 托内尼波札南旁学匠 洁嘎纳其瓦龙彻巴叶 哲波措类卓瓦卓瓦效
嗡阿吽 班匝儿格热巴玛色德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