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修班笔记(仅供参考请勿转发) / 20依止上师

第3册20依止上师

Jump to Section

Total words: 20,631. Estimated reading time: 1 hour and 33 minutes.

1 劝发菩提心

首先请大家发菩提心 我们今天的课就是慧灯禅修的课 所以首先大家发菩提心 菩提心我们之前每一次都有讲 也就提醒大家发菩提 那么我们今天也是一样 就是为了度化一切众生 下定决心要成佛 为了成佛 然后今天我们听这个法 这样子发菩提心

2 四加行的目的 出离心

然后接下来我们这个慧灯禅修的课 在这个之前 基本上就是两年的时间当中 我们大家已经修了四加行 从人身难得 死亡无常 这样子一个一个 每一个加行 大概就是修了一百五十个小时 这样子 然后我们基本上大多数的人 就已经修完了四加行 那所谓的修完是什么意思呢 这个一百五十个小时基本上做到了 但是一百五十个小时 只是一个时间上的要求 时间上的要求大家基本上做到了 但是有没有达到 这个四加行的最终的目标 标准 这个可能是每一个人的情况不一样 那有些可能已经是 已经达到这个标准 有些可能还没有达到 那标准是什么呢 什么是标准 四加行的标准就是把这个四个加行 每一个加行一百五十个打坐的时间 就是在坐上修一百五十个小时 这样子以后 最终的目的是什么呢 就是要有出离心 要有标准的出离心 有了出离心 那就这个四加行的目的达到了 如果还没有出离心的话 那就虽然是这个一百五十个小时 时间上做到了这个要求 但是实际上还没有达到这个标准 那我们需要的不是时间上的标准 就是需要的是实质上 质量上的标准 这个非常重要

2.1 高标准 时时刻刻都有

但是我想 因为出离心的话就是不是很难 应该是 大家都应该是基本上做到了 那这个出离心 比如说像宗喀巴大师的《三主要道》里面讲的这样子的高标准的出离心 也就有点难 但是一般的低标准的出离心 应该不是很难

那出离心是什么 我们之前也讲过很多很多次了 出离心就是说 简单地说 下决心要走上解脱道 简单地说这个就是出离心 下定决心要走上解脱道 那这样子的决心就是出离心

然后高标准的出离心 就是这样子的出离心 是时时刻刻 无论是什么样的时候 随时随地都有 都离不开这样子的出离心 日日夜夜 除了深度的睡眠以外 都有这样子的出离心 是高标准的

2.2 低标准 观修的时候有

然后低标准就是 不是随时随地 日日夜夜都有这样子的出离心 但是静下来打坐的时候 就有这样子的出离心 观察的时候 思考思维的时候 确实是下决心 能下决心走上解脱道 一定要修解脱道 不想再轮回 有这样子的决定 决心以后 就是有了出离心了

那么这样子的出离心有没有 我们每一个人自己观察 因为自己是非常清楚的 我们其他人基本上没有办法知道 谁有没有这样子的出离心 只有自己才是非常清楚的 我们的修行是要一步一步地修 如果前一步没有走好 没有修好 这样子的话 它一定会影响到后一个修法 这样子以后 后面的每一个修法 到时候都会受到影响 都修得不是很标准 所以第一个修法我们必须要做好 做好了以后 前面的某一个修法修得好 那么这个就是成为 下一个修法的一个非常好的基础 有了这么好的基础 然后在这个基础上修 那么每一步都会有比较好的结果 是这样子 所以呢 我们每一个人必须要认真地去观察 自己有没有出离心 出离心

2.3 详细一点的两个标准

我们在《慧灯之光》里面 讲过很多次很多次 大家应该清楚 简单地说我们刚才讲的这样子 就是下定决心要走上解脱道 那么稍微再详细一点的话 那么出离心就是有两个标准

2.3.1 厌离轮回

  • 第一个标准就是深深地体会到 六道轮回 整个的六道轮回 都有不同的 都有各种各样的痛苦 所以就是不太眷恋 就是想解脱 不想再流转轮回当中 所以就是 首先就是第一个 发现六道轮回是痛苦的 有各种各样的痛苦 也有幸福快乐 也有 但是是非常的短暂的 没有 然后痛苦就是更多 所以就不想再轮回 不想再轮回 下一世我们再出来的时候 不想以现在的这样子的身份 出现在这个世界上 因为以现在的这样子的身份 出现在这个世界上的话 那就是非常恐怖的 因为这一次 因为我们自己的上一世 过去的福报 这一次我们就是遇到了大乘佛法 所以我们不是很茫然 如果修不好的话 那就是如果再回来 万一我们这一次 这些修的这些东西就不稳定 然后下一世出来 再回来的时候 如果全部都忘掉了 那这样子就是非常的可怕 所以觉得不想 所以就是不愿意再轮回 一定要解脱 下一世或者是下一次可以再回来 这个并不是说永远都不回来 可以再回来 但是回来的时候 跟现在的情况不一样 那下一次再回来的时候 有一定的成就 然后回来是为了完成 我们这一世还没有做完的事情 或者是为了度化众生 已有这样子的 有使命的回来 有目的的回来 我想我们现在这一世 没有使命 没有目的 就是因为我们过去造的业 这个业力让我们回来 除了业力的安排以外 我们自己是没有使命 没有目的 如果下一世也是这样子的话 这一次我们因为过去的福报 遇到佛法了 如果下一世如果再回来 能不能遇到佛法 就没有把握 修行没有修好的话 就是没有把握的 如果修行修到一定的程度的话 那就是没问题的 所以就不想轮回 深深地体会到轮回当中 也有一些短暂的幸福快乐 也有 但是就最后的时候都 这个所谓的幸福快乐 都会很快就会过去 然后为了这些幸福快乐 都要付出很多很多 付出沉重的代价 这样子觉得没有太大意义 所以我要解脱 有这样子的决心 就是出离心了

2.3.2 希求解脱

  • 第二个就是下决心我要解脱 第一个标准 第一个条件 就是深深地体会到六道轮回是痛苦 下一世再这样子出来是没有意义的 这个 第二就是所以我要成就 所以我要成佛 这个就是第二个条件 这两个叫作出离心 这大家已经应该是很清楚的

那我们修了这个四加行 就是要达到的这个目的就是出离心 那么我们每一个人自己观察 有没有出离心 这非常非常的重要 然后有了出离心以后 这个就是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我们想修行 我要修行 我要走上解脱道 这样子下了决心了 那么下了这样子的决心 我们准备走解脱道

3 依止善知识的必要性

那准备走解脱道的时候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呢 首先第一个就是需要依止 依止上师 依止善知识 所以大圆满的前行里面《前行引导文》里面 先讲这个四个 四加行 然后再讲解脱的利益 这些我们都已经讲完了 然后这个完了以后就开始讲依止上师 为什么依止上师就在这个中间 这个地方讲呢 就是因为我们前面修了四加行 就是有这个想法 我要解脱这个想法 已经下了决心了 那么下了决心 我们怎么样解脱呢 我已经下决心 我要走解脱道 那这个解脱道怎么走 那这个时候 我们需要依止上师 依止善知识 因为我们依止了善知识以后 我们可以在解脱道上面 可以顺顺利利地可以走下去 如果我们没有依止上师 没有依止善知识这样子的话 那我们虽然是下决心要走解脱道 但是我们就是不知道怎么样走解脱道 所以这个地方讲了善知识

4 依止善知识

依止善知识 所以我们今天 也就简单地讲一下依止善知识 为什么是简单地呢 因为这个善知识 依止善知识的方法 依止善知识的重要性 这些我们之前都已经讲过很多次 不止一次 讲过很多次 这个《慧灯之光》里面也有 讲过很多次 但是我们今天也要 简单地也要说一下

这个大圆满的前行《大圆满前行引导文》里面 这个依止上师它分了三个阶段 依止善知识或者依止上师 分了三个阶段 我们就是按照它的步骤 去依止上师 依止善知识

4.1 三个步骤

第一个步骤 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什么呢 首先第一个就是要观察善知识 观察上师 观察上师

然后第二个 观察了 我们就是找到了标准的善知识以后 去依止善知识 那么依止 怎么样去依止 以什么样的方式去依止 什么叫作依止善知识 这个就是第二个步骤

然后第三个步骤 依止了以后 就是要学 修学上师的意行 意就是上师的精神上的 比如说像慈悲心 还有证悟空性的智慧 这都是意 行就是上师的利益众生弘法利生的 或者是个人的修行 闻思修的行为 就是这叫作意行 最后要学上师的意行 善知识的意行

那这样子三个步骤 这三个步骤是非常的重要了

4.2 观察善知识

那首先我们要依止上师的时候 首先要去观察 这个我们曾经都 已经讲过很多很多次了 这个真的是非常的重要

4.2.1 什么是恶知识

如果我们就是找错了善知识 就是在佛经里面就叫作恶知识 恶知识就是让我们走上相反的路 就是这样子的人把我们带到 带到除了解脱道以外 就跟解脱道相反的 这样子的道路上的人叫作恶知识 他不管是我们的朋友也好 亲人也好 兄弟姐妹也好 父母也好 什么人也好 从世俗的角度来讲 离我们最近的 最亲的这样子的人 但是从佛法的角度来讲 有可能他们是恶知识 都有可能的 并不是说这些都是恶知识 有可能 那如果遇到了恶知识 恶知识他以各种各样的身份出现 有些就是以上师的身份出现 然后以上师的身份形象出现 然后最后让我们 教我们的不是佛法 教我们的不是出离心 菩提心 和证悟空性的智慧 就是反而让我们去做一些杀盗淫妄 还有就是贪嗔痴这样子的事情 这样子以后 造更多的业 而且这些杀盗淫妄 贪嗔痴 这些都是以表面上 就是以佛法的名义 如果不在佛法的名义下面的话 那可能很多人也就不想去做 本来就是想学佛的人 所以不想去做 但是这些都是以佛教的名义 以佛法的名义 以修行的名义 然后最终就是杀盗淫妄走上 世俗的追逐名和利的这样子的道路上 这个就是恶知识

4.2.2 遇到善知识还是恶知识跟自己过去的业力有关

所以我们要找到一个标准的善知识 是跟我们以后的修行 是有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个条件 没有找到这样子上师的话 那我们确实是没有办法 没办法修行的 但是我们能不能找到 标准的上师善知识 还是以我们自己的福报来决定 我们为什么有些人就是遇到了恶知识 就表面上就是说看起来是很伟大的人 就是说自己有神通 然后看起来好像也是有神通的 然后也帮我们生活上的一些事情 也就得到解决 比如说做生意等等 算命打卦或者是直接讲神通等等 以这样子的方式

然后 最后我们的得到的结论 不是在修行的道路上的任何的收获 而是就是违背的 最后就是得到一个这样子的结论 所以这是因为自己没有福报 这个我们修前行的时候也讲过 比如说这一世当中 就喜欢讲邪见 有邪见这样子的人 那以后也就会遇到这样子的恶知识 所以这个都跟自己的 过去的一些事情有关系 然后我们能够找到一个标准的善知识 那也是我们自己的福报 所以都是跟我们的福报有关系

虽然是对我们的福报有关系 但是也不是我们等着福报来决定 我们自己不去观察 那这样子也是不对 所以要观察的 非常的重要

4.2.3 实在找不到就以戒为师 以经为师

因为尤其是 我们现在这样子的末法时代 以佛教的话来讲的话就是末法时代 一个现在非常混乱的 一个这样子的世界当中 每一个人 每一个人的心都这么地浮躁 任何一个人都没有机会静下来去思考 这些佛法里面讲的这些见解行为 然后大家都不愿意静下来去修 一座两座都是成问题 那这样子每一个人的追逐都是向外 就是 不是名就是利 那这样子的时候 找到一个善知识 确实是非常非常的难 非常非常的难 但不管怎么样 我们得要去观察 如果找不到 找不到好的善知识的话 那就以戒为师 以经为师 佛经 看看佛经 能懂多少就算多少 能够了解多少就算多少 就只能这样子 以经为师 以戒为师就是受居士戒 受菩萨戒 这样子以戒为师 在没有上师 没有标准的善知识的情况下 就只能这样子

所以我们要观察是非常的重要 因为就是有各种各样的身份的人 有各种各样的形象的 这样子的所谓的善知识 这也是非常非常多的 所以这个如果搞不好的话 那就是跟这种人结了缘以后 因为我们大家也是初学者 我们也就没有能力去分辨这些事情 最后的时候 因为我们也被洗脑了以后 就是最后我们也不知道这是真和假 反而我们认为这些 很多的这些不如法的东西 我们也就反而觉得如法 别人的劝导我们也不会听 就会很多人会是这样子 有可能变成这样子 这个是非常非常可怕的 那这样如果我们什么都不学的话 那也是没有太大的问题了 但是学了以后 这样子走火入魔 那这个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事情 所以我们所有的学佛的人 必须要观察善知识 特别的重要

我想比如说我们学佛的话 可以分两个层次 一个就是人天乘 那这个人天乘 如果有上师那非常好 有善知识 但如果没有善知识的话 那也就是问题不是很大 因为它没有涉及到太多的修行这样子 然后就相信因果 然后相信轮回 在这个基础上尽量地行善断恶 这样就可以了 这种学佛叫作人天乘 要求不是很高 如果这个没有很标准的善知识的话 那也应该是 不是很大的问题

另外一个学佛 那就是我们像现在这样子 四加行 五加行一步一步地学 一步一步地修 那这个就需要 一定要有善知识 非常非常的重要

另外一个的话比如说 我们比如说学人天福报 学人天乘 它也并不是说不需要善知识 万一比如说讲神通的 然后就是搞这样子的 各种各样的这些迷信的 就是遇到这种人的话 虽然他没有去修行 只是想学一下人天福报 最后人天乘也学不成 最后就是走邪路 这个都有可能 所以要观察 观察是非常非常的重要

4.2.4 善知识对修法的引导和加持都非常重要

另外一个我们在修行的道路上 没有善知识是根本就没有办法学 尤其是我们遇到稍微高深 高一点的修法 这个时候确实是 如果没有善知识的引导 还有除了引导以外 还有就是上师的加持 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有些时候 我们通过文字去学习不是很难可以学 但是比如说像内在的证悟证悟 那这些是必须要有上师的加持 没有加持的话 确实是没有办法的 这个书本是这个时候不起任何的作用 文字还有语言的传播 这个时候是不起任何作用 这个时候全靠加持 上师的加持 这些时候没有善知识是 根本就没有办法学习修行 非常的重要

4.2.5 依法不依人

所以我们一定要去观察 特别的重要 大家不要去 这个我们之前也讲过了 不要去听比如说 自称是什么非常了不起的高僧大德 自称是什么活佛 多少多少的转世 或者是什么了不起的瑜伽士 或者是空行母等等 这个都不要去听 我们佛教的一个原则 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原则 就是依法不依人 依法不依人 看这个人有没有 他有没有佛法 佛法是什么呢 佛法就是教证 就这两个 教法和证法就这两个 证是什么呢 证法是戒定慧 戒定慧 比如说我们某 一个人他说他 自称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 那我们先不接受 先也不否定 不否定 不接受 然后如果我们 想把这个人作为我们的上师 如果有这种想法 有这样子的打算 那要去观察 如果我们没有这样子的想法 那就不要去观察别人的所有的事情 都没有必要 也不能去观察 观察自己 不要观察别人 通常都是这样子 但是如果想 这个人如果想当作我们的上师的话 那就不要一下子就 就觉得是一个很了不起的 有些人非常非常会说话就是 那有些时候我们听到别人 身边的人也就会帮着 有些人说这很了不起的 有神通有神变 有多么多么了不起 这样子以后我们自己去相信 那这个是很危险的 所以就听到这样子的时候 然后先要淡定不要激动 要去 如果想依止的话 那就去观察 观察什么 观察我们刚才讲了 原则就是依法不依人 首先法就是我刚才讲的 很简单就两个字 佛教 教是什么 教就是两个字 佛法 法是什么 法也是两个字 两个字就是教和证 教证两个法 证是什么 我们刚刚讲了 戒定慧 戒定慧叫作证法

4.2.5.1 观察证法 戒定慧

证法 戒定慧

  • 他受什么样的戒 有没有别解脱戒 有没有菩萨戒 有没有密乘戒
  • 然后定就是有没有禅定
  • 慧就是有没有智慧

就在从这个方面去观察 这个是证法

4.2.5.2 观察教法 闻思修

然后教 教法 教法就是他有没有闻思修 尤其是有没有听闻佛法 懂不懂佛法 三藏懂不懂 就是了不了解 他懂不懂佛理 懂不懂佛教 就是这个方面

4.2.6 密法上师的标准

这两个方面 这些都如果觉得可以的话 那就我们可以当作上师 然后上师的标准虽然讲了很多 不同的佛经有不同的标准 密法有密法的标准 大乘佛教有大乘佛教的标准 那其中有一个 我们在大圆满的前行《普贤上师言教》里面 就讲了一个上师的标准 我们简单地去看一下这个标准 那这个标准已经是比较高了 这个是比较高了 但是作为一个密法的上师的话 就是要需要具备这些 这个里面讲了十二个条件 当然这个十二个条件 每一个条件都有高和低 都有的 至少这个十二个条件要 至少要具备低标准 这个是不能没有的 所以首先要观察上师

4.2.6.1 1不间断的成熟灌顶

那首先第一个是什么呢 第一个获得不间断的成熟灌顶 比如说作为一个密宗的上师的话 那他自己是必须要有灌顶的 而且就需要有非常标准的灌顶 他自己都没有灌过顶 或者是自己也没有 灌过一个很标准的这样子的顶 密法里面讲四级灌顶 四级灌顶 四级灌顶是密法的 一个比较标准的灌顶 但是四级灌顶 比如说虽然灌过顶 但是什么也不懂的时候灌的顶 比如说是当时接受这个灌顶的时候 是一个五六岁的小孩 那这样子的话 五六岁的小孩还得什么灌顶呢 很难 这就很多都不懂 然后呢 虽然这个时候已经是成人 但是因为语言 因为是语言的问题 就当时什么都不懂 只是知道在灌顶 其他什么都不懂的话 那也这个灌顶也不一定 就有标准的灌顶等等 就是灌顶它有自己的因和缘 因缘 这些因和缘全部具备的情况下 才能够得到灌顶 如果这些因缘不具备的话 那就得不到灌顶的 那这样子就是要灌了标准的顶 这个是第一个条件 如果自己没有灌过顶 那就没办法做密法的上师

4.2.6.2 2守护密乘誓言

第二没有违反 灌顶的时候 所受的这些誓言 也就是主要是指的是密法的密乘戒 密乘戒是比较容易犯 但是也比较容易忏悔 忏悔了以后也可以重新受 重新受密法的灌顶 那密法的灌顶重新受的时候 如果有上师 有人灌顶的话 那就是最好的 如果没有人灌顶 那也就是观想 观想上师 就是像我们在五加行的上师瑜伽 里面有受灌顶的观想 通过这个观想去受灌顶也可以 所以密法戒密乘戒的这个 密乘戒容易犯 但是也就比较容易忏悔 之后也要可以重新受 但是如果不忏悔的话 那是非常严重的罪业 第二就是至少没有 最好是没有犯过密乘戒 即使是犯了密乘戒 也就是及时地忏悔了 忏悔 这样就可以 第二

4.2.6.3 3烦恼及分别念微弱

第三烦恼及分别念微弱 它没有说没有烦恼 没有烦恼 没有分别念 那这个要求就是相当地高 就没有说没有烦恼 烦恼有 允许有烦恼 但是微弱就是 烦恼至少没有像普通人这么地严重 烦恼比如说抱怨仇恨 然后就是这些欲望等等 这些都是没有像普通人那么严重的 微弱 这也算一个 如果没有分别念 没有烦恼 那当然是更好了 但是有的话 也就烦恼不强 这样子 第三

4.2.6.4 4精通密法的基道果

第四就是精通密法的基道果 各方面的密法的教义 密法的这些内容必须要精通的 如果密法的内容不精通的话 怎么当 怎么作为密法的上师 没办法做的 所以这个是必须要精通的

4.2.6.5 5面见本尊

然后第五的话 这个也有一定的难度 面见本尊 就是 本尊 修本尊的时候 最好是见到本尊的 如果没有真实地见到本尊 但是呢 比如说不管是在梦里面也好 什么时候也好 得到过本尊的加持 这样子的尽善尽美 就是比较完美的 在这个本尊的修法 已经修得是比较完美的 比较完美这样子 这是第五

4.2.6.6 6现量地证悟

第六就是现量地证悟 现量证悟 这个是开悟 这个是必须要有的 如果没有开悟的话 那就是要作为密法的金刚上师就很难 那个达摩祖师的论里面也讲过了 这个要作为禅宗的禅师 作为禅宗的善知识的话 那也就必须是一个开悟的人才可以 如果没有开悟的话 那就是根本就没有办法做 没有办法做这个上师 禅宗的上师 那大圆满和密法就是更加地需要证悟 所以必须要证悟 第六

4.2.6.7 7有大悲心

第七除了证悟以外 有大悲心 就是内心当中充满了大悲心 有大悲心 有菩提心的 这样子的人 第七

4.2.6.8 8断除现世的贪著

第八就是断除了对现世 对今生 世间的贪执 贪执 不一定完全是没有贪执 但是就是不像普通人这样子 去追逐现世的名利 不去这样子的 断除现世的贪著

4.2.6.9 9精进地修法

第九为了来世精进地忆念正法 就是精进地修法 为了下一世再下一世 为了长远 就是努力地修行的人 那比如说为了下一世 或者是为了未来的解脱 不修行 然后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 去追逐自己的名和利 那这样子的话 根本就没有做金刚上师的标准 资格 连我们普通的一个善知识的资格 都是没有的 这个一定要分清楚 我们不能跟错人 这个是比如说我们在世俗 比如说在工作上找一个生意的伙伴 那这样子的话 那得要考虑一下 对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在世俗要交个朋友 那这样子的话 得要看一看这人怎么样 可靠不可靠等等 那更何况是这个带我们走解脱道的人 这个必须要观察的 如果在世俗的这些问题上 如果实在是失败 非常失败的话 那也就是在世俗的一些问题上 可能会受到 些损失 除了这个以外 不会涉及到下一世怎么怎么样 不会涉及到解脱的道路上的什么事情 最多也就在工作和生活上 会受到一些影响而已 如果这个善知识跟错了 那么这样子的话 除了工作 工作和家庭和生活也许会受到影响 主要是修行 就是生生世世的问题 这不是这一辈子的问题 就是生生世世的问题 然后就是在解脱的道路上 一定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很大的损失 这个是非常严重的问题了 所以我们必须要找到这个好的上师 但是我们刚才也讲了 要找到好的上师 想找就能找吗 没有那么地容易 就是因为现在这样子的末法时代 要找到这样上师是真的是 非常不容易的 因为这样子的上师从哪里出来呢 要是要人培养出来的 要培养的 那有没有地方培养呢 地方没 现在已经 培养这样子的地方 越来越少了 越来越少了 我们的这些寺庙 这些寺庙都是被商业化 都已经被商业化了 然后几乎里面没有什么佛法了 佛法是什么呢 我们大家不要以为 这个寺庙就是金碧辉煌的 然后里面就是有各种各样的佛像 各种各样的佛塔 这样子是不是佛法 有了佛法呢 当然不是 这些都跟佛法没有什么关系 佛法就是两个字 我们刚才讲的 就是教证这两个字 比如说某一个寺庙 号称是东南亚最大的寺庙然后等等 但是进去了以后 里面就是没有什么 什么叫没有什么呢 就是不是没有佛像 不是没有 这个建筑物都是非常非常 非常的庄严的 佛像都是非常的庄严的 这些都是很 条件都是非常好的 但是证和教 教 教证 教法和证法 教就是闻思修 有没有闻思修 没有 在这个寺庙里面没有人讲也没有人听 然后没有人讲 没有人听 就更没有人去思考了 然后也没有人去修 那没有闻思修 都没有了以后 那这样子的善知识不会从天而降 下一世 下一代人那到哪里去找上师 下一代人 五十年以后 百年以后的这些人 他们如果想依止一个好的上师 那他们到什么地方去找呢 没有因就是没有缘 如果现在不培养 现在不培养 没有地方培养 那下一次这样子的人 就是除非是佛菩萨的化身突然间出现 无因无缘地出现 否则的话是因为 已经没有培养这样子的人的道场 道场有 道场有场地 但是场地没有道 没有道 那没有道然后有场是没有用的 所以这些场合这些场地 都不能提供道 都没有道 有场没有道 现在都是这样子的情况 所以这些地方是没有办法 培养这样子的善知识 那这些地方没有培养善知识 不培养善知识 那善知识从哪里来呢 没有来源 没有来源了 所以 以后的话 这个善知识可能是就越来越少 不会越来越多 而且非常好的这些善知识 就更加地 更加地少 然后另外一个就是新一代的人 不管是什么样的人 都是非常非常的浮躁 因为外面的这些诱惑 外面的这乱七八糟东西太多了以后 所有的人都是一样 凡是人都是一样 因为有太多的外在的这些诱惑 外在的这些东西 这个花花世界里面 能够静下心是任何一个人都不容易的 都不容易的 除非是修行已经 本来就已经达到很高的境界的人以外 都很不容易的 所以未来 这样子的善知识是非常非常非常难 非常非常的难 那么现在我们还是 就是以过去的那些非常了不起的上师 他们培养出来的一些 老一代 老一辈的这些上师 现在还在几个 但是也不多 也是一年比一年少 一年比一年少 所以有这样子的上师的时候 大家要努力 我们是这些老上师走了以后 就是没有什么上师了 所以必须要珍惜 这特别特别重要 但是未来的人 我想可能是更加地可怜 可能是更加地 这个善知识更加地少 也许是 从现在的情况去推的话是这样子 当然这个佛菩萨的度化众生的事业 他永远都不会停止的 所以也许 也许没有那么地悲观 也许会有 这个情况会有变化的 应该会有的 也应该会有的 但是通常 就是通常的 这个推理的方法去推的话 那这个确实是很悲观的这样子 有场没有道 这样子以后 我们以后如果要继续学的话 到哪里去学 没地方学了 没有人告诉我们 就没有人告诉我们这些怎么去修 只有这些 这个时候 我们只有靠这些书本 只有这些书本告诉我们怎么去做 但是这个书本 也就只告诉我们一 部分的内容 它不会全部能够让我们明白 所以是很难的 现在我们就是有一些标准的上师 老一辈的上师还在的时候 应该是大家要努力的以后就很难

4.2.6.10 10强烈的出离心

然后第十就是现见轮回的痛苦 生起强烈的出离心 这个是 不是很难 然后劝勉他人生起出离心 这个是 善知识是什么样子 比如说自己修菩提心 然后劝勉别人 劝别人修菩提心的叫作善知识 自己修出离心 然后劝别人修出离心的叫上师 自己修空性 然后劝别人修空性的才叫作善知识 这是第十

4.2.6.11 11善巧方便摄受调伏弟子

然后第十一 以各种各样的善巧的方便 善巧方便摄受然后调伏弟子的 这样叫作善知识 比如说其他的这些条件都具备了 但是他根本就不去以善巧方便去摄受 他是自己修行 就一个人都不理 那这样子的话 虽然这些人是非常了不起很伟大 但是我们没办法学习 没办法跟着他们学习 所以这也不是 所以也有善巧方便 愿意摄受弟子的也是一个条件 第十一

4.2.6.12 12依照上师的教言行持

第十二依照上师的教言行持 就是具有传承的加持 那任何一个人 任何一个做上师的 他首先要做好弟子 都是这样子的 比如说我们大学里面的 非常优秀的教授 他首先是要学做好学生 做好学生然后他就 当他是一个学生的时候做好学生 然后跟着他的老师学 最后他就成为一个非常优秀的教授 这样子 所以任何一个人 他首先要做好弟子 然后弟子做好了以后再去做上师 连弟子都没有做好 那这样子的话 怎么可能 有什么资格去做上师呢 所以就是做上师的 就是要依照他自己的上师的教言 去行持 去修行 去闻思 那么这样子的人是有上师的加持 就是按照上师的去做去修 这样子的人 才会有上师的 才有可能有上师的加持这样子

这个十二个条件 就是一个密法的修行的上师的标准 而且这个标准也不是一个很高的标准 就算是一个中等的 中等的 中等偏上的一个 中等偏上的标准 但是这个也不容易 这里面的这些都不是很容易的 非常 有些是很难的 简单地说 第一个有出离心 强烈的出离心 第二个有真实无伪的菩提心 然后第三证悟 证悟 有证悟的见解 那这样子的话 也可以归纳这个当中 这也是上师 但是如果要做密法的上师 那就需要有本尊的修行 这些都需要到一定的层次的 这样子的人 才叫作上师

4.2.7 善知识最低的标准

最低最低最低的标准 低得不能再低的标准 作为一个大乘佛教 大乘的善知识的话 那首先你需要有真实无伪的 世俗菩提心 这个是最低的标准 必须要有菩提心 没有菩提心 那就是没有办法做大乘佛教的善知识 首先必须要有真实无伪的世俗菩提心 这是第一

第二个 在这个基础上是开悟 明心见性的人 已经是明心见性的人 你如果自己没有开悟的话 那就是没有办法让别人开悟

然后还有 除了这两个以外 就是前面讲的有善巧的方法 把出离心跟菩提心 还有证悟空性的方法 能够通过善巧的方法传递给学佛的人 让他们也拥有出离心跟菩提心 有这样子的善巧方便的人叫作善知识 这个是善知识的一个标准这样子

4.2.8 依法不依人在现代社会尤其重要

所以我们现在这个社会 确实是真假都不好辦别 谁是真谁是假都说不清楚 非常的难 每一个人都会说自己非常了不起 然后每一个他的身边的人都告诉我们 他就是非常了不起 没有一个人说自己不怎么样 没有一个身边的人说他不怎么样 所有人都是就一样的 所有人都一样地说 都是很了不起 但是好像不是所有人 都是这么了不起的人 如果都是的话 那没问题 但是好像也不是 那这个时候我们必须要懂得观察 不要盲目地去崇拜 盲目地去崇拜这个就叫作迷信 这就是迷信 所以我们不要依人不依法 我们必须要依法不依人 为什么善知识 只上师 为什么要这样子观察呢 要需要这么长时间的观察呢 这个就是因为不能依人 就是要依法 依法为主 比如说依人 那依人不用依法的话 那我们就是自己喜欢什么人 就是把他当作上师就完了 当作我们的善知识就可以了 但是因为依法不依人的话 那么人 这人主要就是有没有 我们刚才讲的教法和证法 有 那就可以 可以做我们的上师 如果没有 那么这个人不管怎么样 都不能作为这个 不够资格 所以这个非常的重要 大家一定要在这个问题上要谨慎 尤其是现代这个年代 是非常非常非常重要的 有些人真的是已经就被洗脑了以后 确实是再怎么样 佛经上面讲得这么清楚 有人也就是朋友亲戚 通过什么样的人都没办法劝导 都没有办法 都听不进去的 很这个很难的 所以就是我们还没有这样子 没有被这样洗脑之前 通过佛的智慧去观察 这个特别特别的重要 这是第一 观察上师

4.3 2怎么样依止

然后接下来第二 就是观察了以后 观察 我们找到了一个善知识以后 我们就依止 那依止怎么样依止 刚才我们简单地讲了 还有大家要进一步地去阅读 大圆满的前行《普贤上师言教》大家要去阅读 然后还要去学习 龙钦巴尊者的《大圆满心性休息》这个里面也就讲了 依止上师的这些方法 讲得很透彻的 讲得特别特别的到位 这个我们一定要学习 非常的重要

###《华严经-入法界品》的第三十九之十八

然后第二 我们依止上师 依止上师 怎么去依止 依止的方法是什么呢 我们看看《华严经》《华严经》里面怎么讲 这个依止上师 那它不是 它不仅仅是密法的要求 显宗也是一样的 然后不仅仅是藏传佛教的要求 汉传佛教也是一样 所以我们看看这个《华严经》《华严经》的《入法界品》《入法界品》的第三十九之十八 第三十九也有 就一二三四五六这样子的十八 就是在这个里面 有一些关于善知识方面 我们可以 大家可以看看 大家有这个 大家有对 我们可以通过网络也可以看 因为时间的关系 我们不会讲全文 有一部分我简单地讲一下 然后剩下的自己去读 自己去看就知道了 善知识怎么样依止 有多重要 大家自己看就知道了

《华严经入法界品》的 第三十九当中讲

https://www.drbachinese.org/online_reading_simplified/sutra_explanation/Ava/Ava_Vol39-18-s.htm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 |上宣下化老和尚讲述

善男子 汝求善知识 不应疲倦

就是说我们依止善知识的时候 不要觉得很辛苦 不要疲倦 再怎么样 再累再苦也得要去依止 就像当年米拉日巴大师 米拉日巴依止玛尔巴的时候的那样子 再累再苦也得要去依止 不应疲倦

见善知识 勿生厌足

这个比如说我们见善知识的时候 就觉得 有些时候就觉得太麻烦 太辛苦就不见了 或者是我们见了一次就足够了 不再去听了 不再去见了 不再去问问题了 这样子

请问善知识 勿惮劳苦

这个比如说 我们去向善知识请教的时候 请教 求法这样子的时候 就不要怕 不要怕辛苦 不要怕累

亲近善知识 勿怀退转

亲近善知识 我们跟着善知识学习 闻思 这样子的时候 然后善知识要求我们 闻思 学习 修行这样子的时候 给我们布置了一些功课 这样子的时候 然后我们觉得很难 做不到 这样子想退转 就勿怀退转

供养善知识 不应休息

就是说我们以 比如说以自己的能力 帮善知识做一些事情的时候 供养 这个地方的供养的意思就是 我们帮善知识做一些弘法利生的帮助 这就是最殊胜的供养 比如说我们现在平时讲的发心 我们去弘法利生 帮弘法利生发心 当义工做一些事情等等 这个叫作供养善知识 就是这个意思 不应休息就是说不要间断 这个翻译 这是翻译的区别 说是不要休息 但这个不一定 不是说一点都不能休息 不是这个意思 就是说不要间断 比如说我们帮上师做一些 跟弘法利生有益的 有关系的事情的时候 做了一天两天以后就不做了 间断了 就是不要这样子 就这个意思 不应休息

受善知识教 不应倒错

就是我们去听善知识的教言的时候 不要理解错 不能错误地理解 要正确地理解 学善知识行 就是去向善知识学习这些行为 这样子的时候 然后就是 不应疑惑 下面就是都是类似于这样子的

闻善知识演说出离门

出离门是什么意思呢 从我们这个轮回当中 能够出去的这样子的方法叫作门 方法叫作门 出离门是比如说四加行 五加行 或者是出离心 菩提心 证悟空性的智慧 都是都叫作出离门 我们向善知识听这样子的这个 善知识讲这样子的出离的方法的时候 解脱的方法的时候 就是

不应犹豫

这个时候就是不能犹豫 然后

见善知识随顺烦恼行

比如说众生 众生都是有各种各样的烦恼 然后就是众生有各种各样的烦恼 每一个人的根机不一样 然后 善知识度化这些众生的时候 就是为了 就为了能够适合这种 各种各样不同的烦恼的人 然后善知识调伏众生 或者是度化众生的方法不一样 方法不一样有各种各样的行为的时候

勿生嫌怪

这个时候我们就觉得特别特别怪 这个是为什么是这样子 上师怎么 为什么这样子呢 善知识为什么这样子呢 怎么可能这样子呢 那这个就是不对的 因为 当然不是所有的所谓的善知识 真正的善知识就是为了度众生 就可能会有一些比我们通常的标准 有一点点不一样的 那这个时候也不要生起嫌怪 这个太奇怪了 怎么可能这样子呢 不要这么想

于善知识所生深信尊敬心

就是已经我们对善知识 已经生起了尊敬心以后 恭敬心以后 不应改变 就是这样子 那这些是依止善知识的一些方法《华严经》讲的

4.3.1.1 为什么善知识那么重要

然后下面再讲那为什么这样子呢 为什么善知识是这样子 那么重要呢

何以故 善男子 菩萨因善知识 听闻一切菩萨诸行

比如说作为一个菩萨这样子的话 他首先听大乘佛教的这些所有的法 所有的法 所有的教义 都是因为善知识 没有善知识 我们怎么能够听得到大乘佛教呢 我们根本就没办法听到这些佛法 所以就是因为善知识 所以听闻一切菩萨的行为 所以就这么重要

成就一切菩萨功德

因为善知识所以就成就了一切的功德 出生一切菩萨大愿 因为善知识 菩萨因善知识 这句话是后面的这些都需要的 菩萨因善知识 就是因为善知识所以

出生一切菩萨大愿

比如说我们发愿 发菩提心 还有就是像《普贤行愿品》里面讲的 这种各种各样的大乘佛教的这些愿 我们怎么样 我们怎么知道发这样子的愿呢 还不是因为善知识吗 没有善知识 我们哪里知道要发什么样的愿呢 这也是善知识

引发一切菩萨善根

菩萨的善根就是比如说 我们学了三殊胜 三殊胜 像《慧灯之光》里面讲的这种三殊胜 就因为有了这样子的三殊胜 先是有发心 发菩提心 后面有回向 那这样子的话 这个所有的善都成为菩萨的善根 不论是烧香拜佛 什么样的善都成为菩萨的善根 那三殊胜这样子 那如果没有善知识 那我们怎么知道 这个是要这样子发心 要这样子回向 就是简单地说 这些都是因为是善知识 因为有善知识 所以我们懂得怎么样去发愿 因为有善知识所以我们懂得 要积累什么样的 行什么样的善根

积集一切菩萨助道

这个助道 助道就是资粮 我们积累资粮的时候 也就是因为有了善知识 我们才懂得积累福报 积累资粮 如果没有善知识 那我们怎么懂 根本就不可能懂的

总而言之 下面的自己看 我们不一个一个讲了 总而言之 我们在菩萨道上面的所有的闻思修 然后戒定慧这些所有的功德 都是因为善知识 因为有了善知识以后 我们才有了这些法 我们因为有了善知识 我们才懂得持戒禅定 然后修智慧 因为有了善知识 我们才懂得闻思修 没有善知识 这些都不可能有的 所以善知识就是因为这么重要 所以就前面讲 汝求善知识 不应疲倦 就是这个原因

4.3.1.2 善知识的功德

然后下面 再讲了一下那个善知识的功德

善男子 菩萨由善知识任持 不堕恶趣

如果由善知识摄受的话 那就不会堕恶趣的

由善知识摄受 不退大乘

如果由善知识摄受我们这样子的话 那我们不会退转 不会退出大乘佛法

由善知识护念 不毁犯菩萨戒

护念的意思就是 善知识常常保护我们 垂念我们 保护和垂念我们这样子的话 我们才能够不会毁掉菩萨戒

由善知识守护 不随逐恶知识

随逐恶知识 就是说这些 就是让我们离开闻思修 离开戒定慧 离开菩提心的这样子的人 不管是亲人也好 不管是朋友也好 什么样的人也好 这叫作恶知识 那么如果我们没有善知识的守护 这样子的话 那我们有可能跟着这些恶知识走 跟这些恶知识走 因为有了善知识的守护 我们就懂得跟着善知识走 不跟恶知识走 所以善知识就是这么重要的原因 就是这样子 然后剩下的文字大家自己看 是差不多的意思

然后还有 还有就后面又讲到

善男子 善知识者 如慈母

善知识就是像慈悲的母亲一样的 如慈母 为什么这么说呢 出生佛种故 佛种就是 我们就是为什么出生在人间呢 就是因为有了慈母 慈悲的母亲 母亲把我们生到这个人间 我们就成为一个人这样子 然后因为有了善知识 然后善知识 让我们出生在佛种 佛的种类 我们 母亲把我们出生在人种 就是在人当中 人类当中 就人种 但是那个时候 虽然母亲把我们变成了人类 但是还没有让我们变成了佛 佛种 佛的种类 那么第二次的时候 善知识让我们发菩提心 让我们发慈悲心 第二次再出生 再出生 出生什么呢 就出生于佛种 我们就变成了佛的种类 所以就像个慈母 善知识者 这句话是跟后面都是一样

如慈父

为什么呢

广大利益故

在修行的道路上 跟我们有很大的帮助利益 帮助 所以就像父亲一样 然后 善知识者

如乳母

乳母就是 不是生母 过去的比较条件比较好的家庭 都是这样子 孩子生了以后 然后就交给另外的几个女的去养 那亲生的母亲生了以后 就是交给其他人 就像现在的保姆一样 叫作乳母

如乳母 守护不令作恶故

就是不让我们去做这些杀盗淫妄 这样子 这些都是善知识 下面 我们其他的文字自己去读 就知道很清楚的 下面有一个就 有一个比如说

如雪山 增长一切智药故

这什么意思呢 雪山是比较高的地方 有些药 有些草药 做药的一些草药 就在 有些是在比较高的地方 就是在雪山下面 就像雪莲花一样的草药 它不会在海拔很低的地方 就在比较高的地方所以叫作 如雪山 增长一切智药 就是这个意思 有些草药就生长在比较高的地方 不是长在雪山上 就在雪山脚下 然后这是一个善知识的功德

4.3.1.3 怎样去依止善知识

然后下面就讲 我们怎么样去依止善知识 依止的过程当中应该怎么做

复次 善男子 汝承事一切善知识 应发如大地心

应该发像大地一样的心 我们依止善知识的时候 我们要发像大地一样的心 大地的心是什么呢 大地这个 比如说人 建筑物 任何一个 比如说动物 人类 动物 植物 建筑物 所有的都在依靠这个大地 就在依靠大地 所以大地就是承载这么多的重量 它都愿意的 同样的我们依止善知识的时候 就是要承事一切善知识的这些事情 就像米拉日巴大师一样 当年米拉日巴大师 依止玛尔巴大师的时候 那就是这样 让他做什么就做什么 再大的压力 再多的事情 他都会去做 就是这样子 那么下面的比如说 荷负重任无疲倦故 比如说我们要去做 承受再大的压力 再多的事情 也得要去做 不疲倦地去做等等

下面有很多这类的内容 大家自己读 就明白 我们这是依止善知识的方法 然后下面还有一个 一个内容稍微有一点点不一样的 第三页上面

复次 善男子 汝应于自身生病苦想

就是说你要把自己当作一个想一个 把自己观想或者是把自己 当作是一个病人 一个患者 汝应于自身 把自己当作一个 生病苦想 生病苦想就是把自己当作一个患者 然后 于善知识生医王想 善知识把他当作一个医生 非常高明的医生 于所说法 然后善知识给我们讲的这些法 就是把它当作良药 生良药想 然后 于所修行 然后我们听完了以后 听了善知识的法以后 然后我们去修 那这个修行把它当作什么呢 于所修行生除病想 就是治病 治病想 然后下面的都是这样子的 都是类似于这个内容的都有很多

这个大家《华严经》的内容 大家一定要好好地学习 后面的自己学就可以了 这些都是我们怎么样去 去依止上师的一些方法 都讲的是依止的方法 然后像藏传佛教里面 讲依止上师的时候 都引用了《华严经》里面的这些内容 那我们直接在《华严经》上面 就大家学一下 我们刚才讲的这些以外 还有其他类似的这些内容 大家自己去学习 这样子就基本上就会明白的 那么我们要通过一个这样子的方法 去依止善知识 因为刚才我们前面听到的一样 这是佛亲口说的 就是因为

我们 比如说我们发个愿 就发个愿 那么我们今天为什么我知道 这样子发愿是对的呢 那还不是就是我们听了善知识的教导 如果没有善知识 那我们发个愿都不会发 那修行打坐这些就更不可能了 所以这一切都是来自于善知识 所以我们在以后的修行的过程当中 我们必须要找到这个善知识 没有善知识的话 那我们根本就是 这个路是没办法走 到开悟为止 到证悟为止 那证悟了以后 证悟了以后 然后就可以没有善知识 自己可以修 在开悟之前是必须要有善知识的帮助 如果没有善知识 那我们没有办法去修行

这是第二 这个就是我们刚才讲的 有三个步骤当中的第二 就是依止上师的方法 第一个我们刚才讲了 观察上师 然后第二个就观察 通过观察 我们找到了上师以后 第二个就是依止 那依止是怎么样依止呢 就是刚才 就这些方法

4.3.2 依止上师最好的方法是认真修行

依止上师的最好的方法 最好的方法 就是上师让我们去修的这些法 自己去修

比如说修出离心 修菩提心 那这是最好的依止上师的方法 其他的都不重要 这就是有这么一个就够了

比如说讲了三种供养 三种供养当中最好的最上等的供养 大家都知道是法供养 法供养就是去修行 去认真地修行 这个就是法供养 这也就是依止上师的最好的方法 如果我们依止了某一个上师 非常优秀的上师 然后我们不去修行 不修行 不闻思 不学习 不学法 通过其他的这些世俗的手段 通过其他的方式去依止 那这个是没有任何的意义的 依止善知识是以佛法 以修行来依止 如果没有以修行依止 如果没有以法供养 那么其他的都是 都是没有用的 所以我们必须要知道 这个依止上师虽然讲了很多的方法 那么这个当中重点是什么 这个大家必须要明白 这是第二

4.4 3修学上师的意行

然后第三 我们第一个是观察了上师 然后第二也就依止了 那最后是什么呢 就是要修学 修学上师的意行 就是说 我们比如说上师有慈悲心 那我们要向上师的慈悲心学习 我们要得到像上师一样的慈悲心 然后善知识如果有智慧 证悟 那我们要向他的智慧学习 我们在善知识身上要得什么呢 要得到什么 这个我们必须要明白

4.4.1 学习证法 戒定慧

我们在善知识身上要得到的东西 不是其他的这些世俗的东西 就是要得到法 法我们刚才讲了就两个字 两个字以外没有法 教和证 证就是戒定慧 三个都是证 我们依止上师的目的 就是我们能够得到戒 能够得到定 能够得到慧 戒定慧 然后这就是证

4.4.2 学习教法 闻思修

教是我们去学习 闻思 主要是闻思 去学习 听闻佛法 然后思考佛法的教义 那我们比如说依止了某一个善知识 我们这三个都得到了 比如说我们也就听 也有听法 也有闻 也有思 闻和思这个方面也满足了 然后戒定慧也有 也有得到了戒 也有得到了定和慧 那这样子的话我们就达到了 已经达到了依止善知识的目的 已经圆满了我们的心愿

如果我们依止了某一个上师 然后我们第一个没有听闻佛法 第二个就没有去思考 听都没有听 那怎么去思考呢 没有听闻 闻思方面没有 这样子的话那我们第一个 这个教法没有得到 然后戒定慧上面我们没有得到 没有得到戒 没有得到定和慧 什么都没有得到 那这样子我们就没有得到证 证法 教法证法都没有得到 那我们依止上师是为什么呢 依止上师是没有用的 没有任何的意义

所以比如说我们依止了某一个上师 然后上师也就给我们安排了 太多太多的世俗的东西 去化缘 去给他修庙等等 就是除了这些以外更多带动四五十 带四五十 六七十 八九十个人去朝山 就是除了这些以外 就是做火供荟供 那这种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所以大家学佛的道路上也不要迷茫 自以为是在学佛 但实际上不一定是 这些都是不一定是学佛 所以我们这个时间不能浪费 就是要在这些闻思修行 这些上面就花一点点的时间的话 那也会有 也有回报 如果是我们刚才讲的这些事情上面 花了太多太多的时间 最后也都是浪费 没有什么意义 所以必须要知道第三 我们依止上师最终要干什么 最终就是要修和学上师的意行 意我们刚才讲的就是慈悲心 然后出离心 慈悲心 还有证悟空性这些 行就是弘法利生的这些行为 六波罗蜜的这些行为 这些都要去学 向过去的佛菩萨学习 向善知识学习 善知识 佛菩萨他们怎么做 我们最后我们也就这么做 这个就是我们依止上师的目的 最后的结果就是这样子

4.4.3 最后的证悟需要上师的加持

最后证悟的时候 比如说我们修大圆满 大手印 还有就是像禅宗 这样子的时候 那就需要上师的加持 没有上师加持 根本没有办法证悟 所以这个上师 我们也一定要找到一个有加持的上师 如果上师没有加持 我们自己是有非常非常虔诚的心 一颗虔诚的心 这样子行不行呢 也不行的 如果上师没有加持 就是一个非常普通的人 没有什么加持 然后我们有很虔诚的心 这样子的话 会不会有一些功德呢 有功德的 我们也可以得到一点点的这个 因为这个不是因为上师好 是因为我们自己虔诚 也会得到一点的修行上的收获 会有一点点 但是因为最关键的问题上就出了问题 上师没有加持 那么我们心再虔诚 都是最后得不到很大的成就 所以必须要找到有加持的 这样子的上师 那这样子以后我们就可以 最后就是可以学上师的意行 那这样子我们最后就是这一生当中 就变化很大

5 依止善知识的结果

我们如果找到了真正的善知识的话 那我们 不管是我们的修行 还有比如说我们的行为 还有就是从内在的精神方面 都会有很大的收获 那么这些都是我们依止上师以后 所获得的一些结果 这都算是一个依止上师的结果 成就 所以这个必须要有的 必须要有找到这样子上师 然后我们就自己努力地去学习 这样子的话就会有一些收获 这个是我们修五加行之前 简单地给大家讲一下依止上师的方法

6 学习资料

接下来大家自己学习 第一个就是看《大圆满前行》我们刚才没有一个一个的 一个字一个字的解释 其实不需要 自己看就知道了 还有《慧灯之光》里面 在这个之前也就讲过 已经讲过了 依止上师的一些方法讲过 这个《慧灯之光》里面比如说 像大圆满的前行《普贤上师言教》这个里面没有讲到的一些《慧灯之光》第二里面讲过 然后这个《大圆满前行》里面 已经讲得很清楚的有一部分《慧灯之光》里面还没有讲过 有这样子 所以我们修慧灯禅修的时候 最主要的一个参考的书 就是这个《大圆满前行》大家要读 要学习 然后在这个上面 我们刚才也提到了 去学《大圆满心性休息》这也是非常重要的要去学 除了这个以外 这个《华严经》《华严经》的这一部分 依止上师这一块也要反复地去学 这个跟其他的论是不一样的 这是佛经 佛说的 佛说的善知识有这么重要 那就是有这么重要了 这个不是某一个高僧大德 或者是某一个佛教的学者说的话 这不一样了 佛说的这是不一样 所以我们一定要认真地 去学一下《华严经》那这样子的话 就我们最后就知道 依止善知识的重要性

这样子 好 今天我们慧灯禅修的课 就讲到这里 明天就准备讲五加行 五加行里面的第一个饭依 这样子

7 问答

然后还有十多分钟 大家有什么疑问 可以交流

7.1 如何知道上师是证悟者

上师晚上好 这是一个网络问题 顶礼上师 请问观察上师里提到 上师应该是一个证悟者 特别是密乘以及大圆满的上师 但弟子愚笨 如何才能知道上师是否是证悟者呢

如果我们自己去观察的话 可能是没有办法知道 这个上师是不是证悟的 那但要去观 要去看上师的 比如说我们依止了一个上师 他的上师有没有说过他证悟了 那么如果有说过 如果有认定他证悟 那就是证悟了 那我们自己直接去观察 这个有点不好观察

7.2 同时修皈依和四前行可以吗

好的谢谢上师 这也是一个网络问题 顶礼上师我是慧灯禅修班海外的学员 现在在修四加行 最近受了大圆满的灌顶 也承诺在三年之内完成五十万的加行 我们现在计划开始 现在开始修皈依 同时也继续修四前行 请问上师这样的修法是否如法呢 感恩上师

修皈依同时修四前行的话 如果有时间也可以的 比如说一天的有一部分的时间修饭依 然后另外一部 部分时间修四加行的话 也可以的 但是一般的情况 正常情况下就先修四加行 有了出离心以后 然后从皈依开始修 这样子的话比较好 但是因为其他的原因 现在没有办法这样子 必须要同时修的话也可以

7.3 上师您喜欢什么样的弟子

谢谢上师 这也是一个网络问题 顶礼上师 您最喜欢什么样的弟子呢 然后有一些弟子 就是没有跟上师面对面地见过 这样怎么样可以得到上师的摄受呢

这我想所有的上师都是一样的 他们最喜欢的就是好好修行的人 他是他们最喜欢的 我当然也是一样了

谢谢上师

我想比如说 比如学校里面的这些老师 他们最喜欢的也就是 学习非常非常用功 听老师话的这些学生 他们都是很喜欢 就是学佛也是一样

7.4 以心观心的问题

谢谢上师 这是一个现场问题 这师兄在问 就是说 如何修持直观内心之法 还有就是 以心观心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若安住在这个状态中 是一个什么样的境界和感受

这些我们在慧灯禅修里面之前讲过 止观的这些修法之前讲过一些 比如说像数息法还有就是 寂止的一些一系列的修法都讲过了 那这个一句话没办法说得很清楚 要在那个慧灯之光的网上有这些视频 去看这些视频 然后就 以心观心 观心的方法也有很多了 比如说去观察自己的心 最后就是证悟空性 有这样子的修法 那它的状态 境界是什么呢 那如果是证悟了 那就有开悟的境界 这叫作明心见性 如果还没有开悟的话 那只是寂止的状态 这个也是一个禅定的境界 不是很高的境界 一般的普通的境界

7.5 依止上师需要修吗

谢谢上师 上师这是一个网络问题 请问上师 依止上师需要座上观修吗 如果是需要

没有 这个没有多少小时要求 这个知道就可以了

7.6 加行修量的问题

好的谢谢上师 上师这是一个现场问题 师兄在问 就是在修加行的时候 是不是必须要圆满六百个小时 同时就是在修五加行的时候 就是各十万 加行各十万 是不是这个十万的数量 是必须要修到量 还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感受 来调整自己的修量呢

十万个数量是必须要修完的 但是数量完成了以后 也不一定就达到目标了 如果是质量上还没有做好的话 那得要重新修 但是十万个数量 五十万个数量是一个最起码的要求 这个要做完这样子 然后其他的比如说多少个小时 这个时间不一定

比如说我们 比如说修慧灯的禅修的时候 根据我们现在的一些情况 我们目前就是 就要求每一个修法 都是一百五十个小时左右 但是稍微更长一点 更短一点 都应该没问题的

7.7 四加行是否可以穿插进行

谢谢上师 上师这也是一个现场问题 就是在修外前行的时候 有的师兄提到 就是某一个修法修的时间比较长了 连续修的时间比较长以后 就会产生一个比较疲惫的心 那么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话 可不可以四种修法穿插进行呢 四加行的修法

可以的

好的 谢谢上师

可以 但是他比如说比较疲惫的话 那个四加行 它的要求是疲惫的时候就修寂止 不思考 不思考就静下来修寂止 然后休息好了以后再去思考 这样子 但如果是比如说每天都想人生难得 有点不太想思考的话 那就换一个也可以的

7.8 遇到过不太如法的上师然后远离对解脱有没有影响

好的 谢谢上师 上师这是一个现场问题 有师兄提到 就是刚接触佛法的时候 他遇到了不太如法的上师 然后经过细致观察以后 就发现了不如法的一些行为 那么他就远离了这样的上师 重新依止了其他的上师 请问上师 这样对自己有没有过失呢 是否需要忏悔 这样的经历是否对自己的解脱有影响

比如说我们观察 还没有来得及观察 或者是观察得不够仔细 在这种情况下就是遇到这种 就是发生了这样子的情况的话 首先要看 比如说我们还没有灌过顶 还没有听过像密法这样子的 比较甚深的法 那这个时候虽然是认定是我的上师 但是还没有来得及灌顶传法 什么都没有的话 那都没关系的 离开也没关系 都没关系

如果是这个时候已经是灌了顶 然后传了法 尤其是传了一些比较 密法的比较深奥的法 那这样子的话 那这个时候也可以 这个时候的最好的方法也是远离 也是要在 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但是有 这个时候有一个不一样 在内心当中就是不要有任何的想法 尽量地就保持清净的心 但是在身体上保持距离 这样子的话 可能就不会发生一些不如法的事情 平时自己的内心也可以保持一个比较 稍微比较清净的心 这个是最好的方法 保持距离是最好的方法

7.9 佛说世界是人类意识创造出来的产物怎么理解

谢谢上师 顶礼上师 这是一个现场问题 有师兄提到说 释迦牟尼佛曾经讲过 说这个世界是我们人类意识的 一个创造出来的产物 他对这句话不是特别的理解 请上师能不能举例再做一个说明 谢谢上师

这个一句话也说不清楚 这个我们之前讲过很多了 那个慧灯之光的网站上 有很多这方面的视频 去看看这个视频 我们平时都讲 这个外面的世界是怎么样 是我们的意识创造 或者是我们的意识的投影 这方面讲比较多 要全面地要了解的话 就看一看这些视频比较好

7.10 把莲师作为上师观想可以吗

谢谢上师 上师这是一个网络问题 顶礼上师 请问把莲花生大师等 佛菩萨作为自己的上师 这样进行观想是否如法呢

当然如法了 是需要这样子 但是我们还是要 作为一个可以沟通的这样子的上师 因为莲花生大师可以当作我们的上师 但他 我们的修行还不是很高的时候 没办法直接沟通

7.11 祈祷法王如意宝还是大恩慈上师的问题

谢谢上师开示 这是一个网络问题 顶礼上师 有的新师兄对法王如意宝的功德事业 不是特别的了解 在祈祷上师 做上师瑜伽的时候 他这个信心可能不是特别的强 那么这样可不可以 念上师您的长寿祈祷文可以吗

当然不可以了 这个是 可能是还不太了解法王如意宝 先我们可以看一看那个 索达吉堪布翻译的一个 法王如意宝的略传 那这个里面可以了解到一些 然后我们把法王如意宝 我们平时就是 我们后面的这些 这五加行当中 上师的观想这些讲得可能比较多 那这个时候法王如意宝 是大家要观想的 那么这个时候我们把法王如意宝 还有就是莲花生大师观想为一体 这样子 所以在这个之前 如果大家不是很了解的话 那就看一下这个略传 这传记要看一下 多了解一下

7.12 怎样才能与上师相应

顶礼上师 这是一个网络问题 请问上师 怎样才能与上师相应呢

拥有和上师一样的功德呢 相应就是要修上师瑜伽 然后要跟上师一样 那就是要修行 那修了行 比如说上师有菩提心 那我怎么样跟上师一样呢 我也修菩提心 上师这个菩提心也是修出来的 那我也去修 修了以后 修出来了以后 就是就相应了 就一样了

7.13 怎样切身感受上师三宝的加持

顶礼上师 这是一个网络问题 有师兄提到在修法过程当中 及平时的修行过程当中 怎么样能切身实地地感受到 上师三宝的加持呢 这种加持会以什么样的方式体现呢

这个上师加持 比如说我们自己在打坐修行这样子 心特别特别虔诚这样子的时候 比如说有几个时候 第一个 比如说我们做梦的时候 也就会感受到上师三宝的加持 这加持 就它没有一个固定的形式 就各种各样的形式 就到时候我们自己就会感觉到 这就是上师的加持 佛的加持 会可能是各种各样的 不同的形式会出现 这是一个

另外一个 就是感觉上 感觉当中 会出现佛菩萨的加持 虽然他不是做梦 也不是在现实生活当中的 一个实实在在的其他的变化 但是感觉当中就是接受到了 接触到了一些力量 那么这个就是上师佛菩萨的加持 然后另外一个就是在现实生活当中 比如说生病或者是遇到一些问题 或者是我们的修行就是没有进步 那这样子的时候就祈祷佛菩萨 然后就是就得到一些明显的改变 那这也是一种 就在这个三个时候 会感觉到佛菩萨 上师的加持 最后一个问题

7.14 菩提心灭恶业的原理

顶礼上师 这是一个现场问题 有师兄提到我们大乘佛教里边 有很多关于菩提心功德的一些描述 那么他有一个问题就是菩提心 为什么能灭种种特别巨大的恶业 然后同时令我们不堕三恶趣 这个原理是什么呢

原理就是因为菩提心它是一个 一个非常伟大的一个慈悲心 就是希望所有众生都离苦得乐 而且不仅仅是希望 而且就是下决心 我要去就让所有众生离苦得乐 那这样子这个善根功德 就是非常非常不可思议的 因为他创造了一个这么大功德以后 过去的这些罪过 就是因为这个功德就消失了 原理就是应该是这样子的

谢谢上师开示

8 回向

好 阿弥陀佛 最后大家一起回向

索南德义坛加惹巴涅 托内尼波札南旁学匠 洁嘎纳其瓦龙彻巴叶 哲波措类卓瓦卓瓦效

嗡阿吽班匝儿格热巴玛色德吽

阿弥陀佛 大家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