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修班笔记(仅供参考请勿转发) / 15因果不虚3

第3册15因果不虚3

Jump to Section

Total words: 28,729. Estimated reading time: 2 hour and 10 minutes.

1 劝发菩提心

各位佛友 大家晚上好 我们现在开始 讲今天的这个因果不虚的课 首先请大家发菩提心 我们每天都在提醒大家要发菩提心 因为这个前面的菩提心 然后就是后面的这个回向 这两个特别特别重要 希望大家一定要高度重视 还要学一学这个 我们《慧灯之光》里面讲的 这个《三殊胜》那三殊胜里面的第一个就是菩提心 最后一个就是回向 这两个非常的重要 所以我们每一次 不管是做什么样的善 大的小的 都一定要有这个 前面必须要有这个菩提心 后面一定要有这个回向 这两个是不能没有的 所以我们今天听课的时候 也就希望大家首先发菩提心

那么菩提心呢 我们大家现在应该是比较清楚了 什么叫作菩提心 就是两个决心 下定决心 首先下定决心 我从现在起 生生世世我要利益众生 我要利益众生 我要度化一切众生 只要有机会 个众生都不例外 我都要去帮助 都要去利益 这就是我乃至成佛之间的 生生世世的生存 人生的目标 生命的意义 现在就可以确定 我未来成佛之间的所有的轮回 不管是时间长短 反正我未来的生命的意 生存的目标就是利益众生 不管我有多大的力量 反正我尽我的力量去利益众生 这就是我的生命的目标 这就是一个决心

第二个决心 就是为了达到这个目标 首先我要成佛 如果我不成佛的话 那我只是一个决心而已 实际上这个决心 虽然是下了决心 但是实际的行动还是做不到的 所以我就是要成佛 下定决心我一定要成佛 就这个两个 这两个决心就叫作菩提心

菩提心就是这样子 这两个决心叫作菩提心 说起来这个很容易 有些时候似乎也 做也就不是很难 但是我们 比如说宏观地 就是简单地去想 我要去利益众生怎么怎么样 容易的 但是平时我们想 我要利益天下所有的众生 这样子的时候 容易 但是让我们去利益 真正地去利益一个人的时候 然后就不容易了 那么为什么我们容易发这么大的心 要利益天下所有众生 然后实际行动上 要利益 帮助一个人的时候 又这么难呢 那这个就是我们的修行不到位 虽然是发了一个这样子的心 但是在实际行动上还是差很远 那就是因为我们还没有足够的修行 就是这个原因 这个没问题的 这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 很正常现象

我们先学理论 然后就是为了达到这个目标 一步一步地修 所有都是这样 这个中间是一定会有一个过程 所以都没关系 只要我们有 只要有这个心 那就已经很不错了 要发这样子的菩提心 然后接下来我们讲今天的这个课

2 继续讲因果不虚的课

今天的课我们继续讲因果不虚 我想因果不虚 还有就是轮回 这两个是佛教的一个基本的概念 虽然是在佛教里面 虽然这两个都是一个很基本很基本的 很基础的一个这样子的概念 但是对我们来说 对我们来说这个是一个 对很多人来说这个确实是一个问题 我们对这个轮回 还有对因果 有很重的疑心 怀疑 就是因为我们的这个环境 还有我们的教育都有关系 我们从小的时候就是就学习 这个人死了以后就是如灯灭 所有一切都结束 就这种教育 然后我们从小就是接受的这个教育 就是没有善没有恶 没有善恶因果 所以我们天不怕地不怕 这种教育 这个就是比较多 所以我们现在就是要去相信这些的话 那就需要一定的时间

3 推荐学习的佛经/论

还有更重要的就是要学习 还有思考 这个不可能一下子就能够接受 这个没有那么容易 所以要好好学习 这个我们应该是要多讲一点 但是一些理论的东西 我想有些是因为这个因果这方面 它的这些很多的道理 讲得也不是很复杂 所以我们自己也可以看 我想我们想去稍微详细地了解 这个因果的话 善恶因果的话 有 可以推荐几本书 第一个是《大乘阿毗达磨》 大乘佛教的阿毗达磨就是这个俱舍 我们《俱舍论》我们五部大论里面的这个《俱舍论》《俱舍论》是小乘佛教的阿毗达磨 阿毗达磨是印度的梵文 阿毗达磨就是这个俱舍《俱舍论》就是小乘佛教的阿毗达磨 然后阿毗达磨意思就是论 论 经和论当中的这个论典 佛教里面讲经律论这三个 经就是 主要就是讲这个修行的过程 怎么样去断除烦恼 怎么样去修行 怎么样去打坐这方面 关于这方面的内容比较多的这些书籍 叫作经 佛经 不一定是佛说的啊 经和论

  • 经和论当中的经是佛说的 论是后来的人写的
  • 但是经律论这个当中的经 就是这个不一定是佛说的 比如说佛讲的 还有弥勒菩萨 观世音菩萨等等 他们讲的 这个是 不是看谁讲的 就是要看它的内容是什么 凡是讲到关于修行方面 打坐实修方面的这些叫作经 然后论 论是理论的部分 理论 它理论讲得比较多的 理论 推理这些讲得比较多的叫作论 然后律 律就是戒律 讲在家人的戒律 出家人的戒律 然后讲别解脱戒 菩萨戒 密宗密乘戒等等 它的 就是关于讲这个 关于戒律方面讲得比较多的 它的主要的内容是这个 戒律方面的这样子的佛经 这样子的佛经就可以归纳为律 经论律 这样子

那么这个论 阿毗达磨就是论的意思 论 论就是讲 刚才讲了 讲的它的主要的内容 就是讲一些理论 理论 推理的一些方式叫作论 那么这个阿毗达磨 有大乘佛教的 也有小乘佛教的 那小乘佛教的就是《俱舍论》大乘佛教的叫作《阿毗达磨》 这两个都有 这个大藏经里面有中文版 大家也可以学习 这两个里面就是讲得比较多 但是也有一些 比如说有一些 它们都是古文 然后就是文言文 还有就是再加上古文 还有就是 有些佛教的专用的术语也就比较多 我们读起来的话 可能也许有点困难 但是还是可以学习的 这两个当中讲得比较多

其他的我们前几天也讲过了 比如说《百业经》《贤愚经》还有就是《正法念处经》这些佛经 这些都是佛经 这些里面讲得也多 这些我们都要去学习 去阅读 这些都是特别的重要

4 实修因果不虚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4.1 主要是思惟修

然后我们现在是要开始实修因果 实修因果的时候我们 这个实修的过程 其实这个四加行的实修 实际上就是心静下来 再去思考这些问题 比如说 人身难得的时候我们去思考 去思维 这个人身有多么多么多么的难得 多么的来之不易等等 然后死亡无常的时候也是 心平静下来 然后在没有任何其他的外来的干扰 这样子的情况下再去思维 这个人身虽然是非常的来之不易 但是它是很脆弱的 随时都有可能 有可能消失 所以叫作寿命无常 就是要去思考这些 然后轮回的痛苦也是这样子 我们比如说人有多么的痛苦 动物有多么的痛苦 去思考这些 然后我们最后一个 这个四加行当中最后一个因果 也是这样 心静下来 如果心静不下来的话 心很浮躁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去思考 是没有办法专注的 我们的心没办法去专注 没办法去专注于这个题目 心就是很散乱 散乱的时候 我们去想任何事情都是这个 想得不是很深入 思考思维得不到 不是很深入 没办法深入 所以就是要静下来

4.2 修量和时间要求

静下来就是要打坐闭关 这样子 我们这一次的四加行的最后一个 也得要修一百五十个小时 一百五十个小时 比如说我们 一百五十个小时我们是怎么算的呢 就是大概是每天一个小时 每一天一个小时打坐的时间 这个是应该是大家努力的话 是可以做得到的 如果我们每天一个小时都做不到的话 那这个加行可能是 五年十年都没办法修 所以就是就只能这样子 每天一个小时是没问题的 但是比如说我们今天 因为出差什么其他的原因 没有办法打坐的话 那么就是明天可以就两个小时 或者是星期六星期天这样子的时候 这个时间再补一下 这样子也可以 总的来说一天就是一个小时 一天一个小时是 应该是大家可以做得到的 一天一个小时当中 我们前面的比如说发菩提心 后面的这个简单的念诵回向文 都包括在里面 全部在里面 就一个小时

4.3 念诵《开显解脱道》

这个时间没有办法再压缩了 再压缩的话那就是确实 这个四加行的时间拖得太久了 就没办法 后面的这些 人生无常 我们有没有那么长的时间 谁都说不清楚的 所以也不能就拖得太长 但是也不能要求得太严格 就是因为每一个人都 生活压力 工作压力 这么多的压力 然后修行也就变成了一个压力的话 那到时候也就很难 所以我们把这个时间 就是考虑一天一个小时 这个是比较合理的安排 一天一个小时 一个小时当中 我们刚才讲的 前面的后面的念诵 当然念诵就不要念太多的念诵 只念这个《开显解脱道》大圆满的前行《开显解脱道》这个不短不长正合适 就念这个《开显解脱道》那《开显解脱道》里面 内容全部都已经包含了 它的仪轨也不长 这比较合适 那这样子以后我们这个因果不虚 也得要修个四五个月 要修四五个月 这样子

4.4 要打坐观修《佛说稻秆经》的理论

那这个修行的时候 我们前几天讲的 甚至是再上一次我们讲的《稻秆经》也得要去思考 我们打坐的时候那个也可以思考《稻秆经》就是一个理论 有没有思考 当然有思考 我们静下来去思考这些理论 去思维这些理论 这个就叫作修行《稻秆经》也要修 还有我们上一次的两个 两节课 这个两节课里面 讲了一些因果不虚的一些理由 这些理由大家都要去修 这些都是 都是我们打坐修行的时候 实修的时候就可以去思考的 因为这些 我们对因果这个方面 就是每一个人的疑问比较多 所以就是要必须要 深入地去思考这些理论 特别重要 通过这些理论的思考来说服自己 就是尽量地自己给自己 提更多的疑问 问题 然后我们通过佛教的这些理论去回答 这样子才能够我们逐步逐步地 对这个因果是可以深信不疑 一定要达到这样子的结果 结论 这是我们的最终的目的

4.5 通过因明证明《百业经》等是真实的

要达到这个目的的话 那就必须要有很多的理论 必须要有很多理论 要不然的话 没有这些理论 没有这些推理 这样子的话 我们没办法相信 比如说像《贤愚经》《百业经》里面 虽然讲了很多很多的因果的故事 但是这些都是故事 它没有讲什么理论 就是讲一些故事 传说 那么我们怎么样把这些 这个《百业经》和《贤愚经》里面讲的这些理论 怎么样证明它是真实的 然后有一个 还有另外一种方法 另外一种方法是比较复杂的 这个是佛教的《因明论》

5 相信一个人的2个理由

《因明论》里面讲的 比如说我们今天相信一个人 坚定不疑地相信一个人 我认为这个人是完全是可信的 所以他说什么 他说什么正面的负面的 我都信 我们每一个人的身边 可能会有这样子的人 我坚定不疑地相信这个人 这个人永远都不会欺骗我 他说的我都可以信 肯定会有这样子的人 那么我们的这种信任来自于什么 为什么这么去相信这个 理由是什么呢 这个有没有理由 有理由的 有理由 有理由

5.1 1他从来没有欺骗过我 也没有必要欺骗我

这个理由是什么呢 理由就很简单 因为这个人 因为这个人我认识他到这么几十年 这么长的时间当中他从来没有 他从来没有撒谎 他从来没有欺骗过我 我这么长时间当中 从来没有发现他欺骗过我 所以我认为他讲的是可以信的 可信度非常非常地高 所以我相信他 这样子 我们的生活当中肯定会有 我们的身边肯定会有这样子的人 那相信他的理由就是这样子 就是这个原因 还有一个 我们也会想 也会思考 他没有必要来欺骗我 这个当中没有他的什么个人利益等等 这些也是我们相信他的一个理由

5.2 2所有他讲过的话都符合事实

还有一个 另外一个更重要的 从我认识他到今天 他说的所有的话 他讲的都是符合事实的 他讲的这些所有的话里面 我从来没有发现过一个 不符合事实的这样子的话 所以我相信他的话 今天他讲的这句话 我没有办法证明它是真还是假 但是因为我过去的经验 我今天坚定不移地相信这个人 那这个是我们的生活当中都是这样子 这是我们的常识 都是这样子

那么这么多人当中 我们应该有一些相信的人 那么相信的时候是这样子 第一个就是 主要是两个原因

  • 第一个是因为他从来 我从来没有发现过他给我撒谎 欺骗 这是一个
  • 另外一个呢 我可以确定他说的所有的这些话 我知道的这些话里面 我从来没有发现欺骗的语言 都是真实的 我知道的这些 他给我讲的所有东西都是真实的 都是符合事实

6 用相同的方法来证明佛经可信

就凭这两个原因 我现在相信他 就是这样子 这是我们的生活当中都是这样 那么现在佛教就是用这个理由 用这个理由来证实 来证明 佛说的一些东西 是我们没有办法证明 但是呢 通过我们的感官 和我们感官获得的证据 是没有办法证明 没有办法证明 但是可以相信 可以相信的理由就是刚才这个理由

6.1 1佛经中佛从来没有欺骗过我们

第一个 我们在这么多的佛经当中 这么多的佛经当中从来没有发现 从来没有发现释迦牟尼佛 撒谎来欺骗我们 我们把这么多的佛经 我们 至少我们是不可能学这么多的佛经 这些佛经里面讲了什么 我们不知道 但是我们所了解的这些佛经里面 我们从来没有发现过佛撒谎 欺骗 这一个

6.2 2佛经(了义)讲的都符合事实

另外一个 第二个是更重要的 这个是有三个标准 佛经 就比如说这么一本佛经 我们确定它的内容是真实的话 那必须要具备三个条件 三个标准 这个我们曾经在《四依法》《慧灯之光》里面有 这里面讲过 你们可以去看 还有《四法印》这些里面都讲过 这三个标准特别重要

这三个标准是什么呢 我们可以知道的这些知识 可以分三个层次 可以三个层次

6.2.1 三种所知

6.2.1.1 感知层面

第一个是我们的感官可 直接可以看得到的 摸得着的这些 就是我们的眼睛可以看得到的 我们的耳朵可以听得到的 就是我们的生活当中的这一切 这个是一个 这是一个层面的

6.2.1.2 推理层面(隐蔽)

另外一个层面 就是因为时间和空间的隔阂 当下是我们的感官 是没有办法直接看得见的 这个就是比较隐蔽的 比较隐蔽的东西 比如说这个房间里面有什么东西 我们现在是没办法知道 就是因为这里有一个墙挡住了 所以我们没办法知道 这楼上是什么情况 我们不知道 楼下是什么 这个我们也不知道 但是这个不是非常隐蔽 如果我们上楼下楼去看 我们可以看得到的 但是至少现在我们没办法知道 没办法知道 那这样子我们可以推理 可以推理这个楼上有人 为什么呢 我们刚才不是听到了这个声音吗 这个人在活动 上面 人在走动 所以就是我们可以这样子推理 那么推理的话我可以知道的 我虽然看不见这个楼上人在走动 但是因为他的脚步的声 所以我们可以推理 那这个叫作隐蔽的 这类的东西都叫作隐蔽的东西 这个房间里面是什么 楼下是什么等等 这些都是可以推理的 这是第二个层面 第二个层面的知识 所知 佛经里面这个叫作所知 所知是目前我们也许知道 也许还没有知道 但是这个我们可以去知道的 可以去认知的这样子的东西 都叫作所知 所知这两个当中我们可 所了解的 所知道的这个所知 这个里面就这两个字的内容很大的 包含万事万物都在这个所知里面 第一个层面 第二个层面

6.2.1.3 感官和推理无法达到的层面(非常隐蔽)

然后第三个层面 第三个层面是什么 以我们的感官和我们的感官的推理 是永远都没有办法知道的 比如说我们的推理 其实我们的推理的这些信息 用来推理的这些信息 最终还是要靠我们的感官 比如说我们刚刚讲 这个楼上有人 因为有这个人的脚步声 那么最后这个声音 还是我们的耳朵要去听 谁知道有这个脚步声呢 是因为我听到的呀 最后还是要靠我们的耳朵 那么我们的听觉有没有什么可信度呢 然后这样子的时候 就又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但是至少在生活当中 这个是没问题的 在生活当中 我们的现实生活当中是没问题 这个再进入 再深层次地去了解的话 也许我们看到的也不对的 但是至少在现实生活当中 我听到了 可以说这个是正确的 就是我听到了 真实地听到了一个声音 我看到的也就是 是对的 从这个层面来讲的话是对的 所以俗话也说 眼见为实 眼见为实在我们的现实生活 放在我们的现实生活当中是成立的 如果眼见为实这个东西 放在探索一个宇宙世界的真理的时候 放在这个当中 领域当中 去说 用眼见为实 那这个就是说不过去的 但是在现实生活当中是可以 所以有些东西 有些东西是我们的感官永远都没办法 我们的推理也是永远都没办法推理 为什么呢 这个推理的 所推理的这些信息 是最终要我们的感官要给我们提供的 因为我们的感官 提供不了这样子的信息 所以没办法推理

比如说有了科学 有了显微镜以后 就看到这张桌子 它不是一个这样子的物体 它原来是一个无数的原子电子 这样子的这个东西 它是运动的 这样子 那么这个用我们的感官看的话 看不见这个里面有没有原子分子 我们看不到 然后我们的这个 比如说我们的这个推理 推理的方式去推理的话 那么推理最终也需要有一个 需要有一个比较 准确度比较高的信息 这样子的证据才可以推理 没有证据没办法推理的 比如说我们刚才讲 这个楼上有人 因为有声音 声音我们最后 是我们的耳朵告诉我们的 那么这张桌子里面的原子分子 是我们的眼睛不能告诉我们 这是原子分子构成的 然后我们的耳朵也听不出来 那这种情况下我们没有办法知道 我们没办法知道它是 第一个我们的感官看不见 它是这个原子分子构成的 第二个我们没有办法推理 它是原子和分子 更小的东西 基本的粒子构成的 这些我们都没办法 没有办法 因为没办法的原因 是因为我们的感官 我们的感官提供不出 这样子的推理的证据 我们的感官不仅仅是直接感觉不到 它的原子分子 更小的东西 连推理的一个这样子的证据 它都没办法提供了 没办法提供

6.2.2 非常隐蔽的所知只能相信更高的智慧(工具)

但是这个实际上 这个也是一种 这也是事实 原子和分子 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就是要靠什么 就是要靠科学家怎么说 那这个时候我们要相信这些人 他们 我们相信科学家 科学家说这个桌子 这张桌子是原子 分子 电子 然后更小的粒子构成的 那么我们就相信他们 那我们就接受了这个 没错 最后是没有错的 就是这样子 但是我们自己呢 我们从来也没有看到过这是电子 我们也没办法推理这是电子 这个是电子不是电子 肯定否定 我们都没有办法 但是我们就相信了科学家的这个说法 然后我们最后就是接受了这个是 这张桌子是原子和分子构成的 这样子 这个叫作非常隐蔽

在佛教里面的这个所知 刚才讲了 一个是我们现量 现量是一个佛教里面的一个词 现量是我们的感官的这个直觉 就是直接感觉 感受到的叫作现量 直接可以看到的 比如说我们眼睛看到的光 这叫作现量 这个很明显地就看到了 直接就感受到了 对 这是一部分的所知 第一层 第二层我们刚才讲 楼上的人不是现量 我们看不到楼上的人 但是可以推理上面有人 那这个就叫作隐蔽的所知 然后一个非常隐蔽 非常隐蔽 非常隐蔽就是刚才我们讲的这个 这个桌子的 桌子的这个结构 原子分子等等 这些叫作非常隐蔽

非常隐蔽是因为如果没有科学家 和科学家他研制出来的这个显微镜 那这样子的话 今天任何人 科学家他自己的眼睛当然是看不到的 他们的眼睛跟我们的眼睛 肉眼都是一样 他们的眼睛也是看不到的 但是因为他们有显微镜 而我们没有 他有显微镜 所以他看得到 所以我们就相信他

6.2.3 佛经分为了义和不了义

同样的 释迦牟尼佛讲这个 佛经里面就讲一个理由的时候 佛经必须要具备三个标准

首先佛经里面描述一个现量的东西 刚才大家 给大家讲了 大家已经知道了什么叫作现量 比如说佛经里面 假设佛经里面讲 这张桌子是一个长方形的 那这样子的话那这个 这张桌子一定要是长方形 如果这张桌子是圆形的 它是一个圆桌 但是佛经里面就说这是长方形的 那么这样子 佛经里面讲的 就跟这个现量的东西不符合了 佛经就不符合事实了 不符合事实 然后这个时候 那这个时候我们要去寻找 这个时候佛经它为什么不符合现实

佛经里面讲的 佛经它这个 释迦牟尼佛明明在描述这张桌子 他在讲这张桌子 然后佛说这是一个圆桌 然后实际上不是圆桌 它是一个长方形的桌子 那么 佛经跟这个真实的东西 现实是矛盾 佛经是不符合现实 不符合事实 那这个时候佛教就一定要 要找到佛为什么这么去讲 明明是一个长方形的桌子 他为什么要说这是圆桌呢 其中有什么样的意义呢 要去寻找

这个时候 我前几天 我们课后的问答里面讲的 这个了义和不了义的问题 这个时候我们会了解到 哦 原来这个佛经讲的 它说这个是一个圆形的桌子 实际上不是 我现在亲眼看到 这不是圆形的桌子 但是佛经里面明明说了这是圆形 那为什么要这么讲呢 难道佛撒谎吗 那这个时候 我们进一步了解的时候 原来不是 释迦牟尼佛他有另外一层意思 他是故意这么讲的 那故意这么讲有什么样的意义呢 当然这个也不能说 这个我们自己解释不通的时候 佛是故意这么讲的 也不是这样 为什么知道 你怎么知道佛是有意义的呢 为什么知道这个是了义呢 那当然 了义它有了义的标准 这些希望大家去读一下《四依法》《四依法》这里面有 这些是我们必须要学习的 尤其是我们现代人必须要学习

我前几天也提醒大家 如果我们去读《正法念处经》的话 这个里面确实是有一些这个宇宙 还有一些比如说日食 月食 还有流星等等 很多的解释跟现代自然科学 是有不一样的地方 甚至有冲突的地方 这个时候 我们必须要知道佛为什么这么讲 这个是很重要 所以第一个标准 大家要听好 第一个标准 如果佛 假设 佛经里面当然不会讲这种桌子 比如说 假设释迦牟尼佛讲 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个桌子的话 那一定要 释迦牟尼佛一定要说 这是一个长方形的桌子 才是对的 我们才可以接受 因为这是长方形的 如果这张桌子 佛说这个是圆桌 那这就佛经就已经不符合事实了 第一个标准就没有 不具备 不具备了第一个标准

6.2.4 正确的(了义)佛经必须具备3个条件

一个正确的 就是一个正确 我们确定它是一个正确的佛经 或者是我们要确定 这个佛经的内容是真实的话 那就必须要具备三个条件 必须要有三个标准

摘自《四依法》

所谓“了义经”,必须具备以下三个特点:第一符合道理;第二没有其他目的;第三没有其他着眼点

其中一个就是刚才的 就是比如说一部佛经里面 它可能讲很多很多的内容 有些时候它会讲一些 我们感官可以看得到的一些事实 比如说它会讲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子 地球什么样子之类 这类的 有些时候佛就会 这部佛经里面会讲一些 比较隐蔽的东西 但是不是非常隐蔽 我们可以推出来的这样子 有些时候就讲一个 非常非常非常隐蔽的东西 除了佛自己以外 几乎我们没有办法知道 这个是真或是假的一个这样子的内容 三个内容都有

6.2.5 第一个条件 了义经必须符合道理

那么其中第一个(符合道理)

6.2.5.1 1感知层面要符合事实

佛讲到第一层内容的时候 那这个必须要符合事实 才能够把佛经里面的内容是真实的 才能够确定这个佛经的内容是真实的 所以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一个 这是一个标准

6.2.5.2 2隐蔽层面要符合逻辑

然后第二个标准 那第二个标准 这个佛经里面讲了一些隐蔽的东西 隐蔽的东西的时候 这个内容必须要符合逻辑

6.2.5.2.1 现量和比量

我们可以 佛经里面 再稍微再介绍另外一个东西 佛经里面就讲 讲这个量 衡量的量 重量的量 这个量 量是用来做什么呢 就是量是一个标准的东西 比如说这个东西来衡量另外一个东西 标准和不标准这样子 这样子叫作量 佛经里面叫作量 那我们的 佛经里面讲有两个 两个不同的量 不同的量就是 去衡量这个世界的两个不同的工具 这些比如 对 这叫作量 那么这个量叫作 佛经里面一个叫现量 一个叫作比量 现量是什么 现量就是我们的五种感官 我们的眼耳鼻舌身叫作现量 现量 这本书的封面是不是蓝色 用我的感官去衡量是不是蓝色 我看到的 我看到它是蓝色 那就可以说它是蓝色 我如果我看到它不是蓝色 那可以否定 我们的感官就叫作这个现量 感官 视觉 听觉 嗅觉 味觉 触觉 这五个觉受叫作现量 现量 这是一个 另外一个叫作比量 比量就是推理的这个逻辑 逻辑叫作比量 比量是 虽然是没办法直接去感受 但是通过一个推理的方法 最后我们还是知道 原来是这样子 比如说我们没有办法直接看到上面 这个楼上有没有人 但是我们可以推理 就知道上面有人 那这个叫作逻辑 这个逻辑在佛经里面就叫作量 比量 这个是比量 然后现量和比量

那这个时候我们要这样子讲 佛 释迦牟尼佛他描述 他描述一个 第一层 第一层这个所知 我们刚才讲过了第一层所知是什么 就是我们身边的这些东西 光声音 我们人的肉眼看也看得到的光 然后我们人的耳朵可以听得到的 这个声音的频率 那么讲这些的时候 必须要符合我们的这个感官 我们的感官能够证实 比如说 佛经里面讲这本书的封面是蓝色 那我们现在必须要看到它是蓝色 如果我们看到的是白色 红色 那这佛经是不对的 第一个

6.2.5.2.2 隐蔽层面不符合逻辑是不了义

第二个就是必须要 佛讲一个隐蔽的东西的时候 大家要注意 这个现量的 隐蔽的 非常隐蔽的 三个里面的第二个 佛讲 佛描述一个隐蔽的东西的时候 然后这个必须要符合 符合逻辑 如果不符合逻辑的话 那这个时候这个佛经的内容 是我们不能接受的 不能接受 这个时候要去寻找佛为什么这么讲 它明明就不是这样子 那么为什么要这样子讲呢 那这个里面就肯定是有一个 有一个其他的 其他的意义 这个时候它就变成什么呢 变成了不了义 不了义的内容 如果佛讲了这个桌子是长方形的 然后它是一个 它的材料就是木头 是一个木制的桌子 这样子的话 那么我们一看 确实是这样子 那这个就是它已经具备了第一个 它具备了第一个条件 第一个标准 然后佛就讲这个木头 来自于什么什么什么地方的 然后这个我们现在是看不到 它是从哪里来的 但是我们可以推理 首先要看这是什么木头 然后这些木头一般是在什么地方生长 这样子就可以 逻辑可以推理 如果这样子的话 那么第二个标准也就有

6.2.5.3 3非常隐蔽的要通过证明佛是可信的来接受

然后如果佛就讲 第三个 现在是第三个 问题是第三个 然后就如果佛 假如佛讲 这张桌子它是电子和原子构成的 它是一个不断地运动的东西 这样子的话 如果他有这么讲的话 那这个我们 第一个我们 第一个我们的感官看不到 第二个我们也没办法推理 那么这个时候怎么办呢 因果 我刚才讲的这个因果 善恶因果属于哪个范畴 善恶因果我们 当然不是第一个范畴 我们看不见的 我们的感官要不就看到 比如说杀生我们看到了 但是它留下了什么东西我们看不见 比如说今天一个人生病了 死了 那么我们看到了这个结果 但是它的因是什么 也看不到 我们看到的只是 现实生活当中的一些客观的因素 其他 有没有其他的原因 我们也看不到

所以这个因果 因果关系 善恶因果的关系 所以它第一个 不是现量的 现量的这个所知 不是我们现实当中看到的 知道的 第二个也不是推理 不是推理的这个范畴 我们没办法去推理 那它就属于什么呢 就是属于第三种

第三种就是非常隐蔽 那这个时候非常隐蔽的东西 我们怎么去相信呢 怎么去接受呢 我们根据我自己的这个感官 我第一个没办法直接去感受 第二个我们也没办法去推理 那么这样子我怎么去接受 我怎么去接受这个善恶因果呢

那这个时候大家要记住我们刚才说 刚才前面讲过 我们 当我们没有办法知道这个是原子 是不是原子分子的时候 我们就相信科学家说 因为 为什么要相信呢 因为科学家他有显微镜 我们没有 所以我们相信他说的是对的 这样子的情况下我们就接受了 同样的 在这个时候 这个时候就到了这个第三个范畴 最隐蔽的这个所知 这个是我们没办法肯定 也没有办法否定的时候 然后我们就看 这个时候我们只能相信佛

7 怎样证明佛是可以相信的

为什么要相信佛呢 因为佛就有一个 比我们高的智慧 比我们高的 这一点是完全可以肯定的 为什么 怎么知道佛有比我们高的这个智慧呢 这个我们怎么证明呢 这个当然是要证明 如果这个证明不了的话 那就比如说科学家 你怎么知道科学家有显微镜呢 你怎么知道显微镜 就可以看到这些东西呢 那这个当然我们要说出理由 如果这个理由说不出来的话 那就是没有办法相信科学家了 同样的 我们首先要证明 佛有一个比我们高的这个智慧 这个我们怎么去证明 首先这个要去证明 然后证明了以后 然后我们可以去相信他

7.1 1跟相信一个普通人的理由一样去相信佛

那这个时候 我们相信的这个理由 第一个刚才我们已经讲过 比如说这个人 我们生活当中的有些人 他从来没有给我撒谎 然后他讲的都是真实的 所以我现在相信他的话 不就是这样子吗 那佛他讲因果的时候 我们也可以这样子 我现在根据我的这个感官是 既没有办法肯定 也没有办法否定 因果存不存在 但是佛说了 佛说了我可以相信 我坚定不移地相信 为什么坚定不移相信呢 就像我们刚才 我们的身边有一些这样子的人一样 因为佛他 这个时候 我们需要刚才讲的这个三个标准

  • 因为佛经里面 它描述的所有所有的这 它描述的这些现实的东西 都符合我们的感官的结论 不符合的 这个就是我们可以去寻找它的理由 没有这样子的理由的 佛把真实情况告诉我们的这些东西 都是符合的 所以在这个问题上佛从来没有撒过谎
  • 第二个我们可以去推理 我们能够推理的这一部分 佛经里面讲的是完全是符合逻辑的 在这个层面上 佛从来也没有撒过谎 而且都是符合事实的 这两个是我可以肯定的
  • 那么到了第三个领域的时候 这个非常隐蔽的时候 我既没有办法肯定 也没有办法否定 但是这个时候我可以接受 我相信他是对的 就像我们刚才讲 有些人因为他从来 曾经他从来没有给我撒过谎 然后他讲的都是对的 所以我 现在他讲的这句话的内容 我现在没办法证明他是对和不对 但是因为我根据过去的这个经验 我现在相信他的话 同样的 我们可以用这种方式去相信因果 这也是一个相信因果的方法

7.2 2学习因明《释量论》

这个是比较 稍微比较复杂一点 这个是因明里面 因明《释量论》《释量论》《释量论》的意思是 量就是我们刚才讲的这种 我们的现量和比量 释就是去解释 什么叫作现量 什么叫作比量 这样子去解释它 这叫作《释量论》这个印度佛教里面的因明里面的一个 非常非常关键的一部 因明的一本书《释量论》它一共是有四品 其中一品就是专门讲这个 就专门讲这个 所以稍微有点复杂 但是如果我们深入地去学的话 这个一定会满足我们的 比如说他是一个非常喜欢探索 研究 这样子的一个知识分子的话 那这个因明的这种解释 一定让他非常的满意 但是我们一般的人来说 那这个就是有点繁琐 我们还是喜欢比较简单一点的

8 跟相信科学家一样去相信佛

对 所以我们刚才说了 我们现实生活当中 就有一些这样子的人 我完全相信的人 佛就是这样子的人

8.1 回顾相信一个人的2个理由

为什么相信呢 就因为两个原因 很简单

  • 因为这个人他从来没有给我撒过谎
  • 然后他讲的都是真实的 所以我今天相信他 今天他讲的 我虽然没办法证明他是对还是错 但是因为我以往的经验 我就相信 就这么简单

佛也是这样 佛 凡是佛讲的这些 我们虽然读的佛经不多 但是我们 至少我们读的这些佛经里面 我没有发现什么佛撒谎的地方 然后至少我看到的这些地方 佛说的都是真实的 所以像因果这样子的 我没有办法 既没有办法肯定 也没有办法否定的这些 我也就相信了 就这么简单

我们可能很多人是比较 比较喜欢这么简单的吧 这个是我们的常理 常识 我们现实生活当中不就是这样子吗 我们也不可能就是这个世界上 七十亿人口当中任何人都不相信 也不会这样子吧 我们还总是有一些人 是我们比较相信的人吧 那么这些人是我们怎么相信的呢 相信的理由是什么 肯定有理由的 理由就这个 理由我们可以总结 就总结为两个

  • 一个就是我从来没有发现他欺骗过我
  • 另外一个就是 他给我说的这些所有东西 至少我知道的这些都是符合事实的 所以我现在相信他 就这么简单了 那通过这个方法 这个时候我们也就 也就去相信佛

8.2 这个不加观察随便相信一个人是不一样的

但是这个听起来有一点点 比如说不太 比如说他不是一个佛教徒 是一个另外一个信仰的人 或者根本没有信仰的人的话 那可能他深入不了 不深入地去了解的话 他觉得有一点点别扭 为什么呢 因为最后我们证明不了 这个因果的关系的时候 然后说这个是佛说的 所以我们相信 那这个有点不对呀

如果这样子的话 那这个任何人都可以说 我们的祖师就这么讲的 我相信他就完了吗 这个世界就是造物主 或者是万能神创造 为什么呢 我们的祖师 我们的什么什么人讲的 所以我相信 那这个就任何人都可以这么说 但是跟这个是不一样的

这里面 我为什么这么相信 可以相信呢 这个时候为什么要相信这样子的人呢 我们刚才也说过了 这个我们今天大家都接受了 连小学生都接受了 这张桌子是原子分子 然后电子 尤其是这个原子的里面的很小很小 是一个原子核 然后很多的电子在它的周边在转动 但我们什么时候看到了 从来都没有看到过 那我们能不能推理呢 我们永远都没办法推理 我们怎么知道这个桌子里面的分子 然后原子 然后原子有这个原子核 然后原子核的周边有这么多的电子 每一秒钟大概就是 一千左右公里的这个速度转动 这个转 这个我们什么时候推理呢 怎么样推理 根本没办法推理 但是我们相信了 这个是怎么相信的呢 不就是科学家说了我们就相信了吗

8.3 相信的前提条件是能够证明(他有超凡的智慧)

8.3.1 科学家有显微镜

我们不是每一个人自己去研究 自己去用显微镜研究 我们不是每一个人都是物理学家 我们就是就听他们说 所以我们接受了 这样子的道理 现实生活当中是有的 但是我们前提的条件是什么 科学家至少在这个问题上他是对的 这个我们要能够证明 能证明才可以相信 如果这一点都不能证明的话 那就是科学家讲的我也不能去相信 如果这一点我没办法证明的话 那么这个是一定要证明的 这个证明了以后 这个如果我们能够证明这一点的话 那我们完全是可以相信的 我虽然是我自己没有去用显微镜 去看这张桌子的这个结构 没有 但是因为他们讲了 科学家告诉我 我现在相信 那为什么相信科学家呢 这个需要理由 这个就是跟佛的因果的关系是一样的 一模一样

8.3.2 了义的佛经绝对是真实的

这时候 所以佛经里面这个标准的 正确的 应该叫作正确的佛经 必须要具备三个标准 三个标准 这个我刚才讲的这三个标准 这个稍微比较详细的解释 就在这个《四依法》《四依法》里面有

我觉得我们学佛的人 知识分子 年轻人一定要去学习这些 我们学佛必须要有智慧 有智慧 我们通过智慧所得到的这个信任 才叫作智信 智信 如果我们没有这样子的 就是人云亦云 因为我父母信 或者是我的朋友信 所以我信 那这样子的话 这个就是有可能是迷信 全世界的这么多的信仰当中 不是全部都是智信 有迷信有智信 然后我们对佛教的这个信仰里面 也有智信也有迷信 关于是智信还是迷信 要看本人 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 比如说我了解了这些东西 我知道这个道理以后我相信 那这个就是智信 然后我这些都不了解 一无所知 只是其他的原因去相信 那这样子的话 这个就不一定是智信 所以我们把这些事情都要搞清楚 这样子以后 最后我们就觉得佛说的确实 佛说的也有 也有这个了义和不了义 然后了义的这部分绝对是真实的 佛就是有一个这样子的智慧

8.3.3 佛对微观世界的描述远远超过了量子力学

我们为什么这么讲 比如说佛讲的这个微生物 一滴水 一滴水里面的这些微生物 两千多年前讲 天有显微镜才可以知道 没有显微镜根本就没办法知道 然后佛讲这张桌子是 刹那一刹那一刹那的生灭 生灭 生灭就是运动 这张桌子的实际的寿命 只有一秒钟的百万分之 千万分之 这样子的短的时间 这么短的时间当中在生生灭灭 那么这个只有佛才知道 我们的感官是永远没办法知道的 那么这个今天有了显微镜以后 然后就知道原来这个也是对的 然后佛讲了很多关于这方面的 尤其是微观世界

我刚才讲了这个宏观世界 比如说佛教讲的这个须弥山 还有很多的这些 比如说佛经里面也讲这个地是平面的 地是平面 地球当然是 不是平面 但是宇宙是平面的 大家要知道 宇宙 宇宙是平面的 地球是 不是平面的 宇宙是平面 这个宇宙 这个宇宙 整个银河系 整个银河系里面 就有成千上万的像地球这样子的天体 这个银河呢 银河系它是一个无数的这个 这个地球这样子的天体构成的 那么构成了以后它就是一个平面的 那地球就是这个 比如说这本书是宇宙 那么地球就是这本书里面的一颗 很小很小的粒子或者原子 这样子 但是佛经里面讲这个地球也是平面的 这个古代的人都是这么想的 就是为了符合他们的口味 这个我昨天也讲了 讲过这个平面的等等 有这样子的

宏观世界里面有些地方是不符合 现代人看到的这个世界 但是在微观世界里面 微观世界的时候 这个时候 佛真正的他就发挥了自己的作用了 微观世界 因为微观世界 那个时候大家都是看不到的 个别的哲学家 可能也有一些微观世界的一些解释 但是接近三千年前的时候 这么早的时候 也没有一个非常非常成形的 这样子的说法 没有现在那样子的一个固定的说法 个别的哲学家 希腊哲学家 那个时候也就有一点点说法 但希腊暂学家还不一定 没有佛陀这么的早

那那个时候 微观世界的时候 描述微观世界的时候 然后就佛就讲他自己的东西了 他就开始 因为这些人 都根本不知道这个微观世界 所以佛就他自己讲 那就是没问题 因为宏观世界的话 大家都看得到的 大家看得到 然后就是因为大家的这个错觉 比如说太阳从东边出来西边落 那么大家都认为太阳在绕这个地球 这个时候如果说是太阳没有绕地球 那这个就是一个很大的争议 佛觉得这个没有必要

那微观世界里面 没有什么人来跟佛争论 那这个时候微观世界 就佛就发挥了自己的这个作用 把自己的这个观点 自己的主张 就在这个微观世界里面讲得非常 描述这个微观世界的时候 讲得非常清楚 那么这个就跟今天的 不但是跟这个量子力学 这些高科技的发现 不但是吻合 而且佛经讲的就是远远超过了 现在目前的这个科学的这些结论 这个是佛在微观世界当中 就讲的都是他自己的主张 宏观世界里面还是要保留一点 要考虑一下其他人的想法 所以就是有一些不是很符合事实的 那么这个问题的时候 我们要把这样子的东西就叫作不了义 佛是知道的 佛知道

8.3.4 所以说佛有超凡的智慧

我们凭什么这么说呢 就因为佛看到的这个微生物 还有佛 当时就有很多很多地方 有很多的一般人不知道的这些东西 佛早就已经知道的 这个佛经里面 比如说像刚才我们讲的 这个微观世界也是一部分 如果佛没有一个这样子的超凡的智慧 那佛也没有这个显微镜 那佛也没有像我们现在的这些设备 那么佛怎么知道的呢 等等 那这个就是完全可以证明 佛就有一个超凡的智慧

那这样子以后 因为我们现在 因为科学家他有显微镜 所以他显微镜下面看到的应该是对的 所以我们接受了 同样的道理 佛有一个这样子的超凡的智慧 佛到底有没有 有 这个我们可以 完全可以能够证明得到 那么有的话呢 我们没有这样子的智慧 所以我们看不到 佛有这样子的智慧 佛看到的是对的

8.4 非常隐蔽的层面没有自相矛盾(要自洽)

那这个时候我们刚才讲的第三个标准 第三个标准 非常隐蔽的 我们根本就没有办法知道 既不能否定也不能肯定 这样子的时候 那我们怎么去接受这个内容呢 那这个时候我们要看 他自己讲的有没有自相矛盾 如果没有自相矛盾 那这样子的时候 那我们自己只有接受了 只有接受 没有别的办法了

如果发现自相矛盾 那这个时候就是会 比如说有一种神 有一种神他是万能的 然后有些人就开玩笑说 那这个万能神他能不能 就创造出一个他自己搬不动的石头 如果说他能够创造出来 那么这样子他这个石头他搬不动 他连这个石头都搬不动 抬不起来了 那么怎么是万能呢 如果他创造不出来 那也不是万能了 所以就是有这样子的逻辑上的一些 讽刺性的一些矛盾 那如果有这样的矛盾的话 那么这个就不能接受了

所以这个佛经就是这么几千年 这么多的学者 然后就是非常非常尖锐的智慧去分析 最后就是有 就有一些标准 有一些标准出来了 我们现在用这些标准去衡量 就完全可以证明 这个是对的还是错的 这样子的 这些东西呢 平时我们是 实际的修行的时候 也就不一定要太多这样子的逻辑 但是因为这个因果 因果方面 我们确实是比较 就疑问比较多 所以我觉得我们实修之前 还是要多学习一些这样子的理论 非常重要

9 反复思考 建立定解

9.1 自己跟自己辩论

轮回是非常容易证明 只要是一个客观公正的人的话 下子就可以证明轮回 轮回是完全是可以证明 因为这个太多太多的公案 所以这个很容易证明 但是因果这东西 就是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的因 看到很多的果 但是这个中间的关系 是我们没办法连接起来 建立不起来这两个之间的关系 所以有点难 所以我们大家要去 要反复地去思考 因为藏传佛教就是有一个优点 就是这个辩论 在辩论场上 你有什么样的疑问都是可以说 你的疑问越多越好的 这个时候就没有任何的限制 比如说我们在辩论的时候 不可以提什么样的疑问 它没有任何的这样子的限制 完全是自由开放的一个这样子的辩论 这时候比如说 包括你可以跟佛教的一些 最根本性的东西都可以提出怀疑 比如说轮回 因果等等 都是可以的 那这个我们学佛的时候 首先我们 比如说师兄之间辩论也可以 但是主要是跟 主要是要给自己辩论 跟自己辩论 跟自己提问 自己跟自己辩论 比如说 我们的前一个念头和后一个念头 然后前一个念头是站在没有因果 没有轮回的这个立场 后一个念头呢 有轮回 有因果的立场 然后这两个各自就提出自己的证据 然后就提出反驳对方 驳斥对方的这个理论 然后这样子辩论 看最后的结果是什么 这个非常的重要

9.2 佛经的因明比形式逻辑更深刻

所以这些佛经 这些佛经里面的这些思维的方式 确实是非常非常的 精确度特别的高 像我们昨天提到过这个形式逻辑 形式逻辑跟这个稍微有点点像 所以我讲形式逻辑 实际上形式逻辑的这个深度 它的精确度根本就达不到 佛教里面讲的因明 根本就达不到 它只有因明的一半 我看到 只有因明的一半的推理的方法 另外一半没有 如果差了 缺少了 另外一个推理的方法 那它推导出来的结果是不一定的 它里面有很多很多不确定的因素 它的这个结论里面 虽然它是一个结论 但是有太多不确定的因素 那不确定因素的话 那这个没办法证实它 没办法证明它是准确的 所以这个方面希望大家要多讨论

9.3 因果属于非常隐蔽的层面 不能直接观察

但是佛经里面也讲过了 佛经里面 比如说像《入中论》里面讲过 佛告诉我们 你不要直接去观察因果 为什么呢 因为你这样子的话 绝对会得不到任何的结论 那么这是肯定的 得不到的话 那么你有可能就不相信

比如说举一个例子 比如说我们 比如说三百年前有人说 这张桌子是原子和分子 分子和原子电子 然后原子核 电子 然后这个电子就在这个原子核的周围 在轨道上转动 如果提出一个这样子的观念 那这个时候就会 我们会告诉 比如说一个老师告诉他的学生 你们不要你自己去观察 这个是对还是错 他会告诉他的学生 你不要直接观 你不要自己直接去观察 这张桌子是不是这样子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你自己 凭你自己的这一点 这个感官的结论 根本就没办法知道它是真的还是假的 根本没办法 得不到任何的结论 那得不到结论的时候 你有可能就不相信了

你有可能觉得这个不可能是一个 这张桌子不可能是原子和分子 为什么 第一个我根本看不见 我看到明明这就是一张桌子 这里没有什么电子 原子核 这是一个 另外一个 我再推理的话我也推不出来呀 我怎么样去推得出来它是原子分子呢 然后我怎么样知道这个电子 然后有电子核 然后电子核 然后还有质子中子等等等等 还有夸克 我怎么推得出来 推不出来 这个时候 因为他得不到一个结论 所以他觉得这个很荒唐 觉得这个是不对的 有可能这样子

9.4 要通过上面的方法绕一大圈去观察

所以佛也告诉我们 不要直接这样子去观察 那怎么样去观察呢 就通过刚才这样子的 就通过绕一大圈 这样子逐步逐步地去观察的话 那我们最终有办法觉得这个是对的 比如说我们刚才 直接我去观察这个桌子 我没办法相信它的原子分子是对的 但是我可以 比如说 因为这个是科学家说的 那科学家说了为什么是真实呢 因为他有显微镜 他有显微镜又怎么样呢 因为显微镜他可以看得到 这些微观的东西 这样子以后绕一大圈以后 最后我们相信 原来这个应该是可以的 应该是成立的 这样子 所以这些都是需要有智慧的 需要有智慧 这样子以后大家好好地去思考一下

9.5 通过独立思考来建立对佛的智信

我们现场的 通过网络听课的人当中 绝对是有很多很多 学历非常非常高的这样子的知识分子 那么我们也应该去 比如说就很多领域当中的 可能有科学方面的 哲学方面的 数学方面的 都会有的 那么我们的所有的这些 数学 科学这些方面的 哲学方面的这些道友 都首先不要去说 因为这个是佛说的 应该是对的 我要接受 无条件地接受 不要这样子 佛都没有给我们这么要求 我们怎么要求自己这样子 怎么这样子要求自己呢 佛没有这样子要求

我这个讲过很多次《阿难入胎经》这个有中文版 大家可以网上可以搜 这里面佛就讲过了 佛就告诉阿难 阿难 因为 你不要认为我是你的佛 所以要相信 你也不要认为 你也不要以为我是你的亲戚 阿难的亲戚 佛陀是 所以要相信他 不要 你也不要因为我的长相非常的庄严 所以相信 你也不要这样子 然后你这些都不对的

你自己到平静的地方 安静的地方去 你自己去思考一下 我说的这些到底是对还是错

这是佛说的呀 所以我们也要这样子去思考一下 思考 这样子的话 我们这样子通过这种思考 最后我们 最后相信了以后 那这个相信 这种信任 这叫作智信 这叫作坚信 这个永远都不会动摇的 无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都不会动摇

比如说我们平时都遇到 很多的科学家 哲学家 心理学家 然后我们也可以读到很多很多的 这样子的高科技的 还有就是各种各样领域 各种各样宗教的这些书 但是没有一个东西 能够让我们的这个信心 就根本上就发生动摇的 没有这样子的

这个就是因为 这个不是因为我很什么了不起的原因 就是因为佛教的这些理论 理论它的这个精确度实在是太高太高 所以如果我们知道它在讲什么 深入地去了解了以后 那这个信心真的是不容易发生动摇的 但是佛经里面讲得非常到位 但是如果我们自己没有那么去学习 盲目地去相信的话 那有可能 有可能动摇 这个很正常的 所以佛教徒必须要 必须要有智慧 要有闻思修 尤其是这个思 这个里面就有很多 自己去思考 自己去反驳 自己去辩论 自己去驳斥 自己驳斥自己的观点 这些都需要

在这个时候我们不要想 我这样子想是不是邪见哪 会不会有罪过呀 不需要这样 这个就是思考 这个时候是研究 佛会欢迎我们这样子去思考 这样子最后我们可以一辈子 这个路就是走得很平稳 这样子的 这个非常非常 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的话 那就是我们有些时候觉得有 相信好像有因果报应 有些时候觉得好像没有因果报应 到底这个有没有 大家都这个 可能是 就搞不好这样子以后 我们确实是修行就受到很大的影响 没办法前进

所以希望大家就提出 更多更多的疑问 更多的疑问 现代人或者是我们 平时我们听到的 这没有什么疑问了 就最大的疑问是什么 轮回没有 没有轮回 为什么 我没有看到 没有看到 不可能 这个迷信

那凭什么是迷信 如果我们说这是迷信 那应该有一个理由证明这个是迷信 才能够说这个是迷信 但是这些我们 就是光是靠我们看不见 之类的东西是不对的 然后就是说大脑的这个产物 灵魂 意识就是大脑的产物 这个在二十年之内 这个西方的脑神经科学家的 些全新的这个发明 发现 已经很多很多人就不这么认为了 现在已经很多人都有新的想法 科学在进步 最早最早很多年前 一百多年前等等 这些想法现在也在开始 当然 主流科学家还是会这么说 但是现在就有很多非常优秀的科学家 还有非常非常先进的这些仪器 现在就是高速的提供的这些信息 都是一些反面的信息 所以这些都是 我们就不能很轻易地说 这个是巧合 迷信 其实这个就是自欺欺人 这是不对的 要深入地去研究才会发现真相 这个非常重要

10 打坐实修上面的理论

好 今天我要讲的第一个 这个是另外一个 我们去思考因果的另外一个方法 那这个也要去修 那这个有没有 这个可不可以修呢 这是不是一个没有实修的理论呢 当然不是 理论和实修永远都要结合 理论和实践永远都要结合 没有一个 佛经里面的没有一个理论 是没有办法实践的 没有一个理论是没有办法修的 如果是不能实践的 不能修的 那这样子的理论是没有用的 所以这个也可以修 那这个怎么修呢 我刚才讲的这些理论 你们就静下来 首先我们打坐 然后排除污气等等 观想这些全部做完了以后 然后就静下来 再去思考 佛讲了这个因果 那么我们是 因果是属于这个第三个范畴的所知 我们没有办法直接感受 也没有办法推理 那这个时候就只有相信佛

10.1 相信佛的理由

那相信佛 佛到底有多大的可信度 有多高的可信度 为什么这个时候要相信佛呢 然后就是把佛经 我们现实生活当中 总是有一些相信的人 这个是我们怎么相信的 这个理由是什么 想出来 然后这个理由在佛教里面 佛经上面 找到这个理由 然后就有相同的理由

10.2 相信(了义)佛经的理由

然后这样子以后佛经的理由 佛经已经早就已经讲得很清楚了 就是就三个标准 必须要有三个 具备三个标准 那有了这个三个标准的话 那我们是可以相信他的 然后这个一个每一个的这些问题 都要去思考 打坐思考 我们的心静下来的时候思考问题 这个灵敏度很高很高的 精确度也是很高的 平时我们内心比较浮躁 这样子的时候 去想一件事情也是很模糊的 想不清楚的 这些都是非常重要 希望大家进一步地要去思考 给自己提出更多更多的反面的问题

然后如果你自己 这个反面的问题提多了以后 如果找不到答案 解决不了的话 那到时候师兄共修的时候 就是给大家讨论 然后讨论也就解决不了的话 那到时候我们讲课的时候 也可以把这类的问题 可以 也可以特别地提出来 然后再大家讨论交流 这样子也是很好的 这些都是非常重要 大家 我们必须要找到 我们凭什么要相信因果 凭什么要相信这个轮回 这个理由必须要 而且要找到 稍微比较好一点的理由 比较稳固一点的理由 要不然的话我们的疑心很重 所以我们以后学佛学得不一定很好 我们经常都遇到一些这样子的 学佛学了七年八年 五年六年的人 有些时候也就动不动提出 到底有没有轮回之类的 这样子 好 这是一个

11 因果超越神通

还有另外一个 这个因果它是超越神通的 超越神通 神通是没有办法改变这个因果 因果和神通两个 在一个人身上的时候 一定这个因果会超越神通 神通是这个时候不起任何的作用的

11.1 迦毗罗卫国的大屠杀

这个在佛经里面 就讲了很多很多的个案 释迦牟尼佛 当释迦牟尼佛的老家 他的这个迦毗罗卫国 那有一次就是另外一个人的军队 就在一天就大屠杀 发生了一个 佛陀的这个故乡 发生了一个很大规模的屠杀 天就屠杀了七万个人 然后大部分的佛陀的亲戚都被杀光了 那么释迦牟尼佛在这个之前就知道了 之前就知道 但是佛也就知道这个是没有办法的 这个没办法的 我们必须要知道 这个因果 如果我们在这个之前 就比如说忏悔等等 这样子的话完全是可以改变的 但是临到头的时候这没有办法改变的 任何人 神通也好什么 佛都没办法 没办法改变 那么这个时候 释迦牟尼佛发现这个因果 这个是已经是很接近了 即将要发生了 这个没办法改变 这个时候佛也没有办法 这个大规模的屠杀 佛也没办法不发生 佛觉得这没办法 那么这样子以后 佛就 首先释迦牟尼佛成佛以后的第六年 第一次见到他的父亲 然后回去了 回去了以后佛就觉得 即将要发生大规模的屠杀 所以佛又回来了 回来以后给这个释迦族 释迦族的人讲经说法 然后很多人证得了阿罗汉 很多人就证得了比较不错的这些境界 但是他们有一个共业 这个共业阿罗汉都没办法的 阿罗汉也要面对这个共业

这个就是因为释迦族的这些人 就曾经他们是一个村里面 他们都是渔民 都是捕鱼的 然后就是有一次 他们就捕了很大很大的几条鱼 然后把这些鱼 就是活活地就挂在一个柱子上 然后这些鱼特别特别 离开了水以后特别的痛苦 滚来滚去 那这个时候就 释迦族的这些过去的这些人 现在是释迦族 那么这些人 就这个时候就捕了很多的鱼 那么这几条大鱼现在就是成为 就是对方的这个军官 对方的这个官 这几个人要率领大规模的兵 然后就要来消灭释迦族 佛就知道了这个因果是没办法改变 所以就佛给他们讲法 只有这种方法 然后让他们尽快修行 让他们尽快成为阿罗汉 确实是很多人成为阿罗汉 证得了阿罗汉 但是没办法 阿罗汉也要受这样子的果 这是一个 然后佛陀当时说 那一天释迦牟尼佛就告诉身边的人 如果今天我没有成佛的话 那我今天也就在这个屠杀的 大屠杀里面的一个人 我今天也就虽然没有在这个屠杀里面 我没有被杀死 但是呢 我今天背后我头疼 这是当时 佛说当时我是这个渔民的小孩 我那个时候是一个小孩 我看到这几条鱼在滚来滚去的时候 很痛苦的时候我笑过 我看着这些鱼笑 所以我今天这个果报 我今天也头痛 虽然我没有 因为我成佛了 所以我没有被杀 但是我今天也头痛

但是这个不是佛真正的头痛 佛不会头痛的 这个就叫作不了义 佛是不可能 但是佛要证明 要给大家讲这个因果的 因果的这些罪过的严重性 所以就佛也说我也头痛 后来有另外一个佛经里面有这些解释 实际上佛是不会因为 佛是超越了任何的所有的这些痛苦 所以佛不会有这样子的感受 但是佛就是为了告诉大家 这个因果的关系 所以佛也这么说

但是确确实实这些阿罗汉 真的是受了这个果报的 这释迦族的这个 当时这个屠杀的七万人 当时的一个城市来说 这七万人 这些人已经是非常非常多的人口了 就不像现在的城市 那个时候 一个城市里面七万人八万人 这已经是非常非常多了 七万人一天一天就被杀了 全部 几乎这个城里面 迦毗罗卫国里面的 净饭王 释迦牟尼的父亲就是净饭王 净饭王的首都 就是这个国 现在在尼泊尔和印度的交界的地方 那个的 几乎全部这个全城市的人 全城的人都就杀光了 那这个就是 因为这个里面有很多的阿罗汉 但没办法 这是一个

11.2 斯里兰卡的国王

另外一个个案 比如说当时的这个斯里兰卡的国王 就见到了这个 因为那个时候都 印度跟斯里兰卡之间的商人的来往 通过这些商人 他们发现印度有一个叫作佛 然后这个国王就 首先是国王的女儿特别特别的信 然后就证得了阿罗汉 后来国王他也就放弃了这个王位 就交给了他的儿子 他有两个儿子 他自己到印度去出家了 但是那个时候还没有证阿罗汉 然后他走了以后 不久以后这两个儿子 因为他们两个的争权夺利 然后就搞不好 然后就矛盾 产生了很大的矛盾 只有让他们的父亲回来调解这个矛盾 然后父亲就只有回去了 回去以后 这个临走的时候 他去见佛陀最后一面 他说我要回去一下 就因为他们的两个儿子 因为他们夺这个 搏夺权力 搞不好 他一定要回去调解一下这个矛盾 然后佛陀这个时候就知道他回不来了 他走了以后他回不来的 但是佛知道这个 但是佛就觉得没办法 我没有办法改变他的这个业 这个已经是 他已经是这个业 已经是快要到头了 临到头了 这个没办法改变 然后佛也没有告诉他 佛也就装不知道 那走了以后 他就是那个 其中有一个儿子 他知道如果他们的父亲回来的话 他一定会得不到这个王位 所以他就派人到这个 提前就派人去就杀死他的父亲 那么父亲就知道了这个以后 就遇到了这些杀手以后 父亲就说 你们就给我七天的时间 我虽然到印度见到了释迦牟尼佛 但我还没有证悟 最后的生命的七天当中 我要争取证为阿罗汉 你要给我七天的时间 我哪儿都不走 就在这个地方 这个杀手他们也就答应 答应了以后他修了七天 真的是证得了阿罗汉了 但是证得阿罗汉也没办法 最后还是被杀了 这样子 这个阿罗汉是有这个果报的

11.3 阿罗汉饿死

还有一个阿罗汉 在佛陀的时候 因为他每一次 每一次他们去托钵的时候 或者是施主到他们寺庙来供斋的时候 因为出家人都是在 就排队坐在一起 然后这些施主就是就把这个食物 就放在每一位出家人的钵里面 那每一次就是这个施主来供斋的时候 就是没有人就给他供养饭 大家都看不到这个人 错过了 每一次错过 这样子以后 七天八天以后他的身体就受不了了 那受不了的时候 这个时候就很多的 这个时候佛陀的身边 就有很多有神通的人 那他们用神通 用神变 就拿很多的美食 非常非常有营养的放到他的钵里面 再好的再好的这些美食 放到他钵里面 一下子就变成了浑浊的水 浑浊的水 然后还没有到他的这个钵里面的时候 就是美食 但是放在他的钵里面 就是变成 一下子就变成了浑浊的水 佛当场也是没有办法的 然后佛知道了 这就是他曾经很多很多以前 他给他的母亲说 就给母亲顶嘴 就说 你为什么不喝 你该饿死 你为什么不喝浑浊的水饿死 他就这样子的语言 恶毒的语言 去骂他的母亲 亲生的母亲 就是这个果报 五百世都是这样子 这一次是最后一次了 佛也就没办法了 所以最后就饿死了 这个阿罗汉 他已经证得了阿罗汉了 饿死了最后

11.4 目键连被外道殴打

然后就是目连 释迦牟尼佛的左右两个 是目键连和舍利子 最后怎么死的 大家知道吗 目键连就是释迦牟尼佛的 整个的这个僧团里面的神通神变第一 神通神变第一 他什么样的变化都是没问题的 但是他最后的时候是就被外道打死的 在一般的情况下被外道打死 目键连根本就是不可能的 再大的问题他都 对他来说根本就不是什么问题了 但是因为因果报应现前的时候 他根本 他所有的神通都 这个时候就不起作用了 就被活活地被这个外道打死了 这样子 所以我们很多人说 我们比如说高僧大德生病了 很多人说 哎呀 什么背什么因果 其实不是背什么因果 大家都有自己的果 这个因果自己的因果 我们很多人说背弟子们的因果 然后背什么什么谁的 当然也有这个样子的 但是很多都是自己有这个 修行修得再好也是 当然达到佛的境界 那就根本就不受这个因果 还有就是达到了一地菩萨境界的时候 已经是很不错 这个时候不会有真实的痛苦 但是阿罗汉就不是 阿罗汉他没有精神上的痛苦 他没有不开心 没有烦恼 反正这个精神上的痛苦 他都不会有的 阿罗汉 但是这个肉体的痛苦他有的 他没办法改变这个感受 菩萨因为禅定的力量 他到了一地以后 他不但是精神上没有痛苦 而且肉体的痛苦他也可以 完全可以转换另外一种感受 他没有的 但是阿罗汉他是转变不了 他的境界没有那么高 所以阿罗汉是有痛苦的 所以会受果报 所以我们一般的人那就更不用说了 这个因果确实是非常非常可怕的

##《贤愚经》里四只脚的鱼

《贤愚经》里面大家看看 有一次释迦牟尼佛带着僧众去托钵 托钵的时候 在路上就有一个车子 那车子里面 水车 这个水车里面有一条鱼 就是有四只脚的一条鱼 然后佛就给大家说这个动物 他是过去很早很早很早以前 有一次僧众的公共的财务 他自己 被自己用了 然后偷了 那这样子以后他没有忏悔这个罪过 他一直都投生到一个这样子的动物 过去 释迦牟尼说在我之前的 这个一千尊佛里面 在释迦牟尼佛之前的三尊佛 他也就带领他的弟子 曾经带领他们的弟子来这个地方 也把这个作为一个 给他们的弟子作为一个反面的教材 曾经三尊佛都是这么讲过 然后我现在也带着我的这些僧团 来给你们讲他的这个历史 然后未来的 一千尊佛 还有九百九十六尊佛 他们都会带领他们的弟子 到这个地方来讲这个动物的罪过 但是我们一千尊佛 都没有办法度它 没办法度它 它这个因果就是这么厉害的 它这条鱼就死了以后 又在这个水池里面 又变成一个这样子的鱼 它就这么长时间当中就在这个里面 就投身到这个动物里面 那这已经还算好了 它还没有堕地狱 那这个因果 这个是大家必须要知道

11.5 小因生大果

我们 那么因果为什么这样子 很小很小的一个因就会 就发挥出很大的这个 它长出很不可思议的果 发挥这样子的力量 这个我们在现实生活当中 可以看得到的 比如说一些庄稼 它的种子是很小很小的 但是果就不一样 很大 然后有些树 它的这个种子就很小很小一颗 但是长出来就是这么大一棵树 这个因果都是这样子 外面的因果是这样 内在的善恶因果也是这样子 所以我们行善也是这样 这个造罪也是这样 都是这样子 不仅仅是善恶因果的这个变化是这样 这个外面的大自然都是这样子 我们稍微要注意一下就知道 有些地方就是一棵 非常非常大的我们从来没有看到过 有些公园 植物园里面 有这样子的大棵的树 那它的种子就是一个很小很小一颗 那这样子的一个 芝麻一样这么小的这个种子 可以长出像西瓜这么大的 更大的果 那这个自然的规律就是这样子 这是自然的规律 这不是吓唬人的 自然规律就是这样子 所以善恶也是这样子

12 两个关键的因果规则要打坐思考

这个我们学了《稻秆经》里面 就讲了两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 一个是 因和果是相似的 所以就善的报应就是善 恶的报应就是恶 因为它们是相似的
  • 另外一个呢 这个因就长出比它成千上万倍大的果 那这个也是我们看得见的 摸得着的 这大自然当中都是这样子 那善恶因果也是这样子 这些都是

我们深入地去思考的话 其实这个因果里面 就没有一个什么不符合逻辑的东西 都是这样 万事万物 都在一个这样子的规则 它就是一个这样的自然法则当中 在运转 运行 那这个善恶也就是不例外 这些都是非常的重要 大家要认真地去思考 今天我讲的这些 我们都要去修 怎么样修呢 刚才讲过 静下来去想这些事情 思考这些事情 到底是不是这样子 这是真的还是假的 如果是认为是假的 那么理由是什么 如果是真的 那么我们怎么样证明它是真的 这样子去修 这个修法我们也算是 这个一百五十个小时当中的一部分 前几天我们讲的这些都可以修的 虽然不是这本书里面讲的这个修法 但是在这个之前讲的这 都是可以修的 就静下来思考思维就好 我们要去找 寻找正面的理由 负面的理由 反面的理由 正面的证据 反面的证据 然后正和反之间的这个证据是 哪一个是更有 更有这个说服力等等 这些我们去思考 那这个叫作修 修就是这样子 那这样子以后 我想就最终我们可能就 每一个人就得到一个比较好的结论 那这样子以后 我们就在学佛的这个道路上 就是基础已经很牢靠 这样子我们以后就不会进进退退 这样子我们可以走得比较 就可能比较顺利一点 走得比较顺利一点 这个非常重要 希望大家认真地去思考 认真地去修

13 问答

好 今天我们讲到这里 还有十分钟的时间 大家有什么疑问 我们可以互动交流

13.1 大成就者们的病痛是果报还是示现

顶礼上师 这是一个现场的问题 既然因果是宇宙中自然法则 佛法是否超越因果 证得圆满正等觉的佛 登地菩萨 和我们的具德上师来到这个世界 是否依然会感受因果 大成就者们的病痛是一种果报 还是一种游舞示现

是 这个我刚才就基本上讲过了 比如说这个大成就者 要看什么样的程度 如果是一地菩萨以上的成就者的话 那么他是绝对是没有 身心都不会有痛苦的感受 那这种人我们表面上看 就是痛苦 生病 那这样子的话 那这个就是肯定是有其他的意思 如果这个一地以下的 包括阿罗汉 那他们的生病就是生病 是有生病 这个阿罗汉虽然是没有精神上的痛苦 但是肉体有的 然后这个其他的 比如说我们学大乘佛教的 包括学大圆满的这些人他生病 这个因为他的业力还在 也没有完全地清净 所以还是会生病的

13.2 佛菩萨可以代众生受报吗

顶礼上师 请问是否有一种说法 认为有能力的慈悲的上师 会替代造恶业的众生承受痛苦 而产生严重疾病 这种说法正确吗 自己往昔所造的恶因导致现在的恶果 可以由佛菩萨或者上师代受吗 如果可以 怎样理解 因果自作自受 不会错乱颠倒呢 如果不能 又该怎么样理解 无著菩萨所讲的 众生罪苦自代受 无有怯懦佛子行 和是故己乐与他苦 真实相换佛子行 还有然以悲心将彼罪 自身代受佛子行 这三句话呢

简单地回答一下啊 这个我们比如说一般的人 是所有的他自己面临的这一切 都是他自己自作自受 没有办法代替别人的这个痛苦 比如说我们修自他相换的时候 我们也在想把自己的幸福送给别人 别人的痛苦我们来承担 但是这个就是 我们在训练我们的慈悲心 实际上别人的痛苦我们来代替 实际上是很难的 但是另外一个 比如说修行修得非常高的 境界非常高的人 然后他就通过他的 比如说生病 比如说圆寂的时候生很大的病 那就是就有很多各种各样的病 折腾 这样子当中圆寂 然后这个实际上是就消除 通过这种方式消除某一个地方的灾难 或者是某一些人的违缘 是有 但是他 能够这样子的人 有这种力量的人他不会有痛苦的 他只是表面上看起来就是很痛苦 病苦 疾病还有其他东西折腾 实际上是没有折腾 所以就这两个问题就回答了这个问题 就是 一个是我们所有人都是 这个因果是没有办法他人取代 都是自作自受 另外一个 这个成就者 境界非常高的人 他有这样子的方式 但是实际上他也不是把别人的痛苦 直接移到自己的身上 而是通过一种这样子的方式 来消除一些病痛 还有灾难 这些是有的 但是他能够给我们消除这些灾难 那我们也曾经 也就是有一些相应的事情 这个因果应该有的 如果没有的话他也消除不了的

13.3 为何诸法自性空 又说诸法随因缘而起

这是现场的问题 祈请上师慈悲开示 为何诸法自性空 又说诸法随因缘而起呢 我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话

诸法 诸法自性空 又说诸法随因缘而起 这个不矛盾的 因为诸法 我们任何时候都要分两个层面 一个是这个现实 就世俗的这个层面 那从这个角度讲 诸法都是因缘 有因就有果 永远都是这样子 这个就任何一个果和因 它都有一个它自己的自然法则 按照它的自然法则去变化 这个叫作因缘 然后从胜 或者是更深层次的角度讲的话 那这个就是佛教讲的胜义谛 那这个领域当中 或者是从这个层面上看的话 那就是没有因 没有果 所有都是空性 所以叫作缘起性空 这是一个网络问题

13.4 抽烟者会有什么果报

请问上师 抽烟者会有什么样的果报 抽烟者能够得到皈依戒吗

抽烟肯定是得到皈依戒 皈依戒是完全没问题 皈依戒 其他居士戒都可以得到 那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 那个时候就是人们不会抽烟 所以就是佛也没有讲到 抽烟的这些过失 也没有讲到不可以 都没有 至少那个时候在印度是没有人抽烟 那后来的时候 那就莲花生大师的时候 那这个时候就已经有人 这个时候 人类就已经开始用香烟 烟草 那这个时候呢 就莲花生大师的这些教言当中 就讲了很多很多的抽烟的罪过 所以佛经里面 在原始的佛经里面 可能找不到吸烟的罪过 但是后来的莲花生大师等等 他们的这个教言里面 那讲了太多太多的这个罪过 所以佛教徒不能抽烟 但是呢 抽烟是不是不能作为佛教徒 也不是 那么既是佛教徒也是一个吸烟的人 是不是可以呢 也可以的 这个应该是可以的 但是最好是佛教徒不要抽烟

13.5 感觉自己处于麦彭仁波切调心的第二阶段怎么办

这是一个现场师兄问的 他说对照麦彭仁波切调心四阶段 他觉得自己目前可能处于第二阶段 能够体会到分别念 和不稳定的身心变化都无有自性 时时提念觉照护持自心 以利菩提心志愿 为一生根本修学方向 打算用三年时间专心修加行 打好证悟的基础 他想问的问题是作为在家人 这个时期他可以 去寻找一处清静的地方 然后又可以兼顾到家人 还是说一定需要离开家人 跟在上师身边 或者是待在学院里闻思修行

首先第一个 这个有没有进入到第二个阶段 这个还不好说 因为我们的修行就是进进退退 有些时候感觉特别特别的好 就是那个时候觉得自己已经是 第二个阶段 第三个阶段 有这样子的这个感受 那有些时候烦恼太多了 根本第一阶段都不是 可能有 这个不好判断 首先是不一定的 第二个 就是打算三年的时间修 那这个当然是非常好了 但是这个就去什么样的地方去修 这个还是自己看吧 在上师身边 这个我觉得是不太可能 任何一个上师都是 都不一定要在身边 就是我们依止上师 就是去学习这些方法 然后学好了以后就不一定在上师身边 就在哪里都可以 反正就是 没有太多的干扰的地方都可以 在学院也好 在其他地方也好 都可以的 好 最后一个问题

13.6 今生的命运是否可以改变 改变是否意味着因果错乱了

顶礼上师 我们可以把今生的命运 理解为一种因果吗 如果是的话 命运是否可以改变 如果改变了是否意味着 因果对应关系发生了错乱呢

任何一个因果 还没有到头的时候都可以改 完全是可以改的 比如说像五无间罪 是佛教里面的最最最大的罪过了 在显宗里面没有更大的罪过 但是这个 比如说小乘佛教 虽然它说这个是没办法改变 但是大乘佛教就不是这样 大乘佛教认为像五无间罪 如果忏悔的话 那这个都可以忏悔得清净 比如说五无间罪 不忏悔 那就是一定会堕地狱的 肯定的 但是忏悔了以后也就不会堕地狱了 所以这个因果关系 就完全是可以改变的 但是任何一个大大小小的这个因果 任何一个因果到头的时候 那这个时候是没有办法的 这个时候没有办法改变 再小的这些因果都是没有办法改变 到了那个时候是没有办法改变的 还有说什么呢

刚才他的这个内容 已经回答了是吧

好 那就已经回答了

14 回向

好 我们大家最后做回向 索南德义坛加惹巴涅 托内尼波札南旁学匠 洁嘎纳其瓦龙彻巴叶 哲波措类卓瓦卓瓦效 嗡阿吽班匝儿格热巴玛色德吽

15 补充内容–《四依法》

https://huidengchanxiu.net/refs/hdzg/07#p119

15.1 了义经和不了义经

不了义需要具备三个特点:

###(1)最关键的特点,佛经中叫做不符合道理。

所谓道理,也即四种道理或逻辑。四种道理也可以归纳为两种道理:一个是世俗谛的道理,一个是胜义谛的道理。只要是不符合道理或真理的任何一个佛经,都叫做不了义经。

15.1.1.1 甲、不符合胜义谛道理

从胜义谛的角度来看,所有论述世俗谛的经典都是不了义的。譬如宣讲因果轮回的《百业经》、《贤愚经》等经典;宣讲世界、人生、业力、山河大地等的《阿毗达摩经》等等,都是不了义的,因为它们都不符合胜义谛的道理。

从胜义谛的角度来讲,因果、轮回、学佛、五道、十地、菩提心、出离心、度化众生、转法轮、断除烦恼、山河大地,甚至包括我们自己在内都不存在,都虚假不实、如幻如梦,是空性。

虽然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感受到这一切,但这就像得了胆病的病人会把所有白色的东西看成黄色一样,都是错误的感知。

15.1.1.2 乙、不符合世俗谛道理

现实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各种现象,大至宇宙万物,小至生命个体,都属于世俗谛。世俗谛的道理,也即一切事物的客观自然规律。

虽然从胜义谛的角度而言,世俗规律都不存在,但从世俗谛角度去观察,世俗万法仍然有自己的道理,譬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等等。

举个例子: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世人皆知的真理,如果佛经中说种瓜不会得瓜,而会得豆。就不符合世俗谛的自然规律了,故属于不了义经。

如果只是不符合胜义谛,就判定为不了义,则所有宣讲世俗谛的经典都可以推断为不了义,这是不合理的,所以,宣讲世俗谛的经典,就应该用世俗谛的道理来判别。凡是不符合道理的佛经内容,都叫做不了义,凡是不了义的佛经,最终都会被否定,因此,用现代人的话来说,佛教应该算是非常科学的教派。

###(2)必要或目的

既然不符合道理的,佛为什么还要这样说呢?这是为了诱导众生,让他们渐渐地靠近真理,是一种临时性的、有目的的善巧说法。就像佛虽然知道万事万物都是空性,一切都不存在,但因为众生没有那么高的境界,为了顺应我们的根基,佛才暂时说一切都存在一样。其目的是:如果说有轮回、有因果,众生、痛苦、幸福等等都存在,大家就知道世上既有痛苦,也有幸福,就会为解脱痛苦、获得幸福而奋斗。

###(3)用意或着眼点

什么叫着眼点?譬如说,佛在有些经典里说这个世界是存在的,有些经典里又说不存在。那么,说存在的着眼点是什么呢?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眼耳鼻舌身可以感知因果轮回的存在。因此,佛讲不了义经的时候,并非无根无据。从世俗谛的角度来看,因果轮回是存在的,但这只是相对的存在而不是绝对的存在。这就是佛说因果轮回存在的着眼点。

凡是不了义的经,都要具备这三个特点。

15.2 了义经

所谓“了义经”,必须具备以下三个特点:第一符合道理;第二没有其他目的;第三没有其他着眼点

了义经也有两种:一种是符合胜义谛终极道理的经典,比如《金刚经》、《心经》、《般若十万颂》等宣讲般若空性的经典。另外一种,是符合世俗谛道理的经典,诸如讲因果、轮回以及天文、地理、医学等自然规律的经典。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佛所描述的微观世界,与现在最顶级的量子物理所发现的真相不仅一致,而且更深入、更细微。

但因为了义和不了义是相对的,所以一部经典有可能同时既是了义的,也是不了义的——从世俗谛的角度看,是了义经;但从胜义谛的角度看,又是不了义经,它只经得起世俗道理的检验,如果以胜义谛的观察方式去剖析,就只能全盘否定了。

佛陀在经典中还授记,辨别了义和不了义的权威,是无着菩萨(其实除了无着菩萨以外,龙树菩萨等尊者也懂得区分二者之差别。哪怕是凡夫,如果懂得了判断标准,即使没有佛的授记,也可以辨别了义与不了义。)。后来无着菩萨在论著中指出:第一转法轮的经典,讲的是不了义的法;第二转法轮的经典虽然讲了空性,但不是彻底、终极的了义经典(无垢光尊者也认为,因为二转法轮只讲了空性,从这个角度来说,二转法轮是准确的,但因为二转法轮缺少了如来藏光明的内容,所以是暂时的了义或半了义。);第三转法轮才是真正了义的经。

《解深密经》是释迦牟尼佛自己解释自己密意的经典,其中也提到,真正的了义经,是第三转法轮的经典。整个《大藏经》中,没有一部经说第三转法轮是不了义的。无着菩萨区分了义与不了义的理论依据,也是这些佛经。

佛经里面有一句话很著名:“凡是讲空性的经典,无论在第二转法轮当中,还是第三转法轮当中,都是了义经;凡是讲人、自我、众生等等(等等里面包含了因果、山河大地等等)的经典,都叫做不了义经。”

15.3 2、宣说不了义法的因由

那么宣说不了义法与妄语有何差别呢?

佛经对此回答道:妄语是把没有的东西说成是有,或者把有的东西说成是没有,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欺骗人的手段,所以把它归纳为十不善业之一。

而宣说不了义法,却是为了引导众生不得已而为之的。

比如说,本来在佛的境界中,没有胜义和世俗的分界,都是空性光明,但我们的境界与佛的境界还有万里之遥,我们仅能感知到现实生活的各种现象,又怎么能理解佛的境界呢?如果不分胜义、世俗,一句话就把什么都否定,那就跟外道的断见如出一辙了。世人也会认为:一切万法明摆着是存在的,怎么会不存在?既然你说学佛、解脱都不存在,那大家又何必学佛呢?所以佛陀一开始只能分开二谛,暂时保留世俗谛。之后一步一步地逐渐引导,否则无法利益众生。但为了让我们知道什么是万事万物的本质,所以佛陀在很多佛经中要求我们,不要依靠不了义经典,要依靠了义经典。

佛法认为,世俗谛中的确没有终极的绝对真理,任何真理都是暂时、相对的。但在暂时的规律当中,也有真假之分,故有正世俗谛和倒世俗谛之分。世俗谛中符合自然规律的,叫做正世俗谛;不符合自然规律的,叫做倒世俗谛。

比如有些佛经中说,地狱在印度金刚座(菩提伽耶)下面某个深度的地方,但佛在另外的经典中,又否定了这一说法。因为这种说法不仅不符合胜义谛的道理,连世俗谛的道理也不符合,地球的内部构造是什么样子,大家都知道,所以佛自己也认同这是不了义的说法。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呢?这些矛盾,可以用梦境来解释。梦中的世界本来是不存在位置的,若一定要确定它的位置的话,那就在做梦者睡眠所在的地方。

再举一个例子:如果两个人在同一个房间死亡,其中一个人在中阴身成佛了,而另一个人却堕入了地狱。那他们所谓的地狱与佛刹在哪里呢?就在同一个房间。因为房间、地狱和佛刹都是当下的心的幻觉。房间的现象,是两个人共同的业力,而佛刹与地狱的现象,就是两个人内心的转变所显现的。从未亡人的角度来看,在两人感觉到佛刹与地狱的当下,房子还是原来的房子。

因为众生的根基、业力不一样,故而其业感也不一样。尽管对现在的人来说,地狱不可能位于菩提伽耶下方,但当时的大多数人却真的这样认为。而且因为业力感召,在有些人的境界中,真的会显现地狱就在菩提伽耶下方的现象,所以佛会那样说,以避免世人不必要的争执与反驳,不了义经就是这样诞生的。

对学佛学到一定程度,虽然没有证悟,但佛教理论掌握得比较好的人,尤其是学过并接受一切法都是心创造的人来说,这些道理比较能够理解;但对初入道的人来说,稍微深奥一点的道理就难以理解了。

无论如何,佛教永远不会与真正的科学或世间的真理相冲突。真正存在的、符合真理的科学论断,佛法都会认同,但因为科学也有成熟与不成熟之分,所以即使佛经内容暂时不符合某些科学结论,也不一定不符合更先进的科学结论,我们不能因为佛教理论与当时的科学不一致,就不分青红皂白地一棍子打死。

虽然了义与不了义都是佛说的,但因为不了义的内容,是佛为了某些必要而暂时宣说的并不彻底的说法,所以我们不能生搬硬套,在不恰当的时机和场合,引用或参照不恰当的佛经。

如果不知道这些标准,我们思考的时候就会生起各种疑惑:佛经中是这样讲的,但实际上又不是这样。为什么会这样呢?是不是佛陀错了呀?或者是佛不负责任随便说的?或者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东西错了?那样就会摇摆不定,从而影响学佛的信心。

再比如说,佛在《大乘阿毗达摩》(小乘阿毗达摩,也就是《具舍论》的原始资料。究竟是佛说的还是阿罗汉讲的,各个宗派之间还有一些争论,所以此处暂且不论)中所讲的宇宙世界,与《时轮金刚》所讲的宇宙世界的形成、构造、形态有着很大的出入。仅仅在显宗的经典当中,佛就讲了这个世界的多种不同的形状。仅仅我们所了知的,就将近有十种。另外,关于日食、月食的描述,佛经中至少也有好几种不同的说法。

15.4 为什么佛说的世界会不一致呢?

一千多年前的显宗学者,就思考过这个问题,并且也得出了答案。

第一个理由:佛陀认为,从胜义谛的角度来说,无论那种宇宙(圆形、球状、日心说、地心说)都是不存在的。从世俗谛的角度来说,因为众生的业力,或者说因为众生的内心发生了重大变化,致使世界也随之而改变,不同的众生,会感受到不同的世界。

第二个理由:我们往往认为,世界只能有一个形状,只要确定是一个样子,就绝不可能是其他的样子,佛陀为了打破我们的这种执着,所以才宣说了不同的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