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愿菩提心学处3自轻他重
Total words: 12,876. Estimated reading time: 0 hour and 58 minutes.
慧灯之光3–自轻他重的修法
一、总述
自他平等、自他相换、自轻他重的修法,是按照深度逐渐加大、难度逐渐加强的修行次第来进行排列的。仅是自他平等的修法已不容易做到,后面的修法就更是难上加难。但无论再难,经过我们的努力,就一定能够成功。
以前那些真正实实在在地修出来的善知识、成就者们,都是从凡夫开始,经过点点滴滴的积累,从而走到巅峰境界的,没有一个是先天的佛。
大家都知道,像密勒日巴那么伟大的人,当初也可谓罪恶滔天,但依靠佛法的力量,也最终获得了成就。他们是我们的榜样,如果能以他们为表率,仿效他们进行修习,就肯定会获得成就。
无始以来,我们在世间法方面费了很大的劲,操了很大的心,花了很长的时间,最后却劳而无功。我们都知道,一个世俗人仅仅这一世从小到老为了读书、婚姻、工作、生活、儿女等等,也是不遗余力,不惜工本,付出了极大的代价,这些代价也不仅仅是一些身外之物,我们将包括青春、情感以及时时刻刻的生命等珍贵之物,都不止一次地奉献在这些方面,但所谓的收获和回报却是微不足道的。比如说,虽然我们终日操劳、费尽心机,但在生病、衰老、死亡时,却只有独自一人去面对,既不可能由亲人、儿女来分担,也不可能由科学、哲学来解决。孑然一身、六亲无靠,没有任何人、任何学问可以给我们提供任何援助,唯一能够帮助我们解决这些难题的,就只有佛法。关于这一点,大家应当深有体会。
在世间法方面,我们可以说是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却只不过是没有饿死、冻死地活在了人世间。如果将拥有的一点财产看作回报,那与我们所付出的代价却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如果将得到的名利作为回报,但世间的名利究竟有多大的用处呢?我们每个人都知道,平时人们将名利财产当作了不起的东西,但在功成名遂之后,如果真正要面临痛苦,这些东西都是毫无意义的。
但是,如果我们能在修法方面,付出用于世间法的哪怕百分之五、百分之十的精力,我们现在就已经获得成就了,即使没有成就,也肯定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但遗憾的是,我们在修习佛法方面,几乎没有花过什么时间,下过什么功夫,没有付出过什么,一直都在争权夺利、斤斤计较,所以到如今仍然一无所获。
请各位反省一下,如果现在马上要离开人世,我们是否有掌控自己命运的把握呢?我相信大多数人的答案都是否定的。
那么该怎么办呢?虽然我们不可能一下子放下所有的世俗事务,却可以对世俗生活进行重新安排,改弦易辙,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有意义。如果能在深奥、殊胜、伟大的修行中投入少量的精力,即使不成就,起码也有把握生生世世不堕恶趣。
很多佛教徒已接近或超过中年,谁都不知道自己剩下的时间有多长,也许几天、也许几年、也许几十年。但无论多长,都总有一天会过去。在短暂的人生过去之后,我们是否还有选择的自由空间呢?绝不可能。如果不好好修行,与来之不易的人身失之交臂,从此以后就再也没有可以选择的机会了。
虽然我们现在也面临着生活等世间压力,却可以抽出一定的时间来修行,拥有着主宰自己来世去向的权力。因此,抓住现在的大好时机,尽量忙里偷闲地安排时间用于修行是十分重要的。
众所周知,古代人虽然也有烦恼,但与现代人相比,却显得很轻微。末法时期,众生的烦恼是极其粗大的。在有限的生命已经耗费了百分之三十、四十、甚至五十,生命的乐章已经接近尾声,属于我们的时间已经不多的时候,我们必须对症下药,修持一种立竿见影的殊胜之法。
虽然修行的道路有八万四千条,但一般的法门却很难解决我们的问题。所以,我们就必须提纲携领、抓住重点。所谓“重点”,就是两个——智慧和方便。所谓方便,就是指方法。总而言之,就是以菩提心为中心,其他的方法都围绕在其周围。如果有了菩提心,无论作什么都不为过;所谓智慧,就是证悟空性的智慧。能够拯救我们的,就是这两个。除此之外,根本不存在什么救世主,也不存在什么挽救我们的其他方法。所以,我们要将自己的一切希望,都寄托在这两点上,通过它们,就能使我们获得自在。因此,我们必须要在菩提心上下功夫。
有些小乘的修法,是既严肃、又严格,在言行方面的要求也很高,但最终的效果却不是很理想,即使修到顶峰,也只不过是令自己获得了一种不究竟的解脱而已。但在有了菩提心的前提下,虽然在行为方面没有小乘的要求那么保守、严格,可在比较开放的条件下,也可以获得远胜于小乘的结果——快速地获得究竟的解脱。
有了菩提心以后,还要具备证悟空性的智慧,才能将我们的我执彻底摧毁,但这是下一步的任务。就目前而言,我们虽然也可以修习空性,但从严格的要求来说,还是先不急于修空性,在将菩提心踏踏实实地修起来之后,再进入修空性的程序。
作为一个大乘修行人,应当将菩提心当作一生修行的重点。千万不要认为在修习五加行的几个月中,念诵完十万遍发菩提心的偈颂,就算完成了修菩提心的任务,从此以后就万事大吉,可以与菩提心修法诀别,转而修习生起次第、圆满次第、大圆满等修法。这是荒唐之至的愚蠢之念!要知道,在我们的一生当中,始终都不能离开菩提心的修法。
作为一名凡夫,在一生当中既没有永恒的幸福,也没有永恒的痛苦。但无论是痛苦还是幸福,都不能将其作为修行的障碍,而应当像我们以前所讲的一样,将所有的幸福与痛苦都作为修菩提心的顺缘,化作利益众生的动力。虽然就本质而言,它们既不一定是修行的顺缘,也不一定是修行的违缘,但我们却可以将它们变成顺缘或违缘。
比如说,如果一个人感觉自己非常幸福,就会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从而失去了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紧迫感,这样一来,就会在碌碌无为当中错过所有的修行机会。另外,如同《中观四百论》所说:“有情无慢少,有慢则无悲。”凡是有钱、有地位的人,都有不同层次的傲慢心,以傲慢心就绝对可以不同程度地影响慈悲心。
阿底峡尊者在进藏时也曾经说过:“你们藏地这些所谓大德的作法,会影响、破坏我的慈悲心。”如果有了名利地位,就会因傲慢而使慈悲心受损,既然慈悲心已经受损,菩提心又从何而起呢?因为基础已经动摇了的缘故。由此可见,幸福并不一定是修行的顺缘。
我们都害怕痛苦、逃避痛苦,将痛苦视为洪水猛兽。但如果能善加利用,也可以转祸为福,将其化为菩提心的顺缘,这就是大乘修法的善巧方便,小乘修法中就缺乏了这一点。如果真正能够做到这点,就是不折不扣的大乘修行人。
有些所谓的修行人,只是在平时没有痛苦、没有折磨、没有压力时,才心不在焉地作一些形象上的修行。一旦遇到麻烦,就将佛法扔到一边,像普通人一样地怨天尤人,这样就不会有进步。即使有,也是暂时的、不稳固的进步,虽然在几个月、几年当中显得有一些成效,但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就前功尽弃、功亏一篑,很快就退转了。但是,谁有把握在一生中不会遇到痛苦呢?决不可能。所以,大乘修法就竭力提倡将菩提心应用于日常生活当中,将痛苦转为道用,将痛苦变为修持菩提心的动力。
有一个比喻可以很恰当地说明这一点:森林大火在遇到狂风时,可以借助风力而变得更加猛烈,风刮得越大,火焰就燃烧得越旺;但炉灶中的微弱之火,却会因一阵微风的吹动而熄灭。痛苦就像风,而菩提心就像火,如果善于利用如风一般的痛苦,就能使其成为修菩提心的助缘;如果不会利用,就会因极小的痛苦而一蹶不振。
比如说,如果一个长期修持自他平等、自他相换、自轻他重等修法的人,在遇到工作上的一些意外、困难以及不公待遇的时候,仍然顽梗不化地认为:我已经修持了这么久的菩提心,积累了这么多的福报,凭什么还要受到这样的侮辱,遭遇这样的处境?这种忿忿不平的嗔恨心,具有极强的破坏力,足以令前世的善根毁于一旦。
作为一个合格的修行人,即使遇到强烈的痛苦,也能将其化为勇气和力量,不但可以战胜痛苦,还可以使菩提心日益增长。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方法。所以,我们千万要加以重视。
轮回是无始无终的,哪怕这一世做得再多、再好,也不能保证下一世可以坐享其成。就算在此生,也是直到体力衰竭、精力不济的时候,忙碌的生活才算告一段落。但修行却不是如此,即使利用几个星期的时间,精勤地修持一种法,也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明显效果。如果能将修行的时间加长,其效果更是可想而知。
以上内容,是针对所有修法而言的,下面转入正题,讲一讲自轻他重的具体修法。
二、自轻他重的修法
(一)修法的标准
阿底峡尊者的一位上师的感人事迹,就是自轻他重修法的标准。
他虽然是一位凡夫,所修学的理论也属于小乘一切有部的经典,而没有接触到大乘经典。但由于长期熏习慈悲心的缘故,所以就产生了十分强烈的慈悲心。
一次,他身边的一个人患了疾病,生命垂危,奄奄一息。医生说,只有用活人的新鲜肉,才能治疗他的病;如果找不到,就别无他法了。
人们四处寻找,却始终没有找到所需的新鲜人肉。这位专修慈悲心的上师在知道这个情况之后,便亲自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送给了病人。在服用了新鲜人肉之后,患者的病很快就痊愈了。
但因为这位上师并没有证悟空性,只是一名普通凡夫,所以也深受剧痛的折磨,感到苦不堪忍。得知真相的病人走到他的床榻前,满心歉疚地说:“非常感谢您的无私奉献!因为治疗我的病,让您承受了如此的痛苦,实在是过意不去。”上师和蔼地回答说:“没有关系,只要你的病能够康复,就是对我最大的安慰。”
当晚,因为伤口烧灼般地疼痛,上师一直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直至凌晨,才朦朦胧胧地进入梦乡。在梦境中,来了一位身穿白衣的人,慈祥地对他说:“善男子,修菩提道的人,就是应当如此!”说完,又轻柔地抚摸了一下伤口,剧痛不止的伤口当即恢复如初。等上师醒来之后,发现伤口果然已经复原。原来梦中的白衣人,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正是因为慈悲心的力量,才打动了观世音菩萨,而使这位上师能够获得如此神奇殊胜的加持。
虽然自轻他重修法的标准是这样的,但我们目前肯定无法做到。即便如此,我们也应当将其作为一个前进的目标、努力的方向。最关键的,就是要往这个方向走。
(二)具体的修法
前面的自他平等、自他相换修法,主要是在打坐时精神上的修行,而自轻他重就要落实到实际行动上。因此,自轻他重的修法就包括思想与行动两个方面。当然,行为上真正完全彻底的自轻他重,只有在证得第一地以后才能实施。因为在获得第一地之后,即使将自己的身肉割下布施于人,也不会有任何痛苦;即使有人前来砍下自己的头颅,也如同斩割外面的石头、树木一般毫不在乎。但在慈悲心十分炽烈的时候,就像前面所说的那位上师一样,凡夫也有可能做到自轻他重,可这是很不容易的。对于登地菩萨而言,舍弃自己的身体、头颅是易如反掌的事,所以不足为奇,但作为一名凡夫,如果能忍受痛苦,做到自轻他重,就的确是令人感动。此处所讲的,就是打坐时在精神上的一种锻炼。首先我们必须经过精神上的培训,才能适应下一步的要求。
1、打坐时的修法
在打坐之初,也像其他修法的程序一样,在准备工作做完,使心平静下来以后,就修持知母、念恩、报恩三个修法,之后就是以大悲心接受别人的痛苦,以及以大慈心布施自己的幸福,每一点上都应该有四个具备。这些内容前面已经讲过,此处就不再重复。
在这些修法结束之后,就进入自轻他重的正式修习。首先思维:之前我在修习菩提心方面,只是意识上的思维与观想,但从现在起,即使我自己不能获得解脱,如果真有这样一个身临其境的机会,可以将他人的痛苦以及痛苦之因——恶业转嫁于自己,将自己的幸福以及幸福之因——善业赠送于他人,我也义不容辞。在我身强力壮的时候,如果看到一个病人,就必须当仁不让地代受对方的苦痛,将他人的病痛完完全全地迁移到自己身上。作为一名大乘修行人,我必须要做到这点。
如果我的死亡可以消除或者代替一切众生的死亡,我就应当义无反顾地去领受死亡;如果我的病痛可以减轻众生的病患之苦,我也理所当然地应该去承受病痛。就这样将轮回世间的生老病死等所有痛苦以及痛苦之因一一进行观想。不能仅仅将其作为一种观想,而应发自内心地想,如果现在遇到这样的情形,我也一定要真正地去做。
当然,现在只是一种思维而已,实际上我们是做不到的。但经过天长日久的锻炼,让自轻他重的念头生根、发芽,并逐步成长到十分强壮之后,总有一天,我们在行为上也能够做到。
刚开始的时候虽然可以这样思维,但却是很虚假的,只有经过反反复复地修炼,才能够学会并付诸实践。以上是思维的部分,下面讲观想的部分。
观想的时候,将自己的上半身观想成三善趣的众生——天人、非天(阿修罗)以及人。然后观想:为了令善趣众生远离痛苦,我将由自己的上半身去承受善趣众生的痛苦——生老病死等等,因为我的上半身承受了这些痛苦以及痛苦之因,善趣众生的痛苦也就因此而灰飞烟灭;
然后,又将自己的下半身观想成三恶趣——地狱、饿鬼以及旁生道的众生。然后观想:为了令恶趣众生远离痛苦,我将由自己的下半身去承受它们的痛苦以及痛苦之因。
经过日积月累的熏习,就能逐步培养出一个坚定不移的决心:如果有一天真有这样的机会,我也一定能做到为了断除众生的痛苦,而去接受它们的痛苦。这样再三地反观自心,看自己能否真实地生起这样的念头。
刚开始的时候虽然有这样的愿望,也会心血来潮地作一些虚伪的观想,但一想到这是真真切切的事实,就会临阵脱逃、退缩不前。此时,就应当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将隐藏起来的自私心、贪欲心都彻底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让它们无地自容,然后又继续修持。
要知道,哪怕在一刹那间,我们心里能昙花一现般地生起这样的想法,也是不可多得的福报,顷刻就可以积累无量的资粮,清净无量的罪业,这是毫无疑问的。因此,我们一定要想尽一切办法让自己生起这样的念头。
但勉强是没有用的,而需要有因缘。这里的所谓因缘,就是指知母、念恩、报恩以及四个具备,这些修法是所有菩提心修法必不可少的程序、框架以及重要结构,其他修法都是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一些不同的内容而已。
我们也可以将自己的身体观想成与天下众生的数量等同的无数身体,然后由观想而成的每一个身体分别去替受每一个众生的痛苦。
这种一再反复的观想方式,就是以大悲心领受众生痛苦的内容。
以大慈心布施自己幸福的修法内容,与以前所讲的差不多,就是要培养出这样一种念头:如果有一天真正有这样的机会,可以将自己的幸福及幸福之因——善业赠送给他人,我也必须毫不犹豫地做到。
现在我们不可能有这样的念头,否则就不会是一名凡夫。正因为我们缺少了这样的概念,才会从无始以来漂流轮回至今,付出了无以数计的代价,却没有得到任何回报,以至于沦落到今天的地步。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要改变长劫以来养成的自私恶习,从现在开始,我们就必须以滴水穿石的精神,持之以恒地修习以大悲心领受众生痛苦,以及以大慈心布施自己幸福的两个修法。
刚一开始,只能强迫自己去观想,但我们的心根本不愿意真正地接受这种理念。此时,就应当查找原因,我为什么不能这样做呢?就是因为在知母、念恩、报恩的修法上有所欠缺的缘故。然后又回过头去再次修持知母、念恩、报恩的修法,直到有把握真正做到的时候,才算达到了修法的标准。在没有达到标准之前,就决不能轻言放弃。
至于出定以及回向的方法,以前已经讲过,此处就不再重复。以上是打坐时精神上的训练,下面宣说日常生活行为中的修法。
2、行为上的修法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必须每时每刻提醒自己,从现在起,我要为断除众生的痛苦而努力,无论自己是否能获得解脱,也始终将利益众生放在第一位。哪怕为了一个众生的解脱,而奋斗成千上万个大劫,也心甘情愿。我们必须要有这样的勇气,并在这种勇气的基础上,去作利益众生的事业。虽然因每个人的能力不同,而在利益众生的深度方面有所差别,但只要尽己所能地去作,就是行为上的自轻他重。
这些说起来轻松简单,可要落实到行动上,就有很大的难度。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必须锲而不舍,全力以赴。我们以前可以在面临人与人之间的勾心斗角,遇到官场中的尔虞我诈时不低头、不屈服,并自以为是地将其看作勇敢。其实,这只不过是自欺欺人,并不是真正的勇敢。如果能直视,甚至战胜,在修持自轻他重等修法上所遇到的困难,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勇敢,这样的人,才是当之无愧的勇士。作为修行人,我们应当将自己培养成这样的勇士!
无始以来,我们一直将好的东西当作不好的,将不好的东西当作好的。世人想望追逐的钱财、名利等等,往往是在没有给自己带来任何利益的时候,一夜之间就不辞而别了。
我们大家都知道,张国荣在临死的时候,拥有三亿港币的身家,但万贯家财却不能化解他的苦楚;而继韩国现代集团创始人,富可敌国的大亨——郑周永扔下偌大家业去世之后,今年八月,其爱子——韩国现代集团总裁郑梦宪,也选择了以跳楼来结束自己的生命;今年五月,菲亚特总裁翁贝尔托·阿涅利因患肠癌医治无效而辞世;麦当劳公司前总裁吉姆·坎塔卢波也是赤条条地猝然离开了人间,除了因制作“巨无霸”、炸鸡腿等等而欠下的累累血债之外,没有带走一分一厘、一针一线……这样的事例简直是举不胜举。他们当初所挣的这些钱财,并不是像下雨一样,不费吹灰之力便到手的,他们也为此付出了相当的代价。但这些金钱、名利不但不能拯救他们,反而往往是因这些金钱、名利,才结束了他们自己的性命。
有一位心理医生曾经讲过,生活在大城市中的人,无论从哪一个角度看去,每二十个人当中至少有三名精神病人。虽然他们享受着卫生、绿化等方面的优厚待遇,享受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在光鲜精致的外衣、养尊处优的面孔下,却隐藏着纷纭的烦恼,隐藏着杀盗淫妄等恶业。
因此,物质上的享受并不能解决我们的问题,只有用大乘佛法的甘露水来洗涤自己的内心,力争将肮脏的自私心彻底洗刷干净,才算走上了菩提道。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如果我们能坚持不懈地修持,就一定会取得成功!
大圆满前行
2.2.2.3.1.3 己三、修自轻他重菩提心
观想自己无论住于轮回还是堕入地狱,病也好痛也好,遭受任何不幸都可忍受,并且但愿其他众生的痛苦成熟于我的身上,愿我所有的安乐与善果他们能圆满具足!内心深处思维并付诸于实际行动。关于这方面的实例,诸如阿底峡尊者的上师仁慈瑜伽、达玛日杰达,我等大师释迦佛曾转生为莲花国王、投生为乌龟以及转生为宝髻国王时的感人事迹等等。
仁慈瑜伽上师在讲法时,有一个人用石头打狗,上师喊着“痛啊痛”而栽倒在法座上。在场的其他人看到那条狗安然无事,都认为上师在故弄玄虚、装腔作势。仁慈瑜伽上师知道他们心中的想法,于是便将背部显示给众人看,人们清晰地看见上师的背上在那条狗遭受击打的同样部位已经高高肿起。众人才对上师真正地代受狗遭石击的痛苦这一点坚信不疑。
再有,上师达玛日杰达最初是声闻有部的一位班智达,虽然前半生从来没有听过大乘法,却安住在大乘种性中,不经勤作自然而然具有大悲心。一次,他的邻居患了一种严重疾病。医生说:“治疗此病需要活人的肉,如果有就能够治愈,但不可能找到,看来没有其他的办法了。”
达玛日杰达上师说:“如果能治愈他的病,我施给肉。”说完便割下自己大腿的肉交给他。病人吃了肉,果然见效。达玛日杰达尊者由于当时还没有证悟空性而感受了剧烈的疼痛,但因为悲心极其强烈而并没有生起后悔之心。他问病人:“您感觉好些了吗?”
那人说:“是的,我的病已经好了,却给您带来了痛苦。”
尊者说:“只要您安乐,即便是死我也心甘情愿忍受。”因为疼痛难忍,晚上根本无法入睡。到了黎明时才稍稍入睡,梦中出现一位身着白衣之人对他说:“要想获得菩提必须经历像您这样的苦行,善哉!善哉!”之后用唾液涂抹他的伤口,用手擦拭。他醒来以后伤口果真已经完全康复如初而没有留下任何痕迹。梦中的人就是大悲观音。从此以后,尊者相续中如理如实地证悟了实相密意,并且对龙树菩萨所著的中观理集五论 词句全部能够朗朗流畅地背诵。
世尊转生为莲花国王时,一次他的领土内发生了一场严重的瘟疫,许多人因此而丧生。国王唤来医生问:“如何才能有效地消除瘟疫?”
医生回禀:“如果有如河达鱼的肉便可医治,其他的办法因为瘟疫之毒所遮蔽而无法知晓。”
听到此话,国王选择了一良辰吉日,清晨沐浴、更衣、受持八关斋戒、对三宝做了广大供养、猛烈祈祷之后便发愿:愿我死后立即转生为斗雪河中的如河达鱼。说罢便从数百丈高的皇宫上纵身跳下,结果即刻化生为斗雪河中的如河达鱼。接着那条鱼以人语对众人说:“我是如河达鱼,你们取我的肉吃吧!”于是众人纷纷割取它的肉,身体的一侧被割完后,它又翻到另一侧让人割,一侧的肉割下后,又长出来,就这样轮番交替。食用鱼肉后,所有的病人全部恢复了健康。那条鱼又对众人说:“我就是你们的莲花国王,为了让你们摆脱疾病而舍弃自己的性命转生为如河达鱼,你们如果想报答我的恩德,就应该竭尽全力断恶行善。”众人也依照他的教诲去做。从此之后,他们都没有堕入恶趣与邪道中。
此外,世尊曾经投生为一只庞大的乌龟,有五百商主去大海取宝的途中,船只毁坏,接近死亡。这时,乌龟以人语对他们说:“你们全部骑在我的身上,我救渡你们到彼岸!”于是它将所有商主载到岸边。因为疲惫至极,一到岸边它就睡着了。这时有八万只蚊子一起吸吮着它的鲜血。乌龟醒来后,看到这种情景,心想:如果回到水中或者就地翻滚,恐怕这些蚊子就会死亡,于是它依然如故地躺在那里,舍弃了身体与性命。世尊成佛时,当时的八万只蚊子转生为八万天子前来闻法,最后现见真谛。
(世尊曾转为宝髻国王的公案):曾经在夏给达国境,金髻国王与王妃妙丽欢喜母生了一位太子,他的头上天生具有一个珍宝顶髻,从顶髻上降下的甘露可以触铁成金,因此给太子取名为宝髻。太子诞生之时,空中也降下各种各样的珍宝妙雨,他还有一头堪为大象之最的“妙山”宝象。宝髻太子(继承王位以后)如理如法治理国家,经常发放广大布施,使得整个国内杜绝了贫穷与乞丐。
折克仙人有一位从莲花中出生的标致美女,供养给宝髻王做王妃。她生下一位太子,与宝髻国王一模一样,取名为莲髻。一次国王广行供施,宴请折克仙人、难忍国王等诸多人士。
当时帝释天为了观察国王的意乐而摇身变成罗刹从护摩 火中出现,来到国王面前乞讨饮食。国王给了他各种美味佳肴,他都全然拒绝并微笑着说:“我需要的是刚刚宰杀的动物的温热血肉。”国王有点为难,心想:如果不损害众生就无法得到那样的血肉,可是我本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也绝不能损害其他众生,假设不给他,这个罗刹也会深感失望,这该如何是好呢?转念又一想:看来现在布施自己血肉的时刻已经到来了。于是说:“就将我自己的血肉给你吧!”
众眷属惊慌失措万分焦急,百般劝阻也阻止不了。
国王用针刺破自己的细顶脉 供罗刹饮血,罗刹一直饮到完全满足为止。之后,国王又割下自己的肉给他吃,他也是一直吃到显露白骨才肯罢休。
众眷属十分悲痛,尤其是王妃因为悲伤过度而昏倒在地。
国王还没有丧失忆念,这时帝释天无比欢喜地说:“我是帝释,不希求血肉,请中止布施吧!”说完便取出天人的甘露加持国王的伤口,随即国王也完全恢复如初了。
后来,国王将妙山宝象赐给了辅佐自己的大臣梵车。
当时玛热贼仙人有一位已经获得禅定的弟子来到,国王十分恭敬地问道:“您需要什么?”
那位弟子说:“我的上师传授给我吠陀 知识,我要报答师尊的恩德,他老人家现已年迈,身边没有侍者服侍,我想供养上师侍者,特来乞讨您的王妃与王子。”
国王也应允了,于是那人便将王妃与王子带回去供养了上师。
难忍国王酷爱那只宝象,返回自己领土后派人送信,告诉宝髻国王:“必须将宝象给我。”
宝髻国王答复说:“我已经将宝象给予婆罗门了。”
可是他执意不听,并且扬言“如若不给宝象,便要动用武力”。随后发动大批军队。
宝髻国王十分伤感地说:“唉,由利欲熏心所牵制,最为亲密的朋友瞬间也会变为最大的仇敌。”心中思量:如果我率兵迎战倒是很容易取胜,但这样必定会伤害许多众生,还是三十六计走为上策。正在这时,四位独觉降临在他面前说:大王前往森林的时间已到。然后依靠神变将国王带到了林间。
当时,宝髻王手下的诸位大臣前往玛热贼仙人处索要莲髻王子,仙人也予以归还。后来王子作为首领,率领军队与难忍国王交战,结果大获全胜。
难忍国王惨败之后逃回自己的国家。因为当时难忍国王品质恶劣、行为卑鄙而导致他的领土内发生了一场严重的疾疫与饥荒。难忍国王问诸位婆罗门:“如何才能有效地消除疾疫与饥荒?”
众婆罗门回答说:“如果有宝髻国王的顶髻就会有效,应该前去索求。”
国王说:“他可能不会给吧。”
他们说:“众所周知‘宝髻国王无所不施’,任何东西都会给的。”
于是难忍国王派遣一名婆罗门前去索求。
当时宝髻国王在林间到处观赏悠闲漫步,不知不觉走到了玛热贼仙人所在地的附近。此时宝髻国王的王妃到林中寻找树根树叶等,遇到了一个猎人。猎人对王妃生起贪爱之心。正当处境十分危险之际,王妃祈祷:“宝髻国王救护我。”并失声痛哭。
国王远远听到她的声音,前去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猎人看到国王从远处而来,误以为是仙人,因为害怕恶咒而惊慌逃走了。
国王看到曾经拥有国政、无比安乐而如今感受如此痛苦的王妃,十分悲伤,不禁慨叹道:“呜呼,一切有为法,皆无可信矣!”
这时,难忍国王所派的婆罗门来到宝髻国王面前,讲述了事情的经过后,索要顶髻。国王说:“你自己斩断拿去吧!”婆罗门砍断顶髻后带回本国,结果遣除了难忍国境内所有的疾疫与饥荒。宝髻国王因为被斩断顶髻的疼痛为缘,对那些热地狱的有情生起了猛烈悲心以致于昏倒在地。顿时祥兆纷呈,由此感召诸多天众及国王的许多眷属云集在此处。他们问:“陛下,发生了什么事?”
国王站立起来,用手稍微擦拭一下脸上的鲜血说:“难忍国王要去了顶髻。”
眷属问:“布施顶髻陛下心中有何希望呢?”
国王回答:“除了期望消除难忍国境内的疾疫与饥荒之外,无有丝毫自私之心,但是恒时怀有一个强烈的愿望。”
眷属问:“那是什么呢?”
国王回答:“希望能救护一切众生!”
眷属问:“布施顶髻后,陛下有没有生后悔之心呢?”
国王说:“并没有生起追悔之心。”
眷属说:“看到陛下疲惫的表情,实在难以令人相信。”
国王发誓道:“如果我对难忍国王的眷属带走我的顶髻未生起追悔之心,愿我的身体恢复如初!”话音刚落,国王的身体便恢复如初。
众眷属祈求国王返回皇宫,国王没有应允。
这时四位独觉来到宝髻王前说:“您对怨敌也能饶益,为何要舍弃亲友呢?如今理当回归国土。”于是国王回到宫中,给诸眷属带来无比的利乐。
前行备忘录
(自轻他重)
接下来修自轻他重,在思维自他交换的基础上,进一步屡屡串习,达到纯熟程度以后,就要在付诸实践上行持自轻他重,处在凡夫位也有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就像仁慈瑜伽上师那样,这来自于世俗菩提心修炼达到纯熟的力量。而真正的自轻他重,(登地以上才能做到,)证悟见道的智慧同时现前四平等性义,也就是证悟到自他胜义离戏平等性、证悟世俗如幻平等性、证悟佛与众生平等性、证悟我与佛陀平等性,在那时,才到了能直接成办他利的开端。如果头颅被砍断带走,也只是视为粪土而别无他想,因此到了那时真正能做到自轻他重。在初学者的阶段,必须通过修炼世俗菩提心来实现自轻他重。
斩断我执的方法,包括以方便斩断和以智慧斩断两种,首先要以方便斩断我执,也就是通过修自他平等、自他交换、自轻他重的途径,最初依靠方便来断掉自私自利的分别念,随后凭借依靠方便的方便生证悟胜义的智慧把我执斩草除根。起初,反反复复修行、抉择世俗菩提心,然后要着重修炼胜义菩提心。对于一己之私的心念,是通过世俗菩提心压制、依靠胜义菩提心根除。作为一个行人,毕生当中的实修法仅此菩提心就已足够。
我们要清楚,不管享乐受苦都要转为道用。身为一个人,绝不会永恒快乐或恒常痛苦,都是偶尔快乐偶尔痛苦,苦乐交织。当我们拥有快乐或遭受痛苦的时候,要把它变成菩提道的本体。倘若痛苦没有成为行道的障碍,那就是菩萨的善巧方便。因此,身为菩萨,如果自己幸福安逸,会看成是不欢喜的事。当我们自相续萌生信心、出离心、珍宝菩提心这些安乐之因时,不可执此不放,要想到:这些会因为我一念之嗔而毁于一旦,所以为了使之永不失毁,提前就要布施给有情。当处于痛苦之中,受到麻风、天花等疾病折磨,着魔中邪,被晦气所逼,诸如此类的不幸此起彼伏,也要像在修皈依时那样,认识到这是三宝的大悲所致,心里想:我生生世世当中所积下的不善因、后世所要感受的一切业果,依靠三宝的大悲,在今生今世就得以成熟,但愿以我一人的这种灾难替代天边无际一切有情感受的所有苦楚。当生起贪心嗔心等苦因时,也要想到这是三宝以大悲警告暗示我还有要舍弃的烦恼,但愿依此承担起一切有情的贪心等所有烦恼,从而使一切众生的贪欲等所有烦恼和业成熟于我的相续。这样一来,不管是苦因还是苦果,都转为道用,成为菩提道的助伴,进而使无数劫的罪恶得以清净,使资粮得以圆满。
再者,当目睹破戒等恶劣的修行人时,要对他修施受法,而且要意识到自己的守戒必须依靠对治,好比乌鸦不敢吃活蛇一样,如果我们没有丧失正知、正念、不放逸的对治,就不可能导致弥天大罪之因的堕落。又如当碰到死蛇时,就连乌鸦也会如同大鹏鸟一般为所欲为。同样,如果我们离开了对治,那么微故细过也会成为堕落的因,由此可见必须要增强对治力。作为追随雄师般如来圆满佛陀出有坏的菩萨我,好似幼狮,对于一切所对治的堕落,要提高心力,坚忍不拔。如果对于自己严守戒律等进而使别人守戒等心怀耽著、傲慢、实执,那就是魔业了,因此务必予以断除。就这样发自内心自他相换。
在自他平等和自他相换菩提心的基础上,获得不为八风所动的威力以后再修自轻他重,心里思维:我从今天起,不管获得解脱也好,没得解脱也罢,地狱、饿鬼、旁生等六道众生的痛苦理当由我来承受忍耐,我的幸福安宁快乐的事等博施给一切有情……
对于上从有顶下至地狱之间的一切有情,修知母、念恩,萌发想要报恩的念头。在希望他们离苦时念念想到:但愿所有众生远离三苦的苦果及贪嗔痴等烦恼的苦因,以及由它所引发出的十不善业、五无间罪、近五无间罪、四重罪、八邪罪等苦因及苦果;如果他们远离了苦因及苦果,那该多好;我一定要使他们远离苦因及苦果;随后虔诚祈祷三宝。即便这样也无济于事,但愿速在当下一切众生的苦果及苦因都成熟于我的相续,以心态和行为来取受众生的苦因及苦果。如果有一个必定能成熟的办法,那我甘愿代替一切众生的血肉、骨骼、病痛、死亡等,如果堕落到地狱之处,那么地狱一切众生的痛苦都由我来感受。
或者观想:根据众生一一的数目,我的身体也变得多如其数,而作为某某众生的替身,感受所有痛苦也甘心忍耐。
或者观想:我的身体变成庞然大物,遍及三界六道一切处所,上身感受普及善趣的行苦变苦为主的一切痛苦,从而使善趣的所有众生离开痛苦。再观想:下身主要感受三恶趣的苦苦,从而使三恶趣的一切众生离苦得乐。从地狱等分门别类的一一痛苦开始细致入微加以思维,把这些痛苦承受在自相续中,使沦陷那里的众生远离所有痛苦,享受人天善趣果报直至圆满佛陀之间的一切安乐,一一众生悉得成佛。到最后,一切众生成佛时,想到那些众生是依靠我的善根而得以成佛的,我实在喜出望外。
我们还要生起这样的想法:在漫漫岁月里,就算是为了一个有情需要在尽恒河沙数劫里安住,也甘心情愿忍耐。心里要想:但愿一切众生的痛苦成熟于我的相续;行为上,我仅仅以意愿和向往但愿一切有情的痛苦成熟于我身心上。作为痛苦之因的所有业和烦恼成熟于我身心上,我的幸福安宁快乐的事通通为众生的利益而回向,奉献给众生。以大慈心施舍:从今天起,我的身体、受用、三时积累的一切善根无不奉献一切众生,其数量尽大地的微尘数、极其可观,是以想布施的意愿奉献、回向。既然布施了这一切,那就不能再出尔反尔,对于这个身体,一切众生把辔头放进口里,把鞍子鞴在背上,诸如此类,不管做什么不乐意的损害,都是理所当然的事,一切都取决于那些众生,如果再说“我的身体……”把它执为我所,那显然不是菩萨的风范。如果把身体受用以及善根,毫不吝惜、毫无贪恋地施舍给一切众生,那么直接是利益众生,间接是利益自己。
以上这些是不退失愿菩提心的方便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