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修班笔记(仅供参考请勿转发) / 4喜无量心的修法

2四无量心的修法4喜无量心的修法

Total words: 8,991. Estimated reading time: 0 hour and 40 minutes.

慧灯之光02–菩提心的修法

(四)喜无量心的修法。

喜是欢喜心,愿一切众生不离开快乐,就叫做喜无量心。修欢喜心的时候,也有观想和思维两个步骤。

观想的时候,也要先将自己的母亲观想在前面,然后对她修知母、念恩和报恩。每一座里一定都要有这三个修法,接下来就修喜无量心。

这时,要将母亲现在所拥有的无论是出世间修行方面的功德,或是世间的种种圆满(如健康、长寿等)作为修行对境,进行如下四种思维而修欢喜心:

第一发愿:愿我母亲生生世世不离开现在的快乐、幸福;

第二希求:希望母亲不离开现有的世出世间种种功德,而且愿她所拥有的一切善妙功德能更加增盛;

第三发誓:从现在起,为了母亲不离开这些世出世间的功德,我要倍加努力。发誓以后,还应将这些誓言付诸实际行动;

第四祈请:愿上师三宝加持,令我能够让母亲不离这些快乐和幸福。

这四个过程都要一一观修。修好以后,再换一个普通人的对境;对普遍人修完后,再换一个自己的仇人。起座前,观想天下所有众生,对他们修喜无量心:愿一切众生永远不离开快乐!

这些修法就是四无量心的修法。实际上,四无量心中的舍心,也应包含慈心和悲心,这种慈悲心没有任何亲怨分别,没有落入片面的泥潭,对一切众生都平等相待,这才是真正的舍无量心。也是菩提心的唯一基础。

没有这样的基础,即使嘴上说得再漂亮:“愿一切众生离苦得乐”,实际上也是心口不一、名不副实。有些人只是因为经书上是这样写的,所以才鹦鹉学舌般地跟着念诵,心里却没有丝毫菩提心的影子。我们修发心的时候,发心的偈子要念十万遍,如果你的心里没有配合,光念偈子有什么用呢?没有用。只有心里有这样的决心,口中也如是念诵,才能使发心更坚固、更稳定。所以,我们要真诚地念诵发心偈十万遍。这样念不仅有很大的善根,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巩固我们度化众生的发心。

这样修并不是自我欺骗,而是在明了真相以后,将以前因愚昧而导致的各种错误尽力挽救,改邪归正而已。刚才所讲的都是确凿的事实。以前我们因为盲目无知而没有平等的慈心和悲心,现在恍然大悟以后,就会生起平等的慈悲心。

在修完外加行和皈依以后,一定要下功夫修菩提心。因为我们现在所处的不是别的地方,而是轮回。即使是轮回中的天堂或者人间,也都是非常可怕的。既然想从这个恐怖的地方逃出去,当然要下一点功夫,想轻轻松松地逃脱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要接受这些修法。

放下自私心、生起利他的平等心,这虽然有一定难度,但也不是常人力不能及的。前面讲过,这不是神仙、登地菩萨以及佛才能做的,这就是一个普普通通像我们这样的人能做的事。很多人去做了,也成功了,他们已经做出了表率,我们只要愿意,做到这一切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有些人会想,这些太麻烦了,只要求求福报就行了。为了求福报而信佛当然比不信佛好得多,但这绝对不能解决生死轮回的根本问题。现在讲的都是能让我们解决根本问题的一些修法,所以难度当然会有。每一个人都知道,办企业、上班以及从事一些创造性的工作,也会有难度,但还是要去做。目的是什么呢?目的是钱。既然为了钱都愿意这样吃苦、这样努力,那么,为了解脱、为了全体众生的解脱,又怎么能不付出呢?

发菩提心的这些修法,是佛菩萨为大乘佛子指引的必经之路,除非你觉得轮回好,不需要解脱,不做也可以。可是,你现在觉得好不等于以后觉得好,来世转入三恶趣时的境遇更是不堪设想。到那时,好与不好已无力扭转,趁现在有办法的时候,大家一定要抓住时机。

前面也曾讲过,发出离心并不意味着从此以后就什么都不能做:不管家庭的事,不管孩子的事,不管单位的事……,当然不是这个意思。家庭事务、孩子的教育、自己企业的发展等等,可以照样去做,而跟普通人不一样的是什么呢?普通人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发财等世间利益,这些就是他们最崇高的理想;学佛的人一旦发起无伪的出离心,就不会觉得这些是最好的,他们了解还有更崇高的人生意义,虽然这些世间事务暂时要去做,但只是一种临时的谋生手段而已。

现在尽管发了菩提心、出离心,可还是人呀,人要活在这个世上,就要吃、要穿、要生活,这些生存条件当然要用自己的双手去获得,佛也没有对在家人要求,自从发出离心的第二刹那起,一切都要放下。但我们最终的目的不是这些,而是求解脱,这样的观点叫出离心,这是每一个学佛的人应该做到的。佛不会勉强每一个人都要发出离心、菩提心,但是,如果你想解脱,就要接受这些修法;若不肯接受、不这样去想、不这样去做,就无法解脱。摆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解脱道,若不接受,就等于是拒绝解脱。除此以外,佛也没有告诉我们第二条解脱道。

像菩提心这样伟大的发愿,是只有在佛陀教法下的修行人才可能具备的。其他世间的鬼、神,或是任何一个未修法的凡夫,不但白天没有这样的念头和实际行动,即使连做梦都梦不到。菩提心是非常高尚的一种发心,这一世我们有机会去感受这样的发心,去修习菩提心,实在是千载难逢,应该值得庆幸。所以,外加行修完以后,一定要去体会、去感受这些大乘佛教的精髓。

大乘佛教的中心思想就是这些。念咒、磕头、烧香、拜佛是不是大乘佛教?可能是,也可能不是,衡量的标准取决于有没有这样的发心。所以,四无量心的修法至关重要。

凡是想修大乘法的人,就要这样修,就要有这样的发心。没有这样的心,就放不下自私心;有自私心,就不会为众生付出什么,即使付出,也是有条件的,希望自己能有所回报,这样的付出不是大乘佛法的精神。我再三讲过,大乘菩萨要付出,而且要无条件地付出,这才叫做无缘大悲,这是很重要的。

总结归纳从外加行到发菩提心的这些修法之后,我们应该明白:有三种心行一定要放弃,若不舍弃,便无法修学大乘佛法,无论念佛、参禅或修密……,都绝对不是大乘行者,亦非小乘行人,这种“修行人”该如何称呼呢?简单地说,只能称为信佛的人,但不是学佛的人。我们讲过,信佛、学佛是两回事。信佛是指,你觉得佛陀很伟大,佛说的是真理,你不反对,自己却不去行持佛法,这叫做一般的信佛。而学佛是指,佛陀怎么做我也一定要这样去做,虽然现在我不能具足佛陀的一切功德,所作所为无法与佛陀一模一样,但是要有这种决心,这才是学佛。那么,在修行过程当中,我们要断除哪三种心行呢?

第一要放弃追求世间圆满的欲望。这种贪欲若不肯放弃,那么烧香、拜佛、念佛、打坐、做功课等,都是为了获得世间的圆满,就根本与解脱无关。贪图这一世的健康长寿或者下一世的人天果报,都叫世间法。

不能贪求世间法,并不是指从今以后不要去工作,不要去发展自己的企业等等,但是,只能将这些当作临时的生存手段。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我们的人生目的和价值不是这些,而是在轮回里寻求一条非常安全的出路。所以,第一个要放弃的就是贪求世间的念头。

如果你割舍不下,就只能算是修人天福报,与解脱还相差万里。若是这样,不修五加行也可以,只需在自己家中设置佛堂,供养供养佛,或者去庙里烧烧香、拜拜佛。或许你能得到今生的健康长寿以及后世的人天福报。珍宝的人身如今已经获得;难遇的佛法如今已经听闻,却连这么一点蝇头微利都不肯放下,那么,你要等到哪一天才能真正开始走解脱道呢?追求世间圆满的结果,对你来说只能意味着:长劫轮回在所难免,解脱之日遥遥无期。因此,一定要放下贪着尘世之心。

第二要放弃的是自私心。很多人虽然在念佛、磕头,但其目的只是为了自己解脱轮回。比如一些人也在精勤地修五加行,若问他们:“你为什么要修五加行?”很多人都会想:“如果不修五加行,以后我就不能听大圆满或是其他密宗的修法。”“你不能听密法又会如何呢?”“没有机会听大圆满或者大手印的法,我就不能成就。”“你不能成就又怎样呢?”“我不能成就,就会永远待在轮回里,那多苦呀!”他们修五加行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自己脱离痛苦。若是这样,就说明这种五加行虽然从名称上看是大乘佛法,但实际上却不是,因为他们只是为自己而修,没有考虑其他众生的解脱,所以这不是大乘的修法。因此,第二个要放下的就是自私心。

有人又会提出疑问:如果没有自私心,是否便不用忏悔自己的罪障?从今以后也不必为了清净自己的罪业而修法,金刚萨埵也不用修了?不是这样的,这些修法都需要,修的时候也可以观想清净自己的罪业,但这不是出于自私心。因为要度众生,必须有度众生的能力才行。怎样才能让自己有能力呢?就要先修金刚萨埵的修法,清净自己的罪业;再修曼茶罗的修法,增长自己的资粮。这样把自己的身心调整好了,才能具备度化众生的能力。之所以强化自己的这些修行能力,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将来度众生。因此,我们也不必有这种疑惑。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若菩提心真正生起,其本身就有清净罪业的能力,如五无间、谤法等很严重的罪业,都能因此减少,而普通的杀生、偷盗等十不善业,就可彻底清净。如果不修其他法,仅修菩提心,也能够达到这样的目的,再有其他修法的帮助会更快。所以,第二个要放下的就是自私心。

第三个要放下的是什么呢?等到把加行修完之后,就要去领悟、去感受无我–密宗或者大圆满正行修法中的重点,就是证悟空性的修法,那时,我们要放下我执,这也是为了能够更圆满无私地度化众生。第三个要放下的就是我执。在修加行的时候,暂时不必急于修空性,此时的机缘还没有成熟。

修出离心时,要放下世间;修菩提心时,要放下自私;修无我时,要放下我执。这些若不舍弃,所谓的出离心、菩提心就都是空话,不可能生起,所以要把它们放弃。

今后,在修行过程当中,要时刻观察自己有没有进步,如何观察呢?

第一、修外加行时要观察:在没有闻修此加行法时,我们对世间有何看法、有何贪执;修了外加行中人身难得等一系列修法后,对世间又有怎样的看法,如果前后毫无改变,一切还是为了自己世间的健康、长寿、快乐等,便可确认自己的修行没有任何进展、没有任何收获。

第二、修菩提心时,同样要反省:在听闻修持菩提心修法的前后,我的自私心有没有变化?如果修法之前,一切只为自己,对他人的苦乐无动于衷;修法以后,虽然口里天天在念发菩提心的颂词,哪怕念了十万遍,但内心深处还是认为其他人的好坏都无关痛痒,只盼自己能早日得解脱,自己能早日明心见性,自己能早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等等,仍然没有为众生着想,那就可以确认,虽然听了加行、修了加行,自己却没有任何大乘法的收获。

放下我执,对我们来说还有一定距离。虽然在修加行的过程中,根机好的也有可能明心见性,但对一般人而言,这是比较难的。所以,对这一点暂时还不能要求。

总之,第一要舍弃世间,第二要放弃自私心,但不能产生误会,认为出离心是消极逃避,菩提心也是不能实现的妄想等等。一旦有这样的想法,就会成为修行的障碍。如果如理如法地去修,这些修法与你们的工作家庭没有任何矛盾。在佛住世时,印度的很多国王在治理江山、管理天下的同时,也在发菩提心,根本不相抵触。所以,你们不能以为一旦发了菩提心,就没有办法生活和工作了。

希望大家能够重视菩提心和出离心,绝不能认为出离心、菩提心可有可无,从而放弃这万劫难遇的修行机会。从无始以来,我们已经历了成千上万次不可思议的生死轮回,直到今天还是一个普通人,再过几十年告别人世时,如果没有加紧修行,只能再次空手归去,除了所造的如山般的黑白业外,其他什么也带不走。所以,在整个生命轮回的过程当中,这一世是非常关键的。无情的事实就是这样,珍不珍惜这个机会,全凭自己作主了!

大圆满前行

2.2.2.1.4 戊四、修喜无量心

在修喜无量时,观想任意一位具有种姓、权势、财富、地位等生在善趣当中幸福快乐、长寿无病、眷属众多、受用具足的一个众生作为所缘境,对他既没有竞争的心理也没有嫉妒的情绪,反而在心里想:但愿他具有比这更高一等的人天福报,拥有吉祥富足、无损无恼、智慧广大等等众多圆满的功德,如果其他众生也能处在这样的位置,那我该有多么高兴啊!反反复复观修。首先,对自己比较容易生起喜心的任意对象作为所缘境来修喜心,比如自己的亲朋好友等具有功德、幸福快乐的人;其次,当相续中对他们生起了喜心以后,接着再对所有中等人观修;最后,针对那些损害自己的怨敌、特别嫉妒的对象来观修。彻底根除对他人财富圆满忍无可忍的恶心,对凡是拥有安乐的所有众生,修喜不自禁的欢悦之心,最终于无缘中安住。

所谓的喜心就是指无有嫉妒的心态,所以我们必须以各种方便来修炼自心,想方设法努力使自相续不生起嫉妒的恶心。尤其是,佛子菩萨们发心利益一切众生,所要做的就是究竟将这所有众生都安置在永久安乐的圆满正等觉果位,暂时让他们拥有人天增上生的福报,又怎么能对于众生由各自业力而获得的微乎其微的功德受用心不欢喜呢?如果自相续被嫉妒蒙蔽,从此之后对他人的功德视而不见,自身积累滔天大罪。

从前,当至尊米拉日巴福德圆满、事业广大的时候,法相师 达罗心生嫉妒,前来驳斥。至尊无论如何显示神通神变,他不但不起信心,而且一味萌生邪见而大肆诽谤,结果后世转生为一大恶魔。还有一位法相师匝普瓦格西下毒暗害至尊米拉日巴,诸如此类的这些现象都是因为嫉妒心而引起的。

所以,对于具有嫉妒心的补特伽罗,真佛出现也无法引导他们。因自相续为嫉妒所蒙蔽,始终看不见别人的功德,因为不见功德,也就生不起丝毫信心,因为不起信心,也就不能作为悲悯与加持的法器,就像提婆达多与善星比丘二人本来都是世尊的堂弟,可是由于嫉妒扰乱相续而对世尊一点一滴的信心也生不起来,尽管一生在本师释迦牟尼佛身边,可是也没有办法得到调伏。

不仅如此,而且总是对别人心怀恶念之辈,非但不能损害他人,自己反而会积累严重的罪业。从前有两位著名的格西互相敌对。其中的一位格西听说另一位有了女人,于是对侍者说:“煮上好茶,我听到一个好消息。”

侍者煮好茶后端给他问:“您听到了什么好消息?”

他说:“我们的那个对手某某有了女人,破戒了。”

当根邦扎嘉听到这件事,板着脸说:“真不知他们二人到底谁的罪过严重?”

经常怀有这样嫉妒或竞争等心态之徒,既无益于己也无害于人,只是毫无意义地自我造孽而已。所以,我们一定要断除这样的恶心歹意,不论何时何地,当看到其他人种姓高贵、相貌端严、财产丰富、广闻博学等等功德顺缘样样齐全,这时要诚心诚意地修欢喜心,并且在心里想:这个人拥有这样的功德、财富,我真的十分高兴,如果此人具有比这些更胜一筹的权势、财富、名誉、功德等十全十美的福报,那该多好!发自内心地观修。

所谓的修喜无量要如同骆驼找回丢失的幼崽一样,母骆驼比其他众生更加慈爱它的孩子,如果它的骆驼崽丢失了,那么它会非常非常忧伤,假如失而复得,它会产生出乎意外的喜悦之情。我们要像这样来修喜心。

四无量心是自相续生起真实菩提心正确无误的因。无论如何,在相续中还没有生起四无量心之前必须精进观修。如果为了容易理解而将四无量心的意义归纳的话,可以包括在心地善良当中,所以我们随时随地要始终如一地修学心地善良。

从前,有一次阿底峡尊者感到手痛,于是把手放在仲敦巴的怀里说:“请您给我加持一下这只手,因为您有一颗善良的心。”尊者一直将心地善良放在重要的位置,平时问安也是说:“生起善心了吗?”在一切教诲中也着重强调:“心地要善良啊!”

随着心的善恶,一切黑业白业以及业力的强弱也会有相应的变化。如果怀有一颗善心,那么身体所做的事和口中所说的话都会成为善法,就像前面所讲的把鞋垫放在泥塔小像上的公案那样。如果心存恶意,那么尽管表面上似乎是善行,实际上通通成了恶业。因此我们不管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要学修心地善良。正如(宗喀巴大师)所说:“心善地道亦贤善,心恶地道亦恶劣,一切依赖于自心,故应精勤修善心。”

心善地道如何善呢?下面以实例来说明这一点。从前,母女二人互相搀扶趟过一条大河,结果母女俩都被大水冲走。当时母亲心想:如果我的这个女儿不被水冲走,那么我自己被水冲走就冲走吧!女儿也同样心想:如果母亲不被水冲走,我自己被水冲走就冲走吧!她们二人彼此之间生起这样的善心,虽然她们都溺水而亡,但是死后均转生到了梵天界。

此外,以前在夏萨够喀地方,有六位出家人和一名信使共有七人上了同一条船。船行进到河的四分之一时,船夫对大家说:“船超重了,要么你们当中会游泳的一个人跳下去,要么我跳到水里,你们中的一个人来划桨。”所有的船客全是既不会游泳也不会划桨,那位信使说:“与其所有的人死,还不如我一人死好。”随后便纵身跳入水中,此时空中彩虹环绕、花雨纷纷,信使本来不会游泳却顺利到达河的彼岸而安然无恙。

那么心恶地道又怎么恶呢?从前,一个乞丐躺在城门过道上胡思乱想:如果这位国王的头颅断掉,让我来做国王那该多好啊!他心里屡屡萌生这样的恶念。第二天早晨,正当他酣然熟睡的时候,国王乘车而来,车轮恰恰辗过这个乞丐的脖子,结果他自己的头断了。

本来我们求法的目的就是为了随时随地以正知正念护持自己的这颗心,如果对自相续不进行详察细审,那么很容易在无意义中生起猛烈的贪心嗔心而积累下深重的恶业。那个老乞丐生起了如此不切实际的恶念,结果立即受报应。本来,安安稳稳地坐在宝座上、舒舒服服地睡在宝榻上的国王头颅也根本不可能随随便便断掉。假如国王的头真的断了,那么国王驾崩后身为国王的太子不继承王位,犹如猛虎熊豹般的大臣们不执掌国政,难道会让你这样一个漂泊不定、穷困潦倒的老乞丐做国王吗?

如果我们没有好好观察自相续,那么在无意中很可能会生起那样的恶心。如夏日瓦格西说:“当护意国政,否则三有增。”

另外也有这样的事实:从前,世尊与比丘僧众到施主家中应供时,有国王种姓和婆罗门种姓的两个小乞丐,当那个婆罗门种姓的小孩去乞讨时,佛陀及眷属还没有用斋,所以他什么也没得到;国王种姓的小孩是在世尊及眷属享用斋饭后去乞讨的,所以获得了许多剩余的甘美食品。他们二人下午在途中闲谈时,国王种姓的小孩满怀信心地说:“如果我具有财产、受用的话,那么我在有生之年一定以衣食、受用等一切资具供养世尊和他的眷属,并且恭敬承侍他们。”

婆罗门种姓的小孩子则恶狠狠地说:“假如我拥有权力成为一国之主,那么我非要砍掉那个光头沙门和他眷属的脑袋不可。”

之后,国王种姓的小孩来到了另外一个地方,在一棵大树的树荫下休息。其他树的荫影都已迁移了,但是国王种姓的小孩所在的树荫却始终没有移动。当地的国王去世后无有太子继承王位,他们便发出公告需要一位具足福德威望之人做国王。人们四处寻找,有人发现一个睡觉的小孩,明明中午已过但他上面的树荫仍然原地未动,于是唤醒他,请他继承了王位。后来他如愿以偿,履行诺言供养佛陀和他的眷属。

那个婆罗门种姓的小孩躺在一交通要道休息,马车疾驰而来,辗在他的脖子上,他断头而亡。

如果经常唯一修学心地善良,那么不但今生的一切所愿能称心如意,受到白法方面天神的保护、蒙诸佛菩萨的加持,一切所作所为成为善法,而且临终时也不会感受气息分解的剧烈痛苦,后世还会获得人天果位,究竟现前圆满正等觉的果位。因此,我们绝不能马马虎虎不观察自相续而顶礼转绕、念经诵咒等装模作样地广行善事,而要懂得经常观察自相续、修学心地善良,这一点相当相当重要!

前行备忘录

修喜无量心:首先也是对自己的母亲,从知母、念恩、想要报恩开始修,再修希望她具足安乐的慈心和希望她远离痛苦的悲心。接着,再观想自己的母亲,有吃有穿、有住宅有卧具,有财产有受用,有权有势,有地位有名声,拥有点点滴滴的幸福快乐,这是所缘或者对境。行相或心态:把这看作是值得欢喜、大有必要、不可缺少的,修欢喜心。但愿母亲所拥有的微乎其微的乐果及善业的乐因,永不失去、永不衰落而蒸蒸日上,永不离开善业的乐因及乐果;如果母亲不离开善业的乐因及乐果,那该多好;我一定要使母亲不离开这一切;为此虔诚祈祷三宝。但愿母亲不离开如此所拥有的一切乐因及乐果,蒸蒸日上,直至暂时增上生人天果报、究竟决定胜解脱及遍知佛果之间与日俱增;如果能够与日俱增,那该多好;我一定要使其与日俱增;为此虔诚祈祷三宝。就这样,观察、安住轮番交替而修。

无缘的喜心:就是引生出三轮现而无自性的定解。

在座间阶段,随时随地对凡是幸福安宁的有情不生嫉妒,而满怀欣喜。对于具备闻思修行的道友等众人,也但愿他们不离开这样的所有安乐功德,但愿他们永不离开这些功德而蒸蒸日上,如果他们不离开这些功德那该多好。这般修喜心,有使自相续闻思修行不衰不退的必要。一切有情是母亲,我作为孩子,本来,母亲的一切安乐该由子女来实现,对于不需要我去成办而有情各得其乐,只能是满怀喜悦之情,而根本不会有嫉妒之心。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

甲七(宣说修持方法)分四:一、修舍无量心;二、修慈无量心;三、修悲无量心;四、修喜无量心。

乙四(修喜无量心)分六:一、修喜无量心之必要;二、修喜无量心之所缘境;三、修喜无量心之证相;四、宣说喜无量心之本体;五、修喜无量心之功德;六、修喜无量心之果。

丙一、修喜无量心之必要:

于诸悲润之有情,各得其乐修喜心。

若见到安乐之众生,则观修喜心。《般若二万颂》云:“若见众生各享其乐,则当思维:愿彼等不离此乐,愿其具足超胜人天之遍知佛陀安乐。”

丙二、修喜无量心之所缘境:

所缘具乐之众生,奇哉此等诸有情, 不需我令获安乐,各享其乐极善妙, 从今乃至菩提果,愿彼永不离此乐, 如是观修喜无量,当从一至一切众。

修喜无量时,观想方式即从一位安乐的众生到一切众生。

丙三、修喜无量心之证相:

喜无量心之验相,无有嫉妒生欢喜。

对于他人的圆满无有嫉妒,生起欢喜之心即是修喜无量心的验相。

丙四、宣说喜无量心之本体:

修习有缘喜心后,当修无缘喜心定。

观修喜心对境的一切众生也是无而如幻显现。《三摩地王经》云:“如是大庭广众中,诸魔术师幻化相,各种马象及马车,如是显现实皆无,当知诸法亦复然。”《宝鬘论》云:“于异生秘密,即彼甚深法,世间如幻化,是佛教甘露。犹如幻化象,虽现似生灭,然于事实上,无生亦无灭。如是幻世间,虽现似生灭,然于胜义上,生灭皆非有。譬如幻化象,无来亦无去,唯心愚痴尔,实则无所住。如是幻世间,无来亦无去,唯心愚痴尔,实则无所住。超越三世体,唯名言安立,诸法有或无,世间非实有。”

丙五、修喜无量心之功德:

通过如是而观修,则依喜心之实相, 会令身语意三门,任运自成寂灭乐。

通过修习,以实相之喜心使身语意趋入究竟寂乐。

丙六、修喜无量心之果:

修习喜无量之果,境地稳固心欢喜。

《般若八千颂》云:“若获得广大喜无量心,则不为一切声闻、缘觉所夺,以此能获得无上圆满之决定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