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四无量心的修法2慈无量心的修法
Total words: 7,054. Estimated reading time: 0 hour and 32 minutes.
慧灯之光02–菩提心的修法
(二)慈无量心的修法
慈心的本意是什么呢?愿一切众生获得快乐,这种念头叫做慈心。慈无量心修法也有两个步骤,第一是观想,第二是观察。
现在不用观想两排人,只需观想一个对境:现世的母亲。她的相貌是什么样的,就观想成什么样,如果她已不在人世,就将她生前的模样,观想在自己面前。
然后开始观察这一世的母亲对我有怎样的恩德。这时,要依次作三种重要的思维,也即:知母、念恩、报恩。
第一是知母。生死轮回、前生后世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虽然现在我们看不见,但是从无始以来,在如此漫长的轮回中,在三千大千世界的每一寸土地上,我们都曾经死过成千上万次,也生过成千上万次,每一次生命的流转,大多数都要依靠父母,所以,我们敢肯定,所有的众生都曾经做过我的母亲,而且不是一次,而是无数次,这叫做知母。
第二是念恩。我们要忆念他们曾经做我母亲时的恩德。虽然这些恩德是难以度量的,但在此修法里,可以归纳为五种:第一、赐给肉体;第二、赐给生命;第三、赐予财产;第四、赐教世间法。这四种是从世间的角度讲的。第五是从出世间的角度来忆念,今天我们能有机会听法,有机会修行,有机会解脱,这也是仰仗母亲所赐的人身,如果没有这样的人身,这一切都不可能有。母亲的恩德,要从这五个方面去思维。
1、赐给肉体:如果没有父母,则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有今天的这个身体,这是很肯定的。
2、赐给生命:出生以后,如果母亲不养育我们,则每个刚刚落地、嗷嗷待哺的婴儿都无法依靠自己的能力去生存。从这方面来看,不但肉体是母亲给的,连生命也是母亲赐予的。
3、赐予财产:我们刚刚降临人间的时候,每个人都是两手空空,身无分文,吃、穿、用等所有的基本生活用品都是母亲赐给我们的,这是给予财产的恩德。
4、教授世间法:每个人出生时,都不会说话,不会走路,连吃饭都不会。这些人间最基本的知识都来源于母亲,在这个世界上,我们的第一位老师也就是母亲。这就是教世间法的恩德。
这四点的内容虽然不是很多,我们却要反复地思维:小时候,母亲对我是如何地疼爱;她克服了多少困难,辛辛苦苦地打工、干活来养育我……每个人都可以从实际生活当中,撷取大量有用的修行材料。
我们都明白,天下所有的父母,对自己的子女都是极其关爱的,哪怕是毒蛇、老虎等猛兽也不例外。它们虽然可以凶残地杀死其他生命,可是对儿女们依然是舐犊情深、慈爱有加,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既然动物都能如此,人又岂能例外呢?可见父母的深恩厚德是难以尽述的。
大多数人对母亲都有不同程度的慈悲心,通过这些观察,对母亲难以抑制的慈悲心就会源源不断地生起。
第三是报恩。母亲不但现世是我的母亲,对我有这样的恩德,而且在多世累劫当中,她也无数次地做过我母亲。每次做母亲时,都与现在一样,对我有那么多的恩德。她为了养育我含辛茹苦、任劳任怨,还造了那么多杀生等罪业。一位母亲从怀孕到最后命终之时,在养育一个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要造多少杀盗等业,这是每个人心里都十分清楚的。因果报应,纤毫不爽,她当时为我造业的果报,我没有办法代受,却要让她独自去承担。
若她已不在人世,就很可能已经因为为我造业而堕落到地狱、饿鬼或旁生道中,正为众多剧苦逼迫,备受折磨、度日如年。去救她?还是对她的痛苦熟视无睹?答案是毋庸置疑的。如果我无能为力,还情有可原;但是,如果我有办法,为什么还不立即行动?这样,想救度母亲的念头就会不由自主地生起来。
怎么去救度她呢?孝敬母亲财物吗?她现在身处何方,我都不知道,又怎能将钱财物品送给她呢?这些是无济于事的。更何况,钱财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呢?能减轻她的痛苦吗?能让她永得安乐吗?不可能!那该怎么办呢?唯一的办法就是修法,通过修法救度她,这才是报答母亲无边恩德的最好方法。如果这个念头很强,就可以为了母亲而将自己的一切弃置不顾了。
前面讲过,若自己的母亲患了重病,孝顺的子女绝对会不顾一切,即使在交通不便的地方,也要把母亲背到医院治疗。他不会考虑背母亲到那么远的地方所要面临的种种艰难,只会无条件地付出。
同样,如果慈悲心修得好,就会有很大的动力。这种慈悲心会一直鼓励我们,不让我们停滞不前。生起这样的慈悲心后,就能够放下自私的念头,不管自己成佛也好,不成佛也好,都没有关系,始终将母亲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时刻督促自己:我就是要去度她!
这仅是以自己的母亲为对境,我们需要再将对境扩大,转到这一世对我不利不害的普通人。他们曾经也做过我的母亲,在做母亲时,跟现在的母亲完全没有两样,同样赐给我肉体、生命和财产,教我世间法,使我有学法的机会,同样对我有这些利益。
当对普通人修得比较好的时候,再转到对仇人进行观察,将仇人纳为对境,对他们修慈悲心–此人现在虽然这样害我,我却不能责怪他。因为无明,他已经忘却我们曾互为父母的经历,如果他知道曾经发生的一切真相,是绝对不可能害我的,他这样做是可以理解的。他以前做我母亲的时候,同样对我有如上四种恩德。我现在如果不但不能利益他,反而加害他,就是不应该的。
对现在的母亲、亲属、普通人甚至仇人都可以这样去思维。最后起座的时候,要把观想范围再一次扩大:对一个村、一个县、一个国家乃至整个地球的众生进行观察。最后,对遍天下的一切有情都会产生同样的慈心。
为什么首先以母亲为对境,然后是普通人,再次是仇人,最后是一切众生呢?这是一种诀窍。如果首先对所有的众生观想,而不是按照如上次序,就会导致这样的问题:表面上看来,好像慈心、悲心已经具足了,但实际上,当遇到有人害你的时候,这种不牢固的慈悲心就会倏然消失。所以,要依照次第进行观察。
为什么要首先观想母亲呢?因为对母亲发慈悲心是比较容易的,从易处下手,先对母亲生起慈悲心后,对其他人也就会觉得比较容易了。不能先做最难的,否则你会觉得根本无法对仇人等一切有情生起平等的慈悲,那时你就会失望。
为了避免这些问题,就要依次观修。这样观修以后,即使今后有人害你,你也不会对他有太大的嗔恨心。作为凡夫,有了菩提心以后,也不可能一点儿嗔恨心都没有。但是,相对而言,这种嗔心不会保持很久,也不会很强烈。
这是慈无量心的修法。
大圆满前行
2.2.2.1.2 戊二、修慈无量心
修舍无量心达到标准之后,接着再修慈无量心,也就是说,将三界的一切众生平等作为大慈心的对境,之后要像父母养育小孩一样来修。例如,父母亲哺育幼儿的时候,全然不顾孩子的颠倒行为,也不顾自己的艰辛,只是想方设法使儿子平平安安、快快乐乐、舒舒服服。同样,自己的身语意要竭尽全力用在使一切有情今生与来世安乐、善妙的各种方便上。
每一位众生都希望自己快乐幸福,唯一追求的就是自我幸福快乐,谁也不希望痛苦哀伤,可是他们根本不知道安乐的因是奉行善法,反而一度造十不善,因此所求与所行已经背道而驰。心里这样默想:这些希求安乐反而唯受痛苦的所有众生,如果都能各随所愿各得其乐,那该有多好啊!屡次三番这样进行观修。
最后观想:不单单我自己渴望安乐,一切众生也同样唯求安乐,这一点与自己没有差别,一直修到真正生起了这样的定解为止。
正如经中所说:“慈身业、慈语业、慈意业。”口中所说的话、手中所做的事都绝不能损于其他众生,自始至终都要真诚慈爱。依照《入行论》中说:“眼见众生时,诚慈而视之。”甚至目视其他众生也应当和颜悦色,绝不能怒目而视。从前,一位专横跋扈的官员一贯邪着眼睛看别人,结果后世转生为一户俗家灶下吃剩饭的饿鬼。经中也讲述了反目视圣者而堕入地狱等的过失。
身体的一切威仪要温文尔雅,给人一种舒心悦意之感,彻底杜绝危害他众,全心全意利济有情;口中所说的每一句话也不能带有藐视、侮辱、讥讽他人的意味,一定要说实实在在、悦耳可人的话语;心里也是同样,如果饶益他人,绝不能希望自己得到好处。也不可以凭着虚伪的调柔威仪、温和语言等手段使他人将自己看作菩萨,而要力求达到发自内心唯一渴望就是利益他众的崇高境界。在心里反复发愿:但愿我在辗转投生的生生世世中,就连其他有情的一根毛孔也不损害,一心一意利益他们。
尤其是,对于依靠自己的眷属、奴仆、旁生等要满怀关爱之情,乃至看门狗以上都万万不要以殴打、役使方式过分摧残。随时随地,一举一动、一言一语、心心念念都要以仁慈为本。其实,如今投生为奴仆、看门狗而受到众人欺凌嫌弃的这些众生,也是由于往昔身为有权有势之人的时候造下了欺辱、藐视他人的恶业成熟的报应,而今来偿还宿债的。如果现在自己仰仗着有钱有势而凌辱别人,那么后世自己也同样会变成他人的奴仆来偿还宿债,所以对于那些身居自己之下的众生更应多一分仁慈、多一分爱心。特别是对自己的父母双亲、久病的患者等,自己三门尽力做利益事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利益。诚如阿底峡尊者说:“如果对远方的客人、久病的患者、年迈的父母等慈爱行事,与实修空性大悲藏者相同。”
尤其是父母对儿女仁至义尽,恩重如山,如果在父母年事已高老朽不堪之时刺伤他们的感情,实在是大逆不道,罪过特别严重。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也曾经为报母恩而前往三十三天为母说法。佛在经中说:“儿子将父母扛在左右双肩上转绕大地承侍,也难以报答父母之恩,若使父母趋入正法,则能回报恩德。”因此,身语意孝敬父母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我们一定要想方设法使他们内心转向正法。
此外,正如邬金莲花生大士所说:“切莫让老人忧伤,要恭恭敬敬加以维护。”我们言行举止要慈爱随顺关心照顾所有比自己年长的人。
当今时代我们中的有些人口口声声地说:“要养家糊口没有办法不害众生。”但实际上是有办法的。
从前,新疆地区的两个沙弥修持圣文殊法,结果面见了文殊菩萨。文殊菩萨对他们说:“你们二人与我没有缘分,你们生生世世的具缘本尊就是观世音菩萨,观音菩萨化现为吐蕃国王的形象,你们去亲近他吧。”于是他们二人便来到了西藏。在拉萨药王山 的后面,看到许多人被杀戮或者被逮捕入狱。他们问:“这是什么原因呢?”人们告诉他们:“这是国王下令惩治的。”二人心想:这位国王肯定不是观世音菩萨,我们俩也很可能被惩罚,还是赶快逃走为好!国王知道他们二人要逃跑,便命人将他们喊回来,叫到面前对他们说:“你们二人无需害怕,由于藏人刚强难调,所以我才显示幻化,我下命令砍杀的这些人全是我自己幻变的。实际上我本人对一个众生的一个汗毛孔也从来没有加害过。”
国王松赞干布执掌西藏雪域的国政,并且统辖了局部的四部王国,征服了边境的所有军队,他成办那样广大灭敌护亲的事业,却连一个众生的一个汗毛孔也没有加害过,那么如今我们只是维持一个虫穴般的小小家庭怎么会没有办法不害众生呢?加害众生的下场就是自食恶果,导致自己今生来世感受无边痛苦的报应。即使仅仅就今生今世而言,也不能成办丝毫利益。因为杀人偿命,欠债还钱……除了白白浪费自己的财产受用以外,根本没有谁依靠害众生造恶业而获得财富的。
所以说,修慈无量心要像雌鸟养育小鸟一样,雌鸟养育小鸟的时候,首先建造一个柔软舒适的窝,然后用羽翼覆盖给予它们温暖,在雏鸟不能飞翔之前始终如一动作轻柔悉心抚育。同样,我们也要通过身体的行为、口中的语言以及心里的念头慈爱善待三界一切众生。
前行备忘录
修慈无量心,当借助舍心息灭了贪嗔之后,就必须对平等是父母的有情修慈心。在入座的开端要局部性观修,结尾时,对一切有情观修。开始,在前面直接观想自己亲生母亲的音容笑貌。心里思维:现在的这位母亲,不止一次做过我的母亲,而且当过无数次我的母亲,做母亲的边际没有尽头……这是知母。
接着念恩:我并不是从天上突然掉下来的,也不是像地上长花一样自然冒出来的,而是母亲九月零十天怀胎,给予了我的生身性命。凡母亲享用饮食的营养成分,就如同油灯里放灯芯一样,经过母亲的脐部,滋养着我的身命。这是感念生身的恩德。在后来分娩的时候,母亲除了颌骨的关节以外的所有关节部位全部分离,七天之间,饱尝着“想到做爱都会胆战心惊”的痛苦。当时的我感受着“从铁砧眼里牵引出”般的痛苦。出生时候的我,说活着,连头都抬不起来,说死了,气还没有断,就是这副要死不活、蔫蔫巴巴的样子。回头看时,不知从六道什么地方来,往前瞧时,不知来到了什么地方,在当时,如果不是深情的母亲做我的母亲,也许我就死了。母亲首先剥去我身上的胎盘,用乳汁的温流给我沐浴,剪断脐带,要死的没让死,要烂的没让烂,要干的没让干……感念赐命的恩德。其后,母亲以最初的食物——甘甜的乳汁喂养我……感念施财的恩德。母亲把我当成心肝宝贝,满怀慈爱心随伴着我,以利益心养育我……凡是她会的、她懂的都通通教给我,这是感念教世间知识的恩德。
接下来从佛法的方面忆念恩德,母亲是饶益我的恩田,她把住所、床榻等一切日用资具给予我。修慈心的福田也是这位大恩的母亲,母亲对我是这般利济的,而我以前从来没有给予母亲这样的利益,甚至母亲在世间法方面教诲吩咐时,我非但不听从,反而恩将仇报骂她:“老太婆,老糊涂,你怎么还不死!”这完全是没有忆念恩德导致的。
现在想到母亲的恩德以后就要报答恩德,心里思维:母亲到底有什么所求、想要什么呢?其实她所求的、想要的无非就是快乐,衣裳、食品、住宅、卧具等等今生今世的快乐一直到善趣天、人的一切安乐,甚至晒一天热乎乎的太阳,喝一碗香喷喷的茶,诸如此类的快乐她都想求得,而不愿意受苦。可是,她却不具有信心、出离心、菩提心这些安乐的因以及增上生人天之乐直至佛果的大乐,而接连不断造作苦因,以不具乐因及乐果的深恩母亲作为所缘境,心里想:但愿这位母亲现世及生生世世,具足珍贵的信心、出离心、菩提心——安乐因;如果母亲能具足珍贵的信心、出离心、菩提心——安乐因,那该多好;我一定要使母亲具足珍贵的信心、出离心、菩提心——安乐因。为了使母亲具足安乐因而虔诚祈祷三宝。但愿母亲具足增上生人天果报直至圆满佛果之间的安乐果;如果母亲能具足增上生人天果报直至圆满佛果之间的安乐果,那该多好;我一定要使母亲具足增上生人天果报直至圆满佛果之间的安乐果;为了使母亲具足安乐果而虔诚祈祷三宝,念诵“奇哉三宝大悲尊……上师如来众生怙……勇士您具悲心力……”。当心里稍有安乐之感的时候,不遮止分别念也不跟随它,心悠然安住。
相信因果的诚挚信心是善趣的因,出离心是解脱的因,菩提心是圆满佛陀的因。
以上从知母一直到希望他们具足乐因及乐果之间,是观察修;不遮止分别念也不跟随它,心悠然安住,是慈等持。
在所有座间阶段,需要奉行一切仁慈的身业和语业,心业就是怀有“必须成办一切老母暂时和究竟的一切安乐”的心念。具体来说,我们对于父亲叔伯等长辈,包括家畜在内,要慈爱有加,断除殴打等行为。语言上杜绝口出粗语和刺耳的话,心里想到凡是众生所求的暂时究竟的一切安乐,只要能办一定要成办。
无缘的慈心,就是引生三轮现而无自性的定解。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
甲七(宣说修持方法)分四:一、修舍无量心;二、修慈无量心;三、修悲无量心;四、修喜无量心。
乙二(修慈无量心)分五:一、增上慈心;二、慈心之所缘境;三、慈心之证相;四、无缘之慈心;五、修慈心之果。
丙一、增上慈心:
若于众人皆平等,如愿自母得安乐, 当于一切诸有情,亦皆如是而思维。
若已对一切众生有平等之心,则当如敬爱父母般对一切众生作父母想而观修慈无量心。《般若八万颂》云:“当修不为声闻、缘觉所动之慈心。”
丙二、慈心之所缘境:
祈愿慈心所缘境,所有一切诸众生, 暂时获得人天乐,究竟获得菩提乐, 从一乃至无边数,一切众生而观修。
若见到不具安乐的有情,则愿彼等暂时获得人天之安乐,究竟获得佛陀之安乐。当从一个众生直至等同虚空界的一切众生观修。《中般若经》云:“见不具安乐之众生时当如是而修,愿此等众生获得天境诸天人之圆满安乐。”
丙三、慈心之证相:
生起周遍之慈心,胜过慈爱独子母。
无论见到任何众生,皆以满心喜悦、无限怜爱之情想利益他们。
丙四、无缘之慈心:
修习有缘慈心后,诸法等性中入定, 无缘广大之慈心,慈空双运为验相。
修慈心对境的众生也是地水火风空识六界集聚而产生的。若观察,则粗大的物质可分为微尘,无分微尘与意识也如虚空般不存在。应当如是而观修。《宝鬘论》云:“士夫非地水,非火风及空,非识非一切,何者是士夫?士夫六界合,是故非实有,如是一一界,合故亦非实。蕴非我非他,非彼非非彼。”又云:“有尚不可得,无有岂可得?色何唯名故,虚空亦唯名,无大何有色,故唯名亦无。亦应当思维,受想行及识,如大种及我,故六界无我。”
为何说我与众生皆没有呢?对于众生显现时身体之界,无论如何观察都不存在,意识的能依所依也见不到。所以说不缘我与我所,因为详细观察此等时本体皆为空性。《宝鬘论》云:“如剥芭蕉树,支分尽无实,士夫析六界,无实亦同彼。一切法无我,是诸佛所说。”我们所见所闻的诸法,仅仅显现也是非真非假,因为真实虚幻都是心安立的法。彼论云:“佛说见闻等,非实亦非虚。”又云:“世间离实妄。”如是诸法超离真实与虚妄,如同芭蕉树一样。《三摩地王经》云:“如人剥开湿芭蕉,欲从中得实有果,然而内外皆无实,当知诸法亦如是。”
慈无量心之证相:自己生起慈无量心的同时,就证悟了众生如芭蕉树般无有自性、无我本体之境界。
丙五、修慈心之果:
修习慈无量心果,令人见而心愉悦。
如是修习慈心,将令一切众生见而悦意,自己见到众生时也是心情舒畅,无有贪嗔等垢染。《般若八千颂》云:“多修慈心并得稳固者令众生见而愉悦,无有嗔恨。”修慈心可获得无量福德。如《十方广大解脱经》云:“谁于诸世界,乃至一劫间,护持清净戒,不如一刹那,修持慈心胜,谁于此世间,身语意造罪,纵定堕恶趣,以慈令速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