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修班笔记(仅供参考请勿转发) / 1舍无量心的修法

2四无量心的修法1舍无量心的修法

Jump to Section

Total words: 27,245. Estimated reading time: 2 hour and 3 minutes.

慧灯之光02–菩提心的修法

二、菩提心的基础–四无量心的具体修法

要发菩提心,首先要修慈悲心,若慈悲心真实不虚,发菩提心也就易如反掌了。

打一个比喻,当一个人的母亲生病的时候,如果他对父母很孝顺,就肯定会把母亲送到医院治疗。这时,他是不会求什么回报的,只是无条件地付出。他不会对母亲提出:若要我送你去医院,你要怎样怎样对我。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对母亲怀着强烈的慈悲心,所以不求回报,这叫做无条件。菩萨就是这样无条件地付出。

通常世俗人也有一些慈悲心,但他的慈悲是针对父母亲友的,相对陌生人而言,平等的慈悲就难寻难觅。而菩萨的慈悲心就可称之为无缘的慈悲心,也就是无条件、无意识、平等地利益众生–无论跟他有没有关系,无论是经常来往的亲朋好友,或是萍水相逢的陌路之人,他都以平等的慈悲心相待,这叫做无缘的慈悲,也可以叫无条件地付出,这才真正是大乘菩萨的行为。除非你不想修学大乘,那就另当别论,人各有志,你也可以从小乘法起修,最后证得阿罗汉果。但是,只要想学大乘法,即使举步维艰,也必须迎难而上。

我们可以循序渐进,首先培养慈悲心。虽然慈悲心与菩提心还有一定差距,但是,如果具备了慈悲心,就有发起菩提心的希望,所以,我们应该先从慈悲心起修。

若要广修慈悲心,则慈、悲、喜、舍四无量心都需要修;如果不愿意太广,就只修慈无量心和悲无量心,这是中等的修法;有些人的根机不一样,希望更简单,就可以只强调悲心的修法。刚刚开始修慈悲心的人,最好先完整地修习,这样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

为什么称作“无量”的慈悲喜舍呢?因为修慈悲喜舍的功德不可思议,无法衡量,其善根深广难思,故叫做无量心;再则,修慈、悲、喜、舍时,其对境是普天下所有众生,因众生数量无尽,所以也称作无量心。

四无量心在经书里依次是慈悲喜舍,舍心列于最后。但是在修法时,舍无量心却位居第一。因为所谓的舍无量心就是平等的观念。如果没有众生平等的感觉,则修出来的慈心、悲心都将成为片面的慈悲心,是不完整的。所以,首先要修舍无量心。

(一)舍无量心的修法

舍无量心的修法有两个步骤,第一是观想,第二是思维(或叫观察)。

第一、观想

观想的时候,是以人为对境,无须观想本尊、上师等。在自己的右边观想一排人,左边也观想一排人。

右边这一排是现世当中害自己的仇人。如果今生没有仇人,就可以观想经常害自己的一些魔障,如魔或鬼。如果这样观想也感觉困难,就可以想象,在无始以来的流转过程当中,我们肯定有数不清的怨敌,就把他们观想在自己的右边。

左边这排人是现世的父亲、母亲以及兄弟姐妹等亲眷,也就是对我有恩的人。

无论是怨敌,或是亲友,他们实际的相貌怎样,就观成怎样。观想就是这么简单。

第二、观察

首先,对右边的怨敌象平时一样发起嗔恨心;对左边的父母亲人生起爱心、贪心。生起贪嗔以后,再回头省察:刚才我于怨生嗔,于亲生贪,而且不只是这一次,长久以来一直如此。但是,这样做有没有道理呢?我应该去观察一下。

具体观察的时候,可以从过去、现在、未来三个角度来思维。

首先观察右边的怨敌:他们不论是人或非人,现在虽然是我的仇人,想尽一切办法来伤害我,但是,他们是不是在过去、现在、未来的生生世世当中都是这样呢?答案是否定的。

虽然他们现在不择手段地加害于我,但在过去世,他们肯定曾经做过我的父母。当其做我父母之时,也和现在的父母一样心疼我、照料我,为了我宁愿舍弃自己的一切。他们对我的恩德是那么深厚,给我带来了那么多利益。

再观察未来的下一世,当我们再次转世投胎,改身易形时,他们也不会永远都是我的仇人。而且,在无有穷尽的来世当中,他们会再次做我父母。再次做我父母时,也会与现世父母完全一样,要为我克服诸多困难,给我带来极大利益,可谓恩德巍巍。

也许无须等到来世,在不久的未来,在这一生的下半辈子,他们也随时可能会发生变化。上半辈子他对我竭力迫害,但是下半辈子我们也有可能成为水乳交融、心心相印的朋友。

所以,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所谓的仇人也是不一定的。我们也曾互为父子兄弟,只是现在回忆不起了。如果这些仇家能够回忆我们互为母子的经历,就绝对不会加害于我。例如:在两人打架打得最激烈的时候,他们若能猛然忆起前世母子拳拳、手足情深的情景,所有的仇恨就会瓦解冰消,他们会立即扔掉武器,停止打斗,这是肯定的。使我们相互敌视的罪魁祸首就是无明,正是它,使现世的仇敌无法回忆前世曾为父母亲友的场景,所以,即使现在他们害我,我也不能责怪他们。

这并不是精神上虚幻的寄托或安慰,事实就是这样。什么叫做仇人?什么叫做亲人?我们在轮回中流转,你、我、他都经历了一段漫长的时光,在这个过程当中,有时是仇人,有时是亲人,亲怨都是不一定的。

这样再三思维后,修得比较好时,对仇人的嗔恨心会慢慢淡化,直至最后完全消失。所以,舍无量心的修法极其重要。

之后,再对左边的亲属进行观察,对他们的观察与右边相反。

他们虽然现在是我的父母或者亲属,为我遣除各种违缘,给予各样恩惠,对我恩重如山,但他们是否生生世世都是这样呢?也不是。前世或者前世的前世,在无始以来的六道轮回当中,他们肯定很多次地做过我的仇人,甚至伤害过我的生命,这是必然的。

再看看未来又如何呢?他们会不会在以后的生生世世中,永远做我的亲人呢?结果也是否定的。当我再投生到另一个身体的时候,他们很有可能会成为我的仇人,那时候,就与现在右边的人一样,会千方百计地伤害我,甚至掠夺我的生命。即使在今生,虽然此时我们互相牵挂、情意绵绵,但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就会反目成仇、分道扬镳。这绝非耸人听闻,如果在短期之内不能解脱,而长时漂泊轮回的话,这就是确定无疑的结果。

这一切就像演戏一样,现在这边的人扮演我的仇人,另一边的饰演我的亲属;但是下一辈子也许就会角色互换,演仇人的扮作亲属,演亲属的饰为仇人。现在,因为我们为无明所遮蔽,没有智慧了知以前的事情,对未来的前途也茫然无知,唯一知道的,只是眼前很短暂的时光,但轮回却是极为漫长的,在这个过程当中,如果能够回忆前世,或以长远的眼光静心观察,我们就会深深地体会到,所谓的亲人与仇人,根本就是无常的,确实象演戏一样。这就是观察的方法。

这样观察后,我们会开始发现,原来我只是以狭隘的眼光去看一个很短很窄的范围,因此而指定谁是我的敌人、谁是我的亲人,并对敌人生嗔恨心,对亲人生贪欲心。因为这样的错误认识,就产生了这样不正常的贪和嗔。

前世今生不是宗教的教条,不是臆造的神话,而是千真万确的事实。而且,在这样轮转再轮转的过程当中,在我们投生的大多数时候,都是需要父母的。现世的冤亲都曾经做过我的父母,我也做过他们的父母;同样,彼此也都做过仇人,只是今天不能回忆而已。

大家应该思索,这一切究竟是事实还是教条?如果你认定这是教条,就请你拿出证据来推翻。可是,无论过去还是将来,任何一个人,任何一种学说,都根本无法推翻它;相反,却会有越来越多极具说服力的、强有力的证据来证明它。所以,这些都不是教条,不是无中生有的捏造,而是事实。

既然是事实,为什么以前我们却从未察觉到呢?因为我们没有受过佛的教育,自己又不能高瞻远瞩、未卜先知,所以一直都是这样迷茫。现在依靠佛的教育,终于使我们清醒地看到怨亲等都是不定的这个事实。

这既是理论,也是修法。观察以后,一定能有所体会。若不相信,你们可以尝试在一个月或者半个月之内去思维,我敢保证会有感受。那时,你就会确确实实感觉到亲怨就是不一定的,虽然片面的贪心、嗔心仍然存在,但能意识到这是错误的。既然已经意识到错误,你就会慢慢地去改。以上是舍无量心的修法。

这种修法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呢?它有临时和究竟的两种结果,我们万万不能停留在临时的结果上,这是很危险的。有什么样的危险呢?当你这样修了一段时间,体会比较深时,会对仇人没有特殊的嗔恨心,不想去害他;对亲人同样没有亲切感,也不愿意去利益他,亲怨都似乎很平等。但我们需要的不是这样的平等,虽然这是修法要经过的一个阶段,但最终我们要超越它,如果停顿在这里,就会成为继续前进的一大障碍。这叫做无记的舍心。无记的舍心就是不善不恶的平等心,这不是我们的目标,必须要逾越。

但是无记的平等心并非完全不需要。首先要设法将片面的贪心、嗔心降下来,降到一定的水平之后,就没有了粗大的贪和嗔。然后,要在这样的基础上进一步思维:这些众生虽然对我有利有害,但是,我应该不记前嫌,忽略有害的一面,而只强调众生对我有利的一面,也就是,按照慈无量心修法中知母、念恩、报恩的修法进行思维。这样,我们对所有的众生就能生起平等的慈悲心,这才是四无量心中的舍无量心。舍无量心就是这样培养起来的,非常重要。舍无量心修好以后,可以转入慈无量心的修法。

大圆满前行

2.2.2.1.1 戊一、修舍无量心

所谓的舍心,就是指断除对怨敌的嗔恨、对亲友的贪爱,而对一切众生无有亲疏、无有爱憎的平等心。(大多数的薄地凡夫)对现世的父母亲友等自方的有情极其贪著、对怨敌等他方的有情嗔恨难忍,这实际上也是未经观察的过患所造成的。事实上,现在的这些怨敌,在往昔的生生世世当中也曾经做过自己的亲友而互敬互爱、和睦相处、共同维护,所做的饶益也是无法想象的。而如今被当作亲友的这些人,在以往的生生世世中,有许多也曾经成为自己的仇人而加害过自己。

正如前面圣者嘎达雅那所说的“口食父肉打其母,怀抱杀己之怨仇,妻子啃食丈夫骨,轮回之法诚稀有”。

从前,法王赤松德赞的王女莲明公主刚到十七岁的妙龄就突然离开了人世。当时,法王赤松德赞向阿阇黎仁波切(莲花生大士)请问道:“我的这个王女莲明公主也该算是一个宿业清净的人,因为她转生为国王我赤松德赞的女儿,并且有幸遇见了您们这些犹如真佛一样的大智者、大译师,可是为什么她的寿命竟然如此短暂呢?”

莲师向法王解释说:“其实,您的这位王女莲明公主并不是因为什么宿业清净而投生为您的王女,而是因为以前我莲花生、君王您以及菩提萨埵曾经转生为劣种的三个儿子。我们修建夏绒卡绣大塔,莲明公主在那时投身为一只毒蜂,它叮入国王您的微血管,您无意之中用手擦拭,结果碾死了那只毒蜂,正是由于当时的命债,它才转生为您的王女。”

本来,法王赤松德赞是真正的文殊菩萨,他也有这样宿债而生的后代,那更何况说其他人呢?

现在我们这些人与父母有血缘关系,他们对我们的关怀、疼爱令人无法想象。当我们遭受痛苦或不幸的时候,他们比自己出现这类事还要悲伤,实际上这全都是往昔互相加害的宿债在作怪。如今成为自己怨敌的这些人也是同样,他们在往昔的世世代代中没有谁不当过自己的父母。就拿现在来说,虽然自己将对方看作势不两立的仇人,可是他们也不一定对自己有害;尽管自己将他们看成怨敌,但对方也有不把自己当作怨敌来看待的,就算是将自己视为仇敌,他们也没有能力加害,这种情况也是有的。再者说,也可能依靠怨敌加害的因缘,使自己暂时今生的名誉增上,遇到正法并成办究竟利乐的。换个角度来说,如果自己通过各种方便投其所好顺其心意而说些温存柔和的话,那么彼此之间成为情投意合的亲朋也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相反,现在自认为是亲友的这些人,也有子孙欺骗甚至残杀父母的情况。而且勾结反方的怨敌联合起来抢夺自家财产而发生争斗的现象也不在少数。如果子女与父母关系融洽的话,当子女出现痛苦、不快等事情的时候,父母比自己出现这类事还哀伤。为了亲友子孙等这些人,自己积累下滔天大罪,到了后世必然被引入地狱。虽然自己心里希望修持正法,可是却常常受到他们的牵连拖累,或者父母舍不得子孙、子女抛不下父母,双方一直依依不舍,以致于耽搁修法、坐失良机等等。由此看来,亲人们对自己甚至比怨敌更有害

从后世的方面来说也是一样,现在自己认为是怨敌的这些人将来转生为自己的亲生骨肉、亲友投生为深仇大恨的敌人等都是不一定的。所以,对今生今世亲怨的瞬间显现执为实有,怀着贪嗔积累恶业,使自己成为恶趣的堕石,这样做究竟有什么必要呢?我们一定要从自身做起,对天边无际的一切有情想成是父母与子孙,像往昔圣者前辈的传记中所说那样平等看待亲怨。

对以上道理加以思维、观想。首先,使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尽力对那些自己心里极其讨厌、总是生嗔恨心的对境不嗔不怒,千方百计修炼自心,当心里完全能够把他们看成是无利无害的中等人的时候,接下来再观想,这些中等人从无始以来在生生世世当中都曾经无数次做过自己的母亲,与现世的亲生父母一模一样,在没有对他们生起这样平等的慈爱心之前,一定要反反复复观修。到最后,不管是亲人、敌人还是中等人,凡是对所有众生都生起与现世父母没有任何差别的悲悯之情,在没有生起这种平等悲心之前,务必要反反复复地观修。如果没有达到这样的境界,单单对任何亲怨既不生悲心也不起嗔心,只是平平淡淡的一种心态,这叫做无利无害的愚舍,并不代表是舍无量心。真正的舍无量要像仙人布施一样。比如,仙人们宴请客人或发放布施的时候,对于高贵卑贱、强大弱小、贤善恶劣、高级中等的所有人,无有差别同等施舍。同样,我们也必须对普天之下的芸芸众生——大悲心的对境平等相待,在没有生起这样的定解之前应一而再、再而三地修炼自心。

前行广释

前行广释第092课

下面正式讲不共加行中的发菩提心。

二、发殊胜菩提心

发菩提心,对我们来讲非常重要,不管是它的力量还是功德,都无法用语言来描述。在座共同听课的人,非常有福报,否则,这样的法不可能轻易得到。因此,每个人应当有一种欢喜心。

在一切思想、一切修行中,菩提心确实无比殊胜。《大丈夫论》中讲过:“欲供养一切佛者,当发菩提之心;欲报佛恩者,当发坚牢菩提之心。”我们拥有今天这样的快乐,完全是佛陀的加持,是佛陀千百万劫中给我们创造的,故我们一定要有报恩之心。而要想报答佛恩、师恩、众生恩,修菩提心是最好的方法。

佛教的精华就是强调菩提心,没有它的话,修无上密法也谈不上殊胜。记得《前行备忘录》中说过,如果没有菩提心摄持,即使你九年闭关,关房的门用泥巴封上,也不能获得解脱。所以,菩提心在佛教中至关重要。

《旧杂譬喻经》中讲过一则公案:有一次,佛坐在树下为无数人说法。其中有人证得须陀洹果,有人证得斯陀含果,有人证得阿那含果,有人证得阿罗汉果,这样的人不计其数。

此时,佛陀脸色无有光彩,像是特别忧愁的样子。阿难问佛是何缘故。佛陀说:“就像是商人,持价值千万珍宝外出经商,路上遇到盗贼被洗劫一空,赤裸身体呆在路上,你说愁不愁?”

阿难回答:“很愁。”

佛对阿难说:“我从无数劫来,千辛万苦修持正法,欲救度一切众生成佛。但现在我成佛了,却没有起到真实作用,难道我能快乐得起来吗?”

阿难问:“不是很多人已证得声闻圣果了吗?”

佛陀说:“如同一家人,生了十几个女儿,却没有儿子的话,就不能支撑门户。同样,我虽有阿罗汉无数,可他们都不是我的儿子,不能坐在树下顿悟成佛,不能把佛法传承下去。”

说完,佛陀流下三滴眼泪,三千大千世界为之震动,数不清的天、龙、神、人都发起无上菩提心。这时,佛陀的面容立即端正和悦,放出无数光明,照亮四方,欢喜地说道:“我的教法后继有人了……”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没有被菩提心摄持的任何一个善根,纵然像阿罗汉那样,从三界轮回中得到了解脱,也不算是特别殊胜。

现在汉地、藏地有许多人,经常参禅、拜佛、烧香、念经、作经忏……但他们中的大多数,只是为了自身利益,真正为一切众生成佛而行持善法的,可以说极其罕见。这样的话,无论做什么都意义不大。所以,大家在修行时,一定要对菩提心的重要有清晰的认识,并以此摄持自己的善根。

讲正文之前,首先是华智仁波切赞叹自己的根本上师:

以大智慧现前胜涅槃,以大悲心住于轮回中,

以巧方便证轮涅无二,无等上师足下我敬礼。

华智仁波切的上师如来芽尊者,以大智慧已现前了圆满正等觉果位;但以大悲心仍显现为人的形象,住于三界轮回中,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并依靠善巧方便,针对不同众生的根机、意乐善说法要,令他们获得解脱,证得轮涅无二的圣果。在如此世所罕见、无与伦比的上师足下,华智仁波切毕恭毕敬地顶礼。

我们在学习的开头,或者修菩提心的时候,倘若各方面因缘具足,对华智仁波切为主的传承上师,以及具无量恩德的诸佛菩萨,最好也能以恭敬心念三遍这个偈颂,并祈祷三遍、顶礼三遍。因为传承上师有特别殊胜的菩提心,若能经常祈祷,自相续一定会得到调化。否则,就像如意宝虽具无量功德,有缘者不去祈请的话,也不可能降下所欲。所以,经常用恭敬心祈祷上师三宝,这是非常必要的。

大家在修行时,也不能完全崇拜理论知识,一定要知道,除了理论了知的以外,还有很多不可思议的甚深、广大领域。有些人天天用分别念探索理论,却对感官以外的加持都不承许,这也是一种极端,不太可取!

丙二(趣入最胜大乘――发殊胜菩提心)分三:一、修四无量心;二、发殊胜菩提心;三、愿行菩提心学处。

丁一(修四无量心)分四:一、修舍无量心;二、修慈无量心;三、修悲无量心;四、修喜无量心。

本来,四无量心的修行次第是慈、悲、喜、舍,最初应从慈心开始修学。但此处,华智仁波切依据无垢光尊者《心性休息大车疏》中的教言,次第有所不同。也就是,从实地修持的角度而言,首先若没有修成自他平等的舍心,慈心与悲心就会偏堕一方,而达不到完全清净,故最先要从舍心开始修。

这个很重要!否则,刚开始若没修好舍心,众生跟你的关系有亲疏之别,有些众生你毫不关心,甚至不共戴天,那你要发最大的心让他们都离苦得乐,这有一定困难。所以,下面先从舍心修起,先要明白亲友和怨敌的真实面目。

戊一、修舍无量心:

所谓的舍心,就是断除对怨敌的嗔恨、对亲友的贪爱,而对一切众生无有亲疏、无有爱憎的平等心。

可我们现在不是这样,对亲朋好友极度贪爱,对冤家债主却排斥、嗔恨。所以要修这种心的话,就要断除护亲灭敌的习惯,对所有众生都平等对待。就像佛陀在因地时,对赞叹他、伤害他的人,没有任何贪嗔之心,完全做到一视同仁。

当然,刚开始就以平等心看待一切众生,对我们来讲,肯定非常困难。但不管怎么样,这也要慢慢串习,若能如此,才能真正生起菩提心。《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亦云:“能于怨亲中,悲润心平等,如是诸菩萨,名发菩提心。”

我们现在修菩提心,最大的障碍就是亲怨不平等,对父母亲友等自方极其贪著,对怨敌等他方嗔恨难忍,正如《佛子行》所形容的:“贪恋亲方如沸水,嗔恨敌方如烈火。”实际上,这也是未经观察造成的。《大方便佛报恩经》云:“师长及父母,及诸众生类,怨亲心平等,恩德无有二。”师长、父母也好,其他众生也好,真正去观察时,怨亲都是平等的。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在助己成佛方面,恩德上没有任何差别。

而且,现在的怨敌,在往昔的生生世世中,也曾做过自己的亲友,彼此间互敬互爱、和睦相处、共同维护,所做的饶益无法想象。而如今被当作亲友的这些人,在以往的生生世世中,也曾成为自己的仇人,加害过自己。

可惜的是,很多人对亲怨关系没有搞清楚,总认为“这是我的父母”、“这是我的子女”、“这是我的亲人”,却不知他们无始以来害过自己无数次。而如今冤冤相报的怨恨敌人,却反而上辈子对自己有恩。所以,凡夫人的执著完全是错的,对此大家应该好好地想想。

◎ 引用公案说明亲怨平等

圣者嘎达亚那曾说:“口食父肉打其母,怀抱杀己之怨仇,妻子啃食丈夫骨,轮回之法诚稀有。”这个公案前面已讲了,在此不再赘述。

《法句譬喻经》中也有个公案,跟它的情节比较相似:往昔佛陀在舍卫国时,当地有一位婆罗门,财富无数,但为人非常吝啬。有一次,他杀了一只鸡,把所有的门全关上,烹调做成美食,跟妻子和儿子一起分享。

佛陀知道度化他的因缘已成熟,就化现成一个沙门,以神通突然出现在他面前,请他布施修福。这一家吃得正欢,看到沙门来化缘,就很不高兴。婆罗门狠狠地骂道:“你真是无耻,不知惭愧!我们正在吃饭,你却不请自来。”

沙门回答说:“卿杀父妻母,供养怨家,不知惭羞,反谓乞士,何不惭羞?”意思是,你杀的鸡是父亲转世,娶的妻子是母亲转世,养的儿子是前世的怨仇,如此都不知道羞愧的话,却反说我这个沙门无有惭愧,简直是岂有此理。

婆罗门听后大惊。佛陀以神通令其忆起宿命,并为其说法,他当下得证了须陀洹果。

这样的现象还有很多:美国阿拉斯加州有个人叫波特,他出生于1907年,2岁时就能讲自己的前世,说他前世是印第安族的一个人,在一次战争中,被敌人用长矛刺死了。而杀他的凶手,正是他这一世妈妈的舅舅,也就是舅公。所以,杀人者与被杀者今生虽然是亲戚,但前世却是互相残杀的敌人。

著名人类学家马里奥博士,曾通过催眠等方式,证实人确实存在前世。在他研究的一千多个案例中,有一个轮回再生的事例是这样的:瑞士的一位大学女教授史贝克,49岁时丈夫艾米去世。之后她买了一只鹦鹉,这鹦鹉是她丈夫去世那天出生的。她给它起名叫耶维斯,但它就不听,自顾自地大叫“艾米、艾米”,并能说出他们结婚日,以及过去的婚姻生活。有人刚开始对此不相信,但跟那只鹦鹉交谈之后,不得不承认它是艾米的转世。

当然,生死轮回非常神秘,不一定每个人身上都能发生同样的事,但不管怎么样,如今这样的事例非常多。所以,亲怨都是不定的,没有必要家人死了就哭,敌人死了就笑,这是一种特别愚痴的执著――听说明天是“愚人节”,许多人会以骗人为乐,这完全是在造恶业。本来我们凡夫人就很愚痴了,不需要再加一个“愚人节”。原本这是西方的节日,但现在汉地也喜欢过,很担心藏地有一天也变成这样。

还有一则公案:从前,法王赤松德赞的王女莲明公主,非常美丽、聪明,深得父王疼爱。她刚到17岁时,忽然得了急病,类似于现在的胃出血。国王得知后,连忙派人带着公主,前往莲花生大士的修行处,他自己也骑马随后赶到。

当时莲花生大士在桑耶青浦闭关。益西措嘉佛母在另一个山洞修法,此时在她的修行境界中,突然出现莲师的召唤,于是她立即动身过去。到了山洞之后,她发觉洞口拴了两匹马。进到洞里,只见到公主的尸体躺在莲师面前,国王却因伤心昏倒在一旁。益西措嘉空行母特别惊讶,问莲师他们到底怎么了。莲花生大士说:“先别问这些,快把国王扶起来。”空行母就用白绸带,抬起国王的头,让他慢慢苏醒过来。

国王醒来后,为公主的死而痛哭失声。莲花生大士开示道:“一切万法都是无常的,有生就必然有死。不仅你的公主会显现无常,到了一定的时候,国王你也会离开世间。无论是什么人,临终时只有佛法最重要……”

国王听后,心情缓了过来,于是问莲师:“我现在明白了无常之理,但我的这个王女莲明公主,也算是一个宿业清净的人,因为她转生为国王我赤松德赞的女儿,并有幸遇见了您们这些犹如真佛一样的大智者、大译师,可为什么她的寿命如此短呢?”

莲师回答:“这也是公主前世的业力所致。往昔,她曾出生在印度东部的嘎玛西日达城,是布拉古札王的大王妃。那时大王妃没有孩子,小王妃却怀了王子,因为嫉妒,大王妃谋害了小王妃的儿子。这位大王妃,就是现在的莲明公主,由于杀生的果报是短命,以此前世因缘,她今生早早就夭折了。”

莲师紧接着又说:“其实,莲明公主也并不是因为宿业清净,才投生为您的王女。而是因为以前我莲花生、君王您、菩提萨埵曾转生为劣种的三个儿子,我们在尼泊尔修建夏绒卡绣大塔,莲明公主那时生为一只毒蜂,叮入国王您的微血管,您无意中用手擦拭,碾死了那只毒蜂。正是由于当时的命债,它才转生为您的王女。”

(要知道,法王赤松德赞是真正的文殊菩萨,他都有这样以宿债而生的后代,更何况是其他人了?而且,无意中杀死虫,尚且有这么可怕的果报,故意杀生就更不用说了。我那天听说有一个佛教徒,经常给别人讲大圆满,说他的境界如何如何,但在生活中,他特别爱打蚊子,甚至开车时看到蚊子,也会马上停车打死,然后再继续开。如果真是这样,那他以后有什么样的命债,会感受怎样的痛苦?可想而知。)

后来,莲师为莲明公主念经,通过密宗的勾招方法,把她的神识勾回身体,然后在她的顶、喉、心三处,分别标嗡、啊、吽个字。当莲明公主复活后,莲师又对她进行灌顶,传授密法,并在她心中埋下伏藏《空行心滴》,授命她为法嗣,随后她就去世了。

莲明公主的后世,就是无垢光尊者。尊者每每忆起前世,都对莲花生大士非常感恩,所以在他的作品中,常会提到“大恩莲花生大士”。后来,他开取了《四心滴》中的《空行心滴》。(以前法王如意宝传过,我们也讲过、修过一部分。)他示现圆寂时,还跟弟子说:“我莲明公主如今不再住留娑婆世界,就要去往那无死的大乐永地,我的寿命、事业、愿力均已圆满……”这在我翻译的《全知无垢光尊者略传》中有。可见,圣者也好、凡夫也罢,在漫长的生死轮回中,都经历过很多很多,有时候令人欢喜,有时候令人悲哀。

尤其是关于莲明公主,本来我还有一些要讲,但在这里,暂时没有必要。

这种公案不仅藏地有,汉地历史上也不乏其数。《华严五祖纪》中记载:唐代杜顺和尚,有一次到外面化缘时,有个施主抱着儿子,求和尚给他消灾延寿。和尚定睛对孩子看了许久,说:“这孩子本是你的冤家,现在应该给他忏悔。”

吃完饭以后,和尚叫施主把小孩抱到河边,自己将其抛入水中。这时,施主夫妇捶胸顿足,号啕大哭。和尚说:“你们的儿子还在。”说完用手一指,结果小孩化为六尺丈夫身,立在水波之上,怒目斥责施主说:“你前生拿了我的金帛,还杀了我推入水中。若不是菩萨与我解怨,我决不饶你!”说完就消失了。

可见,有些人最疼爱的孩子,也不一定是真正的“亲人”。

另外,汉地古代有个员外,生了两个儿子,一个特别孝顺,家中事无大小,均尽心尽力而为;一个不务正业,终日吃喝嫖赌、花天酒地。后来在同一天中,两个儿子皆因故突然离世。员外万分伤心,昏厥倒地。

他的神识离开身体后,到中阴法王那里哭诉。中阴法王听了,便命人将员外二子押至面前。员外见后喜出望外,立即要长子跟他回去,可原本孝顺的长子,此时冷冰冰地说:“我已不是你儿子了。我之所以给你当儿子,是因为前世受你三年恩惠,需要偿还这段恩情。十几年来,我日夜工作,替你效劳,现已还清,你我之间互不相欠,你还是自己回去吧。”

员外听后深感意外,失望之余,只好又劝次子回去。次子说:“我也不是你儿子了。我之所以给你当儿子,是因前世你借我五百两银子,一直未还,我是专门来讨债的。现在债已还清,我也没有回去的理由了。”……

所以,大家明白亲人的本来面目后,对他们就不要特别执著。有些人刚刚学完舍无量心,听说亲朋好友病了、死了,就哭得天昏地暗,这说明你没修好这些道理,否则对他们不会这么贪执。当然,这样的话,世人也许觉得你无情,但实际上,若是懂得了轮回的真相,这种执著确实没有实在意义。

◎ 从今生、来世两方面说明亲怨为何平等

在今生中,我们与父母有血缘关系,故他们对我们的关怀、疼爱,令人无法想象。当我们遭受痛苦或不幸时,他们比自己出现这类事还要悲伤。实际上,这全都是往昔互相加害的宿债在作怪。

而如今成为怨敌的人,也是同样。他们在往昔生生世世中,没有谁不当过我们父母的。就拿现在来说,虽然你将他看作势不两立的仇人,可他也不一定对你有害;就算你将他看成怨敌,他也有不把你当作怨敌的,或者,即使视为仇敌也没能力加害的。如果是他都没有加害你,你又凭什么把他当成怨敌呢?

再者说,依靠怨敌加害的因缘,也可能令你今生的名誉增上,遇到正法,甚至成办究竟利乐。就像无垢光尊者在《窍诀宝藏论》中所说:“遭受危害令己遇正法,得解脱道害者恩德大。”换个角度来讲,你若通过各种方便投其所好、顺其心意,说些温存柔和的话,那彼此间成为情投意合的亲朋,也并不是一件难事。

相反,自认为是亲友的人,也有子孙欺骗、甚至残杀父母的情况。就像现在有些新闻中说,不少子女杀害父母,或者联合怨敌,把自家所有的家产都抢光。

子女若与父母关系融洽,当他们出现痛苦、不快时,父母比自己出现还难过。为了维护子女,父母常积累下滔天大罪,到了后世必然被引入地狱。如《心地观经》云:“世人为子造诸罪,堕在三涂长受苦。”

父母即使希望修持正法,却常常受到子女亲友的牵连拖累,或者父母舍不得子孙、子女抛不下父母,双方一直依依不舍,以至于耽搁修法、坐失良机,相互间成了修行的最大违缘。寂天菩萨在《入行论》中也说:“无常众亲友,亦坏真常法。”贪爱无常的众多亲友,可毁坏我们对常有安乐的证悟解脱。由此看来,亲人有时候甚至比怨敌更有害,对他们特别贪爱,的确是一种颠倒。

从后世来说也是一样。现在被认为是怨敌的人,将来可能会转生为自己的骨肉;如今亲密无间的亲友,来世也许会投生为水火不容的敌人。所以,如果将今生的亲怨显现执为实有,怀着贪嗔积累恶业,这会成为堕入恶趣的坠石,令自己永远不能从中解脱,这样做又有什么必要呢?

因此,我们务必要从自身做起,把一切有情都想成父母与子孙,就像往昔前辈大德传记中所说的那样,平等地看待亲怨。当然,世人对此一般很难接受,他们总觉得亲人跟敌人有极大区别,这种颠倒的世间观念,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但自己在修行的过程中,一定要好好地考虑。尤其菩提心的前提就是亲怨平等,若没有生起这种舍心,那么对天下无边的众生,就不可能生起菩提心。

◎ 舍无量心的具体修法

对以上道理仔细思维后,我们正式观修舍无量心:

首先,对那些极其讨厌、总生嗔心的对境,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尽量不嗔不怒,千方百计修炼自心,把他们看成是无利无害的中等人。

做到这一点后,接下来再观想:“这些中等人从无始以来,曾无数次做过我的母亲,与现世的亲生父母一模一样。”在没有对他们生起这样平等的慈爱心之前,一定要反反复复观修。假如实在生不起,那生一部分相似的舍心也可以。不然,有些人自诩为大圆满行人,开口闭口都是光明境界,但连舍无量心都不具备,对众生不能一视同仁,那光明境界就没有基础了。

到最后,不管是亲人、敌人,还是中等人,把一切众生都能看作今生的父母。在没有生起这种平等心之前,务必要反反复复地观修。

有些人总问我:“要修多少?能不能给我定个时间,大概修几天?”哪有这样的!菩提心一辈子也修不完,倘若你没生起这样的境界,就要一直修一直修。修行是否已经到量,并不是上师点个头就可以了,而应该看在文字上,传承上师是怎么讲的。

如果没有达到上面所讲的境界,单单对任何亲怨既不生悲也不生嗔,只是平平淡淡的一种心态,这叫做无利无害的“愚舍”。这一点,无垢光尊者在《心性休息》中也再三强调过,说有些人自认为舍无量心修得很好,父母死了也没什么,怨敌死了也无所谓,这并不是境界高,而是人太差了,就像石头一样,对亲怨没有感觉。麦彭仁波切在《二规教言论》中也严厉批评过,说这样的人是无愧者。这种特别愚痴的等舍,并不代表是舍无量心。

真正的舍无量,应像仙人布施一样。仙人宴请客人或发放布施,根本不看别人的身份,对高贵卑贱、强大弱小、贤善恶劣、高级中等的所有人,都无有差别地同等施舍。同样,我们也必须对普天下的芸芸众生――大悲心的对境平等相待。在没有生起这样的定解之前,应一而再、再而三地修炼自心。

若能生起这种舍无量心,一切功德会自然而然增长。如《差摩婆帝授记经》云:“常于爱不爱,善友怨平等,得平等心已,福德树增长。”对于爱与不爱的善友、怨敌,若能做到平等对待,有了这种心之后,福德会日日夜夜增上。故希望大家不要把菩提心停留在口头上、文字上,而一定要实实在在去修。如果没修成的话,其他功德就会遥不可及。

总之,祈愿诸佛菩萨、传承上师加持我们,在最快的时间内,生起真实无伪的舍无量心,而不是一切都无所谓的愚舍。若能如此,你在生活中看身边发生的任何事,都会像老人看孩童游戏一样,不会为之苦恼,也不会为之欢喜。因为,你已经通达了轮回的真相。

前行备忘录

要修四无量心的人,如果一开始没有从舍无量修起,那么慈悲喜就不能成为无量。修法有观察修与安住修两种。“慈心与慈等持,悲心与悲等持,喜心与喜等持,舍心与舍等持”是指修寂止和胜观中的修寂止。修寂止也包括理论的修法和窍诀的修法,这里依照窍诀的修法,入座的所有前行法如前一样。

正行:把怨敌观想在自己的右侧,把亲友观想在自己的左侧。一开始要对自己的亲友生贪心,对仇人起嗔心。接着对此从三个时间来思维:敌人、亲人这两者包括我自己在内在辗转生死的过程中,没有不当过父母亲朋挚友的,如今的这个仇敌在以往做父母亲朋好友的当时,曾经给予过我不可估量的帮助,保护我免遭无量的加害。所以,他是利益我的亲人。今世,我把他当作仇敌,他也不一定反过来也把我看成仇人,假设互相仇视,那么在彼此之间发生争斗等等情况下,势必会以英勇、得胜作为美名传扬的因。或者,他没有把我看成仇人,或者即便对我敌视,但经过其他的中间人从中调解,或许会变成亲友,也有可能变成比自己亲生骨肉更近的亲人。就算没有别人调和,但是双方互相坦诚相待,互相认错说:“你不对,我也有错,现在开始我们不该像以前那样了。”或者,以财物来坦白认错,或者通过对话坦诚道歉,这样一来,也会彼此和睦,成为亲友。

从修行的角度来说,正是因为被敌人抢劫一空的外缘才使我遇到佛法,如果有这样的外缘出现,那这回我就是一个佛子菩萨了。再者说,百年布施不如一日守戒,百年守戒不如一日修忍,佛陀的所有相好就是通过安忍而获得的,而且修安忍的对境就是仇敌,如果我能够修行安忍,那怨敌就是饶益我的人,所以他并不是敌人。

将来,这个敌人也会变成亲人而帮助我。

还有一种情况:这个仇人从无始以来的生世中作为我的怨敌加害于我,现在也是作为怨敌加害于我,未来也将作为怨敌加害于我。

由此可见,这个敌人对我既有利也有害。

接下来对这个只是一味贪恋的亲人也加以思维,要经过一番详详细细的思索而断定他是仇敌。前世当中,这个亲人也害过我,他作为怨敌曾经无数次掠夺过我的财产、剥夺过我的生命、砍断过我的头颅肢体。今生,他也成为我修行正法的违缘,孩子成为父母的痛苦缘,父母成为孩子的坑害者,父母为孩子迎娶作为终身伴侣的妻子,这实际是把我们捆缚在轮回的绳索上,并且教给他们如何制伏敌人、如何扶助亲友、如何做生意、搞欺骗各种各样作恶的方法,这无疑会导致我根本无法从轮回中获得解脱。

从正法的侧面来讲,我起初幸逢了了不起的上师,中间修行妙法,最后守持戒律等等,可是为了成办父母双亲等这些亲人的利益,我的戒破了、禅定退失了、智慧一败涂地了,这就是他们所造成的。所以说,前世的敌人因讨债变成今生的亲人,今世的亲人因为讨债后世也会成为仇敌。这个亲人在三时里做我的仇敌。

还有另一种情况,这位亲人从无始轮回以来,曾经当过父母等利益过我,现在也作为亲人,从衣食、住所等方面来帮助我,将来也会变成亲人饶益于我。

可见,亲人对我也是既有利也有害。

综上所述,其实,亲人敌人都是利害兼而有之,通过如此观修,结果心里既不会有想要加害敌人的念头也不会有想帮助亲人的欲望。如果停留在这样的状态上,就叫做无利无害的愚舍。所以,必须进一步观想亲怨两者是母亲,是该帮助的对象。那要怎样来观修呢?虚空遍及的地方充满有情,有情遍及的地方充满业感痛苦,被业感痛苦折磨的一切有情从无始时以来无一不曾当过自己的父母亲友等等。从更亲密一层的关系来讲,就像如今的这位生身母亲一样,这个敌人也当过我的母亲,并且不只是一次而是不可思议次当过母亲。(龙树菩萨曾说:)“地土抟成枣核丸,其量不及为母数。”比如说:在无所不知的如来面前,坐着我母子二人或者敌人和我,佛陀告诉我们说:这个怨敌和你,在前世是这个人的母亲,再前世当一个天人的母亲……于是,我把这个大地的土抟成枣核丸来计数,结果这个大地的土已经用完了,可是单单这个怨敌做母亲的边际还没有算尽。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我们从无始以来迄今为止一直流转,可想而知,在巴掌大的地上,不曾多番出生、不曾多番死亡的地方是没有的。除了天界与地狱的多数众生是化生以外,基本上都是胎生,如果需要从胎中出生,那没有母亲就无法出生。当然,假设只是一个众生作为母亲,那倒也仅此为止,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一切有情彼此之间都曾无数次做过母亲,这个敌人当母亲的次数就相当可观。

这以上是知母。

接着就要念恩,只要是母亲,就必然有着深恩厚德,无恩无德的母亲是不存在的,哪怕是变成了鹞鹰和豺狼等凶残猛兽的崽儿,当母亲的它们是杀害别的众生来深情养育自己的孩子。不用说转生为丰衣足食应有尽有的富家子弟,就算是投生在乞丐之家的时候,恩重如山的母亲,以启明星做帽子,用白霜当鞋子,以毕宿星做鞭子,脚上的血流在地上,手上的血洒在石头上,脸肉给人,小腿肉给狗。也就是说,母亲披星戴月,早出晚归,孜孜不倦,呕心沥血,历尽艰难,饱经沧桑,甚至不顾脸皮,用痛苦和罪恶换来的乞讨食物当中,哪怕有指头大小的油脂,她会马上给我,即便只是得到了一个破破烂烂的垫子,她也会把稍微结实的地方给我做成衣服或补丁,诸如此类。母亲就是这样以深情厚爱来养育我的。

现在的这个敌人在作母亲时,当我自己徘徊在中阴中的寻香近取神识,闻到食物的香气而奔去的时候,依靠以往的业力和父母做爱的因缘而入胎,母亲她怀胎九个月零十天,忍痛受苦,暗地里流着酸楚的泪,付出血肉之躯的一切代价,全然不顾滔天罪恶、艰难困苦、恶言恶语。母亲享用饮食的营养和身体的所有精华通过脐道来养活我的生命,使我身体得以成长,这是生身之恩。

接着是出生时候的我,说活着,连头都抬不起来,说死了,气还没有断,就是这副要死不活、蔫蔫巴巴的样子,是深情的母亲,要死的没让死,要烂的没让烂,要干的没让干。母亲满怀着生子的最大喜悦,以慈爱心抚育,脸上散发出含笑的光彩,用亲昵的爱称来呼唤,展开双手搂在怀里,不让我死去,这是赐命之恩。

漂泊不定的中阴神识口里无食、手中无财、背上无衣,不知何去何从,当来到一个全然陌生的家里,是那深情似海的母亲,用最初的食品——甘甜的乳汁喂我,乳汁的精华落到眼里,人在命终之时,眼里莹莹流的泪水就是它,糟粕留在体内吸取所有食物营养,使身体茁壮成长,待到死亡之时,上吐下泻身体元气的东西就是它。母亲,用自己的体温当作我最初的衣服。当我稍稍能吃东西的时候,母亲总是先把好的食品给我吃,不管是白的红的,凡是有营养、香喷喷的食物,她就用嘴来喂我,用手给我擦拭脏物,用手轻轻抚摸我的肚子看我饿了还是饱了,用指头测试食物的冷热,用最好最柔软最暖和的布给我做衣服。母亲她自己却总是舍不得上供三宝,舍不得下施贫乞,舍不得给亡者作佛事,舍不得给生者食物,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不顾一切罪业、痛苦、恶言所积累,通过邪恶、欺骗的手段所攒下的一切财产通通给予我,就算是让我登上转轮王位,她也不觉得给予得太多。我要食马上给食,要财马上给财,身上无衣给我衣裳,从无吝啬心和舍不得的心,母亲把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受用通通给予了我,这是施财之恩。

当我刚刚会吃东西、会走路的时候,母亲教我吃饭该怎么吃,穿衣服该怎么穿,衣服哪是上哪是下,腰带拴的松紧程度、鞋带该怎样系。不会走路教我怎么走,不会说话教我说“妈妈、爸爸……”,耐心地教我世间的所有知识。当我们在摇篮里的时候,母亲真的好像把自己的心掏出来放在平原上一样把我当成心肝宝贝,极其宠爱,视为掌上明珠,一直到我长大成人,这是教世间知识之恩。

以上生身、赐命、施财、教世间知识四种,是感念世间法方面的恩德。

从佛法的侧面来说,具足十八暇满的这个珍宝人身也是大恩母亲所生,再者衣服饮食、住所资具等修行菩提的这些助缘,如果没有母亲,单凭自力一样也是实现不了的,由此感念母亲的恩德。佛子菩萨道,首先发殊胜菩提心,如果没有母亲,也无法发起,中间修学如海的菩萨行,如果没有母亲,也无有修学的对境,倘若不具备菩提心、菩萨行,就不会有最终现前圆满佛陀的果位。可见,从佛法方面来说,母亲对我也是有着大恩大德。

以上从佛法和世法两个角度来忆念恩德,就是念恩的修法。

接下来心里思维:对我具有深恩厚德的母亲,既然在这以前是将利益胜利奉献我,亏损失败自取受,以深情养育了我。我这回有幸遇到大乘佛法,承蒙上师善知识摄受,明晓道的利害,以往是妈妈关注我的苦乐,现在该轮到作为孩子的我要关注母亲的疾苦。心里有渴求报恩的想法,这就说明产生了想要报恩的念头。

随后,从自己的亲生父母、兄弟姐妹等逐步观修,在临收座时,对一切有情无有亲怨贪嗔,平等观成中等的对境,这就是修舍无量心。

在这般观察修的过程中,心感疲惫,不想继续的时候,不跟随过去的妄想,也不迎接未来的希求,又不持续现在的分别念,不加改造悠然安住,这就是舍等持。

当再度想起心动念时,又进行观察,就这样通过观察、安住轮番交替来修寂止。结座与前面一模一样。随之进入座间,以有贪嗔的有情作为所缘境,知母、念恩等观修法与前相同,心想:但愿此人远离相续中的贪嗔;如果他能离开贪嗔之心,那该多好;我一定要使他远离贪嗔之心。为了使他远离贪嗔而虔诚祈祷三宝。

在此之后,修无缘的舍心,自他的身体可分成微尘,心刹那间生灭,不会停留到第二刹那,在胜义中自性不成立,名言中在一切皆非的空性中缘起不灭,对空性和缘起不灭平等引生定解,在不加改造的状态中安住,这是生起胜观的方便法。

另外,在所有座间阶段,再针对有贪心、嗔心、有争论的有情,第一与发愿相联:但愿这些有情随时随地都能远离贪嗔之心。第二与希求心相联:如果他们能远离贪嗔之心那该多好!第三与立誓相联:我一定要使他们远离贪嗔之心。具足以上这三种相联。第四祈祷:为实现以上愿望虔诚祈祷三宝。反反复复观修。

尽管在入座期间舍无量修得不错,使心相续稍微有所改变,可是如果在座间没有思维,那么又会落入以前残存的恶习痕迹中。打个比方来说,当铁放在火里烧的时候是红彤彤的,一旦从火里取出放在地上,它又会变得黑乎乎的。因此,在座间观修入座所修的内容这一点相当关键。如此这般修行之后,在座间,对怨敌放下嗔心,对亲人抛下爱恋,要对所有众生一视同仁,等如父母。

菩提道次第广论

(140讲)

巳一、于诸有情令心平等分三:① 应修前行次第 ② 真实修行平等之理 ③ 摄义

今初。

午一、应修前行次第

如前下、中士中所说诸前行等所有次第,于此亦应取来修习。

在下士道与中士道中所说的前行等所有次第,此处也应取来修习。

午二、真实修行平等之理分五:① 须遮止贪嗔令心平等 ② 修行何种舍 ③ 修的次第 ④ 以修何者遮止贪嗔 ⑤ 虽不遮止怨亲心但遮贪嗔

未一、须遮止贪嗔令心平等

又若此中不从最初遮止分党 、令心平等,于诸有情一类起贪,一类起瞋,所生慈悲皆有党类,缘无党类则不能生,故当修舍。

若此处一开始没有遮止分党、令心平等,而对某一类有情生起贪执,对另一类生起嗔恚,所产生的慈悲也都有党类,如此则无法产生缘无党类的平等慈悲,所以应当修持舍心。

反观自心,会发现分别心习惯于分党,总是主观地将人群分成种种派别,然后加以区别对待。我们分别一类是自方的亲友,认为是自己人,应百倍爱护;一类是敌方,损害过自己,或者自己看不惯,应当施以报复,甚至一个好脸色也不能给;还有一类是无利无害的中庸,对他们置之不理。我们还会把人们分成尊卑、高下、善恶等,只对一方友好,态度恭敬,而轻舍另一方,漠不关心。这种狭隘的党派分别,使我们的慈悲也带有浓厚的党派色彩。

即使只是几个人的圈子里,我们还是习惯划分自方、他方,对自方贪执、对他方嗔恚;而且在自方当中仍会继续分类,谁是最亲密,谁是一般亲密。如此大大小小的偏执,使我们产生各种不平等的心态和行为,而障碍大慈大悲,导致无法去爱一切众生。所以,首先应当修成平等心。

未二、修行何种舍

又舍有三:行舍、受舍及无量舍。此是最后。

舍有行舍、受舍、无量舍三类,此处是指无量舍。

行舍:与善心相应的心所,即缘善法,令心住于平等,远离昏沉、掉举等过失。作用是不让根本烦恼与随烦恼生起。行舍属于五蕴中的行蕴,故称为行舍。《成唯识论》中说:“云何行舍?精进三根,令心平等正直无功用住为性。对治掉举,静住为业。”

受舍:不苦不乐的舍受。

无量舍:缘无量有情而远离贪嗔的平等心。

所以,心住于善,远离沉掉,是行舍;心的感受非苦非乐,是受舍;缘有情而远离贪嗔,是平等舍。

此复有二,谓修有情无贪瞋等烦恼之相,及于有情自离贪瞋令心平等。此是后者。

“无量舍”又分二种:一是修习有情没有贪嗔等烦恼相;二是对每一位有情,远离贪嗔,让心平等安住。此处是指后者。

譬如:把某人观成没有贪嗔,是前一种;某人虽有烦恼,但自己对他没有贪嗔之心,是后一种。如仪轨所说:“于诸有情远离贪嗔,住平等舍。”

未三、修的次第

修此渐次为易生故,先以中庸无利无害为所缘事,次除贪瞋令心平等。

为了使平等心容易产生,观修的次第首先应以无利无害的一般人为所缘境,然后遣除贪嗔,让心平等。譬如,缘陌生人反观自心,让心没有贪也没有嗔,平等安住。如果内心有丝毫贪着或厌恶,都是心不平等,必须遣除,直到远离爱憎为止。

对待无利无害的一般人,内心贪嗔相对微弱,容易使心平等,所以先缘中庸的对境修平等心。

若能于此心平等已,次缘亲友修平等心。

如果对中庸者,心能远离贪嗔达到平等,接着就缘亲友修平等心。

若于亲友心未平等,或由贪瞋分别党类,或贪轻重令不平等;此亦平已,次于怨敌修平等心。

若对亲友心不平等,或者由于贪嗔而分别自方与他方,或者由于贪执的轻重而使心不平等,则须一直修到内心平等为止,然后再对怨敌修平等心。

观察在对待亲人时,自己内心是否能像对待一般人一样平等。比如,对待自己的子女,要做到像对待别人的子女一样。依此类推,对待原先贪执的亲人、朋友、学生等,都要逐渐修到没有贪嗔,内心平等。

此若未平,专见违逆而起瞋恚;若此亦平,次当遍缘一切有情,修平等心。

如果对待怨敌时,心没有平等,就会专门见违逆相而起嗔恚。若对怨敌内心也能平等,接下来就普遍缘一切有情修平等心。

所以,修舍心的次第是:先对一般人修,再对亲人修,再对怨敌修,最后对所有人修。

有人说:对自己的母亲本来就有欢喜心,不必先修平等心再修悦意慈,多此一举。

答:对母亲俱生的欢喜心,实际只是贪心而已。平等心修好之后,再生起悦意慈,这时才是不夹杂贪烦恼的清净慈心。先修平等心,目的是为了消除偏执一方的贪嗔。我们的心不平等,好比山峰高低不齐,现在要让内心平等、无有高下。

修持平等舍心,最后应达到仙人请客般的心态。传说仙人宴请宾客时,不分贵贱、高下、贤劣,一律都请上座,平等地热情款待。同样,对普天下的有情,若能不论阶层、职业、相貌、种族,不论亲怨,都以平等慈悲心对待,这就是舍无量心。

《八大人觉经》说:“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

未四、以修何者遮止贪嗔

若尔,于彼由修何事能断贪瞋?谓修二事。

那么,修习哪些法门能断除对有情贪嗔不平等的心态呢?具体是修两种事。

就有情者,谓念一切欣乐厌苦皆悉同故,缘于一类执为亲近而兴饶益,于他一类计为疏远,或作损恼或不饶益,不应道理。

对有情方面,应当思惟:因为一切有情都同等希求安乐、不愿受苦,所以将有情分成两类,对一类执为亲近而作饶益,对另一类计为疏远而伤害或不作饶益,这非常不合理。

譬如:冬天街上有十人缺少衣食,他们平等希求得到温暖,若认为其中五人是自己的亲友,而赶紧给他们送棉衣、送热汤,让他们住在温暖的房间里,认为另外五人是陌生人,即使他们踡缩街头,身体冻得发紫,也不去关心照顾,这是很不应理的。或者很多人中毒时,自己只为关系亲密的人解毒,而舍弃另一类人,这是违反道德仁义的。

所以,想到普天下的众生都平等希求离苦得乐,自己应当平等给予众生安乐,拔除他们的痛苦。

就自己者,当作是思:从无始来于生死中,未经百返为我亲属,虽一有情亦不可得,于谁应贪,于谁当瞋?此是《修次中篇》所说。

对自己方面,应当思惟:无始以来在生死当中,没有一个有情不曾百次作过我的亲属,既然都是亲人,对谁应贪对谁应嗔呢?这是《修次中篇》中所说的。

比如,可以思惟:一切有情都曾无数次作过母亲,曾经为了养育自己而耗尽心血。虽然母亲们由于转世而改变了形相,但她们曾是自己的母亲,曾给予过的慈爱,永远不应因转世而抹杀,就像今世的母亲虽然年迈衰老,但我们始终不能舍弃执她为母亲的心。既然都是前世的母亲,为什么要对其中一部分贪执,而对另一部分嗔怒呢?如此心不平等,没有任何道理。

或者思惟:一切有情都曾无数次作过自己的子女,虽然他们漂泊在轮回中,自己也已忘却他们前世的音容笑貌,但他们都曾是自己百般慈爱过的骨肉,为什么要厚此薄彼呢?所以,应平等关爱天下一切有情。

又于亲属起贪爱时,如《月上童女请问经》云:“我昔曾杀汝一切,我昔亦被汝杀害,一切互相为怨杀,汝等如何起贪心?”

对亲属生起贪爱时,就像《月上童女请问经》所说:“我往昔曾杀害你,我往昔也曾被你杀害,所有人彼此互为怨敌,彼此杀害,你们怎么会还生贪心呢?”

以下引公案说明:

往昔,藏王赤松德赞的女儿莲明公主,十七岁时不幸夭折。藏王便问莲花生大士:“我女儿莲明公主看来是个宿业清净的人,她有幸遇到您们这些如真佛一般的大智者、大译师,为什么这样短命呢?”

莲师解释说:“莲明公主不是因为宿业清净而转生为你的女儿。这是因为过去我和你以及菩提萨埵曾转生为三个劣种人的儿子,一起修建夏绒卡绣大塔,当时,莲明公主是只毒黄蜂,它叮入你的血管,无意之中被你捏死。因为这个命债,它才转世作你的女儿。”

法王赤松德赞是真正的文殊菩萨,连他都有由过去怨业转生而来的子女,何况我们一般的凡夫呢?

《安士全书》中记载:

清朝康熙年间,桐城的儒生姚东朗,儿子十岁时得了重病,奄奄一息。

父母可怜孩子,问他:“你真的没缘份做我儿子吗?”

孩子忽然用北方话说:“我是山东的某某出家人,曾积累了三十两金子,师兄见后起贪心,把我推入水中。我当时向观音菩萨呼救,只见大士说:‘你命该如此,这是前世的罪孽。’这样,我就被淹死了。

地方上有人将此事上报官府,你当时身为县令,收取了师兄贿赂的三十两金子后,平息了此事。我因为沉怨未洗,就投胎作你弟弟,就是你已死的弟弟姚嵩绍。追随你二十多年,一直没有讨还债务,因此死后又转为你儿子。十年以来,你已还清了三十两金子。我要走了,只是你家有一根柱杖,我很喜欢,可以烧了送给我。

我的师兄也因讨债而投胎为你的大女儿,她嫁到溧阳县潘家,即将生产。我死后就投生为她的胎儿,索取命债。”

由此公案可知,六亲眷属无不是前世的怨家,为了讨债才来投生。未说破时,以为眼前、身边的人,都是自己的亲人;被明眼人点破后,才知前后左右都是怨家债主。所以,有何必要对前世的怨家格外贪执爱惜呢?

及如前说无定过时,一切亲怨速疾变改所有道理,当善思惟,由此俱遣贪瞋二心。

而且,对前文中士道所说亲怨无定过患,一切亲怨迅速改变的道理,应当善加思惟,由此能够同时遣除贪嗔二心。

以前,印度的嘎达亚那尊者,到一位施主家中化缘时,看到施主怀抱着儿子,津津有味地吃着鱼肉,有一条母狗跑过来啃食骨头,他就用石头打狗。

尊者以神通观察,发现那条鱼原是施主父亲的转世,那条母狗是他母亲的转世,前世杀害自己的仇人转为儿子来偿还宿债。见到这种情形,尊者感叹说:“口食父肉打其母,怀抱杀己之怨仇,妻子啃食丈夫骨,轮回之法诚稀有。”

因此,轮回中的一切都是无常,亲不是恒常之亲,怨不是恒常之怨。世上没有固定的亲怨,目前的敌人曾是最亲密的朋友,目前的亲人也是昔日最可恨的仇敌。

《修行地道经》说:“当发行慈心,念怨如善友,辗转在生死,悉皆为亲族。譬如树生花,转成果无异,父母妻子女,宗亲亦如是。其行慈心者,等意无憎爱,不问于远近,乃应为大慈,等心行大哀。”(应发起慈心,念怨敌如善友,在生死中辗转投生,都曾作过自己的亲属。就像树木生出了花朵,花朵又转成了果实,父母、妻子、宗亲也是如此,彼此之间的关系一直不断在变换。行持慈心的人,应当心意平等、远离憎爱,不问疏远、亲近,都要一视同仁。这才是大慈心,才是以平等心行持大哀悯。)

所以,怨和亲并没有真实的自性。亲友某时会转成怨敌,怨敌某时也会转为亲友,一切都不固定,故应普遍对一切有情发起平等心。

或者思惟:一切三界有情,都有生老病死等苦恼,本性是苦。所以,我不应损害本性是苦的有情,而应平等饶益。

或者思惟:一切众生平等都是四大五蕴假合的幻相,仅仅是地、水、火、风,或色、受、想、行、识,若再进一步分析成微尘和刹那,最后则是如虚空般的大空性,其中谁是亲、谁是怨呢?所谓的亲怨,只是以分别心所假立的。

或者思惟:若我不起分别,则万法本无亲怨。别人骂我、打我、嗔我,没有能骂所骂、能打所打、能嗔所嗔,只有幻化的声音和色像,所以不必执着对方是敌人;别人赞我爱我,也没有能赞所赞、能爱所爱,如空谷回音、梦幻泡影,不必执着对方是亲友。如此思惟便知,分别亲怨多么无意义。

未五、虽不遮止怨亲之心但遮贪嗔

此取怨亲差别事修,故不须遣亲怨之心,是灭由执怨亲为因所起贪瞋分党之心。

这只是取怨亲的差别事来修习,所以不需遣除亲怨之心,这是要泯灭由执着怨亲为因,所引生的贪嗔分党心理。

(141讲)

午三、摄义

圆满菩提心的体相,应当具足希求利他之心和希求菩提之心两种德相。修菩提心时,按七因果教授,先修希求利他之心,再修希求菩提之心。

修利他心,发心亲自荷担救度一切有情的重担。先要修好两个基础,一是修平等舍心,二是把有情修成悦意相。在此基础之上,再修习慈、悲、增上意乐。

为什么要安立如是次第呢?一般来说,不断思惟自身诸苦后,再转缘众生思惟,即可体会他苦,而引起愿他离苦之心。但是,要让此心猛利、坚固、恒常,则须修成悦意慈,即见一切众生皆如自之独子般的可爱相。

在生起悦意相之前,先须修好平等舍心。理由是:我们的心始终缠缚于贪嗔之中,亲友痛苦便于心不忍,怨敌有苦就幸灾乐祸,非亲非怨的众生受苦,则置之不理、漠不关心;如果不能去除这种偏执,则会障碍大慈大悲。所以,首先应修整不平等的心地。

所谓平等舍,要舍去的是对有情的贪嗔。反省自己,无始以来是否一直在串习贪嗔呢?通常,我们对所爱的人,都会有强烈的贪执,即使只是短暂的分离,内心也难以平静,思念不已。然而,对于怨敌,却连一分钟也无法与之相处,一见他就嗔心大发。就像这样,我们一直困在贪嗔之中,完全不似大乘行人。所以,认为自己对有情有慈悲心,是否只是贪心呢?声称发了菩提心,是否遇到众生只发贪嗔心呢?这些都要仔细辨别。

因此,在没有灌溉悦意慈水、播下悲心种子之前,首先要修理平整不平的心地。对待任何众生,首先要修成不贪不嗔的平等心。

如何才能修成平等心呢?这必须通过思惟道理,遣除心中的偏执。可由以下几方面思惟:

① 思惟怨亲不定,对治贪嗔

通常,我们会对某一类人特别好,因为他是我的亲友,或者他利益过我。对另一类人心怀嗔恨,因为他是我的敌人或者他曾经损害过我。又对一类人态度一般,觉得无关痛痒,因为他不曾利益或损害过我。这就是我们行为的逻辑,谁利益我、承事恭敬我,他就是亲友;谁损害我,他就是敌人;谁无利无害,就只是一般人。这是分党,随之而来的是贪嗔执着。

现在,可以观想一位自己最喜爱、一刻也不愿分离的亲人,然后反问自己:他是固定不变的亲人吗?

显然不是!因为在漫长的轮回中,他和自己的关系不断转变,曾无数次成为亲友,也曾无数次做过怨敌和中庸众生,未来也将随因缘如此转变。何来一成不变的亲人呢?

所以,“亲人一定”只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单从短暂的片断不易看出这点,但如果把时间无限拉长,在无始无终的生死中,便可发现一位有情和我们的关系都在不断变换,其中并没有任何不变的关系。

自己今天最执着的儿女、爱人等,曾经是无数次举着刀剑、无情屠杀自己的人,有何必要以暂时一时一地的因缘,就把他执为最亲爱、永恒的亲人?况且,以后他还会转成自己的仇敌,或者毫无关系的陌生人。如果因为他利益过你,就一定要执为亲友,百般爱护,那为何不以他前世伤害过你,而执为仇敌呢?

想想眼前这位“亲人”如何像恶魔一样,目露凶光、一脸凶残,想想他如何心怀鬼胎、施展阴谋算计你,或者以恶毒的语言嘲笑、攻击你,如此便能遮止贪执。其实,亲怨都是心的假立,若多往怨敌方面思惟,“亲”的假相就会消失。可见一切只是分别心的妄执而已,此外,并没有什么真实性可言。

假如无法容忍害过你的人,就把他观在心前,翻出他久远之前的档案,一旦认识真相,便可破除眼前一时一处的偏执。即思惟:这伤害我的人是生生世世固定不变的怨敌吗?事实上,除了做怨敌之外,他还无数次做过亲人和中庸众生。比如,曾做过无数世的母亲,用心血养育自己,对自己的恩德极其深广。对这样施恩无限的人,怎么能以暂时的一点小事,就把他认定为敌人,非要摧毁才甘休呢?怎么能以眼前一点损害,就彻底翻脸,完全不顾生生世世的恩情呢?

思惟:他曾经如何养育、照顾自己;为了让自己获得安乐,如何不惜忍苦耐劳;在自己有困难时,如何想方设法地帮助。如此即知,只以今世短暂的显现为理由,就把他认定为怨敌,完全不合道理。其实,唯一该痛恨的是无明,因为无明使我们遗忘了这些本是前世恩德深重的父母,若只以现世稍有违逆就不报恩,甚至执为怨敌,则极其愚痴。

面对不亲不怨的人,也思惟:我对他漠不关心合理吗?他对我无利无害是事实吗?其实,以暂时的无利无害怎么能判定一直都是如此呢?既然曾无数次做过亲人,怎么能认定毫无关系呢?有什么理由不闻不问呢?如此反思也能遣除对中庸者冷漠的心理。

所以,不要以暂时的利益,就安立为亲友而一味贪爱;不要以暂时的损害,就视为仇敌而报复还击;不要以暂时的无利无害,就认为与我无关,可以置之度外。“怨亲一定”只是一种错误的见解,一无可取。

所谓修平等舍,即思惟:亲也是怨也是中庸,破除贪执;怨也是亲也是中庸,破除嗔恚;中庸也是亲也是怨,破除舍置。

② (无始)总体思惟

比如,两位施主都在五十年中供养过你一百万元,其中在第五十年,一人给了十万,另一人分文未给,但能以这一年的情况就判定前者是亲友、后者是陌生人吗?显然不能,因为总体上,他们所给予的帮助是同样的,不应以一年的情况就对前者亲密、对后者不理睬。

同样,从无始总体上考虑,会发现:现在的亲人,对你都曾无数次做过三种角色——怨敌、亲人、中庸众生,对你有过无数次的利益、损害和无利无害,而现在的怨敌和中庸众生也是如此。所以,他们平等做过怨敌、亲友、中庸众生,从总体上看,没有一者对你特别好、一者对你特别坏。如是思惟,对有情就能生起平等心。

③ 思惟亲怨贪嗔只是我执分别念可笑的闹剧

即便再好的人,只要他不合自己的心意,就可以把他定为敌人。比如,忍辱仙人为歌利王的采女慈悲说法,歌利王却认为是在调戏自己的女人,妒火中烧,以嗔恚心节节支解仙人的身体。

同样,即使再坏的人,只要气味相投,就可以执为亲友。比如,人格下劣的太监,因为顺从皇帝的心意,也被皇帝视为心腹。

由此要觉悟,贪嗔心其实是从俱生我执引生的。因为执着五蕴为我,就分出“我”和“他”,符合我心意的,就叫亲友,对他贪执;不合我心意的,都判为“怨敌”,对他嗔恚。

实际上,若没有我执,则看所有众生都是平等的。

以前,佛的脚出血不止,用尽各种药物都不见效。

迦叶尊者来到佛前,说:若世尊对待罗睺罗与提婆达多没有一点差别,血应当止住。说完,血当即止住。

通达无我的圣者内心没有亲怨分党,一旦证得初地,现前法界大平等性,对待一切众生自然平等。

不要以为:干戈相见,才叫怨;形影不离,才叫亲。其实,亲怨只在一念之间,即:心中现悦意相,就已认定为亲;现不悦意相,就已经认定为敌

俱生我执随时都在分判“亲怨”:谁让你的“自我”满意,不必一秒钟,就会把他划为亲友。谁打击了“自我”,转眼间就视为敌人。对同一人,可以定为亲友、也可以定为怨敌。即使同一天里,上午觉得他好,下午就翻脸不认,视为仇敌。

观察思惟生活中的经历和周遭的现像,就会知道,所谓“亲”、“怨”只是分别心的戏论。比如:原先合作的伙伴,忽然因为名利竞争而成为对手,这是“自我”受到压抑,而将“友”认定为“敌”。原先如胶似漆的恋人,一旦抛弃自己,就成了眼中的仇人,这是将“亲”认定为“怨”。原先关系一般的人,某次为自己说话,“自我”被感动后,马上视为兄弟,这是将“中”认定为“亲”。几年前还视为仇敌,后来握手言和,站在同一战线上,这是将“敌”认定为“友”。

如是思惟即知,所谓亲怨、友敌唯一是由我执引生的分别。应远离这些分别,安住在平等心中,对众生一视同仁。

④ 思惟同行等流果,息灭贪嗔分别

若我们继续相信分别心,随其判定亲怨,而发起各种亲疏不平等的心态与行为,则永生永世都会被他蒙蔽

由于这种等流作用,一到人群中,就会习惯于分党。口中也说:“我喜欢他,愿意帮助他。”“他损害我,我要还以颜色。”每当有人对你稍作利益,就判定为亲友;对你稍有违逆,就判定为敌人。如此串习成性,在任何场合、面对任何有情,都会不自觉地对人贴标签,一见他们,就产生嗔恨、贪着或者封闭的态度。其实,这只是愚人无意义的分别而已。知道真相之后,当内心取相分别时,就应立即舍去,这叫舍去贪嗔。

党派分别是非常下劣的心理,对人类造成了极大的损害。世界上各种冲突,大到宗教或民族冲突、国家战争、集团竞争、政治斗争、文化侵略,小到单位里的勾心斗角,人与人之间的口角,都是人类出于要护持自方、排斥他方而引生的。若能了解党派心理是何等没有根据,则一切恶业和痛苦将自动消失。

除了座上思惟之外,下座时也要不断观照自心,小心防范自己习惯性的思惟和行为。每当自己要表现出格外的热情和贪执时,应将这种心止息下来,安住在清净的慈悲中;每当对别人抱有成见,而要表现出不友善的态度或者不理不睬时,马上应制止这一恶习。若能如是调整,就能在伤害别人之前,事先截断三门恶业。必须这样修整恶涩不平的内心。

⑤ 思惟众生都平等有离苦得乐的愿望,应当平等慈悲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反观自己,连开水烫手之苦都不愿受,一丝清凉的快乐都要争取。同样,一切众生也是希求安乐,不愿受苦。既然众生平等都想离苦得乐,那么为何自己只给予一类人快乐,而对另一类人制造痛苦呢?接触任何有情,唯一应把快乐献给他。

所以,不应将有情分成三类:对一类给予安乐,对一类给予痛苦,对另一类不闻不问,而应平等慈爱所有众生。

三有中的众生,不论外相如何,其实都是如处迷梦般,一直在颠倒分别中无法醒来。所以,不论他对你的态度好或不好,都是迷乱,不必计较。菩萨道的行者,对于同是苦性的众生,有什么理由不平等救护呢?是否一个人作好梦,自己就愿意帮助他;一个人作恶梦狂乱暴躁,就对他进行报复。显然不合道理。

⑥ 思惟一切都是影像而舍去贪嗔

譬如,银幕上显现亲人和怨敌的动作、言说、形像等,都是因缘和合幻化的影像,刹那生灭变化,没有确定不变的自性,即使正在显现时,也得不到任何实义。

同样,心如明镜,因缘聚合时,心镜中会显现人事物等影像,这些影像平等虚幻不实,所以对他生起贪嗔没有任何必要。

比如:眼前的亲怨,身心显现是虚幻的,话语如谷响,好声、恶声平等皆是幻相;显现的行为,不论恭敬或傲慢,都如水月一般,幻生幻灭。如此观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舍去贪嗔,安住于平等心中。

总之,以上的思惟,就是生起贪嗔时,反问自己有没有安立对方是亲怨的理由。通过正理衡量,现见安立亲怨毫无根据之后,就能遮止贪嗔。

(141讲 end)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

甲七(宣说修持方法)分四:一、修舍无量心;二、修慈无量心;三、修悲无量心;四、修喜无量心。

乙一(修舍无量心)分十三:

一、修舍无量心之必要;二、修舍无量心之对境;三、忆念众生之恩德;四、修舍无量心对境不定;五、修等性舍无量心;六、为利众生修舍无量心;七、离得同时修舍无量心;八、舍无量心之真实对境;九、舍心对境逐渐增加;十、舍无量心之修量;十一、修舍无量心之后得;十二、修舍无量心之利益;十三、修舍无量心之果。

丙一、修舍无量心之必要:

修法次第虽不定,初学补特伽罗者, 首先观修舍无量,亲疏平等修余三。

从相续中容易生起的舍心开始修。若未对一切众生平等,则难以生起其余三种无量心,因此首先修舍无量心。阿阇黎智藏在《中观庄严论》中云:“舍心辽阔大地上,遍开慈心之鲜花,严饰悲心之凉荫,喜心净水无混浊。”此外,《二观察续》中所说“初当修慈心,其次修悲心,尔后修喜心,最终修舍心”的次第,是从结合内在本尊之真如而宣说的,若按照此次第修持,则首先容易生起慈心等三者,(之后生起舍无量心)。

丙二、修舍无量心之对境:

彼所缘境诸众生,心中如是当观察, 贪今父母友嗔敌,汝之此心极恶劣。

每一位众生无有未成为亲人与怨敌的,所以对他们不应有贪嗔之心。

丙三、忆念众生之恩德:

无始无终漂泊时,此敌亦成父母友, 饶益于我具恩德,岂能恩将仇报耶?

对于往昔曾经饶益过自己的众生,以损害回报实在不应理。《毗奈耶经》云:“于饶益者当报恩,不应加害或漠然。”

丙四、修舍无量心对境不定:

此友亦成敌加害,如今亦感彼痛苦, 回报利益岂应理?中者亦成亲非亲, 利益损害不一定,贪恋嗔恨不应理。

如果因为受到怨敌加害而不行饶益,那么亲友也曾于前世加害过自己并且现在也令自己感受痛苦,仅以此对他们生起贪嗔有何利益呢?中等者从前、以后对自己有利有害不一定,所以不应当有贪嗔之心,要对所有的人都无贪无嗔,生起亲、疏平等之心。《般若二万颂》中云:“须菩提,汝当于一切众生有平等之心。”

丙五、修等性舍无量心:

初当于诸亲友方,观成中者断贪恋, 后将怨敌观中者,断除嗔恨无亲疏。

如是将亲怨二者平等观成不亲不怨之人而修舍无量心。

丙六、为利众生修舍无量心:

于诸中等者之心,亦为应断愚痴故, 如是观修离三有,同遣有情烦恼心。

将任何众生皆观为不亲不怨者之心也属于痴心,所以愿息灭亲怨为主一切众生的烦恼,永远不再生贪嗔之心,愿一切众生彼此之间心皆调顺。

丙七、离得同时修舍无量心:

众欲离苦得安乐,然不知此行苦因。

如同自己实在不想受苦一样,一切众生也是如此,怎能对他们怀有加害之心呢?虽然他们想得到安乐,却因愚昧而行痛苦之因——十不善业,自己应当竭力制止他们行不善业。

丙八、舍无量心之真实对境:

愿可怜兮烦恼众,息诸习气心平等, 愿猛贪嗔所恼众,无有亲疏离贪嗔。

愿众生息灭一切烦恼,尤其息灭贪嗔之烈火,从而无有贪嗔,自心堪能。

丙九、舍心对境逐渐增加:

观众从一至二三,一域一洲至四洲, 一千二千三千界,直至一切世间众。

初学者观修舍无量心时,先从自己的亲友怨敌开始,达到修量之前一直观修。尔后从一个众生、两个、三个等、自己的城镇直至区域、南赡部洲之间。再后,从东胜身洲到一千世界、二千世界、三千世界,直至所有世间界的众生。最初观修人类,之后同等观想旁生等一切众生。

丙十、舍无量心之修量:

舍无量心之修量,自他亲怨皆平等。

达到对自他亲怨皆平等之心境,并且对谁也不生嫉妒、嗔恨,一视同仁。

丙十一、修舍无量心之后得:

如是有缘修舍无量之座间,

后得无缘舍对境,诸众唯心心如空, 胜义不生空性中,自心离戏中安住。

观修的对境——所现之此等众生也如影像般无而显现,自性不生。于如是忆念中安住。我们虽然对所取境与蕴聚有我与我所的贪执,实际上,此二者都是虚妄的自性,如同将镜中的影像以分别念称为这是我的面容一般,其实它是无有自性的,只是依靠身体显现而已。《宝鬘论》云:“譬如依明镜,虽现自貌影,此影真实性,少分亦非有。如是依诸蕴,虽能起我执,亦如自貌影,全无真实性。如未依明镜,不现自貌影,若不依诸蕴,我执亦如是。”若将诸蕴自性执为我,则有业,业中有生,从而有病老死。如果无有蕴执,也就避免这一切了。《宝鬘论》云:“何时有蕴执,尔时有我执,由我执有业,由业而有生。三道生死轮,无初中后转,犹如旋火轮,彼此互为因。彼自他及俱,三世不见故,即能尽我执,业及生亦尔。如是见因果,生尽证实性,即不思世间,实有及断无。”

因此,我们应当了知诸法如影像般无有我与我所之对境。

丙十二、修舍无量心之利益:

如是舍心之修量,证悟甚深寂灭法。

舍无量心的修量,即相续中生起诸法自性本来不生之等性证悟。《普作续》云:“无二住于无所思,法性菩提中生智。”

丙十三、修舍无量心之果:

果无亲疏垢染心,任运自成实相义。

从世俗谛来说,达到无有自他亲疏之境界;就胜义谛而言,证悟无二法性。如是精进修习舍无量心后当观修慈无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