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菩提心略修法
Total words: 26,060. Estimated reading time: 1 hour and 58 minutes.
慧灯之光1–菩提心略修法
一、菩提心的利益及其重要性
我曾反复强调过菩提心的重要性及其利益,也要求大家修菩提心,但大多数人不一定知道菩提心的具体修法,所以此处具体地讲一讲。
有了菩提心才能够救度众生,菩提心是我们唯一的依处,除了菩提心以外,不要说世间所谓的圆满,就是出世间声闻、缘觉等小乘修法,都是不究竟的。所以,只有菩提心才能够挽救自他一切众生,只有菩提心才能够解决一切问题。
如果有菩提心,就能于一刹那间清净无始以来的罪业,犯别解脱戒和密乘戒的罪过也能清净,同时也能圆满众多资粮,这是菩提心自身所具备的能力。也就是说,即使既没有单独修金刚萨埵等忏悔的法,也没有单独修曼茶罗等积累资粮的法,仅仅依靠菩提心,也可以得到同样的结果。所以,如果有菩提心,一切就都可以圆满。
那么,五加行中为何有积资忏罪的法呢?没有菩提心时,这些修法可以帮助我们发起菩提心;有了菩提心后,再加上积资忏罪之法,则修法的进步会更快、更圆满。之所以需要这些修法,不是因为菩提心不能清净罪业,也并非因为菩提心不能积累资粮。所以,菩提心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生起真实不虚的菩提心难度很大。从无始以来,我们一直在串习着一切为自己打算,而一心一意、诚心诚意为其他众生打算的念头少之又少,即使有,其范围也非常有限。因为,我们早已习惯了自私自利之心,却从未串习过利他之念,所以,要发起菩提心确实很难。但纵使困难再大,也要励力修习。
如果有菩提心,莫说后世,即使在现世当中,无论遇到的是幸福还是痛苦,自己也都能坦然面对、妥善处理,而且能为众生带来诸多利益。比如说刚刚发起菩提心的人,他虽然没有什么证悟的境界,但是,仅仅依靠菩提心的能力,他也可以给予众生极大的利益。
既然菩提心这么重要,我们应该用什么方法使自己生起菩提心呢?在弥勒菩萨的《经庄严论》中讲道:在前世善根成熟时,有些人便可以产生菩提心。
什么是前世善根?它成熟时是怎样的情形呢?
所谓的前世善根也叫做佛种。佛的种子有两种:一个是智慧的种子,另外一个是方便的种子,也即慈悲心的种子。
1、智慧的种子。智慧的种子成熟时是怎样的情形呢?在《入中论》里讲过,一些大乘根机成熟的人在听到大空性时,会感动得汗毛竖立、眼泪直流,生起极大的欢喜心,此时,这种人便开始成熟了智慧(证悟空性)的种子,他若能继续学修,就有可能很快证悟空性。
2、方便的种子,也称做慈悲心的种子。慈悲心的种子成熟时又是怎样的情形呢?这种人在没发菩提心之前,当看到或听到菩萨无自私心地度化众生的传记时,也会感动得汗毛竖立、眼泪直流,向往之情不禁油然而生,这些表现说明他已经开始逐渐地成熟了方便的种子,此时,他若能再看一看《入行论》等经论,修一修菩提心的修法,就有可能很快发起不造作的世俗菩提心。
所谓的佛心,也就是大乘菩萨的两个佛种。此佛心初步成熟时,便有这样两种现象,有这两种现象的人就是大乘菩萨的根机。如果听到空性、般若波罗密多后,没有任何反应;他人宣讲大悲心、菩提心时,也只是听听而已,没有什么感受,这就说明其大乘根机尚未成熟。
已经成熟佛种的征兆,就如黎明时的天光。黎明时分,太阳还未升起,天边却已经现出曙光,这说明,太阳很快就要出来了。同样的,有以上两种征兆的人,其前世善根也可以很快成熟。而没有这种征兆,则象在半夜一两点时,不要说太阳,连曙光都没有。
以上所讲的是成熟大乘佛种的两种现象。如果有这种征兆,再加上自己的努力,就可以很快发起菩提心、证悟空性。若没有任何征兆也不用失望,我们是有办法的,只要自己能够去做,佛、菩萨以及善知识们,就一定会将方法给我们讲得清清楚楚,而且只要肯精进,这些方法都是普通人能够做到的。
佛陀曾经讲过,想成佛的人不要学太多,只需要学一个法,这个法就是大悲心。为什么只需学大悲心呢?如果有了大悲心,一切都很好办。如果没有大悲心,那么不要说为了自己现世的健康长寿,就是为了自己的解脱而闻思修,在大乘佛法中也没有什么意义。如果有大悲心,就有了菩提心的根机,那么,无论你目前的能力有多大,无论你目前的境界有多深,你的一切所做所为都会为其他众生打算。这是佛经上的标准。
我们要反观自心,看看自己与菩提心有没有距离,有多远的距离。若是相距甚远,就一定要精进;若是近在咫尺,就应该更加努力精进,因为这样做就可以很快走上大乘资粮道。虽然走上大乘资粮道的人也有可能退转,也无法避免永远不堕恶趣(如果这种人犯了菩萨戒,或造了比较严重的罪业,也会堕入恶趣),但是,这种人即便在恶趣中,也会度化众生。
比如说:若此人转生为畜生,他就会以畜生的身份去利益身边的众生。又如,平时在六道轮回当中最希望死而又不可能死的,就是地狱有情。但是,在佛的传记中记载着,佛在堕地狱时也有过利益众生的决心,而且这个利益众生的念头一经生起,他便立即死去,并往生天界,学佛成道。其他走上大乘资粮道的人也是这样。
《经庄严论》讲,有菩提心的人,即或造了堕地狱的业,也不可能在近期内堕落,此业在很久以后才会成熟;堕入地狱后,他所能感受到的痛苦也很轻微,历时很短,不同于其他的地狱众生;在感受这些痛苦的同时,他也从未舍弃过利益众生的决心;而且此念一出,他就像从梦中苏醒过来一样,地狱苦报便会立即结束。所以,菩提心是很重要的。
假如只是因为菩提心可以解决自己的痛苦,所以才发心,那么这种出发点并不正确。然而,若首先能以这种心态修习菩提心,然后再不断改善发心的动机,最后能够真正发起菩提心的话,那么其结果还是一样的。
发菩提心和不发菩提心的利害,无须多言,只要看看佛陀与凡夫,便可一目了然:凡夫,从无始以来始终只为自己打算,一切都是为了自己的幸福和快乐,可是至今仍然一无所得,依然在轮回中受苦;佛陀,虽然没有希求自己的解脱,没有希求自己的幸福,只是一心一意地投入了度众生的事业,但是他早已成就,圆满了一切功德。《入行论》里就是这样讲的,事实也是如此,这是显而易见的。
现在我们虽然是凡夫,还没有解决自己的生老病死,但是,若能将自己的问题置之度外,首先考虑众生的解脱,为众生修行,那么,自利就会自然而然成办,不用单独去做。如果为众生修行,不为自己修行,自己便不能成就的话,那么释迦牟尼佛是不会成佛的。因为,自从发了菩提心以后,他再也没有为自己着想过,但事实上他却成就了。这说明,如果我们能够舍弃自私心,一切就都会圆满。
只是我们自己放不下,始终都将自利置于首位,而最终也只能落得竹篮打水一场空,利己做不到,利他同样做不到,自他二利都化为泡影;相反的,佛陀彻底地放下了自私心,一心一意投入到利益众生的事业当中,没有求自己的解脱,而最终他却成了佛,圆满了自他二利。由此可知,菩提心自身就有这样的能力——不求自己的解脱也可以得解脱。所以,菩提心是非常重要的。
我曾多次告诫大家,在没有修出离心和菩提心之前,先不要修其他的法。这不仅仅是我的要求,在佛经中也如是记载着释迦牟尼佛的教言:欲成佛者,无须修很多法,只修大悲心一法即可。能够发起菩提心的那种悲心叫做大悲心,大悲心是菩提心的因。有了大悲心,才会有菩提心;有了菩提心,才可以成佛,所以,在没有修出离心、菩提心之前,修其他法是没有多大意义的。
有些人在修小乘的四禅八定时也会有一些感受,所谓的感受就是心能够平静下来,并能在较长时间内保持这种状态。但是,这有何功德呢?没有什么功德。这种修法,不仅佛教有,外道也有,是内道和外道所共有的。如果有了出离心、菩提心或空性见,则可以将这种寂静修法做为一种修行的基础;如果没有,那么这种修法究竟属于外道,还是属于佛教,都很难说清楚。
即使我们修禅定时能在二十四小时之内不起一个杂念,那又怎么样呢?没有杂念能解脱吗?在没有杂念的基础上证悟空性,才能解决生死问题,若没有证悟空性,只是心平静下来,也不是很难。以前也讲过,很多动物在冬眠时,心里也没有太多杂念。还有,我们在昏沈时、进入深度睡眠时、或是晕倒时,内心也没有什么粗大的念头。但是,这能解决什么问题呢?不能解决什么问题。
有些人在修了一两天禅定,有了一点感受之后,便自以为了不起或生起好奇之心,因此就会继续修习。而实际上,只有在修起出离心和菩提心之后,才能考虑这些修法;在没有出离心、菩提心之前,不能修这些法,连大圆满也不能修。
为什么不能修大圆满呢?大圆满本身是无上密法,是非常殊胜的。但是,若缺少了出离心和菩提心的帮助,大圆满也有可能成为世间法。以前我曾经讲过,一天早晨,阿底峡尊者说,在印度,他的一个修喜金刚的弟子堕入了声闻的灭定。尊者身边的侍者就问,修喜金刚怎么会堕落小乘道呢?阿底峡尊者讲得很清楚,若不能如理如法地修喜金刚,也有可能堕入小乘,也有可能堕入恶趣。那么,大乘和小乘的差别究竟是什么呢?阿底峡尊者强调,其差别只在于是否发了菩提心,除此之外,就再也没有别的差别了。
目前汉地居士在修行上存在很多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其中有些是比较严重的,有些虽然不严重,却可以导致一系列的问题,或者是与解脱没有太大关系。正是因为缺少了系统修法的教育,才会出现这些问题,这是很危险的。
那么,该如何挽救呢?首先,我们不谈很多理论,只要求先把出离心和菩提心修起来,有了这两个基础,再修任何法都不会走太多弯路。若不修这两个法,而去追求许多其他的灌顶、修法,是会走错路的。暇满人身不会一次又一次获得,若这一次走错了,以后再想重返正途,是很难再有机会的。大圆满、时轮金刚等修法都非常殊胜,但是,若没有出离心和菩提心,它们就会成为世间法,因此,希望大家在修行初期,一定不要修太多的法,只修出离心和菩提心。只是偶尔生起出离心和菩提心,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有感受至深的、稳定的出离心和菩提心,才算得上是一个修解脱法的人。在这两个基础打好以后,我们再考虑其他的修法。
二、世俗菩提心的修法
菩提心有两种:胜义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
其一、胜义菩提心。胜义菩提心就是证悟空性的智慧,现在还不讲,基础都没有,证悟什么呢?首先要修出离心和世俗菩提心,从最低限度开始做起。
其二、世俗菩提心。世俗菩提心有两种:一是愿菩提心;一是行菩提心。为了度化一切众生而愿获得佛的果位,这样的念头叫做愿菩提心;不但心里有这样的愿望,而且去实践六度万行,这就叫做行菩提心。先讲愿菩提心,这是最关键的。
怎样才能产生世俗菩提心呢?在修愿菩提心以前,需要先修四无量心。四无量心较广的修法,在很多经书和以前的五加行开示中都有谈及,故此处不再广讲,只是从总体上略讲一下。若想广修,则慈、悲、喜、舍四无量心都要修;若想略一些,则可只修慈无量心和悲无量心;若想最略,最简单的修法就是只修悲无量心,其他的已包含于其中。此处只讲舍无量心和悲无量心的修法,故而属于一种简略的修法。
修法的前后,也就是三殊胜中的发心殊胜和回向殊胜,以前已讲得很详细了,此处就无须赘言,现在便开始讲菩提心的正式修法。
修菩提心时,既不是仅仅把心平静下来,什么都不想,也不是去观想佛像之类的对境,而是要去思维。思维什么呢?思维轮回中的众生彼此之间是什么关系,要去认识这个问题。每个人都有思维的能力,在对问题有了正确的认识以后,就会产生动力,然后便会着手去做,这是很自然的。比如一个做买卖的人,如果他清楚地看到某项计划会带来利润,就会立即开始行动,否则,便会犹豫不决。此外,人们都愿意去做自己喜欢或自认为有益的事情,所以,在发菩提心之前需要思维。
(一)舍无量心的修法
在修舍无量心时,有观想和观察两个阶段。
1、观想。这时所要观想的,不是佛像,不是本尊,而是人。观想什么人呢?就是观想世俗中的人。将打坐前的准备工作做完之后,就静下来,观想自己的左右两边有两排人,右边一排是现世或前世伤害我的仇人,可以是人,也可以是非人;左边一排是我现世的母亲、父亲以及兄弟姐妹等对我有恩的人。这样观想好后,自己便像平时一样,对右边的人发起嗔恨心,对左边的人发起爱心。嗔心和贪心虽然是烦恼,但这时却需要让它们发出来,以便下面继续观察。观想的内容就是这些,下面是观察的阶段。
2、观察。这时,该怎样观察呢?首先观察,刚才我对右边的人生起了嗔恨心,对左边的人生起了爱心,不但这一次生起如此烦恼,而且经常都是这样。以前我认为这是很有道理的,因为仇人害我,我就应该恨他们;而父母等人却有恩于我,我就应该爱他们。但是,现在我要深入地思维一下,这到底对不对呢?思维时,应该从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进行观察。具体的方法是:
(1)观察右边的仇人。首先是过去世。虽然从目前的情况看,右边的这些人是我的仇人,害了我,但是,在过去世中,他们是否始终是我的仇人呢?肯定不是。因为,没有哪个人会生生世世害一个人。在过去的无数世当中,他们肯定做过我的母亲,当他们作我母亲的时候,是怎样对待我的呢?肯定和现在的母亲没有两样。所以,在过去无数世中,他们不但不是我的仇人,没有伤害我,反而是我的亲人,给我带来了种种利益,对我有种种恩德。
其次是现世。在现世当中,他们会不会一辈子都害我呢?这也是不一定的。他们只是目前这样害我,以后,我或者他们都有可能发生变化。一旦发生了变化,在这一生中,他们也会成为有恩于我的朋友。这种可能性是不能排除的。
再次是未来世。那么,在遥远而漫长的未来世中,他们会不会生生世世都害我呢?这是不可能的,他们肯定会再做我的父母。那时,他们会和现世父母一模一样地疼爱我、利益我。
以上是对右边仇人的观察。平时,我们对仇人的嗔恨心很大,经过这样的思维,嗔恨心就可以慢慢减退。
(2)再观察左边的父母亲人。观察的方法与前面一样。
首先是过去世。从目前的情况看,他们是我的父母亲人,赐予了我各种各样的恩惠,是关心爱护我的。但是,在过去世中,他们是否始终是这样呢?不是。在过去世中,他们肯定作过我的仇人,而且伤害过我,就和今天坐在我右边的人一模一样。同样的,坐在我右边的人今天虽然是我的仇人,但是,他们在过去世中做我亲人的时候,也和今天在我左边的人群一模一样。时间改变了,左右两边的位置也会随之而改变。
其次是现世。在现世当中,他们是否会一辈子都利益我呢?这也是不一定的。也许在将来的某一天,我和他们也会因为种种原因而反目成仇。儿女怨恨父母,兄弟姐妹因财产纠纷而相互猜忌,朋友之间互相嫉妒,诸如此类形形色色的事例在现实生活中也是随处可见的。
再次是未来世。那么,他们在未来世会是什么样的呢?未来,他们也不一定做我的亲人。在未来的生生世世当中,他们肯定会一次又一次地做我的仇人。那时,他们也会像现在的仇人那样对待我。
以上是对左边亲人的观察。这样思维以后,对左边亲人的片面爱心也会慢慢减退。
通过观察便会发现,在轮回当中,我们找不到一个绝对的亲人和一个绝对的仇人。此时才会恍然大悟:原来我是如此地盲目,只看到眼前的几十年而已。自己所有的爱恨情仇,都来自于如此狭小的范围,我一直是根据这短短的几十年中自己的所见所感,来判断谁是我的仇人,谁是我的亲友。如果我的眼光能超越这个范围,看到过去和未来,就会发现以前的判断竟然都是错误的。
这些都是事实,不是为了能够生起菩提心才这样讲,实际上就是这样。如果佛没有告诉我们,我们就感觉不到,就会将亲冤划分得清清楚楚。但是,若从整个轮回的角度观察,谁是仇人,谁是亲人,就是很难区分的。
总之,一切众生都做过我的父母,赐我以恩德,同时也都做过我的仇人,加害于我。既然如此,我对仇人便没有了特殊的嗔恨心,对亲友也没有了特殊的贪心,这叫做无记的舍心。它既非善业,也非恶业,所以不是我们所需要的。我们所需要的,是超越这一层次的境界——对一切众生的平等慈悲。该怎样超越呢?
当贪心和嗔心基本达到平衡时,就可以停止以上的观察,开始修知母、念恩、报恩等修法。
但是,如果在修悲无量心之前没有舍心的基础,我们的贪心和嗔恨心就会太不平衡,就只能对少数人修悲心,而不能对一切众生修悲心,这样就无法修起平等的悲无量心。
这时可以继续观察,他们做我父母的时候,对我都是恩重如山,但是,他们做我仇人的时候,是否对我只有损害没有利益呢?不是这样的。正是因为他们害我,才使我有机会修忍辱,并对他们修菩提心;也正是因为他们害我,才使我对轮回生起厌患之心,并开始走上解脱道。其实,他们的加害也给我带来了很多利益。所以,虽然他们害过我,但是,今天我不想重提旧怨,而只想念其恩德,只就众生利益我的一面进行观察。
(二)悲无量心的修法
接下来,便在无记舍心的基础上,开始修悲无量心。慈无量心或者悲无量心是我们修菩提心时最需要的。
在修悲无量心时,也有观想和观察两个阶段。
1、观想。这时,不用观想很多人,只观想自己的母亲。有些人也许会因为儿时母亲的抛弃等各种因素,而对母亲感情不深。在这种特殊情况下,就可以观想人群当中对自己最亲、最好的人。但一般情况是观想自己的母亲。
怎样观想母亲呢?要把母亲观想在自己的面前,不用观想本尊的相貌,而只观想母亲现在的仪容。如果她已经去世,就观想她生前的容貌。
我们对母亲本来就是有慈悲心的,但是还需要不断加强,然后再将慈悲心迁移到其他人身上。早期是观想母亲,其次则观想目前对我无利无害的普通人,最后便观想仇人。在对仇人成功地修好慈悲心后,再将观想的范围逐渐扩大,最终将范围扩大到天下一切众生。这样一步一步修行是有必要的,如果没有这种循序渐进的方法,虽然偶尔会冒出这样的念头:“一切众生都是我的母亲”,但是,在遇到一些具体情况时,就不会这样想了。所以,首先从小范围修起,再将对境一点点扩大,这样修是最踏实的。
2、观察。最开始时应该观察现世的母亲,这是因为对现世的母亲容易生起悲心的缘故。这时,可以分成三个步骤来思维:第一是知母,第二是念恩,第三是报恩。
(1)知母。所谓知母,就是要知道一切众生都曾经做过我的母亲,将来乃至获得解脱之间也不例外。对于现世的母亲,这一世就无须观察了。可是还要思维:她不但现世是我的母亲,而且在过去、未来的很多世中也肯定做过我的母亲。观想现世母亲时,这样思维就可以了。
但是,在将范围扩大时,就要知道所有众生都曾经做过我的母亲,这是肯定的。因为,我们的生命源头是极其遥远的。虽然我现在因为无明的遮蔽,而变得如此无知,连明天将要发生的事情都不清楚。而且,在我刚出生,还是一个弱小生命的时候,肯定也有思维和感受,当时我在想什么,有什么感受,我也早已记不得了。然而,这些只是我不知道而已,并不等于不存在。同样的,虽然前后世我也不知道,但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
佛经里讲过,在无始以来的轮转过程中,在三千大千世界的每一寸土地上,我们都死过成千上万次,也生过成千上万次,而大多数的生命都是依靠父母而生的。通过以上推理,我们可以知道,所有的生命都肯定做过我的母亲。不仅过去如此,将来也是这样。对其他人修知母时,要这样思维。这样观察后,就能深深体会到,一切众生都做过我的母亲。这叫做知母。
(2)念恩。所谓的念恩就是指想念、回忆母亲的恩德。在佛经中,将母亲的所有恩德分成了五种:
第一是赐予肉体的恩德。人绝大多数是胎生的,当我们在中阴世界里毫无自由地生活,不断受到极为恐怖的中阴现象威胁,痛苦异常,走投无路,非常渴望能找到一个肉体的时候,因为跟这世母亲有缘,才终于找到了投身之处。那么,我们当然应当知道,没有母亲就不可能有我现在的身体。这是赐予肉体的恩德。
第二是赐予生命的恩德。刚出生时,我虽然有了这个身体,但是,作为婴儿的我是没有自理能力的,不可能依靠自己活下来,是母亲养育了我,而没有让我死去。这是赐予生命的恩德。
第三是赐予财产的恩德。这种恩德,每一个人都知道。小孩子刚刚出生时是一无所有的,身上连一件衣服都没有。但是,作为母亲,却能义无反顾地把自己的财产全部送给儿女。当然,这些是一般的情况,在现在的某些地方,母亲的这种恩德可能会慢慢淡化。但从传统的角度来看就是这样:父母不认为家产是自己的不该给儿女,而是把一生的积累全部送给他们。儿女也毫不推辞地把父母的财产当做自己的来享用。
在以前困难的时候,母亲养育孩子是很不容易的事,特别是贫困的母亲。她是怎样把我们养育起来的呢?在养育过程中她是怎样无私奉献的呢?对此,每个人的实际情况肯定都不一样。然而相同的是,每一位母亲对自己的儿女都有这种深恩厚德,包括很多畜生也不例外。
我们可以回忆小时候母亲是怎么心疼自己,怎么养育自己的。她辛苦得来的东西舍不得自己用、舍不得供养三宝、舍不得布施众生,把好吃的、好穿的统统让儿女们享用。
在很多传承上师所着的论典中,将母亲的恩德讲得十分详细,但其中大多数内容,是就西藏人的生活而谈的,或许和你们的生活不太相符。你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进行思维。这样思维后,最后会深深地体会到,原来,母亲赐予了我这么大的恩惠。
第四是教世间法的恩德。小孩子刚出生时什么都不懂,连说话、走路、吃饭都不会。这些最基本的生活常识和技能,不是学校教给我们的,都是母亲教的。
第五是赐给修法机会的恩德。因为母亲养育了我们,才使我们有机会学习和修持佛法,这是母亲赐予我们的最大恩德。
除了这五个方面的恩德之外,凡是能够想起的母亲对自己言之不尽的所有恩德,都可以拿来一一反复思维。
对现世母亲修好知母、念恩后,就要将同样的观察迁移到其他人身上,并将范围逐步扩大。其实,只是我们回忆不起前世而已,如果我们可以回忆,并在大街上见到上一世母亲的话,那会是怎样的感觉呢?实际上,无论是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也好,还是前面观想的仇人也好,他们都曾经做过我的母亲,将来也会做。在做我母亲时,他们肯定对我有这样的五种恩德。这就是念恩的修法。
(3)报恩。既然已经知道了一切众生在多世累劫中都做过自己的母亲,都对自己有这五方面的恩德,那么最后的结论是什么呢?就是要报恩。这是修悲无量心的最终目的。
确实,平时遇到的所有众生都曾经是自己的母亲,那么,该如何去报恩呢?布施他们一些钱财,或是在他们生病时去照顾照顾,这是不是报恩呢?这是世俗人报答恩德的一种方法,菩萨也并不排斥,可以这样做。但是,这并不能帮助他们解决生死轮回的根本问题。因为,从无始以来,我们彼此之间已经这样做过成千上万次了,然而我和一切众生依然流转至今,没有解决什么问题。
虽然母亲们非常希望自己能拥有一切快乐,甚至包括炎热夏季中一阵凉风的吹拂,但却不知道什么是获得快乐的究竟方法;虽然母亲们真心希望自己能不受一丝痛苦,甚至包括蚊叮虫咬之类的微小苦痛,但却不知道什么是彻底断除痛苦的最佳良方,却被无明所驱使,终日造作与快乐背道而驰的恶行。比如:她们会为了自己的健康无病,而去作宰鸡、杀鱼等痛苦之因,所以永远也无法灭尽痛苦。
因此,我们一定要想办法帮助一切众生解决生、老、病、死的痛苦。生、老、病、死的痛苦该怎样解决呢?是不是用神通和神变来解决呢?不是。让他们明白生死轮回的本体,怎样抛弃烦恼和痛苦,懂得自己该如何走解脱道,这才是最关键的。
为此,就需要为他们传讲佛法,若想最究竟地传讲佛法,就要自己成佛。虽然目前佛法尚存于世,即使自己没有开悟,也可以依照佛的教言来宣讲佛法。但是,在佛教不存在的时间或地点,若连自己都不懂佛法,就更不可能为他人讲法了。所以,还是需要自己懂得佛法,自己证悟,最终要自己成佛。
由此可知,报恩的方法不是别的,就是要让一切众生得到解脱,这是真正报答母亲恩德的最殊胜的方法。然而,如果我们连自己的烦恼都控制不住,那么不要说度所有的众生,只度一个人都成问题。所以,我们要发愿自己先成佛,再度化众生;也可以发心自己与众生同时成佛;或者是发心让众生首先成佛。让众生先成佛是最殊胜的发心,但实际上这样发心以后,自己还是会先成佛的。
悲心的本体是愿一切众生远离所有痛苦,此修法需要四个具备:1、具备想望:强烈地希求一切众生远离所有痛苦;2、具备发愿:发起愿一切众生远离所有痛苦的心愿;3、具备发誓:下决心以自己的力量而令一切众生远离所有痛苦;4、具备祈祷:祈祷三宝加持自己能够令一切众生远离所有痛苦。
这四个修法必须反复地锻炼。总而言之,悲心+发誓成佛=菩提心。
(4)观想、思维的次第。在观想好以后,反反复复地思维是十分必要的。因为,人心有一个特点:让它学什么,它就可以学会什么,好的可以学,坏的也可以学。所以,要反复地锻练自心。
世俗人都知道母亲对自己很好,在她刚去世时,总有一阵子会悲痛欲绝。但是,很多人会认为这是自然的规律。而且,他们为了减轻自己的痛苦,还会想尽一切办法将母亲的恩德抛到脑后。于是,过了一段时间后,他们的痛苦也就消失了。
但是,现在我们不能这样做,而是要将那些往事一一地重新提起、反复地回忆,由此便会自然而然地产生报答母亲恩德的渴望。这种心念是世俗人所没有的,却恰恰是我们所要培养的。
当这种慈悲心在母亲身上修得很成功的时候,再迁移到一个现世对自己无利无害的普通人身上,对他修知母、念恩、报恩;这样修好以后,再迁移到一个自己今生不但不想利益,而且想还以报复的仇人身上,对他同样修知母、念恩、报恩等一系列修法。修好以后,自己不但对他没有了嗔恨心,而且有了很强的报恩之心。
我们虽然对现世母亲、一个普通人以及一个仇人生起了报恩之心,但是还没有对人群修悲无量心。所以,要将范围逐渐扩大到一个村、一个乡、一个县……最后便观想天边无际的有情,对所有众生修悲无量心。
这样修好后,我们在世间便再也找不到一个所谓的敌人,一切众生都是我的亲人,都是我的父母,这不是一时的豪言壮语,而是内心感受至深的体会。那时我们便会一心一意地帮助他们,而且不是一般的帮助,就是要解决一切众生的生、老、病、死,心甘情愿为此修法。从此以后,我们就有了真正的菩提心,成为真正的菩萨。菩提心,就是通过这些修法得来的,既不可能从天而降,也不可能由地而生。
以上讲了四无量心中的舍无量心和悲无量心,这是简略的修法,广的修法(四无量心)请参看五加行中的菩提心修法。
三、依次第修菩提心
在正式修行时,先要修出离心,也就是修外加行的人身难得、寿命无常、因果不虚、轮回过患这四种修法。出离心修好以后,暂时不要考虑静坐、参禅等其他修法,而是要先把菩提心修出来。没有菩提心,就没有了目标,连目标都没有,还参什么禅?修什么大圆满呢?这好比人在远行前,需要首先明确希望到达的目的地,辨清方向后,再仔细观察路况,然后才能开始行动,脚踏实地地迈向终点。若连目标和方向都没有确定,这不是盲动又是什么呢?这样做是不可能有什么结果的。
所以,出离心修到标准的时候,就开始一步一步地修菩提心,若自己肯循序渐进地下工夫精进,就绝对可以成功。因为,以前所有走上菩提道的人都是这样修起来的。所以,只要肯修,就一定会修起来;但是,如果不肯修,就永远都是凡夫,永远只会为自己着想,为自己打算,最终连自利也不能成办。
这是宁玛巴的一种大圆满前行发菩提心的修法。这个修法简单易行,能力很大,效果显著。你们都看过《普贤上师言教》,其中的修法没有这么详细。此修法出自于《普贤上师言教》的一个笔记,其中将如何修菩提心讲得十分清楚和详尽,萨迦派和格鲁派的菩提心修法也基本上是这样的,你们如果能照此去修,就肯定能够发起菩提心。
有了菩提心,其他的就很好办。那时是不是成佛了呢?不是,离成佛还很远,但从此以后的修行速度就很快了。在菩提心没有修起来之前,我们不要考虑很多修法。先把菩提心修起来,然后再修其他的法。
禅修课菩提心的修法视频2
最简单的菩提心修法–基于自他平等的悲心修法
我们之前很多时候也讲过 我们世俗人讲的爱爱心 和佛教讲的四无量心 还有就是大乘佛教讲的菩提心 这三个 就是三个不同的层次 看起来都是爱心都是慈悲 但是它的层次是不一样 这个我们之前讲过很多次 就不需要再重复了 所以这个四无量心 它还没有达到菩提心的水平 但是四无量心就是菩提心的基础 在这个有了四无量心以后 很容易能够修出菩提心 这是非常重要 那我们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是 这个四无量心当中的悲无量心的修法 然后在悲无量心的修法的基础上 修菩提心的一个这样子的修法
那么我们刚才已经讲过 什么是悲无量心 什么是悲心 刚才已经讲过了 就是希望所有众生离苦 就是这种愿望 这种心愿 就是悲心 悲无量心这个就是悲心 如果就是希望远离痛苦的这种对象 只是有一部分人这样子的话 只是一部分人几千几万这样子的人 那这个就叫作世俗的爱心 比如说自己的家人朋友 这么几十个人或者是十几个人 或者是再多一点的话 那就几百几千个人 那这样子这个就是世俗的爱心 然后 慈悲心的慈也是一样 希望对方能够拥有幸福快乐 发自内心地这样子希望 但是对方并不是所有的生命 也不是全人类而是一小部分的人 那这样子的话这就是世俗的爱心 如果这个对象是 不是这么几个人或者几十个人 是所有的生命不仅仅是人人类 所有的生命 那么这就变成了四无量心 四无量心这个区别就是这样子 那这个首先我们知道这个 四无量心当中的悲无量心 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悲无量心 然后我们去怎么样让我们自己的心里 产生这样子的悲无量心 需要用什么样的方法
全世界所有的人都知道 这些都是非常好的 慈悲心爱心都是非常有价值的 非常有价值 但是就是不知道怎么样让我们 拥有这样子的慈悲心 大家知道慈悲心是很好 如果你有 那就大家知道慈悲心是非常有价值 非常好的 但是如果没有 那有没有办法就是没有慈悲心的人 能够变成有慈悲心的人 也就是说没有慈悲心的人的心里 有没有办法产生慈悲心 那这个方法其他地方都是没有的 这个方法佛教有 小乘佛教也修四无量心的 阿罗汉他们都会修四无量心 但是没有菩提心有四无量心 那大乘佛教 然后这个的方法 那就非常的特别 就是修完了四无量心以后 然后紧接着就修菩提心 小乘佛教四无量心修完了以后 这个修法就结束了 这个修法修成了就结束了 他没有修这个他不会修菩提心 但是大乘佛教就是 就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地去修菩提心 那这个方法是非常的重要 这个方法是特别特别地重要 如果没有这个方法 大家都知道这个很好也没有用 所以这个方法是非常非常的重要的
6 悲无量心概述
6.1 第一个–了解对方的痛苦
那这个方法是什么呢 首先是我们希望所有众生离苦 这种心愿 这种愿望这种希望心愿 它来自于什么 来自于我们彻底地了解众生的痛苦 就是来自于这个 如果我们不了解不了解众生的痛苦 那这样子的话 是没有办法有这样子的悲心 因为我们比如说我们自己 我们自己如果不是饿鬼道的人 那么我们没有办法了解饿鬼道的痛苦 到底是什么样子 然后我们不是地狱的人 也就没有办法了解地狱的痛苦 然后人间也是 如果我们自己不是一个病人 是一个健康的人的这样子的话 那就是没有那就是不知道病人 因为自己不是病人 所以就不知道病人的痛苦是什么样子 如果自己不是一个贫穷的人 就是因为你不是贫穷的人 所以就是没有办法知道 这个贫穷的人的感受 痛苦是什么样子没办法知道 然后这些都不知道的话 那也就是没有 那也就不可能有诚心实意 发自内心地希望他们离开这些 远离这些痛苦不会有的 为什么不会有呢 因为根本就不了解 对方的痛苦有多严重 根本就不了解他们有多严重的痛苦 那也不可能有那么强烈的这个 强大的希望他们远离痛苦 就是我们的内心当中 就是一点都不虚假 一点都不造作的一个这样子的 真实无伪 而且非常强大的心愿 希望他能够离开痛苦 这种心愿来自于什么呢 来自于彻底地了解了解对方的痛苦 而且深深地感觉到 这个痛苦是非常非常严重的 这样子以后 然后我们才有这个希望 他远离痛苦 我们越是认为这个痛苦是非常严重 越能够就希望他远离这样子的痛苦 然后平时我们所有佛教徒都会 都听过佛说轮回是痛苦的 地狱 什么饿鬼这大家都听过 但是如果我们没有深入地去思考 没有深入去思考的话 那这些虽然就是懂一点 但是都是比较模糊的 到底有什么样的痛苦 具体的都不懂 所以我们的这种感觉 就是这种心愿也不是很强大 只是很模糊地就希望 所有众生离苦得乐 平时这种仪轨 所有的这些大乘佛教的仪轨 都有愿一切众生离苦得乐 都是有的 那我们也就去平时念念这些字 但是感触不深 主要的原因就是不了解对方的痛苦 因为我们自己也在轮回当中 但是就是这一生 就是因为我们过去的福报 这一生就是人 所以我们不了解动物的痛苦 也不了解饿鬼地狱他们的痛苦 都不了解 就像我们人间我们刚刚讲的 像富裕的人不了解贫穷的人的痛苦 除非他曾经就是一个贫穷的人 那么这种情况下有什么样的方法呢 那我们都不了解那怎么办呢 那就佛就是说 佛就详细地 非常详细地描述了 轮回的痛苦人间的痛苦 比如说我们这个佛经里面讲的 六道轮回的痛苦我们先不说其他的 比如说人间的痛苦生老病死等等 这个人类的四个或者八个不同的痛苦 基本的痛苦 那么这些痛苦每一个 佛经讲的这些痛苦 他一点都没有夸张一点都不夸张 实实在在这些就是这样子 只是我们自己先暂时 没有轮到我们的时候 不觉得那么痛苦 实际上已经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这些人 他们都有很深的感触 就是这样子 佛讲的这些轮回的这些痛苦 人的人间的这些痛苦 他把这些痛苦一点也没有夸张 就把这些痛苦描述 描述给我们 讲得非常的清楚而已 没有把这些痛苦夸张 没有把这些痛苦放大 只是把这些痛苦非常清楚地告诉我们 平时我们因为还没有到自己的头上 没有发生在自己的身上的时候 我们都不太关心这些 不太关心 就是因为我们不关心 所以也不太了解 这些痛苦有多么多么多么地严重 所以我们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 如果这些东西没有发生在自己的身上 那我们平时都不当一回事 大多数的人都是这样 因为尤其是我们现在 就是这些通讯发达了以后 这类的东西听得太多太多 看得太多 多听得太多了以后 然后就是 尤其是比如说像电视电影 这些暴力的这些镜头看多了以后 然后在现实生活当中真实发生的时候 也就是没有太大的感觉 因为之前听的看的太多 就跟之前看的电视电影的当中 看到的是几乎就是没有什么不一样了 感觉上也就没有什么不一样 就是麻木所以平时我们 没有轮到我们自己的头上 就不太就感触不深 但是实际上这些都是 佛不是把一个不是那么严重的痛苦 把它夸张或者是放大去讲 根本就不是 把真实的情况就是让我们明白 就是这样子 所以我们首先要去了解众生的痛苦 这个是非常非常非常的重要 如果我们等到发生在自己的身上 那这个时候一切都来不及 所以我们还没有发生在自己的身上 那这个时候我们必须要懂得去思考 那这个时候就唯一的方法 我们就是通过佛描述的 这些六道轮回当中的痛苦 然后我们去思考人类的痛苦 动物的痛苦也是 佛讲了动物的痛苦 主要是讲了三个方面的痛苦 一个是动物这个食物链 动物就是相互残杀 大的动物就把小动物吃掉 这个就是动物的一个最大的痛苦 那这个没有夸张 一点都没有夸张 就是这样子然后另外一个 就是因为动物 大部分的动物 动物当中虽然也有一点点聪明的 但是大多数的动物 相比之下是比较 它们的智慧就是这个水平不是很高 所以就是比较愚味 这个就是动物的一个最大的痛苦 另外一个 动物就是 人把动物拿来做这个当这个工具 然后就是让动物就受很多很多的苦 那就是当食物或者是当工具来用 这个就是动物的三大痛苦 佛经讲的 那三大痛苦都没有夸张 就是这样子实实在在就是这样子 只是我们平时不关心这些而已 如果是我们自己去了解一下 那真是 确实是这样子佛讲的 佛讲了很多很多轮回的痛苦 其实实际上一点都没有夸张 实际上就是这样子 那么现在我们的最重要的 首先去了解这些痛苦这个非常重要
有些人因为我们的这个 每一个人的心很脆弱 所以就是看到了这些或者听到了以后 也许有点感觉不太好不太开心 然后我们也非常的重视 自己的这种感受凡是我们内心当中 稍微有点不开心的东西 我们都会拒绝 回避 我们凡夫我们的普通 是非常的着重非常着重这些感觉 特别地看得重 肉体上的比如说病痛 然后精神上的这些痛苦 其实这些痛苦 比如说肉体上的痛苦 或者是精神上的痛苦它的感觉 它给我们的感觉是 不是很好了 就是会折腾我们 但是折腾的背后 它给我们带来的这种收获是跟 就完全不低于我们非常喜欢的 非常盼望的期待的幸福和快乐 给我们带来的收获 不低于这个收获 但是我们根本就不看 这个背后有什么东西 我们就看当下的这种感觉 然后所以特别地重视自己的感觉 所以让我们稍微有点点不开心的东西 然后立即就拒绝 回避 其实有些时候比如说身体生一点病 或者是发生一些不开心的事情 这个不一定是坏事 当然这个前提的条件是有这个 懂得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 通过这个我们现在的这个方法 就是我们全人类所有的凡夫 普通的人的这个思维的模式 基本上就是一样 是一个非常死板的非常教条性的 这种思维的方式去看一个东西 比如说痛苦大家都是觉得非常不好 是不好的东西 一定要拒绝 一定要逃避 不要有痛苦那这样子 但是佛就是让我们学会 如果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去思考的话 那痛苦也不一定是有那么 那么那么糟糕 让痛苦也可以变成一个 非常有用的东西这是可以的 但是我们就特别地重视自己的感觉 所以就是比如说我们去看一些 去了解一些众生的痛苦 这个会给我们带来一点不开心 那就立即就不想看 不想听 逃避 这个是不对的 痛苦只有两种方法 要不就是我们自己亲身去体会 感触很深 要不就是要去听要去看 要去了解这样子以后 我们才能够就认识到这个世界的真相 然后就是这个轮回的真相 然后我们发现了这些问题以后 才有这样子的想法 原来每一个众生都是非常的痛苦 都是非常痛苦 所以我就希望每一个众生 都远离这些痛苦 如果我们不觉得每一个众生很痛苦 或者是这种概念是很模糊的 很淡 那这样子的话 我们希望一切众生离苦 这种离苦的想法也是很模糊也是很淡 所以佛就是一直都在讲 这个轮回是痛苦 我们很多不了解的人 就认为这个就很悲观消极 其实根本就不是 佛为什么要讲轮回是痛苦 佛当然知道这个轮回当中 也有幸福也有快乐 但是从来都不怎么讲 偶尔才讲一讲这个轮回的 这个轮回当中的一些幸福快乐 绝大多数的时间都在讲轮回的痛苦 那为什么这样佛没有 他本身佛本人他不是那么悲观的人 他不是那么消极的人 但是如果我们了解了这个轮回是痛苦 那我们有收获 我们会有进步 如果我们一直都认为轮回是很幸福 很快乐这样子的话 那自欺欺人 然后该发生的到时候会发生 发生的时候 然后我们没有任何的方法去面对这些 所以就是佛经常讲轮回的痛苦 但是我们刚才讲那佛是不是把 就是为了我们有收获 为了我们有进步 是不是把这个轮回当中的 比如说像很小像芝麻一样的痛苦 把它说成是西瓜那么大 当然也不是 这个我们刚才讲了都是事实 就是把这些事实 给我们描述得非常清楚而已 实际上没有夸大没有夸张 这样子 所以我们要去 这个有慈悲心的前提的条件 就是要去了解 那了解怎么样去了解 了解的方法有几种方法 一个就是我们去看佛经讲的 六道轮回的痛苦 当然地狱我们没有看到过 饿鬼我们没有看到过 然后呢 天人非天阿修罗我们没有看到过 但是我们非常清楚地看到过 这个人间的痛苦 佛讲的都是这样子一点都不夸张 然后我们看到了动物的痛苦 佛讲的就是一模一样符合事实 完全是正确一点都没有夸张 然后另外一个 比如说我们有些时候会偶尔 就也会看到过鬼神尤其是鬼 那么鬼就是六道轮回的饿鬼 就是属于饿鬼 这个我们当然不是所有人能够看得到 有些人少数人也就是不是经常看得到 偶尔就会看到鬼 那这个也是六道当中的饿鬼道 那我们大家能够看到的 就是六道当中的两个 那这个就佛描述了它们的这个痛苦 完全是符合我们看到的真实的情况 以此类推这样子的话 那地狱饿鬼也有可能是这样子 佛讲的那样子 然后我们这是一个方法 我们看佛经去了解痛苦这些痛苦 其实我们平时生活当中 我们的生活当中的烦恼 和生活当中的痛苦 远远超过了佛经讲的这些痛苦 佛经不可能把一个 把人间的所有的痛苦都讲完 这不可能了只讲了八个 八个比较基本的比较重要的痛苦了 人的八大痛苦那其他的 是不是所有痛苦就这些 当然不是了有还有很多很多的痛苦
那这些痛苦 佛经 平时我们自己去想的话 就是想得不一定那么清楚 佛经就讲得比较清楚 主要的这些痛苦都讲得比较清楚 然后通过佛经的描述 然后根据这个思路 然后我们自己去了解的话 然后我们就会发现 就是原来有很多很多的痛苦 每一个人的背后都有很多的故事 那这个故事当中 大部分的内容都是跟痛苦有关系 就是痛苦这一个方法
另外一个方法的话 那我们去看 现在就是很方便 过去的人就是因为没有这些资料 就是看不到比如说动物的痛苦 我们现在比如说家养的痛苦 比如说饲养的这个牛猪 然后就是尤其是像鸡 那这些在这个饲养的过程当中 我们应该去了解这个之前也讲过 就是我们要通过这些纪录片 比如说像《地球公民》这样子的纪录片 真实的情况给我们看 这个大家一定要去看 看了以后我们就知道这些动物的痛苦 比如说我们的牛奶怎么来的 鸡蛋怎么来的 然后我们每一个人 冬天非常喜欢穿的 这些羽绒服是怎么来的 然后这些皮草是怎么来的等等 这些我们必须要去了解 了解了以后我们就知道怎么做 不了解是最大的问题了 不了解是最大如果真的了解的话 不管是什么样的人 就是因为各种各样的 比如说环境等等 各种的客观的因素 人在一段时间当中变成很冷漠 或者是很暴力 但是不管是什么样的人 每一个人的他的心地绝对是善良的 因为他所有人都有佛性 所以就这个如果他知道了很多 这样子的非常残酷的事情 那他一定会做一些调整 这是主要的原因就是 因为我们不太了解这些事情 不了解的原因 就是平时我们不太关注这些事情 皮草怎么来的 我们如果去关注一下很容易了 但是很多人也就没有想那么多 平时也就不去想这些为什么呢 就是因为没有一个 因为这些东西虽然是很简单的 但是这个思维的方式 还是要有一个人来指点 他指点让我们去怎么怎么去思考 应该去怎么去想 应该去看什么 平时我们缺乏了这种指点 所以很多东西就忽略了 都不知道 所以就没有这个悲心 不容易有这个悲心 所以我们第一个就是要去看 就是我建议大家去看这个《地球公民》这个纪录片 还有就是非常非常多的《国家地理杂志》他们拍的这个 系列的这些纪录片 都是非常非常有意义的 我自己的二十年前 就是看这些也是感触非常非常的深 感触非常的深 甚至是很多时候看 超过了看很多的书的这个能力效果 超过了看书看佛经的这个效果 当然这些比如说我们有这个 看过佛经的人和没有看过佛经 学过佛的人和没有学过佛的人 两个人同样看一个纪录片 那感觉是肯定是不一样 这个思维的方式是不一样 所以这个当然是跟佛经是有关系了 如果是没有佛经的话 那就是跟大家一样看了就看了 不会有什么但是我们本来就 学了佛就是有这种思路 然后再加上看这个真实的东西 然后这个感触是非常深 所以希望大家 这个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拍的这些这些动物的镜头 我们平时也在电视台上面 经常都能够看得到这些画面 这些节目都大部分都是他们拍的 然后这些都是非常非常有意义的 我们应该去看 然后像《地球公民》这样子的 这个纪录片也是很血腥 然后要一定要鼓起勇气去看 否则的话这个是看不下去的 看不下去但这个必须要看 必须要了解去看 然后多了解一下电视台比如说 中央台的第九频道这个就经常有播 那这个都是非常非常有意义的 我想大家应该去了解 这些动物的相互残杀 以及它们的各种各样的生活 动物的繁殖后代还有就是等等 这些方面它们要付出很多很多 这个都要去了解 然后人类的痛苦这些都要了解 佛经就认为 佛经认为 如果人没有了无明 然后人他是一个非常非常好的 非常好的动物 但是主要的问题就是因为有这个无明 所以人什么东西都就忽略了 什么东西都没有做出 那么这个无明是什么呢 刚才我们讲的我们不了解这些情况 就是无明的一部分 如果我们了解了这些细节 那么任何一个人他都会考虑 他的生活应该怎么去过 应该怎么去回避 拒绝 这些残酷的这些事情 每个人都会考虑的 但是大部分的人 为什么不去想这些事情 就是因为不明白 所以这个不明白就是无明 因为我们大家有无明 所以就是 最后慈悲心等等 这些都修不起来 就是主要是这个原因 所以我们现在 比如去了解动物的痛苦 了解轮回的痛苦 那这虽然不是证悟空性的智慧 但是这个了解明白 也是一种智慧 也是智慧然后这个智慧 它会给我们带来慈悲心 任何一个人再暴力的 再怎么样的人 他一时就会有这样子各种各样的原因 人就变人会变得很暴力无情这样子 但是就任何一个人他都 如果是这种情况 他如果有机会静下心来去思考的话 那他都知道这是不对的 他的内心当中都会产生这个希望 这些众生离苦的这种心愿 他们都会有的自然就会有 更何况我们刻意地去修 所以第一个我们要去了解 了解众生的痛苦一定要去了解 这个是非常非常的重要
我们前几天在网上都就有一个大闸蟹 大闸蟹它也就是求生的欲望 是相当相当地强烈 它也不想死 就是它把它两个钳子夹在这个锅下面 然后它身体就不想掉在这个水里面 这滚烫的开水里面就是这样子 这个所有的众生都是这样 都是怕死都是求生那这样子 但是我们平时不太关心这些 不关心 不关心就是因为我们愚昧 无明 所以就是不关心 如果稍微关心稍微去想一想 那一下子就明白一下就是 所有众生都是怕死 都是求生 求生的欲望跟人是一样 跟我们自己是一样那这样子以后 我们设身处地地去思考一下 然后很容易就希望 大家都不要有这样子的痛苦 这种想法是很容易有的很容易有 就是因为最大的问题 就是没有去思考这些问题 所以就是把一辈子 就看到了特别特别多 听到了特别多 但就是没有这种感觉 那是这个思路不对 思路不对的原因就是因为没有去了解 根本就没有去想它的这个 对方的这种感受是什么样子 就从来没有去想过 所以比如说很多很多人 就是可能是一辈子吃了大闸蟹 但也许从来都没有去想过 大闸蟹就蒸到这个锅里面 然后水煮开的时候 就是这锅盖都翘起来 那这种感觉 我们肯定是很多人没有去想过 锅里面蒸的这个大闸蟹的 痛苦感受是什么样子 可能很多人一辈子都没有去想 没有去想过这个事情 然后就把活生生的鱼 就是扔到油锅滚烫的油锅里面 但可能也就没有去想过 这种感觉感受是什么样 可能一辈子也没有去想过这个事情 如果去想 去思考 那就很容易发现这些都是不对的 很容易的
所以佛就是要求我们 就是正视轮回的真相 佛也没有要求我们 把不存在的东西说成是存在的 刚才我们讲把像芝麻这么小的痛苦 就说成是西瓜那么大佛也没有这样 佛就是希望我们正视轮回 就是我们必须要去了解 那了解的方法就是刚才我们讲 一个就是轮到自己的身体上的时候 这是一个 但是这个希望不要这样 这个时候一切已都来不及了 那另外一个方法 一个就是我们刚才讲通过佛经去思考 还有一个我们现在就是通过这些通讯 就比如说像电视还有其他的 通过这些去看听 这样子以后我们就了解到
那了解了以后再去思考 我们刚才讲的第一个就是去了解 第二个看到了听到了了解了以后 再去思考再去思考什么呢 有一个非常重要的 非常重要的一个思考的环节 那这是什么这个就是我们 不要把自己当作一种 一个旁观者来看这些东西 那这个时候就是要去思考 如果我是这个动物 就是我们刚才讲的这种大闸蟹 不想把自己的身体 掉在这个滚烫的水里面 把两个钳子夹在锅口锅上面 就倒立起来的这种相 如果是我的话那会是什么样子 就是要去这样去思考 然后就是把扔到油锅里面的 活生生的这个鱼 如果是我 那会是什么样的感觉 就是这个就是非常重要的 一个思维的方式了设身处地 就是用我们佛教的话讲自他相换 如果是我是这样子 那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会什么样的 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况 就这么去思考 然后这样子以后 我们更加地就了解到了对方的痛苦 这是第一个
6.2 第二个–自他相换(从离苦得乐的角度讲众生是平等的)
第二个然后我们进一步地去思考 进一步地思考比如说 那么比如说是我 那我会什么样的 会有什么样的恐惧 会有什么样的痛苦 这些都明白了以后 然后我们再进一步地去思考 第二个思维方式 第二个思维的方式是什么呢 这些鱼大闸蟹或者是其他的 比如说《动物世界》里面 我们经常看到的这些 非常非常残酷的这些情况 这些事情 如果虽然不是我 但是我们所有众生都是一样 是什么是哪个方面一样呢 所有的众生凡是就是 是一个有情众生的话 那么大家都是 希望自己不要有任何的痛苦 不想面对任何的痛苦这一个 第二的话就是我们所有人都 所有的生命都希望自己拥有幸福 自己过得快乐 大家都是希望自己快乐 希望自己没有痛苦 那从这个角度来讲全世界 全天下所有的有情众生都是一样 从这个角度佛教就讲众生平等 众生平等的意思就是这样子 并不是说六道轮回 都是从哪一个角度都是一样 当然不是一样当然不会是一样 比如说我们平时讲人 暇满的人身是非常的珍贵 非常宝贵 那其他的动物我们平时没有这么讲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 没有这么地平等 平等是从哪个角度讲平等 所有众生就是求生怕死 希望追求幸福 就是拒绝所有的痛苦 从这个角度去讲的话 那就是任何一个人 任何一条生命都是一样 都是一模一样 那么既然大家都这样子 大家都跟我一样 跟我们一模一样的话 那么比如说我自己非常的希望 拥有幸福没有痛苦大家都这样 那这样子的话我也就希望他们 也就希望能够离苦 希望能够得乐 这种我们设身处地 或者是这种自他相换的思维 稍微深入一点的时候 然后希望就是 平时我们希望自己拥有幸福 自己离苦得乐一样 对其他的生命自然而然 就会希望他们也能够离苦得乐 这种心愿自然就会有的自然就会有 所以这个悲心慈悲心就是这个就是 如果我们稍微花一点时间去思考的话 其实不是很难 因为这些道理都是非常的简单 我们用的这些理论 全部都是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 真实发生的这些情况 就是没有用任何的神秘的东西 我们从来没有看到过从来没有听到 甚至是这个是真实还是不真实 存在还是不存在 都没有办法证实的这样子的东西 没有用到这里 我们用的这些都是现实生活当中 无论是人或者动物身上 发生的这些事情 这些真实的情况来分析思考 所以这个只要是一个人 就能够会有体会的一定会有体会的 所以我们把这个思维的方式 首先必须要大家明白 然后花一点时间去思考 有些时候比如说我们修了半个小时 收获特别地大 真的是非常非常的变化 有些时候修了五天六天 没有什么任何的特殊的感受 都没有关系 修行大家必须要明白 修行我们就是要看 就是必须要有长远的计划 它本身就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 这并不是一个月两个月 一年两年的事情 所以我们就是一个星期 或者两三天没有进步 没有收获 也就不等于没有收获 然后半个小时一个小时之内 有很大的收获 那今天有收获 那明天也就不等于 明天有这样子的收获 所以就不要看眼前的这些收获 或者是眼前的一些失败 都不重要 只要能够坚持 然后走的路没有错 然后能够坚持这样子的话 那暂时是什么样目前是什么样子 都不重要 都没问题 一定会有收获的 那这个是我们修菩提心的时候的基础 慈悲心的理论是这样子
7 悲无量心具体修法
7.1 第一步–观想受苦的众生在面前
然后具体的修法 具体的修法就是我们 这个我们曾经讲过很多很多次了 首先我们就把这个 比如说毗卢七法排出污气等等 这些全部做完了以后 然后就静下来 静下来然后就观想 观想一个人或者是一个动物 在我们自己的前面 那这个要观想什么样的 什么样的动物呢 比如说我们之前看到过的 听到过的这些 比较残酷的这些事情当中 自己认为是最最最痛苦的 最残忍的 最残酷的这样子的事情 发生在人的身上或者是动物身上 我们这个就是 去年都有朋友圈 都在发一些视频 比如说狗 活生生的狗就扔到滚烫的水里面 然后有些小牛小牛就是因为 这个小牛可能是因为 有其他原因就动不了 那然后就是用煤气用火来活活地烧 然后狗吊在树上然后用火烧 我看到很多这样子的视频 前两年 那这些事情大家想想 这个就是 是真的是非常非常痛苦的 非常的痛苦的如果要吃 如果要杀 也得应该人道一点 应该人道一点才是对的 那为什么要这样子残忍的方式 来折腾这些动物呢 但是人就是有些时候 因为我们刚才讲人的心地是善良 但是有些时候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 然后地是善良 但没有用 很多时候人也可以变成这样子 就是根本就没有感觉的没有感受 没有不懂得考虑对方的感受的 人也可以变成这样子 这些视频很难看下去看得下去 但是一定要坚持 一定要坚持看完 看完了以后到时候我们去打坐的时候 就把这些都可以作为 我们的修行的资料 这个非常非常的重要 然后我们现在静下来去观想 就是有一条小狗 就是就一个很大的一个锅滚烫的水 扔到水里面 那小狗狗就是晕倒晕倒了以后 那些人就以为是死了拿出来了以后 这狗身上的毛全部就脱掉 然后几分钟以后狗又 这小狗狗又醒过来 醒过来以后跑掉了 然后那些人又把它追回来 这个视频我想你们应该看过了 我都看到了就是这些 这些非常非常不人道 是国外是这个动物 它有动物法 不可以这样子的 比如说这些家养的动物 这个饲养的动物它是用来吃的 但是在宰杀的过程当中 或者是在运输的过程当中是不允许 不允许这样子虐待 如果这样子非常不人道的这种虐待 那这是犯法的犯法 就是人类一直都是就吃动物 但是就是希望这个宰杀的方法 就是稍微人道一点这个是 至少人是应该可以这样子能做得到 为什么要这么残忍的方法呢 这个真的是非常不能理解 没有办法理解的 那这些我们先就不批评这些 我们先把这些视频看完了以后 然后就我们静下来去 先把这个画面就显现出来 先我们的脑海当中 就把这个画面显出来 然后就去想 非常清楚地去想 这是第一步了
7.2 第二步–观想自己是受苦的众生
第二步开始就是思考思维 这我们刚才讲了如果我是这个小狗狗 那会是什么样的感觉 然后就是去思考 这是第二 如果是我自己的话是什么样子 或者是我老爸老妈那会是什么样 现在很多人对自己的儿女 是非常非常喜欢的 是非常爱的 如果是它是我的孩子 儿子女儿 那会有什么样的会什么样的感受 就这么去思考这样子思考的时候 那就感觉就不一样了 这个感触是非常非常深 否则的话我们 把我们自己当作一个旁观者去看 一直都看电影看戏一样地去看 那这个我们心里很害怕恐惧 但是这个慈悲心 那也就是不一定 所以这个时候第一个思维就是 设身处地地去思考这是第一个了 第二个第二个是什么呢 那这个时候必须要 这个思维必须要反复地去思考 到有感触 很深刻的印象的时候 深深地体会到很痛苦或者很恐惧为止 就反复地去思考 然后有了这个感受的时候 然后就开始第二个思维
7.3 任何众生求生的欲望都是一样的
第二个思维是什么呢 虽然这条小狗狗也不是我 也不是我老爸老妈儿子女儿 都不是但是刚才我们讲过了 无论是人或者是狗 换任何一个有情众生的身上 如果发生这种情况的话 那就是 是跟我们人类是一样 它们的这种恐惧 然后就是这种求生的这种欲望 还有就是痛苦 这些都是 任何一个生命都是一样 有些人会说这些小动物是没有感觉 完全是胡说八道 西方像笛卡尔这个时候 西方认为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哲学家 连他都说狗是没有知觉 没有意识的 就像闹钟一样 比如说闹钟 我们上闹钟 它到了这个时间的时候它会响 但是闹钟它没有感受 它没有意识 动物是没有意识的 动物是没有知觉的 所以就是在这样子的思想诞生了以后 把很多的狗活生生地 就是动手术 就是就做这样子的实验 做了很多很多这样子的 非常残忍的事情 但是现在大家知道了科学家 绝大多数科学家也在这个方面 就有很多的实验 就是绝大多数的科学家 也觉得动物是有意识的 动物是有意识的跟人一样 而且有些动物的 像海豚这样子的动物 它的这种智慧都比一般的动物还高 它不仅仅是有意识还会有智慧 这样子但是几百年前是 就是人人类就是非常的自私 就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 然后有些时候 这些所谓的学者 所谓的思想家 那他们就是用这样子的 非常不符合事实的逻辑 来把真实的情况掩盖 然后让大家去做这样子的事情 这个就是在动物曾经发生过的事情 那么现在也是很多人会说 这小动物是没有知觉 有没有知觉谁知道呢 我们也没有当过小动物 凭什么说它没有知觉呢 从我们的这种观察的话 那我们深深地就体会到感觉到 知道它是有知觉为什么呢 它们对这种求生怕死 这个就是从外表上看跟人是一样 那么既然都是这样子 为什么说没有为什么说没有知觉呢 这就是跟早期的时候 说所有动物是没有意识 所有的动物都是没有知觉的这种说法 是一样都是不对的 所以所有的生命所有的众生 都是有这样子的求生怕死 这样子的心愿都是有的都是一样 那从这个角度去看的话 那大家都是平等的大家都是一样 那这个就是我们的第二个思维 然后最后一个思维 那既然大家都是这样子求生怕死 希望拥有所有的幸福快乐 然后就是拒绝一切痛苦 大家都是这一样 从这个角度来讲从这个角度看 所有生命都是平等都是一样 那既然都是这样子的话 那就我就不能只考虑我 我自己一个人的感受 我得希望所有众生离苦 所有众生得乐 那这是第三个思维 然后我们一个观想 三个思维 大家要记住 一个观想是我们就是看或者是听 最好就是去看这些动物 或者是过去的战争的纪录片等等 那么这些我们先去看先去听 然后就是把这些画面就想得很清楚 这个就是一个观想然后三个思维 观想好了以后 那进行思考
7.4 结论–希望所有众生不要有痛苦
然后一个观想三个思维 最终的结论是什么结论就是 希望大家都不要有这样子的痛苦 希望大家都能够 大家都能够远离一切痛苦 既然就是所有的众生 都是这么求生怕死 那这样子的话 那它们都跟我一样的话 那我是自己是这么求生怕死的人 希望拥有追求所有的幸福快乐 拒绝一切的痛苦 那大家也是一样 所有的众生也是一样跟自己是一样 那这个设身处地的这种思维方式 稍微我们要深入一点的话 那自然而然就一定会有 希望所有众生能够远离痛苦 希望所有众生拥有幸福快乐 自然而然就会生起这个生起了 那么我们就有了慈悲心和 慈和悲这两个有了 那有了以后 然后我们把这个范围要扩大 大范围 首先是 一个 我们刚才观想了一个 具体的一个人或者一个动物 那现在不是一个现在就是把这个就 再扩大再扩大以后 最后就是所有的众生都是一样 一个都不例外 所有众生都是一样 最后我们希望所有的众生 都能够离苦都能够得乐 那最后就是会得到这种结果 那这个结果就是慈悲心
这个是非常非常重要了 但现在还不是菩提心只是慈悲心 然后这个我们再进一步地去思考 再进一步地去思考 就是现在有一点点 希望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的这种苗头 然后就是要培养 进一步地不要让它消失 就像我们昨天讲的一样 我们的这个非常黑暗的内心世界里面 好不容易就是有一点点光的时候 然后一定要把这个光把它留下来 不要就是像闪电一样 立即就会消失 那这个就是怎么样留下来 那就是进一步地去思考
7.5 实际行动–我要成佛–菩提心
进一步思考以后 然后最后是会有什么样的想法呢 这种心愿这种愿望就到一定的时候 现在它只是一种心愿 只是一种愿望而已 我希望大家怎么怎么怎么样 我希望一切众生离苦得乐 只是一种希望而已 但是它发展到一定的程度的时候 然后这个时候我们一定会感觉到 我就是一直都这么希望 虽然很好但是没有实际的意义 所以我不能一直停留在 希望和发愿和愿望这个层面 我得去做 做什么呢 就要去做 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的这件事情 我应该有一些实际行动 如果没有实际行动 永远都是希望怎么怎么样 愿怎么怎么怎么样 这个虽然是很好这个心愿是很好 但是它是没有什么实际行动 那我应该有实际行动 我真的要去做点事情 他一定会这样子考虑 这些都是一个正常的人的一个思维的 成熟或者是发展的一个自然的过程 它一定会是先是不了解 后来就了解了了解了以后不在乎 不在乎的时候 我们设身处地地去思考了 以后就不能不在乎了 在乎了以后再就继续思考 然后到了一定的时候 然后就一定会说 那我就应该去做点事情 那这个时候我们也一定会思考 那我们应该去做什么 那我可以做什么呢我能做什么呢 然后就会发现我什么都不能做了 我能做的很有限很有限 那怎么办呢 那然后就我们会发现 如果我能够成佛 那这些事情都是一定就能够实现 那所以我要得成佛我得成佛 为了一切众生我要成佛 那这个时候我们的这个慈悲心 就是上升到菩提心的这个层面 这时候就有菩提心了 但是首先是最重要的就是慈悲心 然后慈 慈悲心再把它变成菩提心 这样子实际上这个不是很难 这个理论也不是很 非常的简单理论是非常简单
然后这个里面我刚才也讲 再重复一下 我们在整个的思维的过程当中 引用的这些所有的这些资料 全部都是现实生活当中存在的 真实的情况 真实情况 所以我们都很好理解 都是很好理解 只要去思考一下 只要去往这个方面去想 很容易想得通很容易想得明白 然后从爱心然后就是到慈悲心 然后从慈悲心再到菩提心 那么这个也是一个健康的人 健康 心理健康的人或者是 一个正常人的一种思维的发展的 一个自然的过程 规律都是这样 任何一件事情 除了慈悲心和菩提心以外 任何一个事情都是这样 他就是会从不了解 从不关心到了解关心 然后从关心到实际 有实际行动 先是关心但是没有实际行动 然后从关心到有实际行动 这个就是我们做任何事情 不都是这样子吗 所以菩提心也就是 我们从不了解到了解 从不关心到关心 然后就是从没有实际行动 到有实际行动 然后就是实际行动怎么样实际行动 怎样才能够有实际行动方法是什么 然后又去就发现 成了佛才能够这些都是可以 然后我们最终就决定我要成佛了 那这个时候真的是菩提心有了 为什么呢我想成佛 为什么成佛呢没有任何其他的理由 就是要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 所以我要成 佛 就这么简单 那这个就是大乘佛教的动力 大乘佛教的基础 大乘佛教的精华灵魂都是这个 所以这个一步一步思维的方式 理论上非常的简单 修起来的话有些时候看起来 这个是一个很简单的修法 有些时候却是修了好长时间 一点感觉都没有 这看的时候就是很难很难的样子 但都没关系 刚才我们已经讲过了这都没有问题 这都是临时性的阶段性的 只要能够坚持就是一定会有菩提心 非常的重要 首先我们今天讲的这个当中 首先大家是要花一定的时间当中 先修慈悲心然后就这个时候 我们还没有一个标准的慈悲心的时候 如果想有菩提心往下修 是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 就是先我要有一种这样子的心愿 我希望一切众生离苦得乐 然后这个再发展发展到一定的时候 才让我有实际行动 如果我现在连这个心愿这个愿望 这个希望都没有 没有什么没有这个心愿 让一切众生怎么怎么样 我不希望一切众生没有这个希望 也不是不希望所有众生离苦得乐 但是现在就是没有一个这样子的心愿 连这个心愿都没有 连一个标准的心愿都没有 更何况是有这个实际行动呢 根本是不可能的 所以先是有这个心愿先是了解 然后就刚才我们讲的这个一步一步 先是了解我们看读 这些都是了解的过程 了解完了以后也不一定很关心 所以我们把自己当作这些大闸蟹 还有就是油锅里面的这个鱼 还有各种各样的这些 惨无人道的这些把自己当作 这个时候我们从不关心到关心 开始关心了这个时候 我们不把自己当作一个旁观者 让我们就参与进来了 然后开始关心了 那么关心了以后
从不关心到关心从不了解到了解 然后关心了以后然后再去思考 再去思考以后 我们就会有这种平等的这种观念 所以希望一切众生离苦得乐 大家都跟我一样 大家都是很怕死很求贪生 然后大家都希望拥有幸福 都不愿意有痛苦 这样子了解了以后跟自己是 体会到大家都跟自己一样的时候 然后我们心里就开始有这种心愿 希望大家都离苦得乐 从这个时候就开始有这个心愿 但是没有实际的行动 然后我们的内心当中还没有一个 很标准的这种心愿愿望
那根本就不可能有什么实际的行动了 所以这个时候还谈不上菩提心 所以先要把慈悲心修好 所以大乘佛教的菩提心的修法当中 首先它没有讲菩提心 就讲四无量心 就是说如果连四无量心 连这个慈悲心都没有 连这个心愿希望他们能够离苦得乐 这种想法都没有 更何况是有什么实际行动呢 根本就不可能 所以先是修慈悲心 然后如果慈悲心修得标准 这样子以后 后面的这些就自然就会出现 这个非常的重要 这个时候我们平时讲慈悲和智慧 后面的时候就需要智慧 那我要想 我想帮助所有众生 我想让所有众生成佛 那我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呢 我怎么样实现我的这个心愿呢 那这个时候就是要选择 那选择就必须要有智慧 这个时候就需要智慧 智慧的选择 智慧的选择是什么呢 我要成佛了 成佛才能够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 所以我要成佛这种想法就是 比如说我们的内心当中 不可能天天都有这样子的想法 或者是每一次修行的 修菩提心的时候都有这种想法 这个是不太 早期的时候是不太可能的 但是没有问题的 只要我们的内心当中只要有一次 有一个非常标准的这种想法的时候 然后明天后天我们找不到这种感觉 根本没关系 已经成为菩萨了 已经有了菩提心了 这个菩提心一旦生起了一次 然后它就会存在的 都存在 虽然不是明显 但是存在 所以从此以后可以说是菩萨这样子 所以这些都是非常的非常的重要 我们就是花半年的时间来修 但在半年的时间当中 也许有一些菩提心 也许根本就没有修出来但没关系 那半年没有修出菩提心 那我们可以继续修 继续修 这个是一定要有标准的菩提心为止 一定要修下去 这个是我们今天讲的这个就是 修这个菩提心的方法当中的 一个简单的方法 最简单的方法 因为它前面的这个知母念恩报恩 这些都是没有的 就是直接从慈悲心开始 这样子也可以
那我们今天是母亲节 所有的朋友圈里面 都发很多很多的这些各种各样的照片 但是真正需要的就是 知母念恩报恩的这个心 有这个心才叫作报恩 然后没有这个心 那我们平时都不关心父母 就是在朋友圈里面 发一个照片有什么用呢 去年就是有一句非常好的话 就是很多人说今天是母亲节了 今天可能我们的朋友圈里面会出现 很多很多的孝子 但是我们的父母不在朋友圈 我们的父母在家里 应该到家里去看看他们才是对的 这个说法真的是非常好的 我们平时都没有什么实际行动 也不关心发个发一个照片 这就是变成了一种时尚 是一种流行的一个做法而已 实际上就是知母念恩报恩 这些深入地去思考 然后再去从发自内心地修菩提心 让所有把所有的众生都变成了 自己的父母那样子 那这个当然是不是很容易了 如果真的要到达这种水平的话 是还是有一定的 就是需要一定的功夫才可以 但是最终这个完全是 不是不可能的完全是可能的
大乘佛教的它的这个目标就是 我们学佛就有三个目标 第一个目标是出离心 第二个目标就是这个这个非常重要 我们每一年的每个人的每一年 我今年要完成多少多少的数字 就是要念多少多少遍咒心咒 或者是念多少磕多少头 我们的这些目标全部都是量的目标 都是数量的目标 要完成多少多少 实际上我们就是需要质的目标 就是我这一年要把菩提心修出来 这就是我的目标 这一年我要把出离心修出来 这就是我的目标 那这些目标才是真正的目标 这些数量的完成 这个也是需要的也是很好的 但是实际上都不是最重要 所以我们希望大家就是一个 这么一个简单的方法去思考 这个里面的逻辑都是非常的清晰 这个思路是非常非常清晰 逻辑是非常的简单一点都不复杂 然后讲的全部都是事实 就在讲我们自己经历过的 或者是我们看到的真实的情况 我们就在思考这些问题 所以菩提心理论上是 应该是比较容易的修法 但是确实是这些理论上是非常的简单 但是有些时候思考自己的这些修行 自己去检验的时候 然后有些时候好像是有菩提心 有些时候好像根本就没有菩提心 就是一直都是一个这样子的 模糊的状态 那所以我们必须要有这样子的 实际的修法去修 最终让自己一个交代 确实我有菩提心很清楚很明显的 那这样子的话 我们的修行就是有效果有成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