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护生(6h)4-11.mm
Jump to Section
Total words: 2,152. Estimated reading time: 0 hour and 9 minutes.
4-11 护生
定义
基
- 具有生命的有情
发心
- 因了知杀生的过患很大,⻅过患后欲断除杀生
加行
-
为防护诸杀害之行为
-
不但自己作,而且心生欢喜,并动员他人参与且随喜此事。
-
佛说业报差别经
-
“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长命报。何等为十?
- 一者,自不杀生。 二者,劝他不杀。 三者,赞叹不杀。 四者,见他不杀,心生欢喜。 五者,见被杀者,方便救免。 六者,见死怖者,安慰其心。 七者,见恐怖者,施与无畏。 八者,见诸患苦,起慈愍心。 九者,见诸急难,起大悲心。 十者,以诸饮食,惠施众生。以是十业。得长命报。
-
“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少病报。何等为十?
- 一者,不喜打拍一切众生。 二者,劝他人,不令鞭杖。 三者,赞叹不鞭打法。 四者,见不打者,心生欢喜。 五者,供养自己、父母及诸病人。 六者,见贤圣有病患者,瞻视供养。 七者,见怨病愈,心生欢喜。 八者,见病苦者,施与良药,亦劝他施。 九者,于病苦众生,起慈愍心。 十者,于诸饮食,能自节量。以是十业,得少病报。
-
究竟
- 为防护圆满
善的区别
- 思考什么是十善业中的不杀生 跟不杀生的行为不能等同,要有发心 没有造罪和一般的善的区别
没有造罪
- 没有不与取但没有发心的话不是善,只是没有造罪而已
十善业的善
- 十善业的善是有发心,有决心不杀生,这才叫做善
一般的善
- 一般的善是发心不杀生
特别的善
- 特别的善除了不杀生,还发心去护生,放生
- 不但自己作,而且心生欢喜,并动员他人参与且随喜此事。
果报
四种果报
异熟果
- 行持下品善业会转生于人间,
- 行持中品善业会转生于欲界天,
- 在行持善业的基础上如修四禅八定,会转生于色界、无色界。(因果明镜论)
等流果
-
同行等流果
-
感受等流果
-
断除杀生,长寿少病
-
戒杀放生的功德
- 戒杀的功德
- 佛陀说:“诸持戒中,戒杀第一。”
- 现世的功德
- 诸佛菩萨、世间神灵都会对戒杀行为感到满意、高兴,并竭力赞扬戒杀之人
- 可以获得健康。到了晚年也是耳聪目明、五根敏锐
- 或因为其他原因,就仍有可能会生病。但发誓戒杀之人即使偶感小恙,却可以代替堕入地狱的巨大痛苦。
- 消除寿障,延年益寿。请僧众念诵仪轨虽有作用,但最奏效的方法,无疑是戒杀。
- 护法以及其他世间神灵,世间的罗刹、魔鬼等非人,都会保护此人。
- 后世的功德
- 在没有出离心、菩提心以及特别回向的情况下,戒杀之人来世可以投生为天人。
- 可以成就戒杀之人的任何一个心愿。 如果发愿:愿我能以此功德,而成就佛的果位,将来便会成就佛的果位。
- 放生的功德
- 佛陀才谆谆地教导后人:“诸布施中,放生第一。”
- 在没有出离心、菩提心以及特别回向的情况下,戒杀之人来世可以投生为天人。
- 戒杀放生的人还可以自然而然地令心相续中生起慈心和悲心。
- 佛陀还说道:大悲心是一切正法的种子!戒杀放生的人是轮回众生的怙主、救星,是轮回黑暗中的一盏明灯!
- 戒杀的功德
-
不杀生的功德《佛为娑伽罗龙王所说大乘经》
- 1 得无畏施他一切众生; 2 得住慈心; 3 得正行,得不起一切众生过失之念; 4 得少病乐; 5 得寿命长; 6 得种种非人而作拥护; 7 于眠睡觉寤皆悉安稳 8 又得贤圣守护心不厌舍,于睡梦中不见恶业苦恼之事 9 自得不怖一切恶趣
-
正法念处经讲记:
- 不杀的人由于心善,同类相吸的缘故,他以善召感善,能常常和善知识在一起。 这个人是善的法器,佛经中常称呼“善男子、善女人”,就是这个表征。 说明只有善心才能学法,才能成就法;恶人是不能承受法的,恶心没办法容受法,缘起就是这样决定的。 所以修行要先修善心,心善了才成法器,才能随顺法行,才能依教奉行。 心恶劣顽劣,刚愎自用,是不堪为法器的,不能随师而转,顺法而行,因此无所成就。
- 当自己变成柔软的善器众生,心中时时都有善,那么善就能摄取自他的福德,这样的人不但造福自己,还能利益他人。 他所在之处能摄取自他的福德,这就成了世间的福田,因此戒杀的人不会走入地狱、饿鬼、畜生道中。
- 这样的善心能成就善法,一切所得都能坚固,而且很吉祥,没有国王、盗贼、水火灾难等的怖畏, 这一切都是在享受自己善行的果报。他在人中最为尊贵,他的福德威势别人无法胜伏,这一切都是由于他具足了法的缘故。
-
增上果(成熟于环境)
- 修了戒杀的善业,做了放生、护生等,就会生在很吉祥的地方。 所感得的环境心旷神怡,境界开阔,心一下子能够放开、感觉很舒畅。 再者,环境里没有害命的违缘,走在路上很平安,一点也不危险。 那个环境里的食物、药果、净水、空气等等质量都很好,受用了以后身心健康,没有疾病, 在这个环境里生活能很长寿。(前行系列 3)
士用果
公案
贤愚经
- 恒伽达缘品第六
- 恒伽达因为往昔为大臣时劝谏国王而救人一命(后得辟支佛果) 而得累世当中所生之处,都得到长寿,从来不会中途夭折(投崖不死、堕水不溺、食毒无苦、箭射无伤)
- 重姓缘品第二十四
- 重姓比丘因前世从佛那里受了三皈及不杀生戒而今世堕在水里被鱼吞吃都不会死
结论
相信因果
- 相信因果:坚定不移的相信善有善报
付诸行动 改变自己
- 戒杀放生的功德
- 作为一名佛教徒,虽然在其他的高标准方面我们不能做到,但在杀生以及跟杀生直接有关的吃荤方面, 我们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千万不要出尔反尔,作出草菅他命的伤天害理之事。
- 如果我们能心系众生,将戒杀放生作为迫在眉睫的头等大事,就是名符其实的佛弟子。 能竭力倡导这种精神,可使佛法进一步发扬光大,使佛之慧灯更长久地照亮世间!
- 观察自己过去或现在有没有去做这个善业, 没有的话要去做,有机会,有能力的话以后就一定要去做。 有过要继续,随喜,更加精进。不能忽略任何一个机会, 做的不够就要努力,做的不错就要好好回向